辽宁古城·镇掠影

小娃

<h3>&nbsp; <font color="#b06fbb">相信有很多人像我一样有一个“古镇”情结,历史文化名城、建筑风格和文化气质大相径庭的古镇古村落总是走南闯北的首选项目。看过清秀灵逸的江南水乡、浓墨重彩的西南古镇,忽然发现对生活已久的周边却了解甚微,辽宁的古城发生过哪些重大历史事件?辽宁的古镇还有什么遗迹留存?今年春天,我带上辽宁古城镇名录,开始了一场尚未结束的寻访。</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沈&nbsp; 阳</b></font><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br></b></font></p><p>西汉时期,沈阳已有了城市轮廓,当时叫“侯城”。唐代、辽代、金代时称为“沈洲”。1296年元代时,因重建土城地处沈水(浑河)之北,以中国传统方位论,“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故改沈洲为沈阳路。从此,“沈阳”这一名称正式出现在史料上。明朝1386年,沈阳路改称为“沈阳中卫”。</p><p><br></p><p>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于此,并着手在沈阳中卫城内修建皇宫(今沈阳故宫)。1634年清太宗皇太极改称沈阳中卫为“盛京”。</p><p><br></p><p>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视沈阳为陪都。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运”之意,在沈阳设立奉天府,从此,沈阳改叫“奉天”。</p><p><br></p><p>1929年4月,张学良将奉天市改称沈阳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将沈阳市改称奉天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又恢复了沈阳市的名称。</p><p><br></p><p>由此可见,“沈阳”比“盛京”“奉天”都要老上几百年。</p> <p><font color="#b06fbb"><b><br></b></font></p><p><font color="#b06fbb"><b>新乐遗址</b></font>位于沈阳北运河北岸黄土高台之上, 这是一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村落遗址,其布局与半坡文化相似,经测定距今有7200年历史。 新乐遗址是沈阳市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和最早的村落址。它的发现将沈阳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上溯到七千年前。&nbsp;</p> <p><font color="#b06fbb"><b><br></b></font></p><p><font color="#b06fbb"><b>秦开像</b></font>位于五里河公园。 秦开,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燕国将领。早年在东胡做人质,燕昭王即位后回燕。公元前300年,秦开大破东胡,迫使东胡北退千余里。后又奉命出击日趋骄虐的朝鲜侯,取地二千余里,辽东之地,尽归燕境。 作为扼守辽东的军事要塞,燕国在此修建了侯城。此为沈阳建城之始,秦开则是沈阳建城第一人。</p> <p><font color="#b06fbb"><b><br></b></font></p><p><font color="#b06fbb"><b>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墓</b></font>位于杨士乡郑家洼子村,近年来在这里陆续发掘出一批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出土了各种青铜器、陶器、石器、骨器,共42种797件,其中有兵器、装饰器、生活用具、战马身上的饰物、马具等,由于沈阳地区曾是燕国辖地,从随葬物品如此丰厚来推测,墓主很可能是燕国的官员。</p> <p><font color="#b06fbb"><b><br></b></font></p><p><font color="#b06fbb"><b>魏家楼子汉城址</b></font>位于苏家屯区沙河乡。城墙夯土建造,呈方形,南有一门,总面积1万余平方米。城内地表可见大量汉代绳纹砖瓦及绳纹灰陶片。试掘发现文化层厚达1.8米。 应是西汉时是有一定级别的候城故址。&nbsp;</p> <h3><font color="#b06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6fbb"><b>汗王宫遗址</b></font>位于北中街。 天命六年(1621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率兵攻占了沈阳城。天命十年(1625年),他把国都由辽阳东京城迁至沈阳。因形势所迫和人力财力限制,努尔哈赤只是加固了明代城垣并未大修沈阳城,他本人也生活在小小的汗王宫内直至1626年8月病逝。</h3><h3><br></h3><h3>努尔哈赤去世后,“汗王宫”改称“福晋衙门”。1644年,清兵入关后沈阳成为“陪都”,“汗王宫”逐渐废弃。</h3> <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b>沈阳故宫</b></font>,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又称盛京皇宫,为清朝初期的皇宫。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由清朝第一代皇帝努尔哈赤始建,第二代皇帝皇太极续建完成。</h3><h3><br></h3><h3>沈阳故宫占地面积六万多平方米,有古建筑114座,500多间,是一处保存完好、包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遗址。</h3><h3><br></h3><h3>皇太极在修城垣、建宫殿、筑皇陵,修太庙、天坛、地坛,造四寺四塔,开商埠,置内阁六部、都察院、理藩院之后,遂于天聪八年(1634年),将沈阳更名为盛京。满语称“谋克敦”,即盛大的都城。</h3> <h3>&nbsp;</h3><h3><font color="#b06fbb"><b>中心庙</b></font>位于故宫和中街之间(参见九门图),是明清沈阳古城中央座标点的著名建筑,也是沈阳城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俗称“太极”庙。因为建立清朝的满族是以骑马射猎著称的尚武民族,中心庙供奉的是关公。</h3><h3><br></h3><h3> 关于这所国内现存最小的“城心庙” 有许多谜题尚未开解。按中国古代风水学理论,城市里对面两座城门中间必须要有建筑物屏蔽。如唐时会建一座尊胜陀罗尼经幢,元代会建中心阁,明清时会建钟鼓楼,为什么明代的沈阳城建的是一座占地不足半亩的中心庙?而且为了建它,皇太极还开了“ 皇宫让庙 ”的先例,将皇宫北墙在这儿拐了个弯。</h3> <h3><font color="#b06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6fbb"><b>抚近门</b></font>俗称大东门,与西部的怀远门俗称大西门相对而望。小西门和小西边门及城墙,均始建于1631年。<br></h3><h3><br></h3><h3>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沈阳中卫城指挥闵忠,在元代土城的基础上修建沈阳砖城。城墙四面辟有四洞城门,分别建有城楼和瓮城。城里有东西、南北两条交叉的十字大街,通向四座城门。环城还有内外两重城池。<br></h3><h3><br></h3><h3>清皇太极即位后,在明代砖城基础上,大兴土木拓建沈阳城,历经几年于1631年大体完工。原明城的四门改为八门,此外还保留了明城的北门,成了第九个门。 城内原来的十字大街改建为井字大街,井字街的八个尖端,直达砖城四面的八个城门。井字街的中心是皇宫。</h3><h3><br></h3><h3>&nbsp;有人说沈阳城是按《易经》建造的。易经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沈阳城即是以中心庙为太极,钟、鼓楼象两仪,东、西、南、北四塔表四像,八座城门像八卦,廓圆象天,方城象地。这就以中心庙为中轴线,使沈阳城形成了两侧对称的整体布局。 此说未经考证。但从沈阳现存的文化遗产和古建遗址看确有端倪。</h3> <br><font color="#b06fbb"><b>清盛京城德盛门瓮城遗址</b></font>位于沈河区大南街1号。 清代盛京城各个城门外部均筑有瓮城。瓮城又称月城、曲池,是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既保护主城,又可作为“鱼饵”歼灭敌军, 是古代城市的主要防御设施 。<br> <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font color="#b06fbb"><b>盛京钟楼遗址</b></font>四平街(现中街)两端建有钟楼和鼓楼。这种把钟楼和鼓楼为“两仪”的四平街,辟于皇宫北侧的做法,正吻合了中国都城“前朝后市”的传统规划和建造原则。<br> <h3><font color="#b04fbb"><b>东塔护国寺、西塔延寿寺、南塔广慈寺、北塔护国法轮寺</b></font>,由清太宗皇太极敕建于盛京城外东、南、西、北,1645年竣工。四塔四寺象征四大金刚威镇四方,护国安民,护佑 "国无祲灾"、"五福齐来"。<br></h3> <h3><font color="#b06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6fbb"><b>无光净垢舍利塔</b></font>位于皇姑区塔湾街,由北方契丹人修筑于辽代重熙十三年(1044年),是全国同类建筑中绝无仅有的空心塔。近年塔内曾出土鎏金佛、舍利子、经卷、瓷器等大批珍罕文物,地宫四壁尚有保存完好的彩色壁画。<br></h3><h3><br></h3><h3>相传,古时沈阳地区经常出现灾害。一位僧人化缘到此,查看了沈阳的地势后告诉百姓,这是天上黄龙下凡造成的,而沈阳的最高点塔湾就是黄龙的龙头所在。随即他与两个弟子在塔湾搭起高台,作法祭天,最终将黄龙锁住,天下太平。百姓感戴僧人,在龙头建了回龙寺供其居住。僧人去世后,他的徒弟为了纪念他,在寺庙夯修了这座佛塔。 "塔湾夕照"也是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  </h3> <h3><br></h3><h3>盛京古城是一个多文化、多民族、多宗教汇集的地方。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中国本土的道教,在沈阳都有各自的教众及活动场所。</h3><h3><br></h3><h3><font color="#b06fbb"><b>实胜寺</b></font>全名为莲花净土实胜寺,因是皇太极敕建的皇家家庙故称皇寺。位于和平区皇寺路,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36)。是清政府在东北地区建立的第一座正式藏传佛教寺院,也是清军入关前盛京最大的喇嘛寺院。皇太极当政时,每年正月上旬必到皇寺拜佛;清历代皇帝东巡也必到皇寺朝拜;当年盛京大小官员上任均在实胜寺拜佛受印。   </h3><br><h3>实胜寺曾藏有一尊大清朝的传国之宝---玛哈噶拉佛金佛。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皇太极征服蒙古林丹汗部,林丹汗的母亲献给皇太极三件宝物,其中之一就是由黄派创始人宗嘎巴募得千金铸成的玛哈噶拉佛金佛。在返回盛京的路上,白骆驼驮运金佛和金字喇嘛经及传国玉玺走到离盛京城五里的地方卧地不起(一说为卧地而死),皇太极感念其诚,命令就地建楼专门供奉金佛。不幸的是 ,1946年金佛被盗,现供奉在佛楼上的是1990年雕塑的“泥身”玛哈噶拉佛。  </h3> <h3><font color="#b06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6fbb"><b>清真南寺</b></font>位于沈河区清真路,东北地区最大最有名望的伊斯兰教礼拜寺。于1662~l 722年扩建,1796~1820年维修。 据《铁氏宗谱》载:"先祖铁魁清初有军功,官拜骑督尉,封显将军、光禄大夫,热心教门事业,门廷显赫,施舍家资而建南清真寺于小西关回民聚居区内,扩大寺址始具规模"。<br></h3><h3><br></h3><h3><font color="#b06fbb"><b>太清宫</b></font>位于沈河区西顺城街,始建于1663年(清康熙二年),嘉庆、光绪、民国年间都有过扩建和重修。为道教十方常住丛林,东北第一丛林。太清宫是沈阳城护城河上规模最大、建筑最早的建筑物。 清末,护城河陆续成为东西顺城街和南北顺城路。<br></h3><h3><br></h3><h3>太平寺位于和平区皇寺路,锡伯族人为本民族修建的喇嘛庙,又称<font color="#b06fbb"><b>锡伯族家庙</b></font>。始建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有清一代,边患之大,莫过于新疆”,在平定了准噶尔叛乱以后,清政府意识到西北边防的重要性,1764年乾隆皇帝命令从沈阳、开原以及周边的15个(也有说17个)城市抽调 1020名锡伯族官兵,并携带他们的在册家眷3275人前往新疆驻扎,还亲口许诺“六十年回故乡”。 农历四月十八。人们在锡伯族家庙举行了宏大的临行祭祖活动。 西迁至今已255年,新疆的锡伯族军民始终坚持屯垦戍边爱国奉献,已成为新疆十三个世居民族之一,“4.18西迁节” 也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h3><h3><br></h3><h3><font color="#b06fbb"><b>锡伯族西迁和蒙古族东归、红军长征,并称为中国近代史上三大长征奇迹。</b></font><br></h3> <h3><font color="#b06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6fbb"><b>南关天主教堂</b></font>位于小南街南乐郊路。沈阳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堂,始建于清光绪四年(1873年),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有全国十大最美教堂之称。原建筑为法国传教土方若望所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义和团焚毁,现存建筑系南满教区法国苏悲理斯主教1912年利用《辛丑条约》中的庚子赔款在原址上重建。</h3> <h3><font color="#b06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6fbb"><b>长安寺</b></font>位于朝阳街长安寺巷,据说是唐贞观年间尉迟敬德所建。近年来,学者们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重修沈阳长安禅寺》石碑上发现了沈阳中卫指挥曹辅、曹铭的名字,二人是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先祖,这是曹雪芹上世“世居沈阳”的可靠证据,为"红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br></h3><h3><font color="#b06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6fbb"><b>山门寺</b></font>位于浑河北岸沈水湾公园内,据《沈阳县志》此处即为长安寺山门所在地,故寺院得名山门寺。<br></h3><h3><br></h3><h3>老话说"先有长安寺,后有沈阳城",又说“庙在城中,城在寺里。”为什么长安本寺在沈阳城大北门以南、钟楼以北,而寺的山门却建在十五里外的浑河岸边? 相传唐太宗建都时,派尉迟敬德在一片荒岗上监督建寺。筹建过程中,传来作战命令要紧急出发,僧人们询问山门建在什么地方,将军挥鞭一指便匆匆上路。于是,僧人带领工匠在浑河北岸尉迟将军马鞭所指处建起了山门。斗转星移,在山门和大殿之间,逐渐建起了沈阳城,形成了"城在寺里"的局面。&nbsp;</h3> <h3><font color="#b06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6fbb"><b>清福陵又称沈阳东陵</b></font>,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位于沈阳市区东北部丘陵地带,距市区约十八公里。福陵与沈阳市昭陵、新宾县永陵合称"关外三陵"、"盛京三陵"。<br><br>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开工建设,顺治八年(1651)基本建成,并从东京(现辽阳)将孝慈的梓宫迁此与努尔哈赤合葬。原石嘴山就此改称天柱山。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大清建国,定陵号为"福陵"。</h3><h3><br></h3><h3>1929年,奉天政府将福陵开辟成公园。因位于市区东部,改称东陵。</h3> <h3><font color="#b06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6fbb"><b>清昭陵也称沈阳北陵</b></font>,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位于沈阳(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顺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h3><h3><br></h3><h3>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有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h3> <h3><font color="#b06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6fbb"><b>大御路</b></font>,清代北京至沈阳的陆路通道。初建时为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进兵辽西和关内所用,清王朝定都北京后,为清帝东巡和运送“御物”所行之路,故称“大御路”。<br></h3><h3><br></h3><h3><font color="#b06fbb"><b>永安桥</b></font>,亦称"大石桥",位于于洪区大兴街道。据《奉天通志》载,清崇德六年(1641)皇太极下令,利用永利闸的石材原址修建大石桥,即永安桥。永安桥是大御路的咽喉,也是大御路东端最后一座津梁。300多年后的今天,它成为大御路上唯一保存下来的清代古迹。</h3> <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font color="#b06fbb"><b>辽滨塔</b></font>位于新民市东北29公里的辽滨村,辽滨古城遗迹。古城地处辽河与秀水河的交汇处,东晋时期这里就是著名渡口和交通要道,也是军事重镇。辽代是其历史上最兴盛的黄金时期,辽的统治者在此设立了辽州治所,还从蓟州大批移民促进此地繁荣,但长期的战乱终使这座繁华古城消亡。<br> <h3><font color="#b06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6fbb"><b>祺州塔</b></font>位于康平县小塔子村,祺州古城遗迹。明代称乌峰塔,清代称包塔。古塔所处位置为辽河之岸,辽早期的棋州城就建于此。棋州是辽代东京道的一个州,建于辽太祖时期(公元921-926年),毁于元末明初,为土筑方城、南北向,城周长4华里,原有城门3座,不过现在全部消失殆尽了。</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抚&nbsp; 顺</b></font></h3> <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font color="#b06fbb"><b>清永陵</b></font>是清朝皇帝的祖陵,位于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北启运山脚下。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称兴京陵,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尊为永陵。清永陵在建筑形制、布局、造型、工艺上都有自己的建筑特点和艺术特色。<br><br>陵内葬有努尔哈赤的几位先辈和陪葬的叔伯, 从1682年到1829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亲来永陵祭祖。<br> <h3><font color="#b06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6fbb"><b>赫图阿拉古城</b></font>位于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距清永陵5公里。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1)所筑,史学界称为"清王朝第一都城"。城池依势筑于一条东西走向的山岗之上。峭壁峥嵘,三面环水,易守难攻。内城建有汗宫大衙门、八旗衙门、关帝庙、城隍庙、启运书院、文庙等;外城驻扎着八旗精锐部队,建有点将台、校场、仓廪区。</h3><h3><br>1559年,努尔哈赤在此出生;1616年,努尔哈赤在汗宫大衙门登基称汗,创建了史称后金的大金国;1619年,努尔哈赤在这里指挥了关系到清朝命运的萨尔浒大战,为以后逐鹿中原,统一华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r><br>清代以后,赫图阿拉城曾居住十万人口,辟有十里商贾闹市,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清军入关之后,赫图阿拉被称作兴京,设专职人员守护。古城旧有风貌毁于1904年的日俄战争。<br></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大&nbsp; 连</b></font></h3> <h3><font color="#b06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6fbb"><b>复州古城</b></font>位于瓦房店市西部,是辽南的历史发源地。复州古城原系夯土所筑的土城,俗名土围子,始建于辽代。明永乐四年(1406年),保定侯蔡真奉命将复州城改建成石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复州知州陈铨奉谕又改修为砖城,三年后竣工。</h3><h3><br></h3><h3>古城遗迹有:永丰塔,永丰寺,龙爪古槐,横山书院,清真寺,知州衙署,复州防守尉,明清一条街,古城墙等。<br></h3> <h3><font color="#b06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6fbb"><b>蓉花山古镇</b></font>位于庄河市北部,据考证,从清朝中期至今这里一直是庄河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心。</h3><h3><br></h3><h3>古城遗迹有:由德国传教士建于1840年的天主大教堂,东北地区最大的保持最完整的建于清咸丰年间的长隆德地主庄园,100多年前商贾云集的"德兴街"等等。</h3><h3><br></h3><h3>蓉花山镇蓉花村金屯,90%以上的村民都姓金,经考证他们都是"鳌拜后人"。当年,鳌拜全家被康熙皇帝终身监禁,他的一个叫"尔坠"的孙子侥幸逃脱,辗转经岫岩来到蓉花山镇定居,并在鳌拜后第六世,全家由瓜尔佳氏改为金姓。</h3> <h3><font color="#b06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6fbb"><b>城山古城</b></font>位于庄河市城山镇万德屯附近,建于晋代义熙年间,距今已有1580年历史。古城分为前城、后城,设有东南两城门、紫禁城、瞭望台、烽火台、点将台、水牢、兵营等,为隋、唐、辽、金时期的军事要地,是全国少有的古战场遗址。古城内有法华寺、五老宫两座寺院。</h3><h3><br></h3><h3>城山古城属于大型高句丽山城。高句丽政权在700多年的苦心经营中,为了适应向外扩张和抵抗外侵扰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军事防御系统,辽宁、吉林两省境内有170余座。高句丽山城大多沿险峻山势的自然走向修筑,多以一座较大山城为中心,属连若干小山城,相互呼应,增加防御的弹性和形成整体功能。<br></h3> <h3><font color="#b06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6fbb"><b>金州副都统衙门</b></font>是国内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二品官衙,由五进院落组成,全部建筑沿中轴线对等排列,共有建筑17栋53间,具有典型的明清时期东北方古代建筑风格和官衙建筑特点。<br></h3><h3><br></h3><h3>1843年,清政府移驻熊岳副都统衙署于金州城内,统辖金州、旅顺水师营协领和复州、盖州、熊岳城守尉,管理旗民和军事要务,隶属盛京将军,俗称"旗衙门"。</h3><h3>1900年7月27日驻旅大沙俄军队强占金州城,撕毁中俄《续订旅大租地条约》中金州城由中国自行治理的条款,从此,金州副都统衙署被撤销。<br></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鞍&nbsp; 山</b></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b>牛庄镇</b></font>地处海城西20公里处,辽、金时辽河在牛庄附近入海,商船(牛子)云集于此,故名。牛庄镇是东北地区最早开放的商埠。<br></h3><h3>牛庄是进入关内的必经之路,古城始建于明初,初为一个土城驿站。清天命八年(1623年)因明朝部队屡由辽河来犯,清太祖努尔哈赤命皇太极亲临牛庄犒赏筑城民夫,重新修筑牛庄城。1682年康熙皇帝来东北祭陵拜祖曾驻跸牛庄城。</h3><h3><br></h3><h3>由于牛庄在军事上、经济上所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引起西方列强的垂涎。1858年(咸丰八年)6月25日,英、法、美、俄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牛庄、登州、台湾、潮州、琼州被列入五口通商口岸,1861年4月牛庄正式开埠。</h3><h3><br></h3><h3>古城遗迹有:始建于1849年的太平桥,甲午海战中牛庄保卫战的古战场,百岁高龄的古宅古庙,一柱擎天的法国教堂等。沈阳故宫陈列有牛庄古城东门"德盛"额匾和红衣大炮,上面铸有"大金天命祭亥年铸牛庄城"字样。</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b>本 溪</b></font></h3> <h3><font color="#b06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6fbb"><b>桓仁古城</b></font>建于清光绪年间,由当地第一任县长章樾设计。近年来,其旧址被有关专家学者认定为是中国唯一现存的“八卦城”。从五女山上俯瞰,这个八卦城正处在浑江与哈达河两河交汇所形成的天然太极图形的阳极位置上,因此又被叫做“太极八卦城”。经自然坍塌和多年城建,古城仅存一段20米左右的原城墙。<br></h3><h3><br></h3><h3><font color="#b06fbb"><b>朝阳门</b></font>是桓仁八卦城的北门,现建筑是2007年重修而成。</h3> <h3><font color="#b06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6fbb"><b>五女山城</b></font>,为高句丽始祖朱蒙所建的东方第一卫城。公元前37年,中国东北的夫余国王子朱蒙为避免兄弟迫害,逃离夫余国南下,以"纥升骨城"为中心建立了高句丽王国。据专家考证,"纥升骨城"即今桓仁县城附近的下古城遗址,而五女山山城则为其山城。高句丽政权就是从这里发端,逐步扩大活动领域,存世长达705年,曾称雄于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h3><h3><br></h3><h3>五女山城有三门,城墙用青黑色扁石砌成。城内建有宫殿、粮库、点将台、卫兵住所及水源。</h3> <h3><font color="#b06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6fbb"><b>平顶山山城</b></font>。平顶山海拔661.2米,与太子河遥相呼应,被誉为本溪的“父亲山,母亲河”。</h3><h3><br></h3><h3>平顶山顶部平坦,山顶四周绝壁围绕,置身北端崖上,偌大山城,一览无余。公元二世纪,高句丽王朝趁中原内乱,无暇东顾之际,沿浑江进入太子河流域,在平顶山首建山城。唐贞观十九年,李世民和薛仁贵征东,大军在青云山下扎下大营,砍树挖井二建山城。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元顺帝逃亡漠北,元朝灭亡,残留元军在平顶山再建山城。</h3><h3><br></h3><h3>山上仍能出水的四口唐朝古井,长约30余米保存较好的人工城墙,绝顶处的点将台,以及城内出土的元代陶片、瓷片及石臼等,是囤兵的最早记录。</h3><h3><br>因地貌独特,平顶山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兵山”。明朝曾在此平定元末残余军事力量,清末这里是日俄战争沙河会战的主战场,抗日战争和三年内战期间,平顶山都发生过影响战争进程的重大战斗。</h3> <h3><font color="#b06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6fbb"><b>清河堡城</b></font>位于本溪县县城以北35公里处,明代辽东军事重镇,兴建于明代成化四年,为辽阳副总兵韩斌所建。</h3><h3><br></h3><h3>清河堡城用条石青砖砌筑,为周长 500 米的正方形,城墙高 6 米宽 3 米,四面各有一 城门,女墙、敌台、马面齐备,建有100 多公里的边墙和鸦鹘边隘,现仅存南面一段基石和隆起的土垣。</h3><h3><br></h3><h3>明代清河城曾管辖碱厂、孤山、东洲等7堡和66座墩台,驻扎兵将 4500 余人。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亲率后金大兵攻打清河城,明守城副军邹储贤领兵一万固守,后金兵拆墙破城,城失陷,杀死邹储贤。"清河既失,全辽振动。"次年明再度发兵伐金又不战而退。</h3><h3><br></h3><h3>1905年日俄战争时期,日军总司令大山岩为牵制俄军,转战清河城,进军抚顺。历史上频繁的战争,使清河城百姓常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丹&nbsp; 东</b></font></h3> <h3><font color="#b06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6fbb"><b>孤山镇</b></font>位于辽东半岛东北翼,东港市西部,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早在6000多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唐宋时期是一片兴盛景象,清咸丰年间正式设镇,民国四年改设县佐。孤山镇是甲午海战古战场之一。</h3><h3><br></h3><h3>大孤山古建筑群是孤山镇的重要名片。座落于绿树浓荫中的千年古刹,建于唐朝,兴盛于明清两代,集佛、道、儒三教为一体,汇集了我国南北建筑艺术的风格,是中国东北地区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之一。</h3><h3><br></h3><h3>古建筑群的上下庙宇依山就势,布局巧妙。上庙有树龄1300多年的两棵古银杏树,有四季不绝清澈甘甜的圣泉水;下庙有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妈祖庙天后宫,有清朝军相大臣、两江总督左宗棠为天后圣母殿题写的"永庆安澜"匾额。<br></h3><h3><br></h3><h3>自宋代至今,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大孤山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庙会。届时,妈祖庙前人山人海,香火不断。<br></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锦&nbsp; 州</b></font>&nbsp;&nbsp;</h3> <h3><font color="#b06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6fbb"><b>广济寺塔</b></font>,锦州古城的标志。辽代清宁三年(1507年)为收藏皇后所降的舍利子而建。塔高71.25米,在东北乃至全国古塔中都算得上是个高个头。它大而不憨,塔上砖雕细腻逼真,给人以壮美、精美之感。早年"古塔昏鸦"为锦州著名八景之一,如今"古塔朝晖"为锦州新十佳景之一。</h3><h3><br></h3><h3><font color="#b06fbb"><b>广济寺</b></font>与塔同建,寺内除大殿基座部分构件为辽代原物外,余者均为清道光时期所建。</h3> <div><br></div><font color="#b04fbb"><b>辽金古城遗址</b></font>。锦州市古城址的发现以汉代城址为最早,有锦州汉城址、蛇山子汉城址等,而辽、金古城址则有更多发现。<br> <h3><font color="#b06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6fbb"><b>北镇庙</b></font>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位于北镇市城西2千米的山岗上,是医巫闾山的山神庙,也是全国五大镇山中保存最完整的镇山庙。</h3><h3><br></h3><h3>中国古代皇帝有祭祀天地山川的活动,因此把一些表示疆土或行政区划的名山封为"五岳"或"五镇"。元朝成宗大德二年,皇封今山东临朐的沂山为"东镇",今陕西宝鸡的吴山为"西镇",今浙江绍兴的会稽山为"南镇",今辽宁北镇的医巫闾山为"北镇",今山西霍州的霍山为"中镇"。北镇因医巫闾山为北方镇山而得名。<br></h3><h3><br></h3><h3>辽代在医巫闾山建有显陵、乾陵,并在附近设显州(今北镇城内)、乾州(北镇庙前平川上)为奉陵邑。因此,辽代有6王先后40多次到医巫闾山谒陵敬山。元、明、清帝王登基时,照例到北镇庙遥祭医巫闾山,北镇庙留有告祭碑、修庙碑记、题咏刻石共计56通。</h3> <h3><font color="#b06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6fbb"><b>广宁城</b></font>旧址位于北镇,为原辽代显州城所在地,元代末期毁于战乱,重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夏、商、周奴隶社会时期,锦州属冀、幽二州地。自辽朝耶律氏建国后,辽西走廊日益富庶,锦州逐渐成为连接关内外交通的重要通道,广宁城是明代东北地区重要卫城之一。</h3><h3><br></h3><h3>北镇鼓楼是广宁城的中心,原为辽代显州城南门,明代扩地时保留下来。先后做过辽东总兵李成梁、马咏的点将台,清代改为鼓楼。</h3> <h3><font color="#b06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6fbb"><b>李成梁石牌坊</b></font>位于北镇鼓楼前。李成梁一生镇守辽东三十年,功盖当世,权顷辽东,当年他以鼓楼为点将台,军帅大旗就悬挂楼上。明万历八年(1580年)明神宗朱翊钧为表彰他的功绩敕建了石牌坊。<br></h3><h3><br>石坊高九米,宽十三米,四柱五楼,坊额上竖刻"世爵"二字,横刻"天朝诰券"及"镇守辽东总兵官兼太子少保宁远伯李成梁"等字。翘梁、通枋及拦板斗拱等制作精美,间饰人物、四季花卉,鲤鱼跳龙门、一品当朝、二龙戏珠、三羊开泰、四龙、五鹿、海马朝云、犀牛望月、喜禄长寿封侯等浮雕,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欣赏价值。</h3> <h3><font color="#b06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6fbb"><b>崇兴寺双塔</b></font>位于北镇市区东北隅,冠中国四大双塔之首,建于辽代,经历代维修,至今保存完好。塔东西对峙,相距43米,形式相同,都为砖筑八角十三层实心密檐式。东塔高43.85米,西塔高42.63米。<br><br>据说此双塔为辽天祚帝为纪念其父母所修。其父母为太子、太子妃时被佞臣耶律乙辛利用道宗的昏聩设计贬为庶人并囚禁,随后又派心腹将他们杀害。当年尸骨就掩埋在双塔所在地。</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营 口</b></font><br></h3> <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font color="#b06fbb"><b>望儿山</b></font>,位于熊岳镇东两公里处的石质孤山,是我国东北地区现今发现的唯一的典型丹霞地貌自然景观。望儿山平地拔起,高82米,海拔高106米,山顶有一建于明末清初的藏式青砖塔,名曰望儿塔,远看如一位母亲伫立山头日夜守望大海,盼望远方的儿子归来。望儿山以母爱为主题而名扬天下。<br> <h3><font color="#b06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6fbb"><b>熊岳古城</b></font>基本保留了明清时期城的布局,城址轮廓尚可辨,局部城墙遗迹仍存。</h3><h3><br></h3><h3>古城内的古建筑有单体建筑,还有四合院建筑,有辽南特有的囤顶,也有硬山顶,当初的营造法式清楚可见,其建筑规模和保存水平全国稀有。<br></h3> <h3><font color="#b06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6fbb"><b>盖州古城</b></font>是明代辽东2 5卫中仅存的两处卫城之一,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汉代,历代都有修缮。明代为了增强城战的防御功能,改土筑城墙为砖包城墙,并增建了瓮城及护城濠。现存钟鼓楼、两段残存的砖包城墙及玄贞观,皆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都有600多年的历史。</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葫芦岛</b></font></h3> <h3><font color="#b06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6fbb"><b>兴城古城</b></font>始建于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为宁远卫城,清代重修,改称宁远州城。兴城古城与西安、荆州和山西平遥古城同被列为我国迄今保留完整的四座古代城池,也是唯一一座方形卫城。</h3><h3><br></h3><h3>兴城古城略呈正方形,城墙高8.8米,周长3200米,四面设门,门外有半圆形瓮城。古城四角高筑炮台,突出于城角,用以架设红夷大炮。当年明清宁远之役,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是被红夷大炮击中,身负重伤,亡于盛京。城内东、西、南、北大街呈+字形相交,正中心的钟鼓楼,与四座城门箭楼遥相对应,威严壮观,气势巍峨。<br></h3><h3><br></h3><h3>古城有东北三省保存最古老的文庙、城隍庙、蓟辽督师府、两座祖氏石坊等史迹。</h3> <h3></h3><h3><font color="#b06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6fbb"><b>九门口水上长城</b></font>位于绥中李家乡新台子村境内,距山海关15公里,全长1704米,其中100多米跨河墙是万里长城中唯一一段水上长城。九门口长城始建于北齐(公元479-502年),现存的九门口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h3><br>河上修筑九孔城门,河水中流,河床铺砌过水条石,水漫其上。过水条石上凿有燕尾槽,然后用铁水浇注成银锭扣,形成牢固的河床,号称"一片石"。修筑长城后,一片石关被九门口关代替,成为关内外交通的重要门户。<h3></h3><h3><br></h3><h3>明朝著名将领徐达奉旨修筑九门口长城后,又在长城脚下的山体中开掘出一条千米隧道,两个出口直通点将台和关外。隧道内有29个大小岩洞,分别为中军室、驻军室、粮库伙房、佛堂,甚至有水冲厕所,可屯兵2000余人。<br></h3><h3><br></h3><h3>明代以前这里就是京奉之间的交通要道,也是重要的军事关口。明末的李自成大顺军与清军在这里有过“一片石大战”;民国时,直奉两系军阀曾在此拼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也曾浴血激战九门河谷。</h3><h3></h3> <h3><font color="#b06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6fbb"><b>中前所城</b></font>位于绥中县城西42公里处,城西有强流河,蜿蜒清澈,绕城而过。是指挥叶兴所建的千户所。城基本呈正方形,东西长510米,南北宽502米,墙高10米,设三个城门,无北门,上建真武庙,已毁于兵火。各城门原建有罗城(又叫瓮城),现唯有西门罗城尚存。</h3><h3><br></h3><h3>为打造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明朝在修筑长城的同时,军队按卫所编制,在全国各险要之地驻守。120人为一百户所,10百户所为一千户所,每卫辖前后左中右五千户所。<br></h3><h3><br></h3><h3>明朝在关外共有125座所城,绥中前所是第一所城,扼据要冲。明清交战时,朝廷曾派总兵在此把守。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前所城是奉军攻击山海关的重要阵地。</h3> <h3><font color="#b06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6fbb"><b>朱梅墓园</b></font>位于绥中县李家乡石碑坊村,是辽宁唯一保存较完整的明代石刻群。明崇祯十年(1637年),皇帝为明军副将、山海关总镇朱梅赐建,这是明军辽东将领少有的善终和殊荣。<br><br></h3><h3>朱梅是绥中人,他与袁崇焕一起,先后击退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军事进犯,取得宁远、宁锦两次大捷。他招收降丁,开展屯田,重修长城,保卫了山海关与京师的安全,是明朝的大功臣。</h3> <h3><font color="#b06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6fbb"><b>虹螺岘镇</b></font>位于南票区虹螺山北麓,始于春秋,有千年历史,是葫芦岛市经济重镇。<br></h3><h3><br></h3><h3>虹螺岘大集历史悠久。早在宋元时期,虹螺岘就是辽西地区牲畜、皮张的集散地。明清时期,由于当地手工业发展迅速,出现了印染、编织、皮张加工等作坊,并有私人开设当铺、钱庄等,促进了集市的发展。到了清末民初,随着蛤蟆山煤矿的开采,大安“同义”灰矿的兴起,以及铁路的开通,虹螺岘大集已经成为闻名辽西的八大集市之一。大集地址南河套沙滩因此得名“金沙滩”。</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辽&nbsp; 阳 </b></font></h3> <h3><font color="#b06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6fbb"><b>辽阳古称襄平、辽东城</b></font>,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城市,有2400多年历史,先后有6个地方割据政权在此建立国家。从公元前3世纪到17世纪前期,辽阳一直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br></h3><h3><br></h3><h3>燕王喜二十九年(公元前226年),秦王政为报燕太子丹派荆轲行刺之仇,举兵攻燕,秦军攻陷燕国都蓟(今北京市)“太子丹匿于衍水”(今太子河)。燕王喜听从赵国代王嘉之计,杀太子丹,将其头颅献秦王以求罢兵,秦王不予理会,继续进兵辽东。五年后(公元前222年),燕国终于为秦所吞并。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全国分为36郡,辽东郡仍沿袭燕国郡制,郡府设在襄平县。襄平城即今辽阳市老城区。</h3><h3><br></h3><h3>辽阳白塔公园建于1908年,白塔建于辽代,为我国六大高塔之一,东北第一高塔。白塔公园内有广佑寺遗址。史料记载,该寺建于东汉,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出现的寺院之一。光绪廿六年(公元1900年)义和团将广佑寺做活动场所,因此被沙俄镇压烧毁。</h3> <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font color="#b06fbb"><b>东京城</b></font>位于辽阳文圣区、太子河右岸,它是300多年前清太祖努尔哈赤定都辽阳时所建的都城,建于后金天命七年(1622年)。城廓建在一面临水的高阜处,为砖石、夯土结构。城周长3510米,东西长890米,南北长886米,四面设有八门。原城内西北土岗上努尔哈赤议政的八角殿,仍有遗址可寻。城廓由因年久失修,多已坍毁。八门之中,仅南面的正门(天佑门)尚存。城中发掘出来的碑石、匾及宫殿遗物,收藏在辽阳博物馆。<br><br>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东京城设留守章京,设兵驻防。康熙二十年(1681年)城守军移驻金州,该城逐渐倾圮。虽然东京城仅有四年的都城历史,但在这短短的四年中,努尔哈赤在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改革。使他领导的女真社会发生了质的变化,东京城在清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br> <h3><font color="#b06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6fbb"><b>东京陵</b></font>位于辽阳文圣区东京陵村,为满清关三陵(永陵、福陵、昭陵)以外的第四座大清王陵。曾埋葬努尔哈赤的祖父、父亲、妻子及伯父、兄弟、儿子等人,为大清(后金)建国后第一座皇家陵寝。</h3><h3><br></h3><h3>1629年,努尔哈赤去世三年后,他的陵寝在沈阳城东郊外天柱山修建完毕,于是从东京陵内将被追封为孝慈高皇后、皇太极的生母叶赫那拉氏孟古哲哲、及另一位大福晋富察氏衮代迁葬沈阳,与努尔哈赤合葬"福陵"。<br></h3><h3><br></h3><h3>后又于1654年、1658年,复将努尔哈赤先辈的陵墓迁回故土赫图阿拉永陵,原葬在东京陵的努尔哈赤的大伯父礼敦,也被迁回永陵陪葬。至此存在了34年的大清第一皇陵,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没有了皇帝皇后,只有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齐、长子褚英、庶母弟穆尔哈齐及其子大尔差等人的三座陵园,终在历史长河中冷落下来。<br></h3> <h3><font color="#b06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6fbb"><b>燕州城遗址</b></font>位于灯塔市西大窑镇城门口村,距辽阳市区30公里,为公元五世纪初高句丽占据辽东城(今辽阳)后所建的军事城堡,原名"白岩城",是辽宁省内保存完好的古代高句丽山城。<br></h3><h3><br></h3><h3>山城作不规则方形,用石块建筑,分外城内城。外城东、西、北面城墙顺山势起伏砌筑,并砌有马面及护城短墙。南面利用悬崖作墙,崖下是太子河,外城周长2500米。<br><br>文献记载,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曾率兵与高句丽守军在此发生激烈的攻城战斗。</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铁&nbsp; 岭</b></font></h3> <h3></h3><h3><font color="#b06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6fbb"><b>兀术城</b></font>位于铁岭城西35公里的调兵山风景区。南宋时期,金国兵马大元帅、大金国太子金兀术,率兵南犯中原被岳飞挫败,残部回撤途中,见调兵山山势雄奇,便在山下安营扎寨,筑城屯兵,后伺机大军分三路南下,一举灭了北宋。</h3><h3><br></h3><h3>后来人们把金兀术调集兵马的山改称为"调兵山",把山下金兵安营扎寨的地方取名为"兀术街"。兀术街当时建有古城,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古城已不复存在。现兀术城为2001年根据遗址考证复建的。<br></h3><h3><br></h3><h3><font color="#b06fbb">在今天,古老的生态是相当脆弱的。我们所见的古城镇大多地处莽荒或位置偏僻,即便曾是一度繁华之地,也因历史原因而门前冷落,尘封窖藏,却又因此得以幸存。古镇一旦春光乍现,整修一新,游人如织,不禁让人心生矛盾:古镇是新生了,还是消逝了?</font></h3><h3><br></h3><h3><br></h3><h3></h3> <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