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以色列 שלום ישראל

再望南山

<h3 style="text-align: left;">2018年11月14日凌晨,我们一行十二人乘坐海南航空公司航班从北京前往以色列最大城市特拉维夫,开启期待已久的圆梦之旅。<b>近半个世纪之前,因历史巧合我第一次知道了世界上有一个地区叫中东、有一个国家叫以色列、有一民族叫犹太人,并开始学习这个民族语言希伯来语。</b>虽然时间短暂,但这段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却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印记。许多年来,到以色列走走看看,与这片神秘国土亲密接触是埋藏在我心中的强烈愿望和挥之不去的历史情结。</h3> <h5><b>特拉维夫本.古里安机场</b>⬇️</h5> 今天,期盼多年的愿望终成现实。当我走下飞机踏上以色列国土那一刻,还仿佛置身于梦幻之中,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是真的。当我看到机场上矗立的以色列建国之父本.古里安雕像和身旁匆匆走过留着胡须穿着黑色长衫的典型犹太人时,我才清醒的知道我确实踏上以色列这片神奇的国土。 以色列位于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地区地中海东南方向,是亚、非、欧三大洲结合处,三面陆地,一面临海。<b>北临黎巴嫩、东靠叙利亚和约旦、南面与埃及接壤,西面濒临地中海,地理位置上处于阿拉伯国家包围之中。</b>以色列全国总面积(实际控制面积)约为2.5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戈兰高地、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b>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国时首都为特拉维夫1950年迁耶路撒冷,1980年以色列议会立法认定耶路撒冷是该国永远和不可分割的首都</b>。然而这一决定并未得到联合国批准和国际社会认可。截止目前只有美国、捷克等六个国家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并将使馆迁到耶路撒冷。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宣布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国的首都。耶路撒冷由以色列实际控制。以色列现有人口884.2万人口,其中74.8%犹太人,百分之24以上的人口接受过高等教育,多数人信奉犹太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犹太人为主体民族的主权国家。 <h5><b>今日耶路撒冷⬇️</b></h5> <h3>以色列早先是民族称谓,其含义为“与神角力者”,《圣经》旧约中记载,犹太人祖先雅各与天使角力获胜,神便将雅各改名为以色列。以色列(雅各)有十二个儿子,日后形成十二个分支,四子犹大率领的分支便是如今的犹太人,其祖先是闪米特人的分支希伯来人。<b>公元前13世纪犹太人的祖先便来到上帝“应许之地”迦南地区(如今的巴勒斯坦、叙利亚和约旦一带)繁衍生息。</b>此后三千多年时间里围绕着种族、宗教和领土归属发生了无数次历史变迁。从公元前11世纪建立了以色列联合王国,到公元1948年5月以色列国成立;从公元一世纪罗马帝国大肆屠杀犹太人并将他们赶出迦南地区,流散到世纪各地,到公元1917年《贝尔福宣言》发表犹太人大规模重返巴勒斯坦,上帝的选民一次次被从这片土地驱离,最长一次竟达两千年之久;又一次次怀揣着坚定信念返回,不可谓不顽强,不悲壮!<br></h3> <h5><b>照片来自网络⬇️</b></h5>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当代色列是中东地区综合国力最强、科技水平最高、经济发展最快、军事国防力量最雄厚的发达国家,也是中东地区唯一一个自由民主制国家。<b>犹太民族是一个全世界公认充满智慧,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民族。</b>他们不仅善于经商,而更善于创新。以色列自建国以来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研究,在军事科技、电子、通讯、计算机软件、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工程、农业、航空等领取得了傲人成绩,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科技公司有百分之三十左右来自以色列,足见以色列科技水品是何等发达。</p> <h5><b>站在雅法海边可以清楚地看到远处的特拉维夫⬇️</b></h5> <br>以色列农业更是令世人称赞,在这片满是沙漠的贫瘠土地,依靠聪明才智将圣经中描绘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丽景象变成现实,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还创造了当代新型社会形态,这就是闻名世界的”基布兹。<br><br> <h5><b>以色列南部隐基底基布兹⬇️</b></h5> <p><br>基布兹在希伯来语中是集聚,集体定居点意思,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农业合作社或称集体农庄。基布兹虽然有些类似于前苏联的集体农庄和我国的人民公社,但又有着许多本质上的不同。<b>它是一种非政府组织的经济实体,自发的群众性社会自治团体和武装组织。</b>基布兹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初叶,1910年初,“德加尼亚基布兹”在约旦河谷南端金纳雷特湖畔诞生。这是以色列历史上第一个基布兹,成立之初仅有7名成员,<b>在恶略的生存环境下他们采取抱团取暖方式、集体生活、集体劳动,集体拥有,并共同保卫自己的财产和人员安全,创建了以色列基布兹早期模式</b>。到1947年以色列建国前夕,基布兹数量已增至145个。建国后,基布兹有了飞速发展,20世纪末,从北部戈兰高地到南边红海,大约有120,500人生活在270个基布兹中。基布兹成员规模从几百人,到几千人不等,大多数基布兹规模则在400人至600人之间。<br></p> <h5><b>参观隐基底基布兹⬇️</b></h5> <b>基布兹实行所有生产资料集体所有。除分配给个人的生活必需品外,基布兹成员不拥有任何私人财产。</b>个人生活必需品实行供给制。在基布兹内,没有商品也没有货币。基布兹成员所需要一切,小到食品,服装,大到住房、医疗和教育都由基布兹负担。他们的子女从出生到年满十八岁都由基布兹供养。十八岁中学毕业后服完两年兵役,方可申请加入基布兹。这样,基布兹人由于长期过集体生活,集体观念、平等意识极强,而血缘观念、家庭观念则较为淡漠。这一点也一直遭到外界诟病。 <h5><b>开心快乐的基布兹儿童⬇️</b></h5> <h5><b>休假回来的学生士兵在和孩子们玩耍⬇️</b></h5> 因此每个基布兹都会建造了各种必要生活设施,包括公共食堂,住宅,学校,幼儿园,俱乐部,健身房,游泳池、花园绿地等等满足日常生活之需。这几乎是每一个基布兹标配。<b>基布兹人把生产劳动视为创造财富、保持集体凝聚的巨大力量,劳动光荣理念根植于每一个成员心中。所有成年人不分男女都要从事生产劳动。</b>管委会根据个体能力差异分配不同的工作,有些工种还需定期轮换。在这里好逸恶劳或坐享其成,完全不可能。即便是国会议员和政府要员,只要他是基布兹成员,每年必须回来参加一段时间劳动。对于那些丧失无劳动能力和年老体弱者则由基布兹提供生活保障。<br> <h5><b>游泳池几乎是所有基布兹的标配&nbsp;⬇️ (照片来自网络)</b></h5> <h5><b>在隐基底基布兹享用午餐⬇️</b></h5> 在漫长发展历程中,基布兹为以色列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以色列重要经济支柱。据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270个基布兹年生产总产值约80亿美元,占到以色列当年全国工农业生产总产值的9%;其农业年总产值17亿美元,占全国农业总产值40%。<b>基布兹在以色列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方面也做出了杰出贡献。许多杰出人物包括本.古里安,果尔达·梅厄等四位总理位和前国防军总参谋长和国防部长摩西·达扬将军都来自基布兹。在1967年“6·5”战争中,以色列30%空军飞行员和近四分之一陆军军官也都是“基布兹”成员。在这场战争中,以军阵亡778人,其中200人是“基布兹”成员。</b>其次,基布兹还是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发源地,早期“基布兹”创建人都是坚定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他们不仅要建立一个维持生活的定居点,而是要创建一个全新社会体制,创造一个基于平等和劳动两种观念之上的新型社会。<br> <h5><b>以色列导游在讲述基布兹发展的历史 ⬇️</b></h5> 基布兹成长道路并不平坦,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b>首先是越来越多的基布兹成员希望拥有更多私人财产和自主权。近些年出现的另一种公私合营莫沙夫农村公社形式,对基布兹产生了巨大冲击。这种形式相较传统基布兹更加人性,更加灵活,更能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日趋严重的老龄化和年轻劳力补充不足,也成了基布兹发展的瓶颈。</b>由于历史原因,基布兹大都建立自然条件恶略远离城市的边远地区。基布兹里年轻一代,不愿意呆在这里,他们认为基布兹太小,太封闭,而且奉行平均主义,容易挫伤积极性,加入基布兹意味着失去太多个人自由和空间。因此很多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不再回到基布兹,而是选择到大城市定居,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和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br> <h5><b>七十多岁的基布兹老员工如今是专职解说员⬇️</b></h5> 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要富裕、要发展、单靠农业生产是不够的,不能满足人们渴望提高生活质量需要。因此改革和完善基布兹发展模式便是摆在所有基布兹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发展、变革已成为所有基布兹的共识,而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是基布兹农业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事实上,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起,变革浪潮已经兴起。许多基布兹开始逐渐向工业和第三产业渗透。凭借以色列高科技优势和丰富旅游资源,许多基布兹开始兴办实业,开设工厂,参股公司和大力开发旅游产业,为基布兹发展注入活力,涌现出许多成功转型的基布兹。譬如:耐特菲姆基布兹为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发明了闻名世界的滴灌技术,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了全球最大的滴灌设备生产企业,带来了丰厚经济回报,目前,是以色列最富裕的基布兹之一。<br> <h5><b>著名的滴灌设备 ⬇️(图片来自网络)</b></h5> 我们参观的隐基底基布兹也是一个转型非常成功的案例。他们不仅创办了以色列最大的饮用水工厂,而且还利用濒临死海的地理优势,投资建设饭店、海滩浴场等旅游设施,使这个原本早已名扬四方的沙漠植物园更加生机勃勃,大批游客纷至沓来。目前工业和旅游业已成为隐基底基布兹最主要经济来源。 <p>当然在时代大潮下也有不少基布兹没有能生存下去,甚至有人预言“现代伊甸园”基布兹已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从社会淡出。<b>也许正如舆论预测的那样,这朵盛开在沙漠中的奇葩,终有一天会凋落。但不管怎么说,能够维持至今的基布兹,已相当不易。在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人民公社和前苏联的集体农庄,只不过不过昙花一现,早已成为往事。但有一种公有制社会形态,迄今已走过了100多个年头,虽迭遇挑战和危机,但仍保持着相当活力,这就是以色列的基布兹。</b><br></p> <h5><b>隐基底基布兹一角 ⬇️</b></h5> <b>小小的以色列人口不过几百万却为什么如此强大是萦绕在许多人心中的不解之谜。</b>有人说:犹太人聪明智商系数高;还有人说以色列之所以强大皆因得到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援助等等..其实不然,有好事者对犹太人智商进行了科学检测。的确犹太人智商确实比其他种族要略高一点,但仅仅是略高一点并不至于产生如此大的差别。至于近代西方国家对以色列的支持也不可能成为以色列发展的根本动因。<br> <h5><b>充满好奇心的孩子⬇️(</b>照片来自网络)</h5> 那么什么才是以色列强大真正原因呢?<b>用以色列人自己的话说,那就是教育。以色列建国后始终把教育和科研作为立国之本。犹太人原本就是一个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民族再加上良好的教育犹如插上翅膀,岂有不迅速腾飞的道理。</b>短短七十年的建国历史,就先后涌现出14位诺贝尔奖得主。不仅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为世界文明和科技发张做出了重大贡献。<b>所以说不了解以色列历史,不知晓犹太民族的特性,便不能读懂以色列今天</b>。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 路漫漫苦难相伴,盼回归初心不改 ✡️&nbsp;</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br></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b>【马萨达永不陷落】</b></span></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以色列南部沙漠地区有一座举世闻名的世界优秀文化遗产马萨达城堡。<b>马萨达城堡之所以声名远播,不仅仅是因为这座雄伟的城堡建于2000年前犹太希律王时代,而是那个时期发生在这里令世人震撼,令犹太人骄傲的历史事件。</b>马萨达城堡位于犹地亚沙漠与死海交界处的一座岩石山顶,距离隐基底约25公里。山虽不高,但十分陡峭,其东侧悬崖高约450米,西侧悬崖高约100米,高出死海海面434米。山顶呈船形,地面平整,南北长约600米,东西宽约300米,周围城墙长约1400米。独特的自然条件使马萨达城堡雄踞险峰,居高临下,以守难攻。通往山顶的道路极为险峻,当时只有一条蛇行小路可以通往山顶。</p> <h5><b>昔日通往山顶的蛇形小道⬇️</b></h5> <h5><b>游客可以乘坐缆车上山⬇️</b></h5> 马萨达城堡于1838年被考古学家发现,据耶路撒冷大学专家考证,公元前40年,古代以色列最为残暴的大希律王为躲避犹太民众反抗和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七世的双重威胁曾逃亡至此地避难。此后,希律王从公元前37年到公元前31年,在马萨达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城堡,既可以作为享乐休闲场所,又可以在危难之时作为藏身避难之处。整个城堡群按照罗马帝国古典建筑风格建设,分上下三层,规模宏大,既坚固又奢华。<br> <h5><b>马萨达城堡模型⬇️</b></h5>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宫殿内有装饰精美的厅堂、居室、宗教场所、罗马浴池,土耳其蒸气室、剧场、粮仓、酒窖和巨大的蓄水池等。</p> <h5><b>考古发现的土耳其浴室一角⬇️</b></h5>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沙漠地区本就干旱少雨,为解决用水问题,希律王建造了复杂的供水系统工程。在山脚下河谷中建造水库,在悬崖峭壁上挖掘渠道、洞穴,然后将收集到的雨水和地下水,再通过吊桶和牲口将水运至山顶巨大贮水槽内,工程之浩大不难想象。 <h5><b>山顶储水设施 ⬇️</b></h5> <p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公元66-70年耶路撒冷犹太人因不满罗马人的残暴统治,爆发了大规模起义。罗马皇帝多次派兵进行疯狂镇压,公元70年春罗马军团将耶路撒冷包围。被围困在城中的犹太起义军虽进行了顽强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城门失守。公元70年8月罗马军团攻入城中,无数犹太人惨遭杀戮。随后起义军残部撤退到马萨达城堡。利用马萨达天然屏障和固若金汤的希律王城堡,修筑防御工事,囤积粮草进行抵抗。这里成为起义军的最堡垒。</p> <h5><b>城堡遗址 ⬇️</b></h5> 公元72年,罗马总督亲自率领第十军团赶赴马萨达安营扎寨,他们并不急于攻城,而是将城堡团团围住。罗马人一方面在城堡西侧修筑高台,另一方面切断水源和物资供应渠道,以期将城堡中犹太起义军困死。<b>然而,令罗马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城堡中粮食,水源,武器储备充,足足耗费了罗马人整整三年时间。</b>在此期间,罗马人虽多次组织攻城,但均无功而返。直到公元73年春天,罗马人才展开最强烈攻势,而此时城堡中粮草、用水已经接近枯竭。 <h5><b>方框内是当年罗马军团屯兵的地方⬇️</b></h5> <p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ms-text-size-adjust: auto;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经过三年时间顽强抵抗的犹太人已经感到大势已去再无胜算,于是他们在公元73年4月15日犹太教逾越节当天采取了集体殉难方式结束了长达三年的罗马围困之战。殉难前起义军领袖将大家召集在一起,发表演说:<b>我们是最先起来反抗罗马,也是最后停止抗争的人。感谢上帝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当我们从容就义时,我们是自由人,不论敌人多么希望我们做活俘虏,但他们没有办法阻止我们。遗憾的是我们没能打败他们,但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与所爱的人一起死去。</b>他提议通过抓阄的方式选出十名义士作为自杀执行者。他的提议得到一致同意。随后的一幕便是:所有人紧抱妻儿,躺在地上自愿接受同胞封喉一剑。十名义士中推举出一名将其他九人杀手,然后自尽,以这样惨烈的方式结束了最后一幕。当罗马人占领城堡时,被眼前一幕惊呆,他们耗费苦心,用整整三年时间攻下的堡垒,却只得到了960具不屈不饶的犹太人尸体。</p> <h5><b>以色列导游阿米尔在讲述这段惨烈的故事⬇️</b></h5> <h3></h3><h5><b>青年学生在表演活报剧</b>⬇️</h5>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从此犹太人便从迦南地区消失,开始了他们长达2000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而等待他们的却是一次又一次更加悲惨的命运。</b></p> <h5><b>(图片来自网络</b>)⬇️</h5> <h3>直到二战结束后犹太人才开始大规模返回家园。而这一凄惨悲壮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深深植根于犹太人心中。<b>不了解犹太人历史,就不能理解犹太人为什么能在如此艰难条件下,仍能保持信仰,顽强生存下来。</b>如今马萨达古城遗址不仅成为著名旅游景点,更是犹太人心中圣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天都有大批青少年学生来此活动。为牢记历史,珍惜现实,以色列新兵入伍都要在此进行宣誓,许多以色列青年成年礼也会在此举行。</h3> <h5><b>每天都有来自以色列境内的学生前来参观 ⬇️</b></h5> 躺在眼前的废墟虽已不再是充满着战火和硝烟战场,也不见残忍杀戮的场面,但挥之不去的历史阴影却还是会浮现在眼前。马萨达永不陷落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且是犹太人的精神象征。2001年马萨达城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b><br></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b>【戈兰高地中东战争的代名词】</b></font><br></h3> <p><br></p><p>一提到戈兰高地人们便联想到喋喋不休的中东战争。当我第一次站在这片是非之地时,昔日炮火连天的战争场面便浮现在眼前。戈兰高地位于叙利亚西南部,约旦河谷地东侧,西面与以色列接壤,是叙、以边界处的一块狭长山地。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20公里,面积186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约600米,比以色列平原高出300米,居高临下。<b>从戈兰高地可以俯瞰以色列加利利谷地,是叙利亚的天然要塞,战略地位可想而知。从位于戈兰高地的库奈特拉到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只有60公里。</b>因而成为叙、以争夺的重要战略要地。此外戈兰高地又被称为中东地区的“水塔”,每年年降水量500-800毫米,以色列国内使用的40%水源都来自这里。<br></p> <h5><b>戈兰高地的指路牌⬇️</b></h5> 根据考古纪录,戈兰高在远古时期被称为巴珊地,而巴珊地南部曾是以色列王国的一部分。在公元前8世纪,曾被阿兰人占领,此后又被北国以色列第四王朝君主夺回。公元前7世纪,戈兰高地落入亚述人手中,但很快又被巴比伦人及波斯人占领。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占领了此地。从此一直受到希腊文化熏陶,直到罗马帝国扩张至此为止,公元前2世纪中叶,这时戈兰高地已不再属于犹太人。戈兰这个名称也是从那时开始使用,而这个名称源自之前占领该地的希腊人。 <h5><b>今日戈兰高地⬇️</b></h5> <h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戈兰高地隶属于法国委任统治地叙利亚。1946年叙利亚独立后宣布拥有戈兰高地主权,但并未得到以色列认可。<b>复杂的历史成因,为这一地区安宁埋下力巨大隐患</b>。眼前这片看似平静的土地,却在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远的不说,<b>二战结束以来发生在阿拉伯和以色列之间的五次中东战争,其中至少有三次这里都是主要战场之一。</b></h3> <h5><b>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此参观 ⬇️</b></h5>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如今,以色列占领区的戈兰高地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观光景点。这里依然保留着当年战争中修建的半地下坑道掩体,掩体上站立着用废旧铁皮制作的士兵模型,再现了当时残酷的战争场面,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这里曾是硝烟弥漫的战场。<b>高地上矗立一块用希伯来文和英文书写着期盼世界和平的标语牌,期盼和平将成为世界的主流,战争不再重演。</b></p> <h5><b>一对来自欧洲的犹太夫妇在标语牌下合影⬇️</b></h5> <h3>为解决领土争端问题1947年11月29日在美国和苏联等国家支持下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分割协议,即著名的181号决议。<b>根据这一协议将巴勒斯坦地区2.7万平方公里土地分割为两部分。其中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分得1.1万平方公里,犹太人分得1.4万平方公里土地,并同意在各自分得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包括圣城耶路撒冷在内的其余0.2万平方公里由联合国代管。</b>联合国通过的分割遭到了阿拉伯世界强烈反对。他们拒绝承认这方案并警告称如果以色列宣布建国之时就是战争爆发之日,试图通过战争来改变现状。</h3> <h5><b>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戈兰高地战场遗址合影⬇️</b></h5> <h5><b>巧遇前来高地训练的以色列部队⬇️</b></h5>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事实正是如此,<b>犹太复国主义领袖本.古里安于1948年5月14日在特拉维夫宣布以色列国成立后的第二天,当全世界犹太人还沉浸在欢呼的掌声和激动的泪水中时,以埃及为首的包括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和伊拉克等五个国家组成的阿拉伯联军,约四万五千人正式向以色列宣战,第一次中东战争随即爆发。</b><span style="font-family: PingHei, " pingfang="" sc",="" "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这场战争一共持续了15个月,以色列先输后赢,取得了巨大胜利。摆脱了覆灭厄运,赢得了生存和发展空间,完成了以色列建国进程。所以这次战争又被称为以<b>色列建国战争</b>。</span></h3> <h5><b>图片来自网络⬇️</b></h5> <h3 style="text-align: left"><b>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于1956年10月29日,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b>战争因苏伊士运河归属权而爆发,原本与以色列无关。以色列是应英法请求而参战。第一次中东战争后埃及封锁了以色列通往红海的帝朗海峡,以色列多有不爽早就怀恨在心,司机报复。这次配合英法联军作战的确是一次难得机会,因而一拍即合。<b>这场战争共持续了九天,战争使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成为事实纳赛尔成为埃及英雄。以色列退出西奈半岛大部地区换来了帝朗海峡的通行自由。</b></h3> <h5><b>苏伊士运河⬇️(图片来自网络)</b></h5> <h3>1967年5月22日埃及总统纳赛尔突然宣布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帝朗海峡,同时也禁止向以色列运送物资的外国船只通行,试图封锁以色列的海上交通。<b>为打破埃及封锁1967年6月5日以色列突然对埃及和叙利亚发动袭击,第三次中东战争随即爆发。因这场战争爆发于六月五日,因此又被称为六五战争。</b></h3> <h5><b>埃及阅兵式&nbsp;&nbsp;⬇️(图片来自网络)</b></h5> <h3 style="text-align: left">第三次中东战争仅仅持续了六天。6月11日埃及和叙利亚接受联合国停火协议,至此第三次中东战争宣告结束。在短短的六天战争中,以色列完胜阿拉伯国家,以及少代价取得了令人震惊丰硕战果。<b>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比战前以色列的土地扩大了4倍。</b></h3> <h5><b>以色列和叙利亚谈判现场 ⬇️(图片来自网络)</b></h5> <h3>第三次中东战争惨败极大的打击了阿拉伯世界的民族情绪,但依然初心不改,复仇的火焰越烧越旺。正如以色列前总理佩雷斯所说:<b>第三次中东战争胜利对以色列来说是难忘的。不幸的是,它并不是最后一次战争。</b>1973年的10月6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它既是犹太教的“赎罪日”又是穆斯林的“斋月节”。然而就在当天下午苏伊士运河传来猛烈的爆炸声,第四次中东战争就这样在一个神圣的日子里爆发。</h3> <h5><b>埃及军队横渡苏伊士运河 ⬇️(图片来自网络)</b></h5> <h3><b>这场战争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当时我正在学习希伯来语。在那个信息封闭的时代,通过有限的媒体信息目睹了戈兰高地坦克大战的激烈片段。</b>这是一场阿拉伯人最接近胜利的战争。战争初期阿拉伯联军势如破竹,不仅攻破了号称难以逾越的巴列夫防线,而且已经直接威胁到以色列本土安全。眼看着阿拉伯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即将实现,然而埃及军队却鬼使神差般的停止了进攻。</h3> <h5><b>埃及军队成功渡过苏伊士运河 ⬇️(图片来自网络)</b></h5> <h5><b>鬼使神差埃及军队突然停止进攻进行修整&nbsp;&nbsp;⬇️(图片来自网络)</b></h5> <h3>正是这样一个错误的决定,使以色列获得了喘息机会。同时美国向以色列提供的一条重要情报。以军利用这一情报将埃及军队分割、包围并直接威胁到首都开罗的安全。至此以军已完全控制了战争主动权。在这种情况下埃及不得不接受联合国安理会停火建议,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b>这场战争共持续18天,埃及、叙利亚和以色列共投入兵力110万人。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共死亡约2万余人,以色列死亡5000多人,双方战争消耗在50亿美元以上。</b></h3> <h5><b>战场上的以军将领沙龙和达杨 ⬇️(图片来自网络)</b></h5> <h3>这场由阿拉伯人挑起,力量对绝对悬殊的战争,再一次以失败告终。<b>连续几次的战争失败,也引起了阿拉伯世界的思考,看来用武力消灭以色列几乎不太可能。同时以色列也认识到单纯靠军事手段消除阿拉伯威胁的做法,也不会给以色列带来持久和平。</b>此时以色列领导层产生了以土地换和平的想法,这样第四次中东战争就成为阿以关系发生转变重要节点。</h3> <h5><b>以军士兵站在缴获的埃及坦克上合影&nbsp;&nbsp;⬇️(图片来自网络)</b></h5> <h3>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4年后的1977年11月,埃及总统萨达特突然宣布访问以色列,在国际社会和阿拉伯世界产生巨大反响。埃及作为阿拉伯联盟的盟主单独与以色列讲和,引起了阿拉伯世界极大愤怒。埃及和以色列媾和既有双方良好意愿也与美国中东政策调整有关,1977年卡特总投上台后,开始奉行平衡阿以利益的中东政策,以色列不得不在安全问题上做出让步。埃及国内要求停止战争,发展本国经济的呼声越来越高,所以阿以双方一拍即合。<b>以色列同意归还所有占领埃及的领土,埃及同意放弃消灭以色列的对外政策。</b></h3> <h5><b>来自国外的游客遥望远方唱齐唱平颂歌 ⬇️</b></h5> <h3>在访问以色列时,萨达特发表讲胡说;<b>我真诚地告诉你们,我们欢迎你们同我们一起生活。这番话使不少以色列人留下了眼泪。</b>1978年9月6日应当时美国总统卡特邀请,埃及和以色列签订了戴维营协议,把中东和平进程向前推动了一大步。1980年1月埃以双方互派大使,建立外交关系。埃及国内的激进分子,对萨达特的做法极为不满。1981年10月6日在开罗举行的阅兵式上,一群士兵向主席台上的萨达特开枪,萨达特当场死亡。萨达特被刺杀引起国际社会震惊,但和平解决阿以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埃以建交后阿拉伯国家逐步承认以色列,中东和平进程艰难的向前推进。<br></h3> <h5><b>埃及总统萨达特访问以色列</b>&nbsp;&nbsp;⬇️(<b>图片来自网络</b>)</h5> <h5><b>埃及总统萨达特遇袭身亡&nbsp; ⬇️(图片来自网络)</b></h5> <h3 style="text-align: left">埃以问题解决后,巴勒斯坦问题又凸显出来。特别是1970年巴解组织在约旦劫持4架西方客机的恐怖行动后,约旦政府下决心将巴解组织总部驱离约旦迁往黎巴嫩南部地区,成为以色列的心头之患。1982年6月6日以色列驻英国大使被巴解组织刺杀为由,对黎巴嫩的巴解组织和叙利亚驻军发动大规模进攻。也有人把它称为赎罪日战争后第五次中东战争。三天后,以军包围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巴解组织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同意撤出贝鲁特,迁到突尼斯。<b>1988年巴解组织主席阿拉法特作出决定,接受联合国1947年181号巴以分割协议,成立巴勒斯坦国,承认以色列国存在。</b></h3> <h5><b>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拉宾会晤&nbsp;&nbsp;⬇️(图片来自网络)</b></h5> <b>但是,引起历次中东战争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这里仍然是地球上长期动荡不安的地方。这片充满硝烟和苦难的地方何时才能不让和平的橄榄枝从空中飘落,仍然是个巨大的问号?</b> <b>为和平呼唤&nbsp;</b>⬇️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ms-text-size-adjust: auto;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ms-text-size-adjust: auto;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b>大屠杀纪念馆 再现黑暗年代</b>】</p> <h3><br></h3><h3>在耶路撒冷西郊的一座山丘上建有一座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这是以色列政府为纪念二战期间被希特勒杀害的六百万犹太同胞而建的历史博物馆。这座全球最大的大屠杀博物馆是在六十年代老馆基础上建立的新馆。博物馆中收藏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大屠杀资料,一亿三千万份文件、十万份幸存者证词、四十万张照片、一万五千份国家档案文件以及两万五千件文物和一万两千万件艺术品。<b>全面真实地再现了二战期间纳粹德国以惨绝人寰的种族灭绝方式,屠杀犹太人的历史悲剧。</b>纪念馆外形设计以大卫星图案为雏形,但却不是完整的图案,只有下半部分。缺失的上半部分寓意着二战中失去的六百万犹太人。而这600百万人占据了当时全球约一千一百多万犹太人的一半以上。</h3><h3><br></h3><h5><b>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局部外观 ⬇️</b></h5> <h3>博物馆中心由一条长廊构成,分别通往十间展厅,每间展厅展示不同的历史阶段。走进展厅仿佛进入时空隧道,把人带到那个不堪回首的恐怖年代。<b>展览通过记录影片,当事人录音,图片和实物,再现了大屠杀历史原貌。</b>在一个陈列二战时期对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计划的奥斯维辛集中营里,被毒气杀犹太人遗留下的近四千多双旧鞋,囚服和金银首饰的展台前聚拢着许多参观者。人们无不被眼前情景所震惊,悲伤,痛苦和愤怒的心情油然而生。<br></h3> <h5><b>准备运往集中营的犹太人&nbsp;&nbsp;⬇️(图片来自网络)</b></h5> <h5><b>惨绝人寰的杀戮&nbsp;&nbsp;⬇️(图片来自网络)</b></h5> <h5><b>为甄别犹太人德国纳粹发明了特殊工具,通过测量鼻子的宽度找出犹太人</b>&nbsp;&nbsp;⬇️(<b>图片来自网络)</b></h5> <h3>而最震撼的是展览路线端点的“人名纪念堂”,30英尺高的倒圆锥形开口朝天,顶部置放大屠杀中牺牲的百万犹太人姓名与个人记录,下方则由天然岩床凿出圆锥体纪念那些无名牺牲者。<b>以色列人修建纪念馆时就誓言要找到每一个被屠杀的犹太人,至今已为数百万人建立了档案,而搜集世界各地关于死难犹太人工作还在进行。</b>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屠杀纪念馆便向世界各地征集幸存者、遇害者家人、朋友和熟人的回忆和证词,统一保存。据英国广播电台报道,由于纪念馆的努力和全世界的支持,截至2017年5月,600万大屠杀遇害者中,470万已有迹可循,然而依然有130多万人姓名不详。</h3> <h5><b>凝重而充满责任感的人名纪念碑 &nbsp;⬇️</b></h5> <b>犹太民族是一个睚眦必报,更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民族</b>。对于那些残忍杀害同胞的刽子手,无论你躲在那里,即便上天入地,也要将其捉拿归案,绳之以法。1960年,在犹太人大屠杀中执行“最终方案”的主要负责者阿道夫·艾希曼被以色列特工秘密抓捕,押回耶路撒冷接受审判,就是一个例证。而对于那些在危难之时,伸出援手的国际义人则以厚待。在纪念馆里有一处展厅专门纪念那些在大屠杀期间承担巨大的个人风险,援救犹太人的非犹太人,他们<b>尊称这些人为“国际义人</b>。这中间除了最有名的辛德勒了,还有中国国民政府驻奥地利使馆领事何凤山。他顶着巨大风险为3万犹太人发放了前往中国的签证,使这些犹太人躲过了一次浩劫。为了纪念何凤山的义举,以色列人把他的墓碑建在了耶路撒冷锡安山上,这是对一个外国人的最高礼遇。<br> <h5><b>二战时期国民政府驻维也纳总领事</b>&nbsp;&nbsp;⬇️(<b>图片来自网络)</b></h5> <h3>博物馆在2005年3月15日开幕时,时任以色列总统摩西·卡察夫表示,<b>新博物馆是全人类的一块重要路牌,一块提醒仇恨与谋杀、种族主义与种族灭绝两者之间的距离有多么短的路牌</b>。德国前外长费舍尔则说:<b>这是一个为遭到纳粹德国杀害的600万人纪念的时刻。德国是我的祖国,不忘记过去,对我们来说是历史,也是道德上的责任,是我们国家应该为大屠杀所负的责任。</b><br></h3> <h3>走出纪念馆,一片阳光扑面而来,正如以色列前总理沙龙在开馆仪式上所说:当你离开这个纪念馆时,你能看到耶路撒冷的天空。目前,<b>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发起的消失的100万计划,找寻无名者信息的工作仍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不放弃,不抛弃是他们坚定地信念。</b>那些人曾经存在过,但被整个世界抹去了。我们必须找到他们,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知道他们是谁。<b>这就是以色列政府和人民对待历史,对待同胞的态度,怎能不令世人尊重!“消失的100万计划”是对“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的最鲜活的诠释!</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明 ✡️</b></h3> <h3><br></h3><h3>以色列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历史古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拥有七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数不胜数的宗教名胜古迹。</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遗落的城市凯撒利亚】</b></p><h3><b></b><br>遗落的城市凯撒利亚位于地中海东岸,距离特拉维夫约50多公里。这座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年,在希律王时期成为都城和以色列在地中海的最大港口。<br></h3> <h5><b>凯撒利亚遗址公园 ⬇️</b></h5> <b>凯撒利亚曾是赛达国王斯特拉顿一世所建的一座古城</b>。公元前90年被犹大国国王亚历山大·詹尼亚斯攻占,成为一座犹太城市。公元前63年罗马帝国统治以色列,并将以色列;列为犹太行省。罗马人采取以夷制夷策略实行犹太人自治,希律王便成了罗马人扶持的儿皇帝。<b>希律王在位期间,花费12年时间打造凯撒利亚,自公元前22年起,在此修建深水人工港,神庙、市场、大灯塔等市政设施,企图将此城打造为地中海贸易重镇。</b>古城建设完全出于希律王喜好,建筑形式融合了罗马和希腊风格,建设规模宏大,功能齐全。为讨好罗马皇帝希律王将此城其命名为凯撒利亚,意为罗马皇帝之城。<br> <h5><b>赛马场遗址 ⬇️</b></h5> <h5><b>遗址公园出土文物 ⬇️</b></h5> 公元639年,凯撒利亚被阿拉伯人占领,1101年又落入十字军之手。直至公元12世纪,十字军被穆斯林王朝打败后,凯撒利亚开始衰败。此后一段时间虽然被多次启用,但经过战争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破坏,凯撒利亚建筑大都被损毁或沉入海底,从此消失在茫茫沙丘之中。<br> <h5><b>穆斯林统治时期修建的宣礼塔 ⬇️</b></h5> 19世纪末,人们开始在凯撒利亚进行考古发掘工作,20世纪初罗斯柴尔德家族捐重金重建凯萨利亚,形成了今天的凯撒利亚国家遗址公园。沉没在废墟中的千年古迹;圆形剧场、神庙遗址、公共浴池、跑马场、罗马式高架输水渠、码头、希律王时期的古城墙和十字军堡垒方得以重见天日。仅从出土的部分古迹中便可看出曾经的凯撒利亚古城是何等的壮观与繁荣。<br> <h5><b>公共浴池遗址 ⬇️</b></h5> <h5><b>规模宏伟的罗马剧场遗址 ⬇️</b></h5> 2015年2月,以色列潜水员在地中海海岸城市凯撒利亚附近偶然发现大约2000枚古代金币,这些金币具有不同面值,是公元909年到1171年之间统治中东和北非大片地区的什叶派穆斯林法蒂玛王朝时期的流通货币。以色列文物局表示,这次发现的金币极其珍贵,是无价之宝,未来可能会进一步揭示这些宝藏的秘密。为此以色列宣布了一项<b>重现凯撒利亚辉煌计划</b>。该计划将对以色列旅游资源及凯撒利亚罗马古城发掘工作产生巨大影响。到目前为止凯撒利亚历史宝藏只有大约百分之六被挖掘,实际上全球最壮观的发现依然被埋在沙丘之下。<b>重现凯撒利亚辉煌计划将使其和耶路撒冷一样成为以色列最重要的古代遗址。</b> <h5><b>卡萨利亚遗址考古现场 ⬇️</b></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十字军东征的最后一站阿卡古城】</b></h3> 阿卡古城位于地中海东部海岸,距离耶路撒冷约150公里,交通便利。是以色列北部沿海渔港和工业中心和以色列境内最具伊斯兰风格的海滨城市,拥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br> <h5><b>美丽的阿卡古城海边一角 ⬇️</b></h5> <h5><b>雨中游览古城 ⬇️</b></h5> 阿卡古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据文献记载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阿卡最早是生活在那里的迦南人的一个部落所建,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从地中海东岸通往西亚内陆的重要商业口岸。<b>公元1104年被十字军占领,曾是十字军东征时所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国的首都。</b><br> <h5><b>古城中心广场 ⬇️</b></h5> 1291年被埃及军队展开阿卡围城战将阿卡攻陷占领了十字军的最后据点,宣告耶路撒冷王国灭亡并结束了长达200年的十字军东征。在此后漫长的岁月中阿卡一直由阿拉伯人和奥斯曼帝国的控制。直到1918年一战结束前夕英国军队从土耳其人手中夺回阿卡并由英国托管,1948年后划入以色列的版图。<br> <h5><b>古城街道一角 ⬇️</b></h5> <h5><b>奥斯曼统治时期修建的驿站 ⬇️</b></h5> <h5><b>保存完好的清真寺和宣礼塔 ⬇️</b></h5> 如今阿卡古城内仍然十分完好地保存了1000年前十字军时代的古城垣、城堡、客栈等古老遗迹和奥斯曼土耳其人在18到19世纪之后兴建的城堡、清真寺、商栈和土耳其浴室等建筑。<br><b>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5月21日将阿卡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成为以色列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四大圣城之一萨法德</b>】</h3><div><br></div> 萨法德小镇是以色列一座人口不到3万的小城坐落在群山之间海拔987米是以色列海拔最高的城市。它与耶路撒冷、希伯伦、太巴列并列为以色列犹太教的四大圣城。<b>  2012年萨法德被CNN评为全球最美十大小镇之一。</b>这里是正统犹太教哈西德派聚集地犹太教神秘主义哲学教派的发祥地,成为一个近代犹太文化的中心。犹太人把萨法德视为与耶路撒冷、希伯伦及太巴列并列的四大圣城之一。<br> <h5><b>依山而建萨法德小镇 ⬇️</b></h5> 萨法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但在《圣经》中从未被提及过,即便在犹太历史上人们也一度对萨法德少有耳闻。只是到了公元1-2世纪,犹太教法典学者才开始定居于此。<b>16世纪萨法德成为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犹太城市</b>。当时,犹太人从欧洲和北非等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定居人口不断增多达到1万多人。一些犹太教著名大拉比和犹太名人如:约瑟夫•卡罗、摩西•特拉尼等都曾在此居住,他们在此从事犹太教律法的修订工作,并<b>成功地印刷了第一本希伯来语书籍。</b> <h5><b>随处可见穿着正式的传统犹太人 ⬇️</b></h5> 到了17世纪,萨法德已拥有18所学校和21座犹太会堂,宗教、文化氛围浓厚。1837年,萨法德在一场地震中遭到损毁,居民大量迁移。19世纪末一批新移民迁居这里,移民中阿拉伯人占据多数,这里一度成了阿拉伯人控制的城市。<b>1948年5月犹太人用武力将阿拉伯人驱逐出城,使萨法德从此以后变成一个纯犹太人的城市。</b><br> <h5><b>小镇上轻松交谈的犹太女人,透着和谐安宁的气氛 ⬇️</b></h5> 走进萨法德小镇看不到什么了雄伟建筑和名胜古迹,但它却透着一股迷人的魅力。沿着石板铺就的小路拾阶而上,放眼望去萨法德一片片低矮蓝白建筑依山而建,略显沧桑。穿着黑衣长衫头戴礼帽的正统犹太人穿梭在大街小巷,进出在犹太教会堂或宗教学校,给小镇披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小镇主要街道耶路撒冷街,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既有游客也有前来进修的犹太教徒。咖啡馆,小店铺鳞次栉比,整洁的街道上空时不时会飘来咖啡和各种香料混杂的味道。然而萨发德最吸引游客的当属耶路撒冷街南端的艺术之家。这里曾经是是阿拉伯人居住区房间低矮街道狭窄。<br> <h5><b>古色古香充满艺术气息的小镇街巷 ⬇️</b></h5>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萨法德被众多犹太艺术家发现,他们纷纷来到萨法德开设工作室和画廊,使这里迅速成为以色列艺术之都。如今这里集聚着近百名画家和雕塑艺术家,他们个个都身怀绝艺,而且,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画廊,其中不乏具有很高收藏价值的作品。 <h5><b>与热情开朗的小镇居民合影 ⬇️</b></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最古老城镇耶稣第二故乡 迦百农】</b></h3> <h3><br></h3><h3>迦百农,新约圣经中出现的地名。坐落在加利利湖畔北端,是古时迦南通往大马士革的必经之地,距离约旦河汇入加利利海河口仅5公里,是迦南通往大马士革的要道。<b>历史上这里曾是一座并不起眼的小渔村,公元前5世纪有了市镇雏形</b>。在希腊,罗马时期得以发展,拜占庭时期达到巅峰,成为繁荣一时的重要城市、贸易中心和交通枢纽。公元8世纪迦百农在地震中遭到损毁,之后得以重建。九世纪中叶,加利利一带发生叛乱,迦百农再次被毁。到十一世纪,迦百农被遗弃了,十字军在十一世纪最后一年来到迦百农时,只看到一片废墟。</h3> 如今迦百农已经成为一座著名的遗址公园,由犹太会堂遗址,古村落民遗址和八角会堂组成。1905年德国考古学家开始挖掘迦百农遗址,1926年取得重大考古发现。犹太会堂是其中一项重要发现。该建筑以白色石灰石建成,白色建筑物在四周黑色玄武岩民居衬托下,庄重典雅。会堂分四部分:祷告室、庭院、门廊和旁室。会堂门楣、檐口、柱顶雕刻着精美图案。宏伟的白色石灰岩柱上,雕着各种犹太图案。<br> <h5><b>犹太教会堂遗址 ⬇️</b></h5> 1968年之前,人们普遍以为这就是1世纪耶稣时期的会堂。但随着考古工作不断深入,专家们惊奇发现这个犹太会堂的下面还有另外一座会堂埋藏在地下,那才是一世纪耶稣曾经在迦百农教导人的地方。而现在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建造于4世纪的犹太会堂。<br> <h5><b>正在挖掘的遗址现场 ⬇️</b></h5> 在犹太教堂不远处是古村落遗址,建于公元前2世纪。房屋分布颇具罗马城市风格,街道规整,房屋采用玄武岩石建造。石柱上雕刻的希伯来文字母和大卫星图案依然清晰可见,不难看出这里曾经是一座典型的犹太城市。<br> <h5><b>石柱上的希伯来文字母清晰可见 ⬇️</b></h5> <b>迦百农不仅是一座历史名城,更是耶稣第二故乡,是基督教圣地之一。</b>“迦百农”的名字虽然不曾在圣经旧约出现,但这地方在新约时代甚为重要。基督耶稣离开家乡拿撒勒以后,便来到这里传教。这里是耶稣最初公开传教的地方,他称这里为自己的城,所以这里有耶稣第二故乡之称。圣经记载了许多发生在这里的重要事件和神奇故事。<br> <h5><b>前来拜谒的信徒在大树下聆听宣讲 ⬇️</b></h5> 特别是耶稣在这里遇见了渔夫彼得,设立了以彼得为首的12门徒。此外,耶稣在此展现出驱魔降妖的神奇功力。据圣经记载:耶稣来到彼得家,其岳母正害热病躺在床上,有人告诉耶稣。耶稣进前拉着她的手,扶她起来,热就退了。耶稣治好彼得岳母热病的消息不胫而走,城内患有各种疾病或被鬼魅附体民众便聚集在耶稣面前,渴望得到神的帮助。耶稣治好了许多人的疾病,又将鬼魂赶出,一时间轰动全城。<b>耶稣所行神迹和种种善举使人们得到了恩惠,然而,迦百农居民却对此并不珍惜,仍对耶稣传道指手画脚,甚至恶语中伤。耶稣很是惋惜,忍不住责备迦百农道:迦百农啊,你已经升到天上,将来必坠落阴间,这就是迦百农的诅咒。</b>此后,几百年间耶稣预言得到了印证。<br> <h5><b>彼得岳母家遗址 ⬇️</b></h5> 迦百农遗址靠近加利利湖边有一座环形八角教堂,始建于1980年代。据考证,<b>这座教堂是在5世纪八角会堂遗址之上建造的</b>。<b>这里曾经是耶稣门徒彼得岳母家</b>。耶稣升天后,彼得接续传福音,他岳母家就成为犹太基督徒的公用教堂。5世纪教会在此修建了八角会堂,一直使用到7世纪。人们可以透过教堂中心的玻璃,人们可以清楚看到地下早期家庭教会遗址和彼得岳母家遗址。<br> <h5><b>八角教堂 ⬇️</b></h5> 教堂旁边矗立着一尊彼得雕像。他左手拿着权杖,右手拿着天国钥匙,脚边还有一条鱼。雕像底座写着主耶稣对彼得说的话:<b>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b>。<br> <h5><b>彼得雕像 ⬇️</b></h5> <h3><br></h3><div class="cps-upload-file param-img"><div class="edit-container media-inner-editor top"><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美丽古城雅法】</b></h3></div></div><h3></h3> <p><br></p><p>特拉维夫向南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一座古城,它就是雅法。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拥有4000多年来的古老历史。<b>其名称来源有着多种说法,传统犹太人认为这座城市是挪亚儿子雅弗建立了的,因此被称为雅弗,随着时代变迁读音演变成了雅法。还有人认为“雅法”名字来源于她的美丽,因为这里环境优美景色如画。而在希伯来语发音中雅法与“美丽”一词发音相同。</b>其实两种说法都道理,前者体现了历史和宗教的传承,后者颂扬了她的美丽。<br></p> <h5><b>雅法古城 ⬇️</b></h5> <h5><b>矗立在海边的清真寺宣礼塔 ⬇️</b></h5> 特拉维夫和雅法曾经是两座独立的城市,1949年4月两座城市合并成为特拉维夫-雅法。虽然雅法在面积上无法和特拉维夫相比,但它无疑是这座城市的中心之一。与特拉维夫相比,雅法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老城的心脏地带是一片密集的老房子以及弯曲的街巷,两边全都是用黄色石头砌成的房子。站在雅法老城边可以眺望远处高楼林立的特拉维夫。漫步在迷人的海边,呼吸着沁人肺腑的新鲜空气,无论是年轻情侣还是初来乍到的游客都会在此停留。<br> <h5><b>雅法海边停泊游轮 ⬇️</b></h5> <h5><b>雅法古城保存完好民居和街道 ⬇️</b></h5> 雅法老城经历了四千多年历史变迁多次遭受战争和自然灾害破坏,但依然还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保存着历史原貌。为纪念耶稣门徒圣彼得复活升天而建的圣彼得教堂,就是其中之一。该教堂始建于1654年,18世纪晚期教堂两度被毁又两度重建,现存建筑于1903年修复重建。如今圣彼得教堂已经成为雅法的标志建筑。 <h5><b>圣彼得教堂</b> ⬇️</h5> <h5><b>和自己的星座合个影</b></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宗教圣地耶路撒冷】</b></h3> <h3><br></h3><h3>耶路撒冷位于近东黎凡特地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地理上位于犹大山地,介于地中海与死海之间,<b>被誉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发源地。</b>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各自根据自己的宗教传闻尊它为圣城。<b>犹太教把耶路撒冷一贯看作是他们的宗教中心和上帝的应许之地,是流着奶和蜜的地方。</b>基督教徒则认为这里是救主耶稣死亡和复活的地方,是信徒顶礼膜拜的圣地。伊斯兰教则认为这里是先知穆罕默德骑飞马直上七重天,接受天启的神圣地点。<b>三教奉一城为圣地,使耶路撒冷在全世界处于独一无二的地位。</b></h3><h3><b></b><br></h3> <b>面积126平方公里,其核心区域耶路撒冷老城被高达12米的围墙环绕,设有8座城门,著名宗教圣地大都集中在这里。老城分为基督、阿拉伯、犹太和亚美尼亚4个区。西北部;基督区,东南部犹太区,东北部;穆斯林区,西南部;亚美尼亚区。在这个面积仅一平方公里老城内拥有1204座犹太会堂、158座教堂和73座清真寺。</b><br> <h5><b>高高耸立的老城围墙 ⬇️</b></h5> <h5><b>橄榄山上俯瞰耶路撒冷 ⬇️</b></h5> 这座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城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显赫的地位,蕴含着错综复杂的历史成因。老城内遍布着数千年来铸就的经典建筑,跨越多个历史时代,风格独特。<b>名胜古迹、宗教遗址比比皆是,更有人说,耶路撒冷每一块石头都是文物,都有一段神秘故事,走在耶路撒冷任何角落都有可能踩到千年宝藏的遗址之上。</b> <h5><b>保存完好的古老街巷和建筑 ⬇️</b></h5> <b>耶路撒冷在希伯莱语中意为和平之城。但这座城市自诞生来就从未平静过。历史上曾多次被破坏,多次重新修建,堪称命运多舛的城市。</b>公元前13世纪末希伯来人各部落迁入此地定居,公元前11世纪建立希伯来王国。此后曾被巴比伦、波斯人占领。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侵入,绝大部分犹太人流亡世界各地。公元4世纪,在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控制时期耶路撒冷变成了基督教中心和圣地,建造了圣墓教堂。那时,禁止犹太人居住耶路撒冷,但他们已经可以在每年的埃波月九日来到西墙前哭。拜占庭帝国时期基督教势力中得到了保护宗教政策相对叫宽松,从5世纪开始犹太人重新被允许住在耶路撒冷,公元7世纪耶路撒冷被阿拉伯人征服。<br> <h5><b>老城遗址 ⬇️</b></h5> <h5><b>圣岩金顶清真寺 ⬇️</b></h5> <h5><b>阿克萨清真寺 伊斯兰教第三大朝拜圣地 ⬇️</b></h5> 11世纪末年,十字军第一次东征包围了耶路撒冷,一个多月后,耶路撒冷被十字军攻占<b>。十字军进城后,屠杀了城内数万穆斯林和犹太人,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穆斯林不准入城</b>。直到13世纪末十字军第九次东征被阿拉伯人打败,耶路撒冷王朝宣布灭亡。<b>16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占领耶路撒冷其统治长达数百年,直到20世纪初期结束。奥斯曼统治时期耶路撒冷重新开始繁荣,老城得以重建,允许任何宗教存在,但随着奥斯曼帝国衰落耶路撒冷的发展陷入停顿。</b><br> <h5><b>耶路撒冷老城商品一条街 ⬇️</b></h5>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1917年,英军向驻扎在耶路撒冷的土耳其军队发动总攻,一举将土军击败并占领耶路撒冷。1<b>922年国际联盟批准贝尔福宣言,委托英国托管巴勒斯坦并筹划在该地区建立一个犹太国家。</b>在英国托管期间(1917年至1948年),耶路撒冷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保护老城英国人规定耶路撒冷建筑外墙必须由沙岩做成,以保持历史原貌的。英国人还着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修建花园和公路,并在1925年创办了著名的希伯来大学。 <h5><b>耶路撒冷老城一角 ⬇️</b></h5> 随着形势日趋稳定,犹太人开始陆续返回家园,特别是二战结束前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浪潮,一时间犹太人口迅速上升。由于旧城空间有限,犹太人率先在在城外西部修建居民区。随着人口增加,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慢慢的连成一片,形成了如今的新城。<b>但是围绕着土地,种族和宗教等方面诸多矛盾并未得到根本化解,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不断发生。</b>1948年根据联合国181号巴以分治决议,以色列国成立,定都特拉维夫,耶路撒冷划归巴勒斯坦境内。<br> <h5><b>耶路撒冷新区 ⬇️</b></h5> 以色列建国第二天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占领了西耶路撒冷,东耶路撒冷处于约旦的管辖之下。1967年六月五日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整个耶路撒冷,并将巴勒斯坦人驱离耶路撒冷,至此,历经3000多年耶路撒冷又重归以色列管辖。<br> <h5><b>锡安门 墙壁上的弹孔时刻提醒人们和平来之不易&nbsp;⬇️</b></h5> <h3 style="text-align: left;"><b>1980年以色列国会通过法案将耶路撒冷定为该国永远和不可分割的首都,而这一法案只得到美国等几个少数国家认可</b>。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也针锋相对的宣布耶路撒冷将是未来巴勒斯坦国首都。因此,耶路撒冷地位和归属仍将成为一个影响中东乃至世界和平的棘手问题。<b>1981年耶路撒冷旧城及其城墙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br></h3> <h3><b></b></h3><h5><b>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女儿伊万卡出席迁馆仪式 ⬇️</b></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海法 巴哈伊空中花园】</b></h3> <p><br></p><p>被称作空中花园,是一个年轻宗教的圣地,位于海法市。巴哈伊信仰是一个独立的一神论宗教,创立于1844 年。<b>该信仰认为曾存于世的九大宗教信仰都来源于同一上帝,只是上帝在不同的时间派遣了不同的教师去不同的地方传道。</b>其创教先驱为巴孛(1819-1850),创教者为巴哈欧拉(1817-1892)。据统计巴哈伊教已经遍及200多个国家拥有600 万以上的教众。巴哈伊花园为是为纪念巴哈伊信仰先驱巴孛而建造的圣殿。<br></p> 它面向地中海背靠卡梅尔山整座花园依山而建绵延千米,垂直高度约225米。花园中心是巴孛陵寝,金色半球形穹顶位于40米高的乳白色圣殿之上,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对称齐整的巴哈伊花园洋溢着浓郁的波斯风情。一条由白色大理石砌成的阶梯位于花园的中轴线上,宛如一条玉带穿梭在花园层层叠叠的绿毯之中树木、水池、雕塑等景观则对称地分布在两侧。<b>巴哈伊花园的建造颇为曲折自巴哈欧拉于1891年亲选此处作为先知巴孛的长眠之地以后,工程断断续续达百余年。</b> <h3>2001 年5 月22 日黄昏,大约四千五百位观众在海法的卡梅尔山脚下,终于见证了前后历时达一百多年耗资2.5亿美元的建筑工程——巴哈伊花园的落成大典。<b>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于2008年把海法市的巴哈伊圣地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评价其不仅具有普世的精神价值,在建筑风格和设计上也具备独特的文化价值。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与近代宗教有关的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b></h3><h3><b></b><br></h3><h5><b>海法夜景</b> ⬇️</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宗教圣地 精神家园</b> ✡️</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犹太人心中圣地哭墙&nbsp;】</b></p><h3><b></b><br><b>哭墙又称西墙是耶路撒冷旧城古代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的一段,也是第二圣殿仅存遗址。</b>哭墙长约50米,高约18米,由大石块筑,伊斯兰教两处圣地岩石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就在哭墙的上方。<b>犹太教把圣殿看作是犹太教的第一圣地,而残存的西墙便是犹太人心中永恒的丰碑,一段短短的围墙,却是犹太人民族信仰和团结的象征。</b>无论身分高贵与卑微教徒们汇聚在墙下像失散的羔羊又重新聚拢在一起。千百年来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回到圣城耶路撒冷时,也都会来到这面石墙前低声祷告,哭诉流亡之苦,分别之痛,这就是哭墙的来历。<br></h3> <h5><b>哭墙又称西墙 ⬇️</b></h5> 公元前11世纪,以色列大卫王统一犹太各部族建立了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以色列王国。<b>公元前10世纪,大卫王儿子所罗门继承王位后,在锡安山上建造了首座犹太教圣殿,又称第一圣殿。</b>此后这里便成了当时犹太人的宗教和政治活动中心。公元前586年,第一圣殿被巴比伦人摧毁,四万多犹太人被虏,史称巴比伦之囚。半个世纪后犹太人又在第一圣殿旧址上建造了第二圣殿。希律王统治时期进行了扩建,在第一圣殿遗址上修建了围墙。<br> <h5><b>不远处的阿克萨清真寺 ⬇️</b></h5> <h5><b>哭墙一角 ⬇️</b></h5> 公元70年,罗马人镇压犹太教起义第二圣殿难逃厄运,再次被毁,仅留下圣殿西侧一段高大坚固的围墙,因此有人又将其称为西墙。<b>罗马人不仅毁坏了犹太人精神圣地,杀害了数十万起义者和平民百姓,而且还将尚存的犹太人驱逐出以色列流散到世界各地,即使留在以色列的犹太人也不得前来祈祷。</b>直至拜占庭帝国时期犹太人才可以在每年安息日时获得一次前来朝拜和哭泣的机会。<b>1948—1967年间,哭墙落入约旦手中不容许犹太人到哭墙祷告,哭墙无人哭泣达19年之久。</b>1967年六五战争中,犹太人从约旦手中收得哭墙,才真正获得自由进出的权利。如今每逢阵亡将士纪念日、大屠杀纪念日、犹太新年、赎罪日等重要的国家或宗教节日,以色列政府便在此举行纪念活动或宗教仪式,很多犹太家庭还会在此为孩子们举行成人礼仪式。<br> <h5><b>哭墙前祈祷的犹太人 ⬇️</b></h5> <h5><b>(图片来自网络)⬇️</b></h5> <h3>哭墙作为全世界最著名宗教圣地和观光景点,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每天都会有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前来参观。<b>很早以前就知道哭墙的故事,但当身临其境时依然被眼前情景所震撼。</b>犹太人认为耶路撒冷是上帝应许之地,上帝就在它的上方。所以凡是来这里参观、祈祷的人无论是否是犹太人都要头戴帽子,因为光着脑袋会被认为是对上帝不恭。<b>当我戴起小白帽的一瞬间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油然而生,过去都是通过媒体视频看到过这种情景,没想到真的有一天我成为了其中一员。</b><br></h3> <h5><b>哭墙前合影 ⬇️</b></h5> <b>走进哭墙看到的一切和我印象中完全一样,穿着正式的犹太男子,挎着枪支的青年军人,留着长长的胡须老人和旅游观光的背包客,扶着哭墙一溜排开,默默祈祷或将书写着心愿的纸条塞入墙壁石缝,传递给上帝,此情此景恍如隔世。</b>传统犹太教徒在祈祷时,神情专注,每当念道神的名字时身体会前后摇动,以示尊重。哭墙分为两部分,中间有一隔栏将男人和女人分开。女性在哭墙祈祷时不用蒙头戴帽子,但在祷告后,需面向哭墙一步一步退出。<br> <h5><b>前来祈祷的以色列士兵 ⬇️</b></h5> <h5><b>妇女祈祷区⬇️</b></h5> <h5>(<b>图片来自网络)</b>⬇️</h5> <h3><b>2000多年来哭墙经受了无数次磨难,依然屹立不倒,它承载着无数犹太人的期盼和托付,见证了犹太民族的心酸历史,也见证许多神奇的事件。</b>2012年12月19日一名男子祈祷时在墙缝中发现一个信封里面装有507张支票,总金额竟高达5亿美元。这507张支票来自世界各地每张金额都在100万美元左右,支票上有签名但没有收款人。当地拉比认为,开支票的人可能是想把他的财富交给上帝。</h3> <h5><b>哭墙缝隙填满了写给上帝的纸条 ⬇️</b></h5> <b>2002年7月人们惊奇发现哭墙缝隙中流出几行类似眼泪的水渍,经过几天风吹日晒依然如此,既不扩大、也不消失。这一异常现象令不少极端正统的犹太教人士激动不已,他们把水渍看作是哭墙之泪,因为在犹太教传说中,哭墙流泪是犹太救世主弥赛亚降临的先兆。</b>以色列文物局会同有关地质和文物专家也对哭墙水渍现象进行了调查分析,最后专家们得出结论证实哭墙之泪其实并不神秘,而是自然现象,是由于一种长在石头中间的植物腐烂后引起的。但虔诚的犹太人对这一结论并不认可,他们坚信这就是哭墙之泪,可见他们对和平的期望是何等的强烈。离开哭墙,心情非常复杂,我不是教徒,也不知道上帝是否就在头上,但我坚信哭墙将不再流泪,和平的橄榄枝一定能够在上帝应许之地生根发芽!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锡安山大卫王的墓】</b><br></h3> <p><b><br></b></p><p><b>锡安山位于耶路撒冷旧城之外,原指大卫王占领的一座耶布斯城堡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座高山,不过是一片高地而已</b>。圣经中曾21次提到锡安山,常常用来代替耶路撒冷,是耶路撒冷的另一种称谓。锡安山之所以如此名声显赫,是因为犹太人相信以色列最伟大君主大卫王墓地就安放在锡安山上。而这里还是耶稣和门徒共进最后晚餐的地方,所以犹太人和基督教徒将此奉为圣地就不能理解了。如今锡安山已成为重要的宗教圣地和旅游。<br></p> <h5><b>行走在锡安山古老的街巷 ⬇️</b></h5> 大卫冢是锡安山重要的历史遗迹与马可楼在同一个院落。大卫衣冠冢宽2.48米、高2.44米棺蒙上覆盖着一块装饰华丽、绣有大卫王星的红布,敬奉着几顶银制王冠以及犹太教经卷。<b>对于犹太人来说,大卫王墓是仅次于哭墙的宗教圣地,六五战争之前这里是犹太人首选的朝圣地方和重要的犹太教会堂。</b>据说大卫冢并不是大卫王下葬的地方,因圣经记载大卫葬於大卫城。十字军统治时期误以为锡安山就是圣经所说的大卫城,其实这里就是衣冠冢而已。大卫王墓究竟在哪里?目前还是众说纷纭有待确认。<br> <h5><b>神圣的衣冠冢 ⬇️</b></h5> <h5><b>这里依然是犹太教重要的会堂 ⬇️</b></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循着基督耶稣诞生死亡和复活足迹&nbsp;</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感受宗教力量】</b></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nbsp;</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拿撒勒 孕育神的地方】</b></h3><div><b><br></b></div><div>拿撒勒位于以色列北部是下加利利地区的一个中心城市和阿拉伯人主要商业中心,距离提比利亚市约30公里。拿撒勒本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城,《旧约》以及其它一些早期中东史料中均未详细记载,直到耶稣基督教诞生这座小城才声名鹊起,引起世人关注,成为基督徒心目中的圣地。<b>圣经中描述拿撒勒是耶稣的父亲约瑟和母亲圣母玛利亚的故乡。天使长加百利在这里告诉玛利亚她将因圣灵怀孕,这个孩子将来会代表上帝为人间带来福祉,是人类救世主,他就是基督耶稣,这件事被称为天使报喜。</b>而此时圣母玛利亚还是童贞女,只是和约翰订婚,并未结婚。耶稣在这里生活了近三十年,因此耶稣被称为拿撒勒人。<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h3>历史上拿撒勒的控制权多次更迭,公元7世纪后由阿拉伯帝国统治。十字军东征时曾占领拿撒勒城。13世纪又被阿拉伯人重新占领。直到1620年犹太人重返拿撒勒,并建立了教堂、修道院及学校。<b>如今拿撒勒现为阿拉伯人管理的城市,人口4.5万,是以色列最大的阿拉伯人聚集的城市</b>。居民以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为主,也有部分阿拉伯基督教徒和谐相处,体现了宗教的包容性。</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使报喜堂】</b></h3> <h3><br>天使报喜堂又被称为“圣母领报大教堂”位于拿撒勒狭窄的卡萨·诺瓦街上。<b>教堂为纪念天使加百列向玛利亚报知她被圣灵感孕喜讯而兴建。</b>这座庞大建筑的正面与其他几个侧面造型各异,白色方形底座与黑色锥形八角顶形成鲜明的对比。</h3><h3><br></h3><h5><b>天使报喜堂 ⬇️</b></h5> 教堂外面的长廊布满了世界各地基督徒送来的圣母玛利亚雕像,成为天使报喜堂的一大特色。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和游客前来朝觐和观光。 <h5><b>前来朝拜的信徒络绎不绝 ⬇️</b></h5> 天使报喜堂曾经作为中东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而显赫一时,直到现在它依然是拿撒勒乃至整个以色列最为著名的天主教教堂之一,成为拿撒勒城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和基督徒心中的圣地。 <h5><b>教堂祈祷大厅 ⬇️</b></h5> <h3>天使报喜堂是我所见过的最为神圣而温馨的教堂考古发现,早在公元3世纪基督教徒便参照当时犹太会堂的样子,在报喜岩洞(即天使加百列向玛利亚报知她被圣灵感孕喜讯的地方)建起了第一座中等规模的教堂。基督教早期,报喜岩洞成为一处基督徒的朝觐地。</h3> <h5><b>传说中报喜岩洞 ⬇️</b></h5> 此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人们在报喜岩洞上先后建起过5座教堂。如今看到的是第五座,由意大利建筑师基奥瓦尼·穆齐奥设计,始建于1966年,1969年竣工投入使用。 <div class="cps-upload-file"><div class="edit-container media-inner-editor top"><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耶稣诞生地 伯利恒】</b></h3></div></div> <h3><br></h3><h3>伯利恒是基督耶稣降生地和基督教圣地之一,位于犹太山地顶部,耶路撒冷以南与东面的拜特萨胡尔及西面的拜特贾拉等组成一个市区,人口共25万,阿拉伯穆斯林人口占多数,也有相当数量得基督教徒。<b>历史上伯利恒曾被众多帝国所统治。目前由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管理,以色列控制着伯利恒的进出耶路撒冷关口。伯利恒之所以声名远扬,不仅是这里因为它是一座古老城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犹太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大卫王,就生在伯利恒,因此人们又称伯利恒为大卫的城。更重要的是因为这里是基督耶稣诞生地,建有耶稣诞生教堂,其宗教地位仅次于耶路撒冷圣墓教堂,是全世界基督教徒心心向往的朝拜圣地。</b><br></h3> <h5><b>伯利恒街景 ⬇️</b></h5> 据传说,早在耶稣降生前数百年,先知就预言救世主将来要在伯利恒降生。数百年后,居住在犹太城市拿撒勒的贞女玛利亚,因圣灵感孕,怀上了一个男婴。其未婚夫约瑟知道此事后,想休掉马利亚。后来,约瑟得到天使的启示,知晓了神的安排并按照神的旨意将马利亚迎娶过门。那时正逢奥古斯都皇帝下诏,登记天下人口。这次人口普查百姓皆须回祖籍登记。约瑟是大卫家的后人,于是就带着怀有身孕的玛利亚从拿撒勒起身前往大卫城即伯利恒,准备同玛丽亚一起登记。<b>他们到了伯利恒时,城中客栈人满为患,已无安身之地,他们只好在一间马厩过夜。这天夜里玛利亚诞下了圣婴,她将圣婴用布包起来,放在马槽里,这马槽便成了耶稣基督诞生的圣地。</b><br> <h5><br></h5> 耶稣基督降生当夜,伯利恒的野外,有一群牧羊人正在放牧。突然有一队天使向他们显现,向他们报喜讯:<b>今天在大卫的城里,为你们生了救世主耶稣基督。你们会看见一个婴孩,包着布,卧在马槽里,那就是主耶稣。</b>于是,牧羊人急匆匆忙往城里,果然找到玛利亚和约瑟,看见了马槽里安卧的圣婴并把所见所闻传播出去。几个东方智者来到耶路撒冷向大希律王打听:那个新生儿,犹太人的王,在哪里?我们在东方望见他的星升起,特来朝拜。”希律王闻听后,感到十分惊讶,心里惴惴不安。就召来下属询问:“基督当生在何处?”下属答:“在犹太的伯利恒。 于是,希律王差遣智者前往伯利恒寻找耶稣的下落,并要他们回来复命。 <b>(图片来自网络)</b>⬇️ 智者领了希律王命令赶往伯利恒。走近伯利恒在东方所看见的那星忽然出现在天空,在他们前头行走,引路,一直到婴孩所在的地方才停下来。这就是著名的伯利恒之星。进了房子,看见婴孩和他母亲玛利亚,欣喜若狂,他们俯伏跪拜。正当他们准备回耶路撒冷复命時,梦中却接到神的旨意,不要回去见希律。于是他们就直接返回家乡了。智者走后,神在约瑟梦中显现,说:“起来!带着小孩子同他母亲逃往埃及,住在那里,等我吩咐。因为希律王必要寻找这孩子,并要除灭他。约瑟立刻起来,趁着夜色带着孩子和他母亲往埃及去了。希律见自己被智者愚弄,变恼羞成怒,派人将伯利恒城中凡两岁以里的男孩统统杀尽。大希律王死后,约瑟一家才回到了故乡拿撒勒 <h5><b>马槽广场 ⬇️</b></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圣诞教堂】</b></h3> <p><br></p><p>圣诞教堂坐落在伯利恒市中心马槽广场。教堂始建年份说法不一,较多观点认为是公元326年。当罗马君士坦丁大帝偕母亲海伦娜巡幸巴勒斯坦来到伯利恒时,海伦目睹了耶酥降临人间之地,十分激动,为表达对耶稣基督的满敬意,她下令拆除希律王时期的神庙,在"马赫德"山洞的原址上修建圣诞教堂。建设周期长达14年,于公元333年竣工。公元529年,教堂被毁于动乱。现在看到是用原教堂材料于公元540年重建的,周围又增添了几个小教堂和修道院,建筑规模逐步扩大。目前由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亚美尼亚东正教等教派联合管理。教堂内的许多小教堂,代表着不同派别、信仰,它们各自的礼拜仪式也有区别。</p> <h5><b>圣诞教堂外景 ⬇️</b></h5> 教堂外观造型,看上去颇像一座中世纪城堡,朴素无华,坚实牢固。教堂的入口是一个仅有1,2米高的洞口,人们必须躬身而入。实际上,入口处原来是一扇高大的拱门,中世纪欧洲十字军远征并占领伯利恒和耶路撒冷后,遭到当时阿拉伯人的殊死抵抗,为阻止阿拉伯军队尤其是阿拉伯骑兵长驱直入教堂,他们把圣诞教堂的大门用石块严严实实地封闭了起来。后来,为了便于教徒出入才又在密封的原门上劈出了这孔小洞。<br> <h5><b>教堂狭小的入口 ⬇️</b></h5> <h5><b>教堂祈祷大厅 ⬇️</b></h5> 伯利恒独一无二的历史宗教地位每年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徒和观光客前来朝圣、参观,宗教旅游已成为巴勒斯坦的重要经济支柱,为推动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b>201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新成员巴勒斯坦首次成功"申遗"。</b>据统计每年到伯利恒朝圣和观光的的人数逐年递增,预计2018年达到了500万人次。自1999年年底开始,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等基督教主要流派先后按照各自的传统在伯利恒举行了盛大的圣诞庆祝活动。<br> <h5><b>教堂内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参观者 ⬇️</b></h5> 我们穿过著名的隔离墙从耶路撒冷来到圣诞教堂已是下午时分,整个教堂内几乎人满为患。排队瞻仰伯利恒之星洞的游客更是从入口处排起多层蛇形长队,一眼望不到头。而此时还有大批游客正络绎不绝的涌入教堂。导游讲,如果现在排队大概需要四个小时。由于行程安排紧张,我们不可能在此停留时间过长,看来这次是无缘目睹圣地啦。<b>当地导游看出我们面露难色便主动和我们商量,如果每人肯向他支付15美金服务费,他可以带我们走”快捷通道”,无需排队</b>。听后,一阵窃喜,我们同行中部分摄影爱好者答应了他的条件。导游带着我们从另外的大门进入教堂,绕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直接来到入口。由于通道十分狭窄,通往圣地的路被挤得水泄不通。导游一边用阿拉伯腔英语大声吆喝,一边拨开人群为我们开道。<b>导游的举动招来了排队游客不满,纷纷摇头表示抗议。此时我们已彻底明白,这哪里是什么快捷通道,分明就是加塞</b>。<b>我们顿时感到十分内疚,一个个低着头紧随导游仓促前行,生怕激怒守规矩的游客。</b>我们终于顺利来到伯利恒之星洞前,亲眼目睹了这个牵动亿万基督教徒心的神圣地方。看到一个个虔诚的教徒匍匐在石台上默默祈祷,他们用4个小时的时间,只为在这里停留10秒钟。此情此景给我的内心带来极大的震撼,虽然我的愿望已达成,但总是有些内疚。<br> <h5><b>圣诞教堂夜景 ⬇️</b></h5> <h3>&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h3><h3><b></b><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加利利&nbsp; 湖遍布着耶稣传教足迹 】</b></h3><b></b><b></b><br><h3><br></h3><h3>加利利湖又称太巴列湖位于以色列东北部加利利地区,长约21公里,宽约13公里;总面积166平方千米,最大深度48米,低于海平面213米。<b>加利利湖是以色列境内境内最大的淡水湖泊和第二大内陆湖。</b>水源自北端约旦河流入,再向南端流出注入约旦河,其注入的水量尚不足流出水量的一半,存在着入不敷出的潜在危险。沿湖四周为山岭及台地,海岸地势陡峭,西北为格内瑟雷特平原,东北为贝特札耶达平原,东岸中段为戈兰高地。<br></h3> <h5><b>加利利湖</b></h5> 湖面呈梨形,低于地中海海面约213m仅次于死海。<b>加利利海在《旧约》中记作金奈勒特海,在《新约》中记作今名。</b>湖区自然条件良好,植被茂盛,地肥水美,清澈甘甜,水产丰富。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人类居住和繁衍的理想场所。考古发现公元前2000年迦南人便在此繁衍生息。<b>犹太史记载,古代时期加利利湖沿岸有9座城市,目前留存下来的只有犹太教四大圣城之一太巴列城。</b>众所周知,以色列自然生态条件恶略水资源严重匮乏特别是南部地区更是多旱少雨,加利利湖便成了以色列重要淡水资源被称为生命之湖。为缓解南部缺水状况,以色列将在上个世纪70年代兴斥巨资建了北水南调工程,将水源较为丰富的加利利湖水通过管道输送到南部地区,极大的拓展了生存发展空间。随着海水淡化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广泛使用,北水南调工程的作用才慢慢淡化。<br> <h5><b>加利利湖边合影</b></h5> <b>加利利湖被称为耶稣的第二故乡,笼罩着神秘的宗教色。湖区遍布着耶稣传教的足迹,流传着许多圣经中广为人知的典故。湖岸边众多教堂和名胜古迹,是全世界基督教徒心中的圣地。</b>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美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加利利湖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来旅游的海外游客必须打卡的景点。乘游轮泛舟于加利利湖上不仅可以欣赏到沿湖两岸的美丽风光,更可以感受以色列人对中国人的友好和尊重。凡是中国团组乘船游览,船上都会举行升中国国旗,奏中国国歌的仪式,使国人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 <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八福堂】</b></h3><h3><br></h3><h3><br></h3><h3>八福堂位于加利利湖区提比利亚市八福山上,高踞山巅之上紧邻加利利海,相传<b>这里曾是耶稣讲述八福真谛”的地方</b>。耶稣教导信众要努力遵循以下八条训诫: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动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土地。饥渴的人有福了,因为必得饱足。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清心的人有了因为他们必得见天主。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 因为他们必成为神的儿子。为义受迫害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而要得到八福,就必须要要现拥有虚心、哀恸、温柔、饥渴慕义、怜恤人、清心、使人和睦、为义受逼迫的精神境界。<br></h3> <h5><b>八福堂周边环境清幽 ⬇️</b></h5> <h5><b>教徒们在聆听训诫 ⬇️</b></h5> 八福堂由意大利建筑师兼圣经教师安东尼巴鲁奇设计,从1924年动工到1959年完工,历时35年。建筑呈八角形,用当地黑色玄武岩建成,周围圆拱用拿撒勒白色岩石所筑。教堂四周环境优美,山花盛开,绿草如茵。教堂内白色墙壁,金色装饰典雅而庄重。<br> <h5>八福堂祈祷厅 ⬇️</h5> 我虽然不是基督教徒,对圣经也知之甚少,但当我来到八府堂时不仅被这里优美环境所吸引,而且被众多朝拜者的虔诚所深深打动。<b>细细想来八福训诫不仅是在告诫基督教徒,树立人生道德标准,也是我们凡夫俗子应该努力遵循的方向。当我们站在加利利湖边欣赏四周美景时,不远处传来信徒们吟唱八福圣歌的声音,瞬间脑海中浮想起八荣八耻、五讲四美,虽然出处不同但其核心要义岂不是异曲同工吗?</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饼二鱼堂】</b></h3> <p><br></p><p>五饼二鱼堂,是为纪念耶稣在加利利传道时用5个饼和2条鱼喂饱5000众信徒故事而建。<b>据圣经传说,主耶稣有一次用五个饼两条鱼喂饱至少五千名男子的神迹,在新约福音书中耶稣所行的19个神迹中有详细记载。</b>据传说有5000名信徒在荒野里聆听耶稣布道,这时天色已晚,到了吃饭的时候。门徒对主说,请众人散去吧,耶稣回答道:你给他们吃吧。门徒顿时犯难,便将仅有的五个大饼和两条鱼献给耶稣。在门徒们怀疑的目光中耶稣拿起饼和鱼望天祝福,随后掰开饼递给门徒,摆在众人面前,也把两条鱼分给了大家。他们都吃了,而且都吃饱了。门徒把吃剩的碎饼和碎鱼收拾起来,竟然装满了十二个篮子。</p><p><br></p> <b>发生这个神迹的地方叫塔加,为了纪念耶稣这个神迹教徒们早在公元4世纪就在加利利湖畔兴建一个拜占庭式教堂。</b>公元七世纪教堂在战乱中毁坏。20世纪30年代被考古学家发现,并出土了公元5世纪的精美拜占庭式马赛克地板和一些其它宝贵历史文物,印证了这一教堂的存在。现在看到的教堂重建于1982年。教堂朴实无华地板上镶嵌着许多水鸟、花草等图案,造型别致,栩栩如生。祭坛下边那块石头,据说就是五饼二鱼神迹发生的地点。祭坛前边地板上镶嵌有五饼二鱼图案<br> <h5><b>教堂祈祷厅 ⬇️</b></h5> <h5><b>教堂外合影 ⬇️</b></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彼得献心堂】</b></h3> <p><b>耶稣出生在伯利恒、成长在拿撒勒,传教活动却更多的集中在加利利海沿岸城市,如迦百农、提比利亚等,因此在加利利海沿岸可以见到许多以圣经典故为主题的纪念教堂</b>。彼得献心堂就是其中一个。彼得献心堂又称彼得受召堂,修建在加利利海边一块巨大的岩石上,这块岩石一半在室内,一半裸露在室外,据圣经新约记载这里是耶稣要彼得喂养羊的地方。教堂修建于1933年,由天主教圣方济各会出资修建为了纪念彼得在此受召成为教会的领袖。<br></p> <h5><b>教堂外景 ⬇️</b></h5> <br><b>彼得曾是加利利湖边一个普通渔夫,当耶稣来到加利利湖传教时他因着神的指引认出耶稣是神的儿子,于是他领着自己的弟弟安得烈跟随了耶稣,成为耶稣十二个信徒中的老大。</b>彼得虽然十分崇拜耶稣,追随耶稣的信仰,但在关键时刻他也表现出了懦弱。当耶稣被捕后,<b>他曾三次不敢承认自己是耶稣信徒</b>。但耶稣始终没有改变对彼得的信任。圣经约翰福音21章记载主耶稣复活后向门徒显形,耶稣就三次问彼得你爱我吗。见到复活的主他羞愧难当,就三次回答说:主,我爱你,接着耶稣也三次吩咐彼得说:你喂养我的羊。 <b>羊,即代表耶稣的信徒,代表那些信奉耶稣的人们,因为耶稣曾多次说他自己是牧羊人。</b><br> <h5><b>彼得受召雕像 ⬇️</b></h5> <b>据说,牧师的称谓也是由此而来,基督教把世人比喻为迷途的羔羊,而耶稣是引领世人走向天堂的上帝之子。基督的追随者就是圣徒,而教职人员便被称为牧师。</b>耶稣对彼得说,在他升天之后彼得就要担负起基督教领袖重任,而且一连说了三遍。彼得知道这是耶稣对自己的信任。从那以后,彼得承担起了教会领袖职责,他带领耶路撒冷教会继续着福音传播。同时,他还领导着以色列其它12个基督教会工作,为基督教传播做出来巨大贡献。<b>教堂内有一巨大岩石,这就是圣经中提到的 基督之桌。耶稣复活后向门徒们显形并与门徒一起在此用餐。在这里,耶稣确立了彼得作为未来教会的领袖地位</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客西马尼花园】</b></h3> 客西马尼园坐落在橄榄山下,园内有一片耶稣时代种植的橄榄树,客西马尼在希伯来中意为“压榨橄榄”之意。在神的护佑下,历经2000多年风霜雪雨橄榄树依然枝繁叶茂,挺拔屹立,粗壮的树干需数人伸臂方能合拢,充满着无限生机。 <h3 align="center"><br></h3> <h5><b>客西马尼花园 ⬇️</b></h5> 这里曾是耶稣传道和与门徒共进最后晚餐后祈祷的地方。<b>据圣经记载:耶稣用完最后的晚餐,他预感到自己受难时刻临近了,便来到客西马尼花园祈祷。此时他极其悲伤,身体虚弱,大汗淋漓,在对上帝做了三次祷告后,方才逐渐恢复勇气和自信,决心坦然地接受未来苦难。</b>这时,犹大带着祭司长等人前来捉拿耶稣。犹大按照约定暗号走到耶稣跟前叫了一声:老师!并上前亲吻。耶稣说:朋友,你要做的事就做吧!随后祭司长便令随从将耶稣抓走。 <h5><b>千年橄榄树 ⬇️</b></h5> <b>万国教堂又称苦闷教堂位于橄榄山下与客西马尼花园相邻,耶稣被捕前停留过的地方。</b>教堂建设在12世纪十字军时期和4世纪拜占庭时期的两座教堂遗址之上。教堂始建于1919年,因得到多个国家赞助,而被称为万国教堂万国教堂是一座拜占庭风格的教堂,外表大气稳重又华丽精美。<b>教堂正门外的三座拱门代表了耶稣在喀西马尼园最后一晚的三次沉痛祷告。</b>正面上方的彩色镶嵌画中,耶稣摊开双手,抬头向天父祷告,愿意奉献自己的身体,为世人赎罪。 教堂顶部由16个起伏的拱形圆顶组成,每个拱顶代表一个捐资建造教堂的国家,圆顶和壁柱上,刻有出资国的国徽。教堂的祭坛是用杂有红色纹理的石灰石板制成,祭坛前围着一长块石头,据说那就是耶稣当时趴伏着祷告的石头。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马可楼】</b></h3> <p><br></p><p>根据圣经记载,耶稣在被捕的前夜,和他的门徒们在最后晚餐之后,前往此处祷告。<b>祈祷台前有一块巨大的岩石,相传耶稣曾趴在上面祈祷。</b>许多前来参拜的基督教徒和游客纷纷趴在石头抚摸或亲吻,以表达对主的敬意和怀念。<br></p> 马可楼位于锡安山上,是门徒马可母亲玛利亚的家也是耶稣和12门徒共进最后晚餐的地方。<b>根据圣经马可福音记载耶稣复活后,两次向门徒显现也在此楼房中,在此众门徒领受了圣灵。</b>走进马可楼多少有些失望,房间不大,没有任何圣物陈列,与达芬奇传世佳作最后的晚餐描述的场景相去甚远,也许这就是艺术创作吧。<b>15世纪穆斯林统治耶路撒冷时将此改为清真寺禁止基督徒和犹太人进入此地,长达共五百年。</b> <h3><br></h3> <b>马可楼附近是圣彼得鸡鸣堂,根据圣经马可福音记载,耶稣被捕前曾对弟子彼得说:鸡鸣前你将三次不认主</b>。当时彼得不以为然,还声言道誓死追随。耶稣被捕后,果真应验了他的预言,彼得三次否认与他有关系。然后鸡鸣声响起,彼得才醒悟过来,鸡鸣堂就是为彼得的醒悟所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苦路十四站】</b></h3> <h3><b><br></b></h3><h3><b>苦路位于耶路撒冷旧城一条通往各各他山的古老街巷。据圣经记载,两千年前基督耶稣被罗马统治者宣判死刑。他曾背着沉重的十字架从这里一步步向刑场走去,途中经过14站最后在各各他山上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此后基督教将这个事件称为苦路14站。</b><br></h3> <h3><br></h3> <h3><b>第一站:定罪教堂</b>。罗马总督在这里宣判耶稣死刑并施以鞭打,然后被戴上荆棘编成的头冠穿上紫袍。后人在苦路十四站每一处都建立了纪念教堂,其中在第一站就有定罪教堂、鞭打教堂和荆冠教堂。</h3><h3><br></h3> <h5><b>神职人员和教徒合影 ⬇️</b></h5> <h5><b>苦路起点 ⬇️</b></h5> <b>第二站:耶稣背上十字架</b>。耶稣走出审判所,在门前背起十字架,沿街向西,走上苦路。<b>第三站:耶稣第一次摔倒</b>。耶稣向西走到路口处,沉重的十字架第一次将他压倒。 <h3><b>第四站:耶稣在人群中见到了母亲玛利亚</b>。<b>第五站:西门与耶稣共负十字架。</b>耶稣走到这里已经筋疲力尽,几次停下脚步,无法前行。罗马士兵抓来一个围观的乡下人古利奈人西门,令他替耶稣背起十字架。<b>第六站:维罗妮卡为耶稣擦拭面颊</b>。耶稣走到这里,脸上满是疲惫的汗水、荆冠刺出的鲜血和路人吐向他的口水。围观者中一名叫维罗妮卡的女子站出来为耶稣擦拭。</h3> <h5><b>苦路偶遇以色列士兵缉拿嫌疑人 ⬇️</b></h5> <b>第七站:耶稣第二次跌倒处</b>。苦路是从低处往城中小山上走,道路越走越艰难,背着沉重十字架的耶稣在这里第二次摔倒。<b>第八站:耶稣对耶路撒冷的妇女讲话</b>。耶稣背着十字架前行,围观的耶路撒冷妇女们为他哭泣。耶稣停下来对她们讲:" 不要为我哭泣,为你们的孩子、为耶路撒冷的未来哭泣吧…… "。<b>第九站:耶稣第三次跌倒处</b>。走到这里,耶稣已疲惫至极,第三次被沉重的十字架压倒。这个位置就在如今的圣墓教堂东侧。 <h5><b>在苦路迷途的团友顺利归队 ⬇️</b></h5> <b>第十站:耶稣在这里被剥去外衣</b>。耶稣走到这里,也就到达了他将要被处死的刑场。罗马士兵剥去了耶稣外衣的地方在如今圣墓教堂二楼。苦路第十站至第十四站,都发生在如今的圣墓大教堂里面。<b>第十一站: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第十二站:耶稣在十字架上死去。第十三站:耶稣从十字架上放下来。放置在一块巨石上,这里是停放、擦洗和包裹耶稣身体的地方。第十四站:圣墓,也是苦路的最后一站,耶稣死后被安葬在下面的墓穴中。</b> <b>公元1731 年,时任教皇克雷芒十二世确认了苦路上耶稣曾经停留过的十四个标志性地点,因此有了 "苦路十四站 的说法</b>。至此,我们已经走完了苦路十四站。很多基督教信徒来到耶路撒冷,以重走苦路的方式朝圣,这种行为也被称为拜苦路 。即便不是虔诚的基督徒,多数到访耶路撒冷的游客也都会沿着苦路走上一遭,感受一下神秘的宗教氛围。因此这条路也就成为了耶路撒冷老城内最有名的徒步游览线路。<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圣墓教堂】</b><br><br></h3> <b>圣墓位于以色列东耶路撒冷旧城各各他山又称复活大堂,是耶稣遇难、安葬和复活的地方,是基督教第一圣地</b>。据传说,圣墓其实是一个狭小的石洞不足2米宽。原本是当地贵族约瑟夫为自己购买的墓地,他因敬仰耶稣基督而把墓地捐献出来埋葬耶稣。耶稣基督在世时说:<b>自己死后第三天要复活</b>。第三天早晨圣母玛丽亚去墓地时候,看见洞门石头被人搬开走进墓室时发现耶稣基督身体不见了。玛丽亚便在洞门口哭泣,以为耶稣身体被人盗走。这时有两位天使站在玛丽亚后面说:为什么在死人中找活人呢?他不在这里、他已复活。就当他还在加利利的时候、神曾告诉你们说、人子必须被交在罪人手里钉在十字架上第三天复活40天后升天。 <h5><b>圣墓教堂外景 ⬇️</b></h5> 公元4世纪初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海伦娜寻访耶路撒冷圣迹时发现了耶稣受难地。<b>公元335年君士坦丁大帝下令在此修建一座教堂,以纪念耶稣。</b>这一座雄伟建筑包括三部分,分别建于三处不同圣迹之上。方形廊柱大厅教堂又称受难教堂是耶稣受难的地方,圆形大厅建在耶稣墓之上大厅中央是安葬耶稣的洞穴遗址和一个被称为小房子的圣墓。圆形大厅的穹顶直到公元4世纪末方才完工。<br> <h5><b>教堂内方形圣墓(图片来自网络)⬇️</b></h5> 公元614年大教堂在大火中烧毁,后经修建。11世纪初,大教堂被拆,后经拜占庭皇帝下令重建。12世纪,十字军入耶路撒冷城将此改建成一座罗马式长方形教堂。基督教不同教派都将次地奉为圣地,因此圣墓教堂由各教派共同管理。<br> 大教堂的一部分为东正教耶路撒冷主教座堂,另一部分为天主教方济各会所据有,科普特教会、叙利亚教会和亚美尼亚教会也各据教堂中一部分。教堂的主要圣物资产被希腊东正教派、亚美尼亚教派和罗马天主教瓜分。历史上各个教派争夺教堂主权的斗争持续不断且愈演愈烈。<b>1757年国际仲裁组织判定,以争端发生时的各教派控制范围为永久范围,不再变更,争议地区设为联合共管区,圣墓教堂钥匙由一位阿拉伯望族掌管。每天早晨由阿拉伯少年负责打开大门,方使旷日持久的争斗得以平息。</b> <b></b>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走出圣墓教堂,回望基督耶稣走过的人生苦路感慨万千。<b>我不知道是否真的有神存在,也不知道神是否真的有能力拯救迷途的羔羊,但我坚信只要遵循神的教诲规范自己的言行,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底线、有爱心、有良知、有担当的善良人。</b>为期9天的以色列圆梦之旅转瞬即逝,虽然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但依然给我留下来极其深刻的印象。<b>本文在编辑过程中参考、引用了互联网上大量珍贵历史照片和资料致。感谢网络信息时代创造的便捷搜索环境!感谢旅友提供的精彩照片和以色列导游的精彩解说,为编辑记录这段难忘经历提供了可能。谢谢阅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