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说起当年的国共战争,不少人的印象就是共产党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以“小米加步枪”的劣势武器装备战胜了全副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最后把蒋介石赶到了台湾,我们建立了新中国。这种印象是对的,因为事实也就是那样。但要进一步问共产党怎么就能以弱胜强,以少胜多,能回答几句的就不多了,因为基本上教科书就告诉了我们这些。而更是由于长久以来我们的官方宣传固定不变毫无创新,以至于那些“陈词滥调”听得多了,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对这段历史失去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实际上,这是一种损失,国共那些事,其精彩程度一点不比唐宋元明清那些事弱。</p><p> </p><p>国共几十年斗法,共产党由原先盘踞在诸省交界处群山恶水里的游击队,进而发展到与国民党分庭抗礼,最后一举打败国民党夺得天下的过称,精彩纷呈。比历史上任何的改朝换代都来得曲折和富有戏剧性。而这台好戏的高潮就是三年解放战争,国民党那边叫抗共卫国勘乱战争。而高潮中的高潮要算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了,此役过后,国民党精锐部队尽数被歼,再也无力发动战略进攻,败亡结局已经注定。而共产党问鼎中原,天下这只鹿已经快要追到手了。淮海战役结束后的10个月,毛泽东站在天安门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p><p> </p><p>只是,当初谁也没有想到幸福来得这么快。抗战胜利后蒋委员长的声望到达了极点,手里的部队也扩张到惊人的数2百万,雄才大略如毛泽东,也只是乐观估计5年能打败国民党,而国民党仅仅只支撑了3年。国民党就那么无能吗?国军战斗力就那么不堪一击吗?</p><p><br></p><p> </p><p>教科书告诉我们,共产党得民心,群众支持,毛主席说了,这是人民战争的胜利。完全正确,可是很不全面。共产党得到的支持也仅限于解放区,国统区的情况并不像现在宣传的那样,仿佛人人翘首以盼,等待被共产党解放。实际上在国民党的宣传下,共产党就是赤匪,共产共妻,洪水猛兽。要不然淮海战役中杜聿明从徐州撤退时,怎么会有那么多普通民众裹挟在军队中一起逃走,躲解放军简直跟躲日本鬼子一样。国军将领无能吗?拿淮海战役几位主将来说,杜聿明邱清泉都是抗日时期的名将,曾指挥大兵团跟日寇作战并取得过重大胜利。黄维成名甚早,军事功底扎实,其手下12兵团前身18军曾让刘邓的中野吃过大亏,基本保持着对中野非胜即平的不败战绩。黄百韬更是一员悍将,其手下的第七兵团在历次对共军的战斗中未曾落过下风,黄非嫡系,完全靠这些战功才能立的住脚,他又岂是无能之辈?淮海战场上国民党参战部队都是精锐部队,老蒋的家底几乎全在里面,其战斗力的强悍是无可置疑的。而占据着全国绝大部分工业资源和财富的国民党,支持战争的潜力比共产党强得多,解放区大多是民穷财尽的乡村,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的支持也只能尽力而为。况且,解放区也不大。可最后,国民党败了,而且是一败涂地,整团整师整军,甚至整个兵团被成建制的歼灭,吃的连骨头都没吐出几块。</p><p><br></p><p>这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p><p><br></p><p> </p><p> 我用了上面一段篇幅如果能够引起你进一步探寻的兴趣,那么就算成功了。我们在长期固定不变的宣传模式下,已经习以为常的认为共产党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那是必须得,应该的,自然而然的。就像聊起朝鲜战争,我们都会很自豪的说我们志愿军如何如何在劣势装备下打败了当时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美国,最后逼得他们停战云云,仿佛这是必然的结果。但是说起我们巨大的伤亡,就会心里非常不舒服,要是有人提起“人海战术”,更加会生气。我不想讨论所谓的“人海战术”,我更不怀疑我们胜利的含金量。</p><p> </p><p><br></p><p>我只是想说:这一切的发生并不是像写好的剧本那样,会简简单单顺理成章的在舞台上演出。未发生之前,那是谁也预料不到结局的。比如,60年代中苏关系紧张时,苏联在我们边境上陈兵百万,这是我们都知道的,而你并不一定知道,当时北京的首长们甚至都做好了南撤的准备。中苏最终没有大打起来,所以一些能让人不寒而栗的假设也就没有罗列的必要。而那些已经发生了的事情,那些让如今的你我只剩下自豪连惊叹的情绪都没有了的伟大历史事实,之所以是那么个结果,那是经过了一个足以让人拍案叫绝也充满惨痛代价的曲折过程。尊严,不是无代价的。完成这个过程的那些埋没在历史故纸堆中的牛人,牛事儿,不应该被忘记,而应该被牢牢记住。</p><p><br></p><p> 淮海战役,就是这么一个令人拍案叫绝又充满惨痛代价的过程,我忍不住想写一写。</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节:没有想到的巨大战争</b></p><p><br></p><p>其实在淮海战役开打之初,国共双方无论是领袖还是前方指挥员,都没有想到这场仗会打那么大,最后变成了双方的生死之战。虽然双方都清楚,这场决定命运的生死之战迟早要来到,但明显,这来的比较突然,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至少,国民党那边没有。</p><p><br></p><p> 蒋介石还沉浸在东北55万国军全军覆灭的悲痛之中,顾祝同认为共军刚刚打完济南战役,怎么着也得休整一下,所以留给中原战场上国军部署的时间还很宽裕。但是他们错了,共军一点休整的意思的都没有,济南的巷战还在继续,华野代司令粟裕就已经把进行淮海战役的计划发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略加修改完善后,痛快的拍板同意了。</p><p><br></p><p>为什么这么急呢?因为济南战役粟裕手底下的部队没打爽。原来9月份华野在攻打济南时,用了一大半兵力进行阻援,没想到援军根本就没有来,济南城就打下了。打胜仗的部队自然兴高采烈,可负责阻援的部队却失望了,闹来闹去,没放一枪,这济南就解放了?70多个团埋伏在哪里,结果连敌人一根毛都没看见,大家相当不爽。于是部队求战心情那个高涨,粟裕一看,正好,打济南伤亡也不太大,于是立刻就制定了淮海战役的计划,满足大家伙想打仗的迫切心情。</p><p><br></p><p>可这个淮海战役的计划并不是后来的那场大决战式的淮海战役,这个计划跟它比起来,小巫见大巫,顶多属于小打小闹而已。粟裕的目标仅仅是拿下两淮即淮阴淮安,高邮宝应,打下后看情况再打连云港,海州,把苏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毛泽东接到电报后,认为可以,不过胃口小了一点。他站在战略的高度,认为以华野现在的力量,完全可以打一个更大的歼灭战。他早就瞅准了徐州以东的黄百韬兵团,10w来人,非嫡系部队但是实力较强,可以打一打。况且,打了黄百韬妙处大大地。这招棋后来被认为很高明,以后再说。</p><p><br></p><p>于是粟裕就开始着手准备了。这个时候无论是中央军委还是粟裕都没有想过要和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淮海战役只不过是普通的一个战役计划而已。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战争按照他的惯性不断展开,双方开始调整自己的战略战术,最终,战争的规模无可避免的扩大化了。</p><p><br></p><p>最后的结果就是,双方在以徐州为中心,地跨江苏,河南,山东,安徽四省的广大战场上,投入了一共140w军队,进行了一场规模罕见的大决战,经过65天的艰苦鏖战,我们知道,最终共产党取得完胜。</p><p> </p><p><br></p><p>在这个过程中,共产党方面一直在主动选择,根据形势变化迅速做出正确判断,然后周密部署,其谋略和战力都发挥到了极致。而国民党方面一直在被动接受,6根据形势变化做出错误选择,然后朝令夕改,举棋不定,战略出现重大失误,战力被严重削弱。就好像两个人比武,一方占尽先机,功力虽弱但招式巧妙,武功发挥到了极致;一方处处受制,内力深厚却施展不开,最后只能窝囊的败给对方。</p><p><br></p><p>憋屈,这是我看完整个战役全过程之后送给“国军兄弟”的评价。 </p><p><br></p><p><br></p><p>让我们先看看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p><p><br></p><p>共军方面:参战部队计有华东野战军十五个步兵纵队、一个特种兵纵队,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加上地方部队,共有60多万人。指挥员: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主要是粟裕指挥)</p><p> </p><p><br></p><p>国军方面:邱清泉所部第二兵团,黄百韬所部第七兵团,黄维所部第十二兵团,李弥所部第十三兵团,孙元良所部第十六兵团,李延年所部第六兵团,刘汝明所部第八兵团,以及冯治安所部第三绥靖区,还有战役期间自东北战场撤到蚌埠的两个军、自长江中游增援到浦口的两个军共计80多万人。指挥员: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摆设)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实际指挥),各兵团司令。</p><p> </p><p><br></p><p>双方武器装备:国军方面参战部队多数是嫡系主力,大部分美械装备,拥有坦克,飞机,火焰喷射器等l 7先进武器。共军方面华野好点,但是没有坦克飞机,重武器有限。中野基本没有重武器。</p><p><br></p><p>这里必须说明的是,虽然国军总共调动的兵力达80w没错,但是实际上兵力并不占优,由于部署问题,黄维兵团是后来增援到淮海战场上,并不是一开始就部署在那里。李延年兵团也实际上被中野阻援部队挡在外面无法与黄维兵团靠拢,基本上作用不大。后来黄维兵团开进战区,国军兵力也不占优,因为黄百韬兵团已经被歼灭了,第三绥靖区冯治安部起义了(囧)。我这么说其实已经很偏袒国军了,人家共军战术巧妙,就是让你增援的进不来,进来时被包围的已经被歼灭,掉过头来又把你增援部队包围了。所以淮海战场上老出现这样不可思议的情况:兵少的一方老包围兵多的一方。</p><p><br></p><p>简单说,淮海战役是这么打的:黄百韬先被华野包围,杜聿明指挥邱李兵团去救援,被阻援没救成。黄维兵团也来救援,被中野阻援。李延年也来救援,一样被阻援。黄百韬挂掉,杜聿明退回徐州。黄维被中野包围,后来华野来帮忙打。于是,李延年想靠拢黄维,被阻援,杜聿明离开徐州来增援,被阻援。最后,黄维挂了。杜聿明被两大野战军接着包围,这个时候李延年跑了,杜聿明在包围圈中熬了40多天,最后也挂了,战役结束了。</p><p><br></p><p>太憋屈了,这样的力量对比,这样的结果。</p><p><br></p><p><br></p><p>一方太憋屈,另一方只能是太爽了。1948年这一年,共产党比较爽,因为这一年国共双方的形势发生了180°大转弯。一年前,毛泽东还是比较纠结的,那时候他想的还是如何将这场战争进行下去,因为当时的局面还比较严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山东的陈毅粟裕,晋南的陈赓谢富治从两边策应,三路大军跃进中原,把主战场推进了国统区。可是,进入中原后,敌我双方兵力悬殊,三路大军很快陷入了不利局面。特别是大别山中的刘邓,在蒋介石重兵围剿之下,腹背受敌,12w大军锐减至5w。</p><p><br></p><p> 中原战场陷入了僵局。这个时候,毛泽东决定走一招酝酿很久的棋。(待续)</p><p><br></p><p> </p><p><br></p> <h3>淮海战役总前委:粟裕 邓小平 刘伯承 陈毅 谭震林</h3> <h3>淮海战役共产党军队实际总指挥:粟裕</h3> <p>淮海战役国民党军队实际总指挥:杜聿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