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渗透实践研究》中期总结

🐯我不是老虎🐯

<h3> 北票市尹湛纳希高中语文组</h3> <h3>2018年,我校朝阳市课题《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渗透实践研究》批准立项,将于2020年完成。在上级教科研领导的关心指导下,课题组成员精心制定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有序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有效培养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现将中期实验情况汇报如下:<br></h3><h1><b><font color="#ed2308">研究情况:</font></b></h1><br><h3><font color="#b04fbb">一、课题研究的提出</font></h3><br>“传统文化”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设立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但最多4个学分的教学安排相对于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无异于杯水车薪,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有责任有义务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于日常的课堂教学,贯穿于整个高中的语文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承和理解”,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课题的研究范围主要限于高中语文的阅读、写作教学,课外活动指导与开展,认知传统文化内核,旨在引导学生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br> <h3>1. 课题意义和研究价值:<br>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中国传统文化正在经历着西方文化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十九大报告告诉我们: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2018年辽宁省将全面推进高考改革,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表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这次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丰富充实相关内容。<br>其中,语文课标最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内容更全、分量更多、要求更高。<br>⑴内容更全,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br>⑵分量更多,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br>⑶要求更高,在全面加强的同时,还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深入学习研讨。<br>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位教师都应当思考:如何在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培养学生传承文化的意识。将传统文化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融合,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拥有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将这些文化融入教学中,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语文课堂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学生从各个方面更加透彻地了解我国的文化。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学生能认识到我国历史文化的悠久。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因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br><br></h3> <h3>2.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br>①、提高高中生传统文化的修养<br>②、进行高中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有效渗透教学实践研究<br>A、高中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接受调查与研究<br>B、古典文化对高中生的思维、行为习惯知行合一研究<br>C、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有效教学方法探究<br>③、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理论研究<br>A、教学实践总结<br>B、教学实践成果的理论化<br>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br>①、教学内容的选择: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思维发展的特点来选择有价值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经典作为学习的内容。<br>②、教学方法的运用:探究有效的语文课堂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渗透教学方法和手段,即在提炼中华传统文化内核的基础上,探索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br>③、教学效果的追踪:关注传统文化渗透教学对高中生认知与思维、行为习惯知行的影响。策略研究要着眼于最终的效果,要跟踪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度,考察他们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程度,研究传统文化内涵对学生心灵、人的精神产生的影响。<br>④、教学理论的借鉴与成型:借鉴和探究传统文化的教学理论成果,形成适合普通高中学生提高古代文化修养的独具特色的、卓有成效的教学理论,应用于古典文化教学实践之中。<br><br>4.研究方法:<br>(1)、通过个别谈话和学生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等现状,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br>(2)、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拓宽思路,提供更为完善的方法。<br>(3)、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及时了解、观察群体或个体的行为表现及变化。<br>(4)、每一环节实施后,进行阶段性分析,注重个案分析的积累。<br>  <br><h3><b><font color="#b04fbb">二、研究工作进展情况:</font></b></h3>1. 组建团队<br><br></h3> <h3>课题组由语文组两位高级教师牵头,组织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进行研究。<br>2. 组织课题组进行理论学习并接受培训。</h3> <h3>2019.4.16,课题负责人及部分成员在花园小学接受北票市教科研领导培训。观摩了花园小学的一节语文课。<br>  加强语文教学理论学习,首先研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标》中有一些内容是和写作教学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相关的,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关的,有“学习任务群八——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这一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研读我国优秀的传统教育著作《学记》等。<br></h3> <h3>3. 开题<br>2019.4.26,召开开题会议。白校长、刘主任及学校数学组、美术组部分老师参加。刘主任提出了研究要求,白校长进行了总结讲话。</h3> <h3>4. 课题设计与实施<br>(1)立足教材,传统文化在高中课堂中的篇目选取<br>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要做到知行合一。中华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知行合一,教育大计,教材为先。在当今大力倡导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基础教育阶段加大力度编写传统文化相关教材,构建和完善传统文化教材体系尤为重要。如今中学生选择的阅读方式增多,学习传统文化大都流于形式,这就需要编写一套语文传统文化选读教材,将其放入课程安排中,加以教师引导才能更加有效地学习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传统文化选读教材的作用,发挥传统文化教育主阵地的优势,适当安排传统文化选读教材的课程和课时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倡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学习理念,扩大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的空间。<br>(2)以人为本,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br>语文课堂教学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而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培养、提高自己文化素养,丰满生命、锻造生命的乐园。所以,在语文课堂上不仅是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具体有以下板块:<br>古典诗词,烛照千古<br>古典小说、散文,传承文明<br>试题分析,形成能力<br>现当代文学,感悟传统<br></h3> <h3>(3)课外实践,践行传统美德<br>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实践之实践活动是展示课堂研讨效果的有效方式,可以补充课堂因时间和条件限制而不能扩展的局限,同时有效的课外实践活动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传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制定以下实施计划:<br>设置课外传统文化兴趣小组<br>  <br>举办经典诵读比赛<br>  <br>在学校的文体活动中展现文化<br>  <br>结合学校社团体味文化<br>  <br>主办传统文化讲座<br></h3> <h3>初步成效:<br><br>我们课题组成员深入研究课题,并取得了初步成效:<br>1.激发了兴趣,让学生找到了成功的乐趣。<br>2.让学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br>3.强化了诵读,与贤哲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唤醒了学生的心智与灵魂、促进其生命的成长。<br>4.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弘扬了传统文化。<br>  <br>  总之,将传统文化“请”进校园,“请”进课堂,让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来,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实了传统文化殿堂之基,也净化了每个学生的心灵。<br></h3> <h3>耿雪微老师荣获省优质课二等奖</h3> <h3>任仲一老师本土诗人诗词鉴赏成书</h3> <h3>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br>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以下两种突出问题。首先,传统文化渗透过程中未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由于课堂时间限制,文言文、诗歌文本教学占用大部分时间,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情感的时间严重不足,最终导致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方面缺乏情感。其次学生对古文工具书太过依赖,缺少独立思考。学生总是参考工具书理解文本,未能仔细品读其内蕴,缺少探寻、求知的过程,最终很难提升鉴赏传统文化的能力,传统文化渗透无法达到理想效果。<br>今后在课题实践中继续丰富教学资源,以更好的方式渗透传统文化内涵 ;改变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激发学生兴趣和自身探究的潜力,更好地学习实践;继续组织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br>今后的设想及可预期成果<br>1.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br>2.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的丰厚的文化积淀,会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感情,正好弥补枯燥的标准化考试使学生对语文产生的距离感,弥补我们语文教学的缺陷,促进完善我们的语文教学。<br>3.在教会学生认识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br>4.以“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br>5.在课改新新理念的指导下,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h3>

文化

传统

学生

教学

语文

中华

优秀

渗透

实践

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