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之行———波黑首都萨拉热窝

万基伟

<h1> 我们这个以情迷巴尔干冠名的旅游团今天离开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一路向南,朝偏东方向前行。</h1> <h1> 今天的时间:2019年5月23日;天气:阴转多云有时阵雨 ; 目的地:波黑首都萨拉热窝 。</h1> <h1> 波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简称。位于原南斯拉夫中部,介于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两共和国之间。1945年,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波黑成为南斯拉夫联邦的一个共和国。<br> 波黑在南斯拉夫时期便是联邦内较贫穷的地区之一,1992年&nbsp;宣布独立后又发生了内战,经济受到严重损害。目前波黑经济正在渐渐复苏,同时还要进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br>  该国国土面积51129平方公里,人口数量381.8万人(2014年),人均GDP4780美元(2014年)。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均海拔693米,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的大部分自西北向东南纵贯全境&nbsp;。<br>  北部为温和的大陆性气候,南部为地中海型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天非常寒冷。<br>  萨拉热窝是波黑的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 萨拉热窝在中部萨瓦河支流博斯纳河上游附近,是座群山环抱,风景秀丽的古城。<br>&nbsp;</h1> <h1>  塞尔维亚一侧看到的界河———德里纳河。<br>&nbsp; 德里纳河是巴尔干中部的河流,由塔拉河和皮瓦河汇合而成。大致向北流,注入萨瓦河,全长346千米。</h1><h3></h3> <h1>  边境检查站</h1> <h1> 塞尔维亚的首都贝尔格莱德到波黑的首都萨拉热窝的距离约300公里。我们实际所花时间约7小时(含两国边检通关近1小时)。 过波黑边境检查站不远处&nbsp;有一加油站,我们的大巴车司机到了驾驶3小时该强制休息时间,车就停路边;我们也下车活动休息并提前自理午餐。</h1> <h1>  波黑多山,景色秀美。通关后进入波黑境内有段路界河德里纳河如影随形,水天山色,适宜长途车拍。</h1> <h1>肥沃的土地与劳作的农民。</h1> <h1>沿途可见的牛羊。</h1> <h1>  穿过这个隧道,就能远眺萨拉热窝市区了。</h1> <h1>&nbsp; 与刚看到的肥沃的土地、草地牛羊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形成极大的反差,我们一走进萨拉热窝就能看到在有些街道且有人居住的建筑物上,弹痕累累。我们看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发生的波黑战争所留下的创伤,作为历史的见证,提醒人们,永远不要忘记战争所带来的灾难。<br>  我们祈祷世界和平,世界人民和平发展,远离战争灾难!</h1> <h1>  走在萨拉热窝的街道,会常看到地面上斑斑点点的红色印记,众多点汇集一起看上去就像是一朵绽放的血色玫瑰,据说那是为了纪念在内战中无辜遇难的人,也以此来警醒人们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h1> <h1> 拉丁桥———这就是点燃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的地方!<br>  巴尔干半岛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而波黑的萨拉热窝就是这个火药桶的导火索。<br>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检阅参演军队后,携妻子索菲亚来到萨拉热窝。<br>  皇家车队行至巴西查尔西亚老城拉丁桥头时,遭遇19岁塞族青年加夫里洛·普林西普暗杀。三声枪响,斐迪南夫妇双双饮弹身亡。史称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由此点燃。这场惊天刺杀引爆了造成1000多万人丧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h1> <h1>  在普林西普刺杀皇储站立的石板上,用水泥浇铸一双脚印,就在这位正在讲解、戴白色帽子的导游站立的地方。<br>  旁边的墙壁上嵌入了一块约一平方米大小的白色大理石板,石板上用黑色的塞语和英语两种文字刻写着:1914年6月28日加弗利洛·普林西普就是从这个地方刺杀了奥匈帝国斐迪南皇储及其夫人索菲亚王妃。</h1> <h1> 拉丁桥,横跨在萨拉热窝的母亲河米里雅茨河上,始建于1799年。桥名系音译,曾先后更名为斐迪南桥、普林西普桥,现在,拉丁桥又恢复了原有的名字。 愿拉丁桥不再易名!</h1> <h1> 米里雅茨河是萨拉热窝城市重要的的地理特征。河流自城市东侧流经市中心向西汇入波斯尼亚河,宛如一条彩带披挂在巴尔干半岛风景如画的波斯尼亚河源头的东部。<br>  米里雅茨河有"萨拉热窝之河"之称。</h1> <h1>萨拉勒窝市政厅<br>  建于1892年至1994年,这是当时政府的办公地点。市政厅在二战结束时变成了国家图书馆,仍然是萨拉热窝奥匈帝国时期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建筑。</h1> <h1>  这位穿白圆领衫,手持标识杆的就是我们的地导萨利,我们就是在他的引导下游览萨拉勒窝老城巴西查尔西亚。<br>  老城巴西查尔西亚是个别具风情、五光十色的集市中心。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我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看过的印象极其深刻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电影场景:铁匠街、钟楼、清真寺等。<br>  最为著名的历史名胜当属前面已介绍的拉丁桥啦。</h1> <h1>  地导萨利带领我们进入清真寺参观,当时正在进行宗教仪式,只要求不要大声喧哗而已。<br> 仪式空隙休息,教徒们也大多低头看手机,看来,手机对人类的影响有多大,离不开手机了。</h1> <h1>  塞拉热窝是个有多种民族,多种信仰的城市,有清真教、&nbsp;&nbsp;天主教、东正教和犹太教,所以有欧洲的耶路撒冷之称。这一组相关宗教建筑物包含了四种教派建筑,您能分辨出来吗?<br>  历史上,这里是一个容忍度很高的地方,但这也是它能被称为欧洲火药桶的复杂之处。</h1> <h1>塞比利喷泉小亭(Sebilj in Sarajevo)<br>  坐落在巴西查尔西亚老城市场广场上,建于1891年,到这个亭子,就到了萨拉热窝的中心广场了。喷泉小亭是萨拉热窝很有特色的一种建筑。据说老城区有多处这种喷泉亭子,提供市民饮水,这座是老城区最华丽的喷泉亭。<br> 这也是我们参观游览结束且自由活动后集合的地点,塞比利喷泉小亭是萨拉热窝的重要地理标志。</h1> <h1>  这是我们用晚餐的中餐厅———独一处餐馆。规模还不小,可以五、六十号人同时用餐;有个小院,环境也不错。中餐厅离刚刚游览参观过的巴西查尔西亚老街不远,乘车翻过一座小山即到。</h1> <h1>  在我们用餐的餐馆马路对面是一处足球场,面积不大,但少年们踢得认真,好像还有大人教练在旁指导。在欧洲,常常能看到小孩们玩球,从小玩球已经成为习惯和常态。</h1> <h1>  第二天,2019年5月24日,天气晴朗。<br>  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天的早晨,这是我们入住一晚的酒店照片。利用闲暇时光,我在酒店旁边的街道上转了转,拍下了几张街景随拍,其实,萨拉热窝真的是一座风景秀丽的、有着悠久历史的山城。</h1> <h1>  萨拉热窝的有轨电车是萨拉热窝最古老的公共交通工具,据介绍欧洲的第一个全日制有轨电车就是1885年在萨拉热窝率先启用的。<br>&nbsp;</h1> <h1>  在萨拉热窝巴西查尔西亚老城区中心小广场,聚集着无数的鸽子,也许是这座城市太过于悲伤,人们繁养如此多的和平鸽子,是祈祷和平,盼望和平,希望和平美好的生活吧。<br>  据资料介绍:二十多年前的波黑战争,当时400多万人口的波黑,有27.8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沦为难民。<br>  我们衷心祝愿:和平一直降临多难的有着火药桶导火索之称的萨拉热窝吧。</h1> <h1> 后 记:<br>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与前南斯拉夫所谓铁托修正主义集团的论战和七、八十年代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曾影响了我们一、二代中国人。<br> 带着青少年时代的记忆,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走进了曾在银幕上看到的这座城市,心情兴奋、亲切、复杂,无以言表,所以,我把《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主题曲作为这篇美篇的配乐。<br>  外出旅游,记录和分享是一种美好。我制作美篇,一是给自己看,为自己留下些美好的可以慢慢品味的东西;二是给一起出游的团友看,为一起结伴出游的朋友也留下些美的记忆和回想;三是为想去旅游的朋友们提供些参考攻略。<br>  发现自己以往美篇中仍有不认识的朋友在点赞、收藏、转发、关注,我有些欣喜但也有些惭愧和不安;这是朋友们给予的莫大鼓励。不能辜负朋友们,我要继续努力做好美篇。<br>&nbsp; 用心去感受这个大千世界,为自己留下些值得回忆、回味的精神财富,留存美好的记忆。我相信,有美好记忆的人生才是真正精彩的人生。<br>  以此与朋友们共勉!谢谢朋友们的欣赏和鼓励!<br> 万基伟<br> 2019年10月26日于南昌城<br>&nbsp;<br>&nbsp;<br>&nbsp;</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