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笔记之《蛙》

张翼飞

<h1><font color="#167efb">&nbsp; &nbsp; 读完莫言的《蛙》已能听到妻和娃的鼾声。凌晨。<br>&nbsp; &nbsp; 蛙,即是娃,是一部描写中国自70年代末开始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简史,以“姑姑“的经历为主线,夸张的放大着当年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典型案例,攻击国策,博取眼球。<br>&nbsp; &nbsp; “姑姑”万心是烈士后代,是一个血液里都继承着爱国精神的女人,从卫校毕业后成为十里八村有名的“接生婆”,由于作风强硬、性格彪悍,后来调入计生办,成为当时计划生育政策的坚定捍卫者和执行人,也成了莫言笔下的卫道士。<br>&nbsp; &nbsp; “姑姑”害死了自己的亲侄媳,害死了陈眉的娘,害死了王脚的媳妇,亲手拿掉了几千个腹中的生命。晚年的万心,已“万箭穿心”,悔断肠子,嫁给了会捏泥人的郝大手,在家臆想着几千个生命的模样并一一还原,供奉在自己的神龛中,祈求着灵魂的救赎。<br>&nbsp; &nbsp; 客观的讲,莫言在书中描写的很多情节在现实生活中确曾有上演,当年在政策执行中确实出现很多不人道行为,但如此集万千案例于一人一地,将特例描写为常态,无限度上升部分极端事件,把党和政府的基本国策描写的如此不堪,是有失偏颇甚至是狭隘自私错误的。<br>&nbsp; &nbsp; 我是70年代中期生人,完整的经历了计划生育“一孩儿”政策的过程。<br>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历了多年战乱的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暂时的稳定,人口开始报复性增长,由解放前的不足4亿人迅速翻番;70年代末,文革刚过,各项事业百废待兴,生产力的发展极度低下,农业科技水平又低,大部分还仍处于刀耕火种的状态,人口的再次迅猛增长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计划生育政策被提出。(太具体的原因说不清楚)<br> 当时的人们对参与政治运动的狂热程度是难以理解的。记得应该是1987或者88年,那时的我还在县初中上学,也就是十二三岁的样子,会经常性的被要求参与各类游行,诸如计划生育、严打、某个重要会议召开等。接到任务的我们也乐得其所,像五四青年一样举着小彩旗,振臂高呼,呼喊着那些听不太懂的口号。</font></h1><h1><font color="#167efb">&nbsp; &nbsp; 那时的计划生育口号很多,有中规中矩的诸如“坚决拥护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利国利民”“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指示”,也有广大贫下中农发明创造的,诸如“撵猪牵羊,拆墙扒房,宁叫家破,不让国亡”“逮着就扎,跑了就抓,上吊递绳,喝药送瓶”“该扎不扎,房倒屋塌”等,确实是“很黄很暴力“。<br>&nbsp; &nbsp; 若干年后参加工作, 计划生育早已深入人心,单位的同志也都在模范执行着计划生育政策——提出结婚申请交由计生专干审查、单位党组织批准后办理结婚手续、怀孕前提出申请并办理准孕证明(在申请期限内没有怀孕办理延期)、怀孕后及时报请办理准生证明、生育后提供准生证明办理新生儿入户、生育后定期公开避孕方式……等等,那时的人们早已习惯,这套流程成熟而规范。 <br>&nbsp; &nbsp; 再后来,到某乡镇做了几年副镇长,虽然没有分管计划生育,但对这个全乡的重要考核目标和一票否决工作,我们都是必须参加“大会战”的——建立计划外怀孕人员台账、跟踪监督怀孕人员动向、打响凌晨行动强行结扎引产,计划生育大检查期间将孕妇“送出”辖区、暗访期间24小时严防死守 ……。当时的计生干部可谓文武兼备、有勇有谋、又红又专,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能管生殖器”的中流砥柱,计划生育工作也被称之谓是“天下第一难”的“天字第一号”工作。<br>&nbsp; &nbsp; 十八届五中全会(记得是2015年10月30日下午,是个周五,我正前往中原区接双休的儿子,途中听到的中共中央公报)宣布了“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宣告了一孩政策的终结。<br>&nbsp; &nbsp; 时代进步了,社会发展了,当时实施“一孩政策”的环境不复存在,就改为“二孩儿”,不久的将来还可能会全面放开生育。这正是党和政府治理体系、执政水平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谁又能说国家当年实行的农村户口和非农村户口错了?以前的九年义务制教育收费错了?以前的“交公粮”错了?以前制定的打击“投机倒把罪”错了?……<br>&nbsp; &nbsp;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国家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基于当时的社会判断研究和制定政策,没有对错之分,起码在一定时期内是正确的、是有利的、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我们应该全面、历史、辩证的看待与分析。今天否定昨天,明天否定今天,永远陷入历史虚无主义之中,将成为社会不良思潮的发端。<br>&nbsp; &nbsp; 我从未关注过莫言为何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今天特意百度了一下,头两段即是:<br>&nbsp; &nbsp; 莫言是个诗人,他扯下程式化的宣传画,使个人从茫茫无名大众中突出出来。 他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触,攻击历史和谬误以及贫乏和政治虚伪。他有技巧的揭露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在不经意间给象征赋予了形象。<br>&nbsp; &nbsp; 高密东北乡体现了中国的民间故事和历史。很少的旅程能超越这些故事和历史进入一个这样的国度,那里驴子和猪的叫嚣淹没了人的声音,爱与邪恶呈现了超自然的比例。</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r>&nbsp; &nbsp; 看完获奖词,我明白了莫言对“姑姑”结局的安排为什么是刻骨的仇恨,他在诅咒,诅咒她或者她们“无儿无女、孤苦伶仃、精神失常、忏悔终身”,他宁愿把日本侵略者杉谷司令官都描述的那般仁慈,都不愿将任何溢美之词给予这个群体,哪怕一丝的理解、同情或者怜悯……<br>&nbsp; &nbsp; <br> 吃饱了骂娘,念完经打和尚。<br> 莫言的获奖,<br> 可能是迎合了西方的政客,<br> 但不一定能赢得自己的同胞。<br> <br> <br><br></font></h1><h3></h3><h1><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