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抹淡淡的乡愁

槐花面疙瘩

<h3>乡愁对于我曾经似乎是不存在的。从小到大都围着家乡同边转,直到工作后来到广州,我才有了异乡。</h3><h3>初来广州,除了语言,气侯不适应,其他不是问题。粤语直到现在也是听的一知半解更不用说了,从学校进入学校还是普通话,接触白话的机会不多,同事也是四面八方的,方言多,所以日常生活中还是以普通话为主。</h3><h3>广州的气侯四季不分,冬天不像冬天,夏天更像夏天,春秋的界线更是找不到。多年的总结是五一和十一似乎是这边天气转变的分界点。最受不了是这边的回南天,想想哪种湿,潮,冷就起汗毛了。</h3><h3>食在广州。我最中意这的牛杂,早茶。吃什么都好吃。以前在家吃的馒头包子油条豆浆,在这吃肠粉,一份肠粉还吃不饱,再加个面包或肉粥之类的。面包这个玩意也是来这边以后才吃的多的,粥也是来这边之后才知道可以用肉煮,还可以加入那么多的调料。那时候觉得老家的那些个饭菜太单调了。</h3><h3><br></h3> <h3>人到中年了吧,不知是年龄大了还是胃老了,更多时候想吃小时候吃的饭菜了。记忆中的白萝卜,大白菜肉包,老面发的拧花大馒头,酥脆的大锅贴,烫嘴的面疙瘩,带着麦香的劲道的手擀面,再来碗热乎乎的小米粥,配个辣白菜,醋溜土豆丝,想着就流口水。没有那么多的花式有的是原汁原味。</h3><h3>现在我们很少在外面吃饭,一方面是考虑到食品安全另一方面是在外吃花线多还吃的不正宗。在家里随便熬个玉米糁粥,热个馒头,炒个青菜就吃的很舒服,再简单的就是番茄蛋花面加上葱花淋点香油也可以吃的很满足。</h3><h3>轩轩说我们退化了,跟着我们他都吃不上大餐了,他所谓的大餐也许就是我们年轻时候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迷恋吧,外面的东西总是比家里的好。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增多,绕了一大圈才发现还是家好。</h3><h3>家在的地方是故乡,家的记忆离不开养育自己的那方水土。水土不变家的味道才不会变,那一抹淡淡的乡愁犹如那袅袅炊烟,伴着饭菜香飘向远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