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新民村80号的午夜,依旧灯火辉煌。</h3><h3>这里是酒吧勾栏吗?</h3><h3>不是,酒吧勾栏觥筹交错,新民村80号的午夜却安静得很,除了灯光和啾啾的虫鸣声,一切都像熟睡了一样。</h3> <h3>那些窗户里的灯光,直到凌晨一点多钟两点钟,才鬼魂似的一点一点的消失殆尽。</h3><h3>四五个小时后,清晨6:00,新民村80号从睡梦中苏醒过来。</h3><h3>再一次灯火辉煌的新民村80号,人声鼎沸,一千五六百人几乎同时从床上一骨碌爬起来,手脚麻利地穿衣、叠被、上厕所、洗脸、打扫卫生。15分钟后,哨声、口号声、脚步声、喇叭声,此起彼伏。</h3> <h3>写到这里,你大约已经明白过来,起早睡晚两头黑的新民村80号是什么地方了吧?</h3><h3>不错,它就是弥渡二中。</h3> <h3>从1973年建校到如今的弥渡二中,比起书院起家的那些学校,不可谓历史悠久。书院起家的学校是地主老财,积累深厚,弥渡二中是白手起家,穷小子打拼天下。</h3><h3>说弥渡二中是穷小子白手起家,乡巴佬赶集,毫无自谦之词。</h3> <h3>弥渡二中所在地,既不在县城,也不在集镇,而是荒郊野外,基本算是前不巴村后不着店。在旧社会,这里是枪毙犯人的刑场。想想就恐怖吧?解放后,这里是弥渡炮团的打靶训练基地。弥渡二中北侧有一所小学就叫基地小学,一直到2015年才撤了。</h3><h3>1973年,弥渡二中在这个空旷的基地上成立,当时仅有两栋陈旧的老楼,场地凹凸不平,这里一道丘,那里一道坎。学校的师生在炮团官兵的帮助下,勉强开挖出活动的一些场地,就这么开始开展教学活动了。</h3> <h3>学校每星期都要组织师生搞建校劳动,开挖沟渠,开辟场地,锄头、镐子、砍刀,一齐上阵,热火朝天干劳动的场面一直延续到1990年代末期才算彻底结束。但“建校劳动”这个词保留了下来,现在安排班级剪草剪树枝等劳动仍称作建校劳动。</h3> <h3>每届初中两个班,高中两个班,,一直到1990年代末期,仍然是这个架构。到2000年以后,弥渡二中的招生才出现巨大的变化,2001年,随着最后两个初中班毕业,初中生在弥渡二中的历史上消失了,随着初中的取消,高中的扩招也马不停蹄地开始了。</h3><h3>弥渡二中的生源结构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学生数量也迅速增加,弥渡二中的教学和管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h3> <h3>全县中考成绩500名后的学生,这到底是 一个怎样的状况?</h3><h3>弥渡县每年高考能上一本线的考生在50到100人之间,能上二本线的考生大约400到600人。也就是说,弥渡二中的学生,如果按理论值来估算,高考分数上二本线的可能性都很小,上一本线,无异于天方夜谈、痴人说梦。</h3> <h3>然而,弥渡二中就有这样一群痴人,有一群敢于做梦的人。</h3><h3>而且,美梦成真。</h3><h3>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云南大学,从弥渡二中出去的学子比比皆是。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甚至于复旦大学,都有弥渡二中学子的身影。</h3><h3>上普通本科都希望渺茫的学生,何以能够上重点、进名校?</h3><h3>这得付出怎样的代价?</h3> <h3>老师以校为家</h3><h3>以校为家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把学校当做家,而是家校不分,家就是校,校就是家。弥渡二中有80%的老师一天24小时足不出新民村80号这个户,有60%的老师一星期至少5天足不出新民村80号这个户。每天至少有30%的老师6:00起床,子夜1:00才入睡,只要有学生还醒着,肯定就有老师还在工作岗位上奋战,只要有学生起床,老师必然已经起床。</h3><h3>这就是一个老师的一天。</h3> <h3>高三的老师,一星期必须坚持战斗6天半,只有半天的休息时间,准确来说是从中午12:00到傍晚6:00拢共4个小时。</h3><h3>即使这样,也不能显示出疲惫无神的模样,每天得斗志昂扬、激情澎湃。只有激情的老师,才能教出奋进的学生。</h3><h3>不三更眠五更起,不满怀激情和梦想,如何能够到达遥远的目的地?</h3> <h3>青春奉献给了青春</h3><h3>弥渡二中的老师,把青春岁月奉献给了学校,奉献给了学生。因此,弥渡二中盛产剩男剩女,男教师三十已婚很稀罕,女教师二十八岁出嫁基本为虚构。在2010年前是剩男时代,在2010年后是剩女时代。有一个老教师给我讲过一个剩男时代的故事,有一年,学校分来一位大学毕业女生,七八条光棍立马躁动不已。当时学校还没有自来水,用的都是吊井水,老师住的基本是一层瓦房的单间宿舍。这些男教师能想到的最佳献殷勤的办法就是帮女老师打吊井水,于是,这女教师下课回来,早上起来,看到最多的就是门前放着满满的一桶水或几桶水。然而,这种陈旧的求偶方式最终失败了,女老师后来嫁给了一个当兵的。</h3> <h3>老师们的社会接触面太狭窄了,甚至有时候都觉得他们已经跟社会脱轨了。即使现在网络和通讯多么发达的年代,出门看到的只是希望的田野,只靠虚拟的空间还是很容易跟社会脱轨。虚拟空间不过是可以让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已,在现实中却举步维艰。</h3><h3>一群人的青春奉献给了另一群更青春的人,是青春造就了青春。</h3><h3>人在某种情境之下,也许苍老得就快。弥渡二中向外宣传时总说,我们有一支年轻的教师队伍,老师平均年龄才32岁。</h3><h3>然而,在外面的人看来,很不相信学校自我的这种吹嘘。他们实际的模样,比身份证上的年龄要大10岁左右。</h3> <h3>有一个班主任,被家长误认为是自己的同龄人。一个家长很热心的问他:“李老师,你家娃娃也读着高中了吧?”实际上这位班主任刚大学毕业5年,连女朋友都还没找到呢。</h3><h3>像这样尴尬而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实在是不胜枚举,一位30岁的教师被大学生喊为叔叔,刚入职的女同事喊比自己大五六岁的男同事为先辈,三十六七岁的男教师被学生喊为老伯伯。</h3> <h3>只有毕业出去10年的学生,回到母校看望老师时才会说:“老师,你还是10年前的样子。”这算是一种惊喜吧,为这一句话,弥渡二中的老师不畏苍老,不畏时光在他们身上跑得太快。</h3> <h3>尽管很难,弥渡二中老师却从不喊“我太难了”。</h3><h3>弥渡二中将以更坚毅的步伐,更坚强的自信,更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大踏步前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