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师军营大院依稀往事

天河流沙

<h3>父辈们在军营大院前的老照片又勾起久远的怀念,于是发小们相互招呼了一声,便又从天南海北聚拢。去看看老爸们亲手建起的军营,再去探访庇护我们成长的大院。6月21日锦州。</h3> <h3>每次聚会都很有仪式感,红底的横幅是标配,一定要有。遥想当年师部大礼堂挂起横幅必是召开隆重大会,传统不能丢,挂上横幅以示隆重。</h3> <h3>小时候住在一个大院里,现如今却分别从北京、深圳、沈阳、天津、大连、锦州……赶过来,个个都是“少小离家老大回”。</h3> <h3>不知啥时候立的规矩,签名也成了聚会时的必备项目。</h3> <h3>小学同班同学,俊小伙俏佳人,现在的词帅哥美女。</h3> <h3>这一拨人是40军119师驿马方大院的发小,说起军营大院往事就关不住话匣子。</h3> <h3>战争年代,住营房对父辈们来说是一种奢望。天当被、地当床,露营是常态;卧坑道、蹲猫耳洞,能枕戈待旦。如果能住上民房那是运气好。部队从东北一路南下作战,新中国开国大典那天还在衡宝战役的枪林弹雨中博命厮杀。一路狂飙打到天涯海角,又调头北上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住营房啥滋味?不知道。</h3> <h3>抗美援朝期间,40军在辽阳小屯设留守处,征用了双庙矿的家属区,一排排整齐的瓦房与军营差不多。未能出国作战的女兵、女眷和在部队出生的孩子暂住这里,算是临时营房吧。</h3> <h3>朝鲜三八线板门店落下停战墨迹,战火硝烟随风散去。40军119师将士终于返回心心念念的祖国。</h3> <h3>1953年7月30日,119师过鸭绿江抵达安东市。奉命进驻辽宁省北镇县、锦县地区,师指挥部驻沟帮子。</h3> <h3>全师官兵在驻地的居所只能是民房,部队和老百姓都觉得是很自然的事。辽西自古以来就不断的“过兵”,老百姓对自家房子被部队号上也泰然处之。自家房子能住上从朝鲜凯旋的解放军是件挺展扬的事。</h3> <h3>老爸留下的几张照片,一看就是辽西一带的民居。立马就能想到顺口溜东北四大怪,大姑娘叼烟袋、窗户纸糊在外、养个孩子吊起来、反穿皮袄毛朝外。</h3> <h3>本以为回国了能享受和平环境,好好休整一下。征尘未冼,炕头还没烧热乎,部队又奉命在沟帮子站乘火车赴哈尔滨抗洪。</h3> <h3>8月18日至9月13日,全师完成了12.5公里的松花江大堤抢修任务,战胜洪峰。哈尔滨市政府举办庆祝大会,盛赞我部“在前方是杀敌英雄,回后方是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的尖兵”。其实部队回国前也曾帮助朝鲜人民修复了一座水库大坝,时不时还有美军飞机轰炸。战士们装满泥土的背篓就有明显的朝鲜风格。<br></h3> <h3>仗打完了,抗洪结束了,也该给自己弄个像样的房子住了。</h3> <h3>按照上级布署,119师营区位于辽宁省北镇县闾阳驿至锦县石山站之间的沈山公路沿线。</h3> <h3>1953年11月开始营建施工筹备工作,1954年3月营建施工全面展开。挖地槽、打地基、垒石、砌砖、上梁、挂瓦、抹灰……,宿舍、食堂、俱乐部、水塔、仓库、马厩、弹药库、家属院……</h3> <h3>真佩服父亲那辈人,操枪弄炮、冲锋陷阵是英雄好汉,营建施工,砌墙抹灰是工程师、大工匠。奇迹在他们手中出现,5月3日施工开始,9月30日全师的营房都盖好了。这建设速度比“深圳速度”还要快。10月下旬,全师官兵喜气洋洋住进新营房,从此结束了战争年代风餐露宿住民房的历史。</h3> <h3>去师部大院都是先去看个小火车站——石山站。</h3> <h3>发小们儿时熟知的石山站是沈山铁路线上的三等小火车站。北上至沈阳是军区驻地,南下至锦州是军机关驻地。</h3> <h3>大概因为是有一个师级部队机关在附近,本只停慢车的小火车站,每天会有一趟快车停站一分钟。这是一个特例,据说是为了方便119师官兵往来军部锦州之间。孩子们传说,师长可以下令让经过石山站的火车停下来,不管是客车还是货车。</h3> <h3>“师部大院”是指119师司政后机关和直属队驻扎的营区,位于辽宁省锦县石山镇驿马方村。师坦克团营房也在这里。</h3> <h3>记忆中的小沙河和上面的小桥难觅踪影,这里是小时候常玩的地点,特别是下雨后,挽起裤腿趟河、打水仗……不弄成个落汤鸡就辜负了欢乐好时光,常常是妈妈喊破嗓子才回家。</h3> <h3>路的尽头是“上边”,指司政后营房。两根门柱那里是“下边”,指师部和坦克团家属院。家属院两翼是驿马方和石柱子两个村子。</h3> <h3>寻寻觅觅,家属院熟悉的红砖瓦房不见了踪迹,一块砖,一片瓦也没留下来!无比伤感!</h3> <h3>黑白照片上的房子就是我们曾经的家,如今人还在,大院没了,房子没了,记忆中的家永远也没有了!让人泪眼朦胧。</h3> <h3>这两笼地瓜地是当年的院墙,还记得是战士们用干打垒的方式建起来的,一人多高。尽头民房是驿马方村,原先村子距大院有一里多地,现在几乎连在了一起。</h3> <h3>远处是“天离井”山,这是我们小时候的叫法,地图上标注叫猴山,一座花岗岩结构的大山。都说是山多高,水多高,这座儿时常爬的山顶有一眼天然水井,传说井底直通大海。</h3> <h3>翻院墙跑出去玩是常事,东边有一处大水泡是天然水上乐园。夏天游泳,摸鱼,上岸来每个人身上都叮上好几只蚂蝗,用鞋底拍打几下就掉下来了,不过感觉像是挨了老妈的屁板,有点痛。后来发现让小伙伴往上泚尿蚂蝗很快就掉下来还不痛。春秋放风筝。冬天来这里溜冰,滑冰车乐趣多多。</h3> <h3>驿马方是风水宝地,张作霖在此选择一块家族墓地,老百姓称为“大帅坟”。原先“大帅坟”旁有大片梨树,果实叫“八里香”,要放黄发软后吃,一包汁水,甜酸口。现在一棵树也没了。</h3> <h3>119师幼儿园在驿马方村东南,四面红砖围墙,比家属院的干打垒土围墙结实多了。院子里露天游乐场的滑梯、秋千、转马、荡木、魔天轮全都是木制品。室内红油漆实木地板,白色小课桌、摆满积木的小柜子、刷银粉的暖气。院服是绿尼子小大衣,礼拜六放假回家。</h3> <h3>昔日的幼儿园,除了正面的门垛和一面墙,其他面目皆非。大院被一所驾校占据,一座小村庄居然能办驾校,有点匪夷所思。</h3> <h3>回国后师部一直在用美式吉普车,记得在上边看完电影孩子们都往这辆吉普车上挤,回到家属院下车一查数,一趟拉了12个孩子。</h3> <h3>355团营房在三台子,356团营房在黄家窝棚,357团营房在闾阳驿,师炮团营房在石山。</h3> <h3>一杆人马先来到黄家窝棚356团老营房。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营房还在一片荒凉,住在营房里的兵一个也不见了。这座营房先后住过40军和39军的两个团,如今成了空城,任由其化作一片荒芜。</h3> <h3>营房大门依然耸立在那里,却无人看守。</h3> <h3>356团营房东高西低形成三个大台阶。团部在第一个台阶上。</h3> <h3>大礼堂、机关食堂、洗澡堂等在第二个台阶上。</h3> <h3>营部、连队的营房在第三个台阶上。当年军歌嘹亮,生气勃勃的连队营房只留下荆榛满目,枯井颓巢。</h3> <h3>团后勤大院的水塔最有时代感。喜欢上面清晰的大标语,**********!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h3> <h3>父辈亲手栽下的大树,长了60多年,被连根掘起,一声叹息。</h3> <h3>弹药库已经被据为私有,胆敢把当年的主人拒之门外,很无奈。</h3> <h3>当年每个连队都有的“驴吉普”已经留传在民间。</h3> <h3>357团营区选在了一个好位置,闾阳驿——曾经的官府驿站,乾隆在此歇脚并留诗一首,《闾阳驿望十三山》。闾阳驿大集始于民国,在方圆百十里都很有名。北去有玩的地方,中国历史文化名山医巫闾山。乾隆皇帝三下江南四上闾山,就是这座山。往东去有好吃的,始创光绪年的沟帮子熏鸡,号称中国四大美食名鸡。</h3> <h3>也弄不清357团营房换了几茬部队,现在是武警战士留守。大门紧闭,说破大天也不让进去看一眼。无奈!</h3> <h3>357团家属院,只留下院墙和水塔形影相吊,满目凄凉,欲哭无泪。</h3> <h3>三台子355团营房一路而过,敢在大门上挂国徽说明是武警部队的营区了。还是那个大院但房子是按照新营房的图纸翻建的,老营房的遗存大概不多了,但是它生机勃勃。师部和356团、357团的营房都能象这个样子多好。</h3> <h3>战斗传统教育是必须的,这次活动有个最重要的收获,找到了40军设立的大疙瘩(亮甲山)战斗遗址碑。以前到现地数次也没找到,以为它遭遇不测。原来是这个小山包无人修整,遗址碑被树丛掩盖了,这次分头寻找意外被发现。地方政府是不是应该把这个解放锦州关键战斗的遗址,好好修缮一下呢?</h3> <h3>相约再聚首时去朝阳,那里有119师的第二座营房。</h3> <h3>文:王愿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