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走进"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开封,感受百年河大的书香气息,今天,"国培计划"承办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邀信阳九中张辉老师引领我们体会《新媒体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挑战与对策》。谈及对智慧教学的看法,张老师打了个比方,好比一把刀,在樵夫手里只能砍柴,在厨师手里却能烹制美味佳肴,其实信息化技术和智慧教育产品也是一样。只要用对地方,有限的课堂空间完全可以联通一个更宽广的世界,将更壮丽的风景呈现在孩子眼前。</h3> <h3>张老师给我们分享的课件福利!</h3> <h3>老师分享的石墨APP,现场在线弹幕,UMU</h3> <h3> 传授《新闻联播》播音员读新闻的现场情形!在自己的电脑PPT中显示自己要说的每句台词,而呈现在大屏幕上的只有PPT,而没有演讲者要说的台词!</h3> <h3> 我有幸作为参与者来配合张老师!在规定的时间内朗读九中元卫老师荣获一等奖的全国优质融合课大赛的教学阐述!下面是我朗诵的内容:</h3><h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来自于河南省信阳市第九中学,我叫元卫,是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h3><h3> 本节课是基于智慧课堂,平板教学环境下使用电子书包授课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课。</h3><h3>本节研讨课我准备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h3><h3>1.教学分析 </h3><h3>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第2节拓展延伸内容——根据点的坐标求三角形的面积。</h3><h3> 设计这节课的意图就是围绕新课标要求及河南省中考命题热点而精心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学习数学能力,形成数学思想,培养数学素养。</h3><h3> 我执教的班级学生已经有过一学期利用平板学习的经验,能熟练的使用教学平板。他们的数学素养及信息素养均属年级较高水平,他们普遍具有浓厚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h3><h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概括为三个层面,掌握方法与技巧,能够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h3><h3> 根据教学内容和意图,设计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h3><h3>在教学设计方面:</h3><h3> 我精心设计了五个环节,“前置学习——预习反馈——合作探究——限时训练——应用拓展”充分利用课前导学、微课助学实现家校翻转,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解答、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h3><h3>实际的教学过程如下:</h3><h3> 前置学习环节,分为以下四个步骤:</h3><h3>具体做法为课前利用小程序在微信群中发布预习任务,同步在作业平台上传导学案,随后进行在线测评,根据作业平台上的大数据反馈,鼓励同学们在家长帮助下把解题过程制作成微视频。</h3><h3> 在课中将实施余下的四个环节:</h3><h3> 授课开始先对预习反馈进行评价,评出优秀作业,并择优分享两位同学的微课,营造一种欢快,轻松的学习氛围。</h3><h3> 在合作探究环节,各小组分工明确,充分发挥平板助学功能,小组讨论热火朝天,每个学生大胆畅言。通过随机抢答产生的幸运儿甘承璞同学正在分享他们小组的探究成果。</h3><h3>围绕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精心设计出的习题进行限时测试,随后在作业平台及时公布答案,引导组长评改校正,要求他们将错题拍照上传,随后我根据平台上的数据反馈,选择高频错题进行讲评。</h3><h3> 课中·应用拓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通过师生共练、引导点拨,合作探究、突破难点,鼓励学生勇攀高峰。</h3><h3>小组发言人胡锦莹同学,正在精彩的讲解分享。</h3><h3>第四个环节:教学反思</h3><h3> 本课使用多种信息技术融合手段服务教学,对多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达到智慧教学的效果。</h3><h3>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使这节课变得动态、立体、智慧、突破了时空限制、增加了课堂容量,符合新课标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h3><h3> 本节课始终将学生置于课堂主体地位,通过交互式的教学活动、基于学习项目、任务驱动、融合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建构属于他自己的学习知识体系,提高学生们的综合数学素养。</h3><h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一个无限广阔的天地,我将上下求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做好知识的传播者、学生的引路人!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敬请批评指正,谢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