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最早提议组织同学们来矿区玩的,是去年春节县城同学聚会的时候,同学提出的,本来说好相约阳春三月到矿区杏花沟赏花的,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转眼间,山上的红叶又到了“”霜染飘落九秋色,笑看清风彩剪成”的季节,才意识到深秋又到了。</h3><h3> 连绵的秋雨淅淅沥沥下了十来天,好不容易停了下来,看了一下,10月20日是个周末,无雨天晴,于是和城里的八、九个同学相约去矿区游玩。</h3><h3> 矿区顾名思义因煤设矿,因矿设区,《井陉县志》记载:“早在唐末宋初当地人即有开采,到明、清时代,煤炭已有上百家,到清末,由于资本家介入,出现了两座机械化开采的近现代煤矿—井陉矿和正丰矿。</h3><h3> 说真话,对于这个近在咫尺的矿区,我一直不太“感冒”。在我的眼里一直是脏、乱、差的代名词。数年前,矿区一位领导提出要把矿区建设成为一个环渤海的重工业园区(离着渤海十万八千里),矿区的环境彻底完了。随后4座焦化厂,数不清的煤厂、洗煤厂环矿区而建,建在这个不足鸡蛋大的地方。</h3><h3> 每次进入矿区,公路上煤尘遮天蔽日,煤车一辆接一辆,平涉公路开车要万分小心,不小心你就会从一个坑里出来跳入另一个坑里。如果碰上堵车,你就会深刻的领会一个成语,什么叫“插翅难飞”。以至于单位派谁去矿区都不太情愿。近年来,随着环保整治力度加大,矿区煤炭资源枯竭,关闭了原先的煤矿,也关闭了许多小煤厂、洗煤厂、焦化厂,环境才有了许多改善,但随着307国道禁行大货车,迫使许多大货车改行平涉公路,过境大货车使矿区的环境再次变得糟糕起来,以至于每次去矿区办事,办完后一秒都不想多待,匆匆而返。 </h3><h3> 这次同学提出约请后,我还想一个矿区有啥看的,所以抱着一个无所谓的心态,随便出来走一走,和同学拍会儿闲话算了。</h3><h3> 首先,我们第一站到达的是三矿旧址,三矿素有“解放第一矿”之称,是我党解放的第一个大型煤矿。不经意间向车窗外望去,柏油路整洁干净,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鲜花满地,一列油漆崭新的老式蒸汽火车停在广场轨道上,旁边三矿厂区虽已关闭,但建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厂房除显些陈旧外,厂房干净整洁,突显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h3> <h3> 记得小时候三矿旁边有一座巨大的煤矸山,一刮风煤尘就遮天蔽日笼罩在矿区上空,现在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漂亮的F4车赛道。</h3> <h3> 顺着繁花似锦的柏油路沿山而上,路旁的一片西洋建筑风格的花园式楼群吸引了我,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段家楼,果然前边的车停了下来,说段家楼到了。我突然觉得“北洋政府”离我是如此近,恍惚间觉得时光回流至北洋时代,一代枭雄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就在我的眼前,在那高高的龙凤观日亭上,披着大氅,挎着宝刀……</h3> <h3> 十九世纪后期,这里的煤矿进入了工业开采阶段,当时这里有两家矿业:井陉矿和正丰矿。正丰矿(华丰公司)由井陉县良都村杜英魁联合正定王土珍、吴雪门创办。井陉矿由德国人汉纳根入股主营。为了利益洋人就不允许正丰矿大范围开采。官司打到清政府,裁定以绵河为界,华丰公司不得越界开采。因地形复杂,地下水大,华丰公司连年亏损。这财主就让陆军总长段祺瑞入股,可段将军钱也不多。1912年段祺瑞一个“招商引资”招来了一群大款,北洋政府财政总长曹汝霖;晋系军阀阎锡山;军阀王世贞等等。这伙军阀就坐着小火车,吃着火锅,喝着小酒,唱着歌就来了!成立了正丰煤矿股份公司,由段祺瑞的胞弟段祺勋任总经理。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正丰矿借机强行越过绵河,在荆蒲兰、凤山一带开凿新井。正丰矿从此兴盛起来。 1914年,井陉矿务局在石家庄建立了中国最早的炼焦企业——石门焦化厂,即石家庄焦化厂的前身。其出产的清水焦炭与井陉矿优质块煤齐名,远销日本和东南亚,被列当时国内十大矿厂之一</h3> <h3> 据同行的同学说,矿区基本上地下都是空的,只有段家楼这一片地下是实的。进段家楼必经龙凤观日亭,亭子建在青石平台上,由八根石柱托起,上部为中国古典的歇山转角单檐,下部为西式风格,是一座典型中西合璧建筑,最为奇怪的是中国古典园林亭飞檐一般多以飞禽走兽饰之,而这座亭上却无飞禽走兽,而是以工人和士兵塑像代之。我想段家之所以将工人和士兵放在如此圣神的位置,他知道经济上离不开挖煤的工人,统治上离不开士兵。这是他两大法宝。</h3><h3><br></h3> <h3> 从正门进入,沿着青石台阶拾级而上,绕过观日亭,后面就是女儿楼了,该楼地处整个楼群中轴线上,一般根据中国建筑风水来讲,中轴线上一般应为一家之长居住楼,但把小姐楼建在如此显耀位置,一说有二,其一是段祺瑞留学德国,接受两国文化熏陶,体现其尊重女性理念及对女儿宠爱;其二说是段家楼背靠云凤山,直面棉河,井陉县志记载:“西有彩云密布,单凤来集,曰云凤山”。所以这个地方落个凤凰就成了宝地,故小姐楼建于之。因段祺瑞留学德国,颇喜欢西式风格,所以段祺瑞不惜重金聘请德国专家进行设计,从1913年开始建造,历经五截,建成了经理楼、公子楼、小姐楼、服务娱乐楼等7座楼,均为尖顶德国风格。不仅外貌风格为德式建筑,里面的装修也是德式,一字瓦、门窗百合、暖气片、玻璃镜子、立式冰箱(西门子)等一应德国进口,据一位在此居住的老工人讲,其暖气阀门到现在仍然扭动自如,不像我家暖气阀门,有一年暖气不热,我想拧开阀门放放气,结果一下子把暖气阀门拧断了,水跑了一屋。同时这位老工人还给我讲了两个奇事,其一是女儿楼左边一棵核桃树是段祺瑞弟弟段祺勋1922年亲手所栽,从小他们就在此摘核桃吃,1976年毛泽东主席逝世,这棵核桃树居然死了。2001年段家楼被命名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5月,这棵核桃树居然复活了,槐树死而复活不稀奇,但核桃树死而复活还是第一次听说,真是“万物皆有灵”啊!老工人又让我看女儿楼左边一排柏树,这排柏树一律向东南方向倾斜,说是这些柏树为段祺瑞从其家乡安徽老家移栽而来,因柏树思乡心切,故向安徽方向倾斜,又是“万物皆有灵。</h3> <h3> 午饭后,我们去矿区杏花沟观赏,在我记忆里杏花沟是一片矿坑塌陷区,这里黑水横流、杂草丛生,脏乱不堪。这次去没想到这个占地100余亩的污水坑,现在已建成了一个绿意满园、花红柳绿、亭台楼榭、树木郁郁葱葱,一步一景,曲径通幽、美景如画的公园。</h3> <h3> 最后的游玩节目是去果园采摘,采摘的果园位于一座山上,果园占地千余亩,这是一个集游乐与采摘一体的采摘园,在采摘园内大家边玩边吃,西红柿、黄瓜、苹果,大家吃的是肚子滚圆,玩的是不亦乐乎,攀岩、走吊桥、荡秋千……,欢声笑语不断。</h3><h3> 眼看夕阳西下,在我的催促声中大家才拎着采摘的苹果依依不舍上了车。通过本次活动,领略了矿区风光,锻炼了身体,增进了同学友谊,更让同学们感受到了集体的乐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