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觅塔

余强锋

<h3>   一座古塔,往往是一个城市的地标。</h3><h3> &nbsp;塔,是一种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建筑形式,最初是用以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的场所,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后,遂发展演变成为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br></h3><h3> 常言道:“有塔便有寺”。中国早期的佛教寺院大多是以“塔”为中心的。古老宫殿式的寺庙平面展开,是供奉佛祖的场所;而那孤高耸天的佛塔,以它巨大超人的空间体量,打破传统古典建筑平缓坦然的空间序列,是佛陀“涅磐”神圣的象征。</h3><h3> 正定,古称常山、真定,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已有1600多年历史。正定古城东晋时土筑,北周时石砌,明朝扩建后改为周长24华里的砖城。城内的古塔类型多种多样,包括楼阁式塔、密檐式塔、花塔及金刚宝座式塔等,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为此正定古城又称为“古塔博物馆”。其中最著名的是正定“四塔”,即位于河北省正定古城内的四座建于隋唐时期的古塔。这四座古塔分别是广惠寺多宝塔,天宁寺凌霄塔,开元寺须弥塔,临济寺澄灵塔。四座古塔造型奇特,建筑精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的结晶,具有极高的建筑学、美学价值,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须弥塔位于开元寺,又称雁塔,坐落于钟楼西侧。塔身建在高约1.5米的正方形砖砌台基上,塔平面为正方形,密檐九级,举高39.5米,塔身第一层较高,下部砌石陡板一周,各面两端均浮雕一尊雄劲有力的力士像。石腰线以上全部由青砖砌筑。正面辟石券门,门框刻以花瓶、花卉图案,门循浮雕二龙戏珠。门楣上端镶嵌长方形石匾,上面镌刻"须弥峭立"四个楷书大宇。每层砖砌迭涩檐,四角悬挂风锋。塔身宽度自第二层开始收缩,外观清秀挺拔,简朴大方,颇似西安唐代小雁塔,是叠涩出檐塔的典型作品。塔内第二层上部原作木斗八藻井,惜已毁坏。今塔内呈空筒式,内壁垂直,上下贯通。第二层以上的八层,虽然各设一方形小窗,但无台阶攀登。</h3> <h3>  澄灵塔坐落在正定城内东南角临济寺,又名青塔,始建于唐咸通八年(867)。此塔有一番来历:唐代义玄和尚在正定创建了佛教临济宗,成为中国佛教重要教派之一。到宋代传入日本。唐咸通七年(866)义玄去世,翌年佛教徒在正定城内东南选地建塔葬之,遂移临济寺建于此,寺早毁,青塔在金大定年间重修。现仍以此寺为临济宗发祥地,信徒众多。青塔高33米,塔分九级,塔身为砖砌,呈八角形。<br></h3> <h3>  广惠寺华塔,又称"多宝塔",寺院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年),但塔的建造要晚至金代,是中国砖塔中造型最为特异,装饰最为富丽的塔。</h3><h3> 1933年 4月,梁思成对该塔进行调查、拍照,1984年进行全面测绘。经历代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寺已不存,塔也残破得很厉害。现存主塔中心体和附塔一部分,但其表面布局和结构都依然清楚可见。该塔造型独特,结构殊异,设计和结构的科学性,工艺的精湛,均为古建筑的杰作,为中国现存佛塔中之孤例。<br></h3> <h3>&nbsp; 天宁寺的凌霄塔,又称“木塔,其”最大的特点,是在塔身第四层中心部位竖立一根直达塔顶的木质通天柱,并用放射状八根扒梁与外檐相连,这样的结构对塔身稳定性非常有利。这也是古代修建木塔常用的方法,然而,保存下来的实例并不多,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在《中国古塔》一书中指出:"我国现存实物中,仅正定天宁寺木塔存在这样一种结构方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