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书法理论课讲稿</h3><h3>一、“书法”的含义以及与“字”的关联。</h3><h3>1、字:“书法书法”,书写之法是也。既然说到书写,自然就是指写字了,所以我们要面对并解决的对象,就是“字”。那么什么是“字”呢?文化概念上来说“字”就是“汉字”,也就是俗话说的“方块字”。而就书写概念范畴来说则有“书法字”(包括传统的毛笔书法字和硬笔字,后者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规范字、简化字,还包括其他许多不同工具写就的字)和美术字(印刷体、制作字比如刻字和电脑公司制作的广告大字之类)之分。这里要再三提醒大家的是,初学阶段千万不要去学美术字,否则到后期就会发现是个得不偿失的痛苦过程。那么什么是美术字?又怎么鉴别和认识呢?这就需要从笔法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了,咱们在后面会略略讲解下这方面的知识的。简单的说一句,学美术字就是和电脑、机器比蠢,最最最尴尬的是,我们还蠢不过机器呢。有谁敢说自己比电脑写得更快更好呢?所以说学美术字,就是一种历史的倒退。这样一来,发动“蒸汽机革命”也就失去意义了。对么?而书法字就不像美术字那样机械那样有上限(所谓“艺无止境”是也),许多专业书法家穷其一生都在精进(颜真卿一生书法风格十八变,林散之据说是临帖到去世前一天),王羲之微醉后写就《兰亭序》,第二天清醒了想再誊抄一遍,以弥补错漏之处,却始终找不到感觉了。所以真正的艺术品,价值在于不可复制(真迹的价值所在,就在于这点,所以即令经典碑帖的复印件,价格也不是很贵)。现代电脑技术如此发达,人工智能也大有超越人脑的趋势,不过就书法这一块,许多专业书法人还是蛮自豪的,因为这一领域还没有被电脑所攻破。你再发达,可以把某个书法家的书写技巧和习惯输入程序,但他的心性和情绪你怎么表达?他打架之后或是喝酒之后的书写方式呢?</h3><h3>2、书法:就字面的意思来看,就是“书写之法”也就是书写的方法了。目前业界并没有明确的关于这方面的定义,似乎在1955年还有人专门就这个问题请示过毛主席,问他老人家“书法算不上艺术?”以笔者学书二十五六年来的个人理解,书法应该是“涵盖了文化传承和艺术审美的一门书写技巧”。这句话有些高大上的笼统,我们可以延伸开来解析以帮助大家理解:</h3><h3>1)初学阶段的“技术”层面:也就是书写技巧。说得再多,理论再怎么头头是道的一套一套,论文和课题弄得再漂亮,你手上写不出来一手比较漂亮(至少看得过去)的好字,也终是白搭。尤其是对于教学方面来说,这样的情况没有说服力。好比许多的其它动手技巧(比如我们去“技校”学习机械修理和烹饪),书法首先应该也是一门技术,一种“手”上的功夫(也包括有些特殊情况用其他方式比如用脚或嘴巴写就的),要有手上的“活”。这个似乎很容易理解。</h3><h3>2)学习中期的艺术层面:艺术,应该就是符合细节上的审美的东东。字不漂亮,怎么让人心甘情愿买下来收藏或送人?怎么会有艺术价值?当然,这个标准要用专业的方面去要求,比如作品的形式(指横幅、竖幅或条幅、斗方、册页、手卷长卷、扇面、对联)、整体气息、结构、笔法章法、用墨、落款、盖章等等,尤其是要用“线质”(关乎“笔法”最多)来要求和理解才好。</h3><h3>3)最后的终极目标――文化思想层面:这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h3><h3>其一,说的是“字外功夫”的问题。有人说真正的书法家至少是半个文字学家,字没写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层次可以理解,毕竟不可能人人都是王羲之,况且还有书法教育这一块也是可以让自己奉献更多的力量的。但写了错字别字,那就贻笑大方了。据考证,中国汉字有8万多个,《康熙字典》上有4万多个(林语堂先生就说过里面的字他几乎没有不认识的。可见前人做学问,准备工作方面是做得很到位的。他们那时候诱惑力更少,没有手机电脑电视可看可玩。不像我们现在的人,要学的东西太多,外界的诱惑力也太大,学术方面还没整几天就想着出成绩,想着把自己的理论和作品“兜售”给别人以获得名利。《新华字典》上的1万3千多字,我们许多人也认不全呢)。不出错固然不太现实,但许多比较常见的字法,还是应该熟悉和掌握,比如“云”和“后”字的繁体写法,就不该乱用。所以字写得好,更多的是技巧方面过关而已,没有其他“字外功夫”也只能是“字匠”,还得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好比石匠,如果只会封砖头,不懂力学的平衡和美学的观感,那么徒然一“匠人”而已,是做不了设计大师的。所谓“字以文养”、“文以学养”,没有一定的思想境界,就只会抄唐诗宋词抄心经,抄别人的句子文章,何谈书法家?“宋四家”中,米芾的书写技法并不比苏东坡弱,何以《寒食帖》排名天下第三行书而《蜀素帖&苕溪诗卷》只能排名第四?何以宋四家是按“苏黄米蔡”的顺序来排名?个中缘由,就在于苏的文学修养和综合实力太高,“明月几时有”和“大江东去”的意境多美?!几乎家喻户晓吧?!“五百年出一个的全才”呢。</h3><h3>又比如弘一法师李叔同先生,他的学生丰子恺是用“三层楼境界”这样形容他的。第一层楼是吃喝拉撒睡的物质基础层面,谁都免不了要经历的。第二层楼是艺术审美层次,是要在保证了一楼的基础上,才有时间有心情去把玩的。所谓“闲情逸致”是也。第三层楼才是修心养性升华思想以达到自我提升的境界。所以他39岁那年才会放下一切红尘俗世去出家,虽然这个时候他已经是诗书画印、戏曲音乐样样精通的全才,相当于次坡公一等的人物了。毕竟,佛学才是最好的修心养性的学科,虽然被人讥为有唯心主义和虚无主义之嫌。</h3><h3>再比如说“字如其人”这个问题,笔者个人认为是要分阶段来说的,比如坡公的字,“石压蛤蟆”,比较压抑,就和他一生政治仕途不得意有关系。不过同列宋四家的“蔡”,书法史上就比较有争议。一开始“蔡”并不是“蔡襄”,而是蔡京的,而且蔡京的字,的确更灵气逼人一些,不像他的族叔蔡襄那样中规中矩。只不过因为蔡京是大奸臣,才最终被人拿下而代之以蔡襄的。这又该怎么理解“字如其人”呢?关于这个问题,我的分析是这样的,有可能蔡京年轻的时候,书法水平就已经很好了(古人从蒙学时就开始习字的,到弱冠时极有可能已达到很高的成就了呢),后来做了大官越来越贪才成为大奸臣的。所以说“字如其人”更多的是指书写技巧成熟以后个人欣赏的美学风格而已。又比如我们在座的没有学过书法的,又有什么必要说字如其人呢?</h3><h3>其二,自古以来,所有的经典碑帖或书法作品,都是极具文学美感和视觉效果的,其中的文化思想和个人性情,皆让人“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否则怎么传承下来?《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自然视觉效果震撼,王羲之的文笔也可以让人看出他的才情,而且他还是“晋右将军”,相当于国家军委副主席的职务,真正的文武双全呢。《九成宫醴泉铭》号称“三绝碑”,就在于魏征撰文、欧阳询书丹、于志宁刻碑。此种例子枚不胜举。而且我们来看看文化传承两大要素――语言和文字。语言方便快捷,但不易保存。所以普通话推广后,人们的交流是更方便了,但许多方言代表的文化,正在没落和消失,所以这也是有利有弊的事了。而文字在保存方面有更大的优势,尤其是宋代活字印刷和造纸术发明以后。据说我们铅山古法生产的连四纸,就有保存了上千年的文化典籍呢。这可是我们的骄傲哦。</h3><h3>3、好“书法”(字)的标准:这里不说作品了(上面已讲过),就单字而言,以业外的标准来说,也应该是写得“又快又好”的字才能被称作“一手好字”,无论毛笔硬笔。只讲快,估计谁也不知道谁更快;单说好,美术字似乎也不错,在视觉效果上也有一定的美感。不过就好比团体操与自由舞的区别,美术字规范标准而略嫌机械刻板了,缺少了书写的自然性随意性,毫无书写的情趣可言;至于结构上也千字一面,毫无变化和动感可言。而以业界的标准来说,好字至少要涵盖两大要素,亦即合理的结构和有质感的线条,这也是需要学且只要用心、得法都能学到手的知识和技巧。结构合理,才能符合审美标准。我们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这点财产,并不是哪位书法家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众人之集体智慧总结而成的(有些大书法家只不过贡献更大一点而已),好比做物理化学实验,反反复复去尝试,去钻研。初学阶段可能会觉得结构很难,其实到后期会知道,用笔才是书法的核心和精髓,许多人穷其一生都在精研笔法以提升自己的线条质感。</h3><h3>咱们可以先举例子来说明结构的重要性(示范“永”字并讲解侧、勒、弩、趯、策、掠、啄、磔八法的构成和狭义上的结构――这个,需得现场示范并讲解才更方便)。</h3><h3>至于线条质感,古人所谓“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而传”,结构可以有时代特征(比如篆隶楷行草小楷魏碑简帛等字体)和个人风格(诸如欧颜柳赵王或“苏黄米蔡”等书体),但经典的书法作品,都是极具线条质感的。古人崇尚“书画同源”的境界,到最后都是达到“好字如画,好画如写”的效果的,无论字还是画,都是线条围成的块面效果,“计白当黑、计黑当白”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和谐与统一的美感。 然而笔法就好比宝藏,你找与不找,她都静静地躺在那里,你却不一定找得到。所以有的人写了一辈子,也还是在书法的大门外徘徊,所写的也不过一手江湖体老干体自由体的字而已。当然,如果太容易找(揣摩、忖悟)到,自古至今也就不至于只有那么几十个大书法家了。而好的高明的老师,就像一幅地图的作用,是可以带着你去找宝藏的那个人,让你少走弯路。但能否找到,也还要看各人的悟性、用功程度、坚持时间以及些许的运气等综合因素了。笔者习书近三十年,自以为所谓“用笔千古不易”的笔法就是靠“提锋+节奏感(留笔+发力)”去完成的,这样的笔法写出来的线条,才会有“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中锋行笔”的力度和厚度,才会有真正的质感(这方面,也得现场示范并讲解才更容易理解)。</h3><h3>至于学书,那应该是“条条道路通罗马”的,不管从哪种字体哪种书体开始临习,最后都可以走到终点。否则也不会出现那种诸体皆能的全才了。至于为嘛提倡从楷书(指正楷、唐楷而言)学起,不过是为讲解的方便和听者的易懂着想罢了。所有的书法基础,应该就是控笔和读帖能力,也就是实践和理论两大块都要掌握。指定你学哪一体入手的老师,大多数自己的识见有限,乏善可陈呢。</h3><h3>咱们还可以从这个定义上衍生出来讲解一下学书的作用:</h3><h3>技术层面可以对应“门面”,好比人的相貌身材,给别人的是第一印象。</h3><h3>艺术层面可以看得出来学书的“名利”方面的作用。今人不像古人只讲修心养性,适当追求“名利”也无可厚非。</h3><h3>文化思想高度对应修心养性,但要注意“修”和“养”这两个动词,也就是说只有自己去做了才有可能达到这个目的的,是要求你自己习字时养成平心静气、心平气和的习惯,才能真正的修心养性哦。</h3><h3>二、练习方法。</h3><h3>理论上来说,到了后期,都是应该“自学”的,也就是临帖,尽可能向古人学习,与古人对话。现代人的智慧,自然远远高过我们的老祖宗了;但书法这一块,真的不可能超过他们的,能学到他们的三两成,大概也就足够引以为豪了。业界所谓“不临帖的书法都是耍流氓”,说得不无道理。至于明师(非“名师”),应该就是那个教会你怎么临帖的人。那么初学时怎么练习呢?笔者以为应该注意区分下各人的实际情况:</h3><h3>1、“速成法”:这种只能针对实用性比较强的人(比如高三的学生)来说,而且对以后要搞书法专业的人来说极有可能是得不偿失的(至于个中缘由,就在于养成了不好的书写习惯而不自觉,以后要改回来就得重新“补课”)。但练硬笔字,这种方法似乎值得一试。对着字帖,直接临习行书,按《新华字典》上的偏旁部首来进行,临的时候一定要练习节奏感,哪怕开始降速,会写了熟练了再提速,这个过程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的。每天写个十几分钟,每星期练两三个偏旁部首,得法又用功的人,写几个星期后,或许就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了。记住,“笔法”才是书法的核心和精髓,毛笔和硬笔书法都是如此的,所不同的唯有笔性的区分而已。当然,硬笔无所谓“提锋”和“转锋”,所以“笔法”相对简单些,但“节奏感”一定要写出来,否则以后很难习练行(草)书的。毕竟做作业、写作文或是参加考试,用行(草)书会更高效更实用。</h3><h3></h3><h3>2、“传统法”:按笔画、结构(所以提倡从楷书学起,把楷书当基础来进行,就在于楷书各个部分可以分开,可以独立来进行),还是强调一点,“笔法”才是精髓,是核心。这样逐步攻克,才有可能走到终极目标。毕竟,循序渐进更符合自然规律。</h3><h3>3、笔法“诀窍”:但凡笔锋转弯处(并非笔画转弯)皆应略略留笔,其余地方则发力。留笔才有厚重感,发力才能更好保证中锋行笔的力度。</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三</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关于学习方法的认知:</span><br></h3><h3>1、学习成功与否的三个关键影响因素:兴趣、得法、坚持。</h3><h3>2、写好字的两大要素:理论上知道怎么写;手上能写出来。</h3><h3>3、事物进展的过程(规律):好比吃饭,先吞咽,再消化,后吸收,末化用。</h3><h3>学习的过程:一般人都是挑对方(可以是老师也可以不是)说得对的去听去记去写(练、做)。当然,这其中的影响因素太多,主客观的都有,有对方的量,有自己的识见水平影响,有时间、场合、环境条件等等。而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先听再记后写”。</h3><h3>四、关于“写字无非两个……”(这样说起来是不是让人觉得写字很容易了?)</h3><h3>1、要学好写字,无非得法与坚持。前者更多在老师,后者主要看自己。</h3><h3>2、要写好字,无非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前者让我们知道怎么写,后者让我们控得住笔。实践侧重于“知其然”,理论则上升到“知其所以然”的高度。</h3><h3>3、要写好字,得知道“规范字”与“书法字”的区别。前者规范、端正,后者注重变化,可以掺杂性情在其中。</h3><h3>4、写字无非用笔与结构两大要素。学会用笔,可以写出“笔锋”;掌握结构,可以使字规矩、紧凑,符合审美。</h3><h3>5、写字,无非转折与提按。前者是平面运动,后者可以写出立体感来。</h3><h3>6、用笔无非提锋和节奏感。提锋是尽可能用笔尖(毛笔上叫“锋颖”)写,以使流畅;节奏感则是留笔和发力的问题,留笔使笔画厚重,发力可增加笔速,写出墨色的变化。</h3><h3>7、学字两个阶段,无非“学会”与“写好”。前者要慢,侧重于“学”,最好能形成记忆;后者着重于“练”,要多写以找到手感。</h3><h3>8、学字两种方式,无非“教”与“学”,也就是自学和拜师两种。后者用脑即可,前者除用脑之外,还需用“心”。</h3><h3>9、写字,无非技巧与文化的区别。前者可学,后者需“养”。</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