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竹窗吟稿》序</h3><h3> 林毓秀</h3><h3> 郭孝卿先生经过多年的伏案笔耕,终于将配有注评的《竹窗吟稿》完整版呈献给读者,这是福安诗词界的一件大喜事!郭先生是“秋园诗社”的副会长兼秘书长,也是我的吟兄,嘱余为序,做为福安“秋园诗社”的一员,肩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故不揣鄙陋,冒然写下一些文字。</h3><h3> 《竹窗吟稿》作者曹英庄,出生于清季,离世于改革开放初期;历经三个朝代,她的一生烙有鲜明的时代印迹。16岁时的她,就勇敢冲破传统枷锁,只身远赴福州的福建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求学,成为福安县首批的女子“洋学生”。她才名远播,青少年时期就为她赢来“闽东才女”的称号。</h3><h3> 曹英庄的才名源于她对古典诗词的造诣。其实,诗词只是她的业余爱好,除了亲友之间的应酬之外,基本上没有公开发表过作品。但是诗词犹如很难戒除的“毒品”,一旦染上,就终身无法摆脱它的纠缠;同样,优秀的诗词,不管作者是有意还是无意,也无法杜绝它的传播。她的第一本诗集《觉尘诗草》是在台湾出版。大陆两岸关系解冻之时,她为远在台湾的过去的学生陈特荣的母亲代书寄给儿子,信末顺手附上表达师生思念之情的两首七绝。陈特荣见诗后大为赞赏,向曹英庄索稿,并由特荣自费出版。《觉尘诗草》一时风行海内外,曹英庄也因此声名大噪,其时她已是将近八旬的垂暮之人了。后来在她亲友的鼓动和多方收集之下,才有了由她自己编选的《竹窗吟稿》问世。</h3><h3> 通读《竹窗吟稿》,可以大略勾画出曹英庄的一生生活轮廓,亦能大体了解她的处世为人。做为诗人的曹英庄,她关心国家大事,与时代的脉搏同呼吸。在福州女师就读期间,曹英庄对军阀之间为扩充自已势力,以致造成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现状十分不满,发出“千古神州叹局残”的感叹,显露为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而担忧的忧患意识。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日》诗中,以“酒洒先驱烈血腥”来奠祭革命的先烈,赞扬他们“为国忘家死不辞”的坚定信念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再如《一九二二年,闽、粤军阀混战,学校停课。余与兰姊暂避泛船浦林卓午先生寓中》一诗,诗人高呼:“安得健儿同奋起,铲除奸佞奠神州。”其保国杀奸之豪情直逼须眉。在抗日战争、民族面临存亡的时刻,曹英庄以笔为戈,热情澎湃地为抗日勇士摇旗呐喊。在《赠福师女同学北上抗日》诗中,充分表达了对抗日勇士的敬仰:“壮心未死伤头白,恨不迟生二十年。”沉痛而悲壮诗句的背后,仿佛挺立着一位剑气森森的巾帼英雄,民国初期爱国学生的热血又重新在他的血脉里汩汩流淌。</h3><h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曹英庄的爱国情怀更是空前的高涨,热情讴歌如日东升的新中国。如《穆阳农村春节竹枝诗》,通过描写农村妇女“穿新衣”“对山歌”“看电影”“扫文盲”等场面,反映出穆阳乃至福安发生的新变化,从而赞颂了新中国。在《庆祝国庆十周年(十首)》《庆祝国庆二十九周年》等诗歌中,努力捕捉时代的脉搏,围绕成立人民公社、修筑道路、办养老院、办幼儿园、消灭“四害”等新颖主题,描画农村新气象,讴歌建设、讴歌生活、讴歌发展,讴歌新中国。</h3><h3>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并首倡两岸“双方尽快实现通邮、通航”。曹英庄热情响应《告台湾同胞书》的精神,加强对去台亲友的联系,为和平统一大计贡献力量。如《一九七九年,第一次与旅台侄婿陈特荣通讯,并附旧体诗(三首录一)》中对台湾同胞倾诉“碧天极目盼归桡”的深情。此后,持续作《一九八三年,劭光将余所写红楼梦诗录寄特荣,随收特荣寄赠一律,因又和复》《特荣寄赠夫妇合照(二首)》《挽陈府郑太夫人(三首》《收特荣侄婿信及照片,并闻近年客况,诗以慰之(四首)》《收陈特荣侄婿相片四帧(三首)》等,燕去鸿来,颇为频繁。现代文学评论家张炯认为曹英庄“思想进步,一向心怀国事,支持革命”“句句皆见国士胸怀,忧国之情殷殷可鉴!”“新中国建立之后,国家旧貌焕新颜,先生以诸多诗作衷心歌颂,其爱国之情,实乃一以贯之!”确为成论。</h3><h3> 做为人妻人母的曹英庄,与中国绝大多数的女性一样,平凡而伟大的天性在《竹窗吟稿》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她是诗人,但绝不漂游云端,人世的七情六欲与她息息相关,尤其是与缪幹堂的半世姻缘几乎左右了她一生的悲欢。早年耳鬓相磨的美好时光让她沉迷在绮丽的梦幻之中;但好景不长,缪幹堂后期长年二竖缠身以致英年早逝的残酷现实,给曹英庄带来的悲酸苦辣和刻骨铭心的思念却一直折磨她的后半生,这类诗占据了《竹窗吟稿》较多的篇幅。因为她只能将这种难与人言的悲痛寄存于慘白无声的诗笺,夜深人静时自我吟哦,籍以抚慰寂寞的灵魂,做为她坚强抚养六个儿女的精神支柱。在《生活随感(二首)》中记载了她长期服侍丈夫的情形:“卖空钗钏为求医,一药十金不使知。十二年来病室外,几回暗泣淚如丝。”十二年的精心护理与昂贵的医药费是对一个贫困妻子的爱情的严重考验,虽“卖空钗钏”却“不使知”,只能“暗泣淚如丝”,其间的况味也许只有当事人才能深切体味。朴实无华的诗句,如诉如泣的哀婉,让多少矫揉造作的爱情诗黯然失色,比照出人世几多虚伪的面孔。《悼亡(六首)》和《悼亡后数日自题小照》更是感人至深:“早识今朝都是幻,廿年前已悔风尘”“生况近来君识否,长开淚眼到天明”“皮囊他日终黄土,好了尘寰未了因”句句发自心灵深处,催人泪下。</h3><h3> 丈夫的早逝,儿女的拖累,使曹英庄不堪其忧,这在诗集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在写给叶君鸿波的诗中就透露出她的生活状况:“眼前儿女增荷负,重轭难抛尚马牛。琐屑米盐频岁累,支离病骨彻宵愁。”还有许多诗章也描写儿女的生活状况。如调往濂溪城山小学时的诗写道:“诚知此去理非该,抛却亲儿伴众孩。为语诸雏休惜别,字珠欲换米珠来。”在《小学教师普遍感受(五首)》其五写道:“衣残裈敝阮囊空,儿向爹娘索补充。含愧慰他明夕换,暂时缝缀御西风。”看来才华横溢的曹英庄也无法神游缪斯的象牙塔之中,漫天飞扬的红尘无孔不入,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在底层苦苦挣扎的活生生的母亲形象。读其诗如见其人,这或许也是当年《觉尘诗草》能够轰动海内外的原因之一吧?</h3><h3> 任何流派的评论家都公认“真”“善”“美”是评量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最权威的标尺。“真”取决于作者的思想境界,“善”源于作者的人格魅力,而“美”是建筑在“真”“善”之上的艺术层面,当然文学素养是其先决的条件。如果以此来评价,《竹窗诗稿》无疑是“真”“善”“美”的范本。曹英庄虽以诗才惊世,但她却无意成为诗人,《觉尘诗草》的出版情况就是明证。这从一些诗题也可以窥探到她的创作情形,如《一九二三年二月旅行鼓山(十首仅记其四)》《寄小姑鸾英(三首只记其二)》《一九八五年邦镛夫弟八旬寿庆,遥寄俚句祝贺,先寄七言一律,未曾留稿,后寄一首如下》等,说明她无意将诗作“藏诸名山,传之其人”。她的诗,抒写的仅是某次灵魂碰撞的火花,或是某段心灵经历的轨迹。她与风花雪月无缘,也不沾染大多数女性诗人喜爱抒写“闲愁”的习性,更是杜绝无病呻吟。因此,她的诗绝不煽情,没有矫饰,如白云出岫、清泉出涧一样的自然,达到“天然去雕饰”的艺术境界,但字里行间却无不折射出她的人格魅力。为名而诗的作品,或多或少总会留下矫饰或雕琢的痕迹,甚至造成作品与人格的分裂,诗歌史不乏这样的例子,看多了令人生厌。世间的事情常常事与愿违,曹英庄无意成为诗人,却偏偏给后人留下了璞玉般的艺术珍品。</h3><h3> 如果读者能通篇细读《竹窗吟稿》的话,就很容易发现曹英庄的诗,解放前与解放后的风格截然不同,大体说来,前期的诗追求蕴藉意境,后期转向通俗大众化。至于她后期的诗,那是为了自觉响应“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口号,有意将诗风通俗化和大众化,那当然要另当别论。</h3><h3> 被列入“闽东四才女”之一的曹英庄,是凭借其诗词造诣而一枝独秀。我们只要试读其处女作《一九二零年首次赴福州省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前夜作》,就能基本了解她的诗才。其诗云:“孤灯漏尽暗还明,残照寒衾梦不成。忽听隔房阿母唤,今宵正动别离情。”一定要请读者注意,这是收入《竹窗诗稿》的第一首诗,其时作者仅是十六岁的花季少女。开头两句,以“孤灯”“残照”“寒衾”这些典型意象营造凄凉孤寂的意境,为后面的抒写离愁布设铺垫。第三句笔锋一转,突然描写“隔房阿母”深夜催睡的呼唤声,使寂静的画面介入人物的声响,动静结合,拓展了意境空间。母爱愈深,离愁愈浓,最后水到渠成地引出第四句的“今宵正动别离情”。第四句既是女儿对母亲的回答,也是结构上的篇末点题。全诗先写景,后结情,有典型的环境描写,有典型的人物细节描写,起承转合,浑然天成。“暗还明”用语的老到和规范(指诗家用语),足见她対诗词语言的娴熟。很难想象,创作技巧如此成熟的诗是出自十六岁少女之手,确实无愧于“闽东才女”的称誉!</h3><h3> 我不想也不敢对曹英庄的诗词艺术成就多加评论,一是鉴于自己的鉴赏水平,担心会误导读者先入为主;二是因为读者自有自我评价的标尺,我只是想通过对她处女作的分析来说明曹英庄古典诗词的造诣。总而言之,曹英庄的诗语言朴实自然,追求境界,极少用典。题材多是日常的琐事,但她有着女性特有的敏感的触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往往能在平凡的琐事中写出新意,时有佳句闪现。至于诗词的各种艺术手法的挥洒自如,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自不待言。我只想再一次强调,正如我上文所说的,她无意成为诗人,她只是用我手写我心,她追求的是“真”“善”“美”的艺术境界。其实,在“真”“善”“美”的面前,一切的创作技巧都成了雕虫小技,微不足道。</h3><h3> 一本好的诗作,如果能匹配精准的注评,无疑是锦上添花,更受读者的欢迎。郭孝卿先生工作之暇,几十年淫耽古典诗词和福安地方文化的研究,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和丰富的福安地方文化知识,使他对福安前辈诗人的生平和掌故如数家珍,曾经由他主笔编撰的《秋园人物》一书,一问世就好评如潮。这几年,他又潜心研究曹英庄,还撰写了五万多字的曹英庄传记。在福安,我以为他应该是注评曹英庄诗集的最佳人选。诗词注评是一项极具难度的工程,但他却能轻车熟路,举重若轻。《竹窗吟稿》的注解精准且详略有度,鉴赏或评析,语言优美,有的鉴赏文字就是优美的散文诗,引领读者进入原作的意境。将诗作与注评同时阅读,对诗词初学者可以指点迷津,有利于提高鉴赏能力,而对于诗词创作者也不失为美的享受。我相信,阅读《竹窗吟稿》的读者也一定会有和我相同的感受。</h3><h3> 限于本人的学识,只能对《竹窗吟稿》做个粗略的简介,权当为序。</h3><h3> 2019年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