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父十年祭

朝云

<h1>  2019年10月12日是伯父去世十周年,我们去北京祭奠,伯母让我找伯父一张参加国庆50周年时在天安门观礼台上的照片,这才发现了伯父以前的勋章、简历、照片等。虽然文字性的东西比较少,早年照片也没几张,但我想用仅存的文字和数量有限的照片记录下伯父不平凡的一生,至少对我们这些胡家后人是有意义的。我不敢说伯父是英雄,但他为新中国的建立、军队的建设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对党对国家对军队都是有贡献的。</h1> <h1>  说起伯父,实际上对他老人家的了解不是很多,多数是听父亲讲的。小的时候,他和家人回去过老家几次,但因为年纪小不记事,那会只知道他们一家人全是当兵的。后来自己当了兵,虽然同在一个城市,但回伯父家的次数也不多,再以后,伯父回了北京更是难得见面,我印象中回新疆好像四五次,每次也是匆匆相见便匆匆分别。记忆最深的是在初中、高中时我们就戴上了解放帽、穿上了绿军装,那在当时既时尚也是件了不起的事,我们知道那是伯父他们给我们寄的。也许这就是我们三兄弟从军梦的萌芽,后来我们在伯父的关心下都入了伍,实现了当兵的梦想。</h1> <h3><font color="#39b54a">伯父一家</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伯父和我们一家人合影</font></h3> <h1>  伯父,胡晓恩,1929年4月出生于山西省沁源县,1942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9月入伍,1947年8月入党。</h1><h1> 1936年至1939年在本县小学读书,参加了儿童团</h1><h3><i><font color="#ff8a00"> 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它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它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也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font></i></h3><h1> 1940年上高小三到四个月,受日寇侵略学校解散,后在家种地拾柴担水</h1><h1> 1942年2月在沁源县工商局任通信员</h1><h1> 1944年8月在人民银行太岳总行经济会计训练班学习</h1><h1> 1945年1月在太岳总行任出纳</h1> <h3><font color="#39b54a">这是我发现的伯父最年轻的一张照片,权作为入伍前的照片吧</font></h3> <h1>  1946年9月在太岳军区军政干校学习</h1><h3><i><font color="#ff8a00"> 抗大太岳分校隶属于八路军太岳军区,以抗大太岳大队为基础,于1944年10月在山西省阳城县创办。1945年10月与抗大六分校组建为晋冀鲁豫军政大学。历时一年多,为八路军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和太岳军区培养军政干部2400余名。</font></i></h3><h1> 1947年8月在晋冀鲁豫军区第八纵队司令部任见习参谋</h1><h3><i><font color="#ff8a00"> 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决定以太岳、太行、冀南、冀鲁豫军区主力和中原军区部队一部(原新四军第5师),依次组成第8、9、10、11、12纵队。各纵队正式成立时间、组成情况和领导人晋冀鲁豫野战军,是由抗战时期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部队主力和晋冀鲁豫部队一部,经编组改建而成的,由一一五师一部发展而来。</font></i></h3><h3><i><font color="#ff8a00"> 1948年2月下旬,晋冀鲁豫野战军八纵二十三旅参加了由徐向前指挥的临汾战役。</font></i></h3><h1> 1948年8月在华北一兵团八纵队司令部任见习侦察参谋</h1><h3><i><font color="#ff8a00"> 华北军区第一兵团第8纵队。这个第8纵队的前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是由晋冀鲁豫军区太岳军区部队逐渐发展而成。在1948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被划归到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序列,从而成为了华北军区第一个第8纵队,后来在1949年2月,被改编为了第60军,隶属华北军区第十八兵团(此前的第一兵团)。可以说,从源头上来讲,这个第8纵队是一个“外来户”。</font></i></h3><h1> 1949年11月在六十军司令部任侦察参谋</h1><h3><i><font color="#ff8a00"> 60军的前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首任司令员是上将王新亭。后改为华北野战军8纵,隶属华北军区第1兵团,直接归徐向前指挥,参加了临汾、晋中、太原等战役。</font></i><i><font color="#ff8a00">该纵队第23旅,在临汾战役中,英勇奋战,首先登城,被授予“光荣的临汾旅”称号。1949年全军进行整编,8纵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18兵团第60军,王新亭任军长兼政治委员,张祖谅任副军长兼参谋长。</font></i></h3><h1> 1950年2月在六十军骑兵团团部任侦通参谋</h1><h3><i><font color="#ff8a00"> 60军先是参加了解放西北的扶眉战役,然后又跟着贺龙南下秦岭,一直解放了成都。1950年,60军在川西进行剿匪作战,在11个月内作战57次,肃清了川西匪患。1951年3月,60军作为第二批部队入朝参战。当时的军长张祖谅因任川西军区司令员,由韦杰继任军长。</font></i></h3><h1> 1951年1月在西南第二高级步校参训大队三中队学习</h1><h3><i><font color="#ff8a00"> 高级步兵学校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陆军营职军政干部的学校。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和所在大军区双重领导。1950 年全军第一次院校会议后,新建第一(天水)高级步兵学校,各大军区军政大学分别改为第二(成都)、第三(南京)、第四(汉口)、第六(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并于 1951 年 2 月~4 月先后开学。</font></i><i><font color="#ff8a00">主要招收部队连以上干部。各校第一期均以文化教育为主,时间半年。 1952 年调整院校体系时,将 5 所学校缩编为 2 所,即汉口第一高级步兵学校(简称“汉高”)和石家庄第二高级步兵学校(简称“石高”)。招收优秀营、连干部,学制 1 年半,设军事营干队、政治营干队。主要学习组织指挥诸兵种合同战斗和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至 1962 年,“石高”因精简整编撤销,毕业学员 4000 余人。“汉高”于 1967 年撤销,毕业学员 1.2 万余人。</font></i></h3><h1> 1951年8月在志愿军六十军司令部任参谋</h1><h3><i><font color="#ff8a00"> 1951年4月,60军归志愿军3兵团指挥,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在战役的第一阶段,60军突破土耳其旅的阻击,插入釜谷里,渡过汉滩川,占领永平、东豆川里地区,割裂了美25师、土耳其旅和法军各一部,又连续与美军发生激战,一直进攻至北汉江以南地区。不久,美军发起反击,学中国军队打起了机械化穿插,一举割裂了中国军队的战线。60军左右两翼都已暴露,恰此时3兵团电台车被炸,军部与兵团部失去了联系。韦杰命60军180师在北汉江以南组织防御,以掩护全兵团的伤员转运。然而因美军进军速度太快,志愿军的通讯联络系统又严重滞后,180师很快陷入了被敌四面包围的险境。韦杰急命60军其他两个师进行解围,但都被美军击退。而180师的领导却临阵犹豫,突围决心不坚决,反而下了分散突围的命令,终于使局面不可收拾。最后,180师师部领导机构突围出来了,但全师1万余人损失了7000人,其中5000余人被俘,成为中国军队在朝鲜战场上的奇耻大辱。战后,60军撤回后方进行整训,军长韦杰被撤职。</font></i></h3><h3><i><font color="#ff8a00"> 1952年秋季,60军配属第20兵团,接替第68军担负东起文登里、西至北汉江一线的防务。此时张祖谅已入朝复任60军军长。当面之敌为韩3师、韩5师和韩6师,60军先是组织了26次小型的战术反击,其中25次胜利完成任务,歼敌数千人。1953年5月,中国军队发起夏季反击战役。在第一阶段中,60军连战14天,作战13次,歼敌1735人,推进阵地0.5平方里,自己伤亡500余人。在第二阶段中,60军大胆采用敌前潜伏战略,在韩5师眼皮底下埋伏了179师和181师共3500人的大部队。结果一战成功,夺占全部阵地,创造一战歼敌一个团的阵地战纪录。而180师如法炮制,以2000人的部队进行敌前潜伏,也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其后60军击退了韩军数百次进攻,巩固了新夺占的阵地。统算下来,60军在此战中扩展阵地45平方公里,歼敌14800余名。这在志愿军阵地战阶段,可算是各军中独一无二的战绩了。</font></i></h3><h3><i><font color="#ff8a00"> 1953年7月13日,在金城战役中,60军加入东集团作战,突破韩8师防线,勇渡金城川,进至白岩山和黑云吐岭一线。其后背水作战,顽强阻击联合国军发起的凶猛反击。最后,才在兵团首长的命令下将主力撤至金城川以北防御,胜利结束了抗美援朝的最后一仗。</font></i></h3><h3><i><font color="#ff8a00"> 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后,60军奉命班师回国。在2年多的作战中,60军共毙伤俘敌54000余人,缴获各种火炮180余门,各种枪支6200余支。其歼敌数量在志愿军各军中仅次于38军居第二位。</font></i></h3><h3><i><font color="#ff8a00"> 1985年60军建制撤消。</font></i></h3><h1> 1952年1月在志愿军六十军司令部任作训参谋</h1><h1> 1954年1月在六十军司令部作训处任参谋</h1> <h3><font color="#39b54a">伯父伯母合影</font></h3> <h1>  1955年被授予大尉军衔</h1><h3><i><font color="#ff8a00"> 1955年首次授衔时,全军共49.8万余名干部荣获尉官军衔。</font></i><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尉官人数(按志愿军授衔后1956年9月统计):大尉70151人,上尉88536人,中尉141969人,少尉374214人,准尉90768人,尉官共807973人。至1964年底大尉81223人,上至准尉665871人,尉官共747094人。</i></h3><h1> 1956年1月在训练总监部军外训练部预备役士兵训练处任参谋</h1><h3><i><font color="#ff8a00"> 训练总监部成立于1955年4月。1954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决定成立解放军训练总监部,统管全军的军事训练和院校工作,1955年4月正式成立。此时,解放军总部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原有的三总部改建为八总部。训练总监部在八大总部序列之中排第二,仅次于总参谋部,高于总政治部。</font></i></h3><h1> 1957年5月在训练总监部陆军训练部战术训练处任参谋</h1> <h1>  1960年2月在南京军事学院速成系学习</h1><h3><i><font color="#ff8a00"> 经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批准,在原华北、华东军事政治大学的基础上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1951年(辛卯年)1月15日,军事学院在南京成立。刘伯承领导创建工作,并任院长兼政治委员。军事学院建院初期,设高级速成系、基本系等 4个系。</font></i></h3><h1> 1961年2月在总参军训部战术处任参谋</h1><h3><i><font color="#ff8a00"> 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工作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军事工作的军事训练机关。1959年1月,以原训练总监部陆军训练部为基础成立总参军训部。1963年1月18日,军训部、军校部、出版部和作战部战役训练处合并成立新的总参军训部。2003年12月撤销,并入新组建的总参军训和兵种部。</font></i></h3> <h1>  1963年4月在总参军训部步兵分队战术训练处任参谋</h1><h1> 1963年10月在总参军训部研究室任参谋</h1> <h1>  1969年3月任陆军第三师副参谋长</h1><h3><i><font color="#ff8a00"> 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被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一军,军长为贺炳炎,政治委员为廖汉生。原辖第三五八旅(旅长黄新廷,政委余秋里)、独立第一旅(旅长王尚荣)、第七旅(旅长傅传作)分别改编为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全军人数共计2.2万人。</font></i></h3><h3><i><font color="#ff8a00"> 1952年6月,第一军与第三军合编为重装军,番号仍保留第一军,军长为黄新廷。所辖第一、第三师合编为第一师,第二、第八师合编为第二师,第七、九师合编为第七师。1952年12月,整编后的第一军参加朝鲜战争,1953年停战后留守朝鲜,直到1958年才撤军回国,驻防河南省开封市,属武汉军区。1962年,第一军前往福建省执行紧急战备任务。1969年全军重排番号时,所辖第七师被改称第三师。1975年,第一军与属于南京军区的第20军换防,驻守浙江。</font></i></h3> <h1>  1969年11月任陆军第七师参谋长</h1><h3></h3><h3><i><font color="#ff8a00"> 1969年5月,由北京、沈阳军区组建的陆军第3师,归新疆军区建制。12月,改称陆军第7师。该师1996年改隶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建制,改为武警机动部队第7师。</font></i></h3> <h1>  1971年6月任新疆军区司令部作战部副部长</h1><h3><i><font color="#ff8a00"> 新疆军区成立于1949年12月,时为二级军区,隶属西北军区建制。1955年5月升格为大军区,直属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font></i></h3><h3><i><font color="#ff8a00"> 1979年改称乌鲁木齐军区。1985年6月与兰州军区合并,同时成立新疆军区,为兵团级,隶属兰州军区领导。1992年4月因取消兵团级建制而改为正军级。1998年10月升格为副大军区级至今。</font></i></h3><h3><i><font color="#ff8a00"> 2016年2月1日,新疆军区转隶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领导。</font></i></h3> <h1>  1981年3月任陆军第五师师长,1982年率领全师参加了军区组织的“城防演习”,受到军委首长的高度评价和乌鲁木齐军区通令嘉奖。</h1> <h3><i><font color="#ff8a00">  根据中央军委命令,1968年1月5日,济南军区下达《关于组建陆军第五师》的命令,1月12日,公布《新建步兵师(团)番号、代号》。陆军第五师下辖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师的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五师”,代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8846部队”;所属团的番号依次为“步兵第十三、十四、十五团和炮兵第三一二团”,代号分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8847、8848、8849、8850部队”。陆军第五师机关编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分别由济南军区司、政、后机关对口组建。师直属分队及师后勤编高炮营,通信营,工兵营,侦察连,警卫连、防化连、运输连,师医院、修理所、司机训练队、军马所、军械库、油料库等。步兵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团分别由济南军区陆军第六十七军、第六十八军、第二十六军组建。各团机关设司令部、政治处和后勤处。炮兵第三一二团由济南军区炮兵部队组建。团机关编司令部、政治处和后勤部。1968年1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济南军区司令部作战部副部长刘致中代理陆军第五师师长。陆军第六十八军二零二师副政治委员白镜代理陆军第五师政治委员,7月20日,中央军委正式任命刘致中为师长,白镜为师政治委员。各部(分)队于3月底组建完毕。4月1日,济南军区下发《关于陆军第五师各团、营归建问题》的通知。4月5日至15日,新组建的四个团和直属队先后移交给陆军第五师。步兵第十三团驻青岛市郊南泉,步兵第十四团驻江苏徐州市琵琶山,步兵第十五团驻山东莱阳市,炮兵第三一二团驻山东潍坊市大圩河黑山,师直属分队随师机关驻山东莱阳市。1968年5月7日,济南军区在山东省莱阳市陆军第七十六师礼堂召开“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五师组建成立大会”。大会共有1000名官兵参加。济南军区政治委员袁升平宣布中央军委关于组建陆军第五师的命令,给陆军第五师授予军旗并讲话。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张希钦代表新疆军区在成立大会上发表讲话。济南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炮兵、工程兵等有关领导同志参加大会。济南军区第六十七军副军长温安仁,参谋长康成山,第六十八军军长张铚秀,第二十六军副军长亓谦斋,济南军区炮兵司令员王军服率领工作组分别参加步兵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团和炮兵第三一二团的建团大会、并代表上级授予军旗和讲话。1968年6月至8月,全师团以上干部,先后分两批在北京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更加鼓舞了广大指战员的革命斗志,激发了赴边守防的革命热情。1968年3月,副师长郭兴带工作组先行进疆,为全师进疆归建做前期准备。根据中央军委1968年5月15日电示和济南军区关于陆军第五师进疆的命令,全师从6月份开始转入进疆归建前的各项准备。7月17日至23日,陆军第五师所属部(分)队先后从山东莱阳、青岛、潍坊、江苏徐州等地分5个梯队、14个专列,途经7个省,行程4164公里,截止7月29日,全师所有部(分)队安全抵达乌鲁木齐。陆军第五师进疆后,师机关、直属队进驻昌吉州和昌吉县,1970年进驻昌吉州庙尔沟;步兵第十三团进驻奇台、木垒、吉木萨尔县,1976年进驻乌鲁木齐市西郊;步兵第十四团进驻玛纳斯县和石河子市,1973年进驻硫磺沟;步兵第十五团进驻乌鲁木齐市,1969年进驻阜康县:炮兵团进驻呼图壁县,1969年移防乌鲁木齐市西山煤矿,1975年进驻乌鲁木齐县小渠子。根据新疆军区指示,陆军第五师进疆后主要担负乌鲁木齐、昌吉、奇台、玛纳斯、呼图壁等地区驻防任务,对加强新疆军事力量,震慑国内外敌对势力,维护新疆的安全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1985年底,五师番号撤销,与守备一师整编为兰州军区守备旅。1992年9月守备旅缩编为新疆军区独立步兵第一团。</font></i></h3> <h1>  1983年5月任乌鲁木齐陆军学校副校长</h1><h3><i><font color="#ff8a00"> 乌鲁木齐陆军学院 前身为1949年11月在迪化成立的新疆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正师级,后多次更名,1969年11月撤消,1974年10月恢复为新疆军区军政干部学校,1978年1月改称新疆军区步兵学校,1979年5月改称乌鲁木齐军区步兵学校,1981年1月改称乌鲁木齐军区陆军学校,1986年8月整编为西安陆军学院乌鲁木齐训练大队,副师级,隶属新疆军区,1993年2月改称西安陆军学院乌鲁木齐分院,1999年7月与兰州军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呼图壁训练大队(前身为乌鲁木齐军医学校)合并整编为乌鲁木齐陆军(军医)学院,正师级,隶属兰州军区。2004年11月学院再次撤编,12月改编为西安陆军学院乌鲁木齐边防干部训练大队,副师级,隶属新疆军区。</font></i></h3> <h1>  1986年12月任西安陆军学院副院长兼乌鲁木齐训练大队大队长</h1> <h1>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同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h1> <h3><font color="#39b54a">最后一排左起第八位</font></h3> <h3><i><font color="#ff8a00">  1988年,全军被授予独立勋章的有50159 人。</font></i></h3> <h3><font color="#39b54a">  独立功勋荣誉章授予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9月 2日期间入伍或者参加革命工作的军队离休干部。</font></h3> <h1>  1990年8月离休(副军十三级)</h1> <h3><font color="#39b54a">最后一排左起第十四位</font></h3> <h3><i><font color="#ff8a00">  离休就是对建国前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战争、脱产享受供给制待遇的和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的老干部,达到离职休养年龄的,实行离职休养的制度。(国发[1982]62号)</font></i></h3> <h1>  伯父戎马一生,曾参加过1947年9月的运城平陆战斗、1948年1月的临汾攻城战斗、1949年1月的太原战役、1949年7月的扶眉战役、1949年10月的秦岭战役、1950年2月的四川双流新津剿匪战斗、1951年8月至1953年6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在战场上被评为“五好干部”,先后获得了6枚勋章。</h1> <h3><i><font color="#ff8a00">  运城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军区第8纵队和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等部,对国民党军坚固设防的山西省运城县城进行的攻坚战。</font></i></h3> <h3><i><font color="#ff8a00">  临汾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和晋绥军区部队一部,对国民党军坚固设防的山西省临汾县城进行的攻坚战。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徐向前指挥。</font></i></h3><h3><i><font color="#ff8a00"> 临汾战役历时72天,共毙伤俘国民党军队2.3万余人,俘梁培璜。至此,晋南地区全部解放,吕梁、太岳两解放区连成一片。解放军第8纵队第23旅战功卓著,晋冀鲁豫军区前指授予其“临汾旅”称号</font></i></h3> <h3><i><font color="#ff8a00">  太原战役是中国第二次国共内战后期的一场大型战役,1948年10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主力部队在党中央、毛主席的指挥下进行的。</font></i></h3><h3><i><font color="#ff8a00"> 1949年3月底,太原城下,共集结了3个兵团、10个军、36个步兵师和2个炮兵师,1300余门火炮,连同中央军委补充的15000名新兵和傅作义部改编的4个师,25万人对太原形成合围之势。至1949年4月24日战役结束,全歼守敌13余万人、民团8万。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6个多月,伤亡4.5万人,其中攻城战役、攻城后巷战伤亡3.6万,是解放战争中战斗最激烈、付出代价最大的城市攻坚战。</font></i></h3> <h3><i><font color="#ff8a00">  扶眉战役,全称扶风、眉县战役,发生于1949年7月,是解放战争期间继三大战役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西北战场上与国民党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这场战役完全解放了陕西关中,也为解放大西北和大西南奠定了基础。</font></i></h3><h3><i><font color="#ff8a00"> 此役一举歼灭国民党4个军6个师和另外6个团共4.3万余人,再次解放了宝鸡和九个县城,为解放大西北和大西南奠定了基础。扶眉战役壮烈牺牲3000多名解放军指战员,伤亡合计4700多人。</font></i></h3> <h3><i><font color="#ff8a00">  1949年贺龙在西安拍电报给周士第,命令他发起秦岭战役,目的在于迷惑敌人,实现毛泽东“吸引、抑留胡宗南集团于秦岭山区”的部署。贺龙告诉周士第,秦岭战役仅为佯攻,以造成欲经川陕公路入川的态势,引诱胡宗南上当,在这一带摆开战场。你们的任务就是“攻而不破”。</font></i></h3> <h3><i><font color="#ff8a00">  西南剿匪是建国后的1950年至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所属野战部队和地方武装在川、康、黔、滇地区进行的剿匪作战。</font></i></h3><h3><i><font color="#ff8a00"> 中国西南地区崇山峻岭连绵不断,原始森林密布其间,石灰岩地形造就的奇异山洞众多。这些,为据山为王者提供了优越的天然条件。因此,这一地区历来土匪众多。他们神出鬼没,打家劫舍,横行天下。为迅速平息匪患,西南军区遵照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先后调集第3、第4、第5、第18兵团和西北军区第2兵团第7军,共13个军部、37个师另2 个团的兵力,采取划地区包干办法,展开大规模剿匪作战。具体部署是:第18兵团负责进剿川西、川北和西康地区之匪;第3兵团负责清剿川东、川南地区股匪;第4兵团及桂滇黔边纵队负责进剿云南地区;第5兵团除第18军担负进军西藏任务外,其余部队进剿贵州股匪。</font></i></h3><h3><i><font color="#ff8a00"> 各进剿部队从1950年1 月下旬开始,在各自地区对股匪展开围剿,到2月初,歼灭股匪2.3 万余人。</font></i></h3> <h3><i><font color="#ff8a00">  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或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font></i></h3><h3><i><font color="#ff8a00">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font></i></h3> <h3><font color="#39b54a">  新中国成立后,华北人民政府和华北军区为表彰解放华北区参战人员,经报请中央人民军事委员会批准,决定颁发“华北解放纪念章”一枚。</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解放西北纪念章授予参加西北解放战争的第一野战军指战员,或曾经在第一野战军建制下进行作战后又划归其他部队的指战员,曾在支援大军进军西北的支前民工支队中工作过的民工干部和立功民工功臣也可授予该章。</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为纪念大西南解放来之不易的胜利,西南军区特制纪念章,颁发给参战的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3、第4、第5兵团,第一野战军第18兵团,第四野战军第38、第42、第47、第50军,湖南省独立一师、二师,桂滇黔边纵队的指战员,以及随军入川的西南服务团、支前民工和为西南解放做出贡献的相关工作人员,以示纪念和褒奖。</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1950年5月1日,在中南全区解放之时,中南军政委员会颁发林彪签署的第二号命令,给予参战指战员、民工和其他人员颁发解放华中南纪念章。</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1952年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颁发给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人员的纪念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抗美援朝纪念章,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颁发的唯一一种纪念章,也是中国全国性机构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颁发的仅有的两种纪念章之一。</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1953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给参战志愿军的抗美援朝纪念奖章。</font></h3> <h1>  说到伯父,不得不说说对他影响最大的爷爷奶奶,两位老人都是老实本份地道的农民。爷爷胡光前,出生年月不详,1944年病故(同年姑姑也病故,姓名、出生年月不详),对他的情况几乎一片空白。后来问过父亲爷爷的情况,父亲讲当时伯父和他年纪不大没记多少事。父亲听老辈人说,当年爷爷是为了躲避日本鬼子(日寇于1938年10月对县城重点扫荡,1942年10月占领县城直到1945年4月逃离)进山受了风寒无药可治而死的。当时一家人还走散了,后来才找到团聚的。奶奶宋舍香,又名宋舍桃,1907年7月出生,1992年6月病逝,终年84岁。奶奶虽然是小脚老太太,也没读过书,但懂的很多也很健谈,人勤快肯吃苦。</h1><h1> </h1> <h3><font color="#39b54a">有气质</font></h3> <h3><i><font color="#ff8a00">  8年抗战,仅有8万人口的沁源县,被日寇屠杀9151人,被掳后生死不明1573人,被拷打致残14250人,但始终没有一个人屈服,无一人为汉奸。毛泽东曾称赞沁源人民是“英雄的人民”。1942年10月至1945年4月,沁源军民与日寇进行了长达30个月的顽强斗争,沁源围困战历时两年半共900多天,先后作战2700余次,毙伤日伪军4400多人,俘获日伪军200余名,取得了依靠人民围困敌寇的伟大胜利。沁源围困战是《论持久战》的伟大实践,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民族气节的伟大呈现,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战例,不仅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决心,更加鼓舞了全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士气。粉碎了日寇所谓“山地剿共实验区”的图谋,创造了人民游击战争的范例,受到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表扬。1944年1月17日,延安《解放日报》曾发表题为《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称赞“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放出了万丈光芒的异彩”。称赞“八万人口的沁源,成了日寇坚甲利兵所攻不下的堡垒,成了太岳区的金城汤池。”</font></i></h3> <h3><font color="#39b54a">奶奶和我们一家人合影</font></h3> <h1>  1954年8月伯父和伯母结婚。伯母郭静萍,1937年12月24日出生,1958年5月入伍,1969年8月入党,1992年退休(正团职),2022年12月29日去世。</h1><p class="ql-block"><br></p> <h1>  由于家里条件差,加上爷爷去世的早,奶奶为了养活孩子,曾以卖馒头和家常饭为生。伯父不到13岁就参加了革命工作,扛起了家庭的重担,15岁就离开老家到外地工作,定期给家里寄钱供养奶奶和父亲生活,还有父亲上学的费用,供到父亲高中毕业,包括后来父亲结婚都是伯父帮助的。伯父深知奶奶的艰辛,婚后不久便将奶奶接到了身边赡养敬孝,直至奶奶病故。<br></h1><h1> 我们一家五口人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养活,伯父为了减轻父亲的生活压力,在1977年将我大弟弟就接到了新疆,并给落了城市户口,但因弟弟太调皮,奶奶看管不住,伯父伯母工作忙又顾不上,后来就送回了老家。我弟弟至今对伯父伯母都以爸爸妈妈相称,足以说明伯父伯母在我弟弟心中的重要。</h1><h1> 伯父除寄钱供家人生活、上学外,还坚持每年寄钱让家人替自己给爷爷奶奶上坟,一直到他老人家去世为止。</h1><h1> 伯父对我们一家人的深情厚意,必定离不开伯母的开明贤惠。</h1> <h1>  1987年10月,我入伍到新疆乌鲁木齐先去了伯父家,这是我长大后第一次和伯父真正面对面的接触,给我的感觉是很威严,也许是第一次或者说是以前在农村没见过世面,反正和伯父在一起很紧张也很拘束。</h1><h1> 新训期间我每月回去一到两次,回了家,伯父会问我在部队的训练生活情况,教育我要不怕吃苦好好锻练、听老兵的话等等,伯母和奶奶就会做好吃的给我补馋,临走的时候还要让带上水果或干果给战友吃。</h1> <h1>  伯父一身正气,对家人的要求都非常严格,经常给我们讲,不管干啥都不要想着靠关系,要靠自个的努力。他的两个子女都没有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或关系提干,均以战士复员,而且都从事着普通的工作。</h1> <h1>  伯父1990年离休,1993年入住北京海淀区北极寺总参干休所。他积极参加干休所的各项活动,多次被休干局评为“先进离休干部”。</h1><h1> 伯父把自己的生活也安排的丰富多彩,每年一次的疗养,他都会去游览名胜美景,然后把照片洗出来标明旅游的地点,分门别类的放入影集。</h1><h1> </h1><h1><br></h1> <h1>  伯父还喜欢做饭,尤其是做面食,而且吃面除了拌面的菜以外,必须要凉拌个辣子或者皮芽子才能吃的香。</h1> <h1>  伯父对家人慈祥细腻,担心年纪大怕忘了家里人的生日,就专门写到笔记本上。1988年我在司训队学习汽车驾驶,他得知我理论考试每次成绩都很好,就鼓励我考军校,1989年我如愿考上了军校,促使我的人生发生了转变。2003年,我儿子5岁时去北京看眼睛,小孩调皮,伯父看电视时他非要捣乱并就要坐伯父坐的位置,伯父就乖乖的让了位,家里人都说还是孙子的面子大。</h1> <h1>  伯父1999年受邀出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观礼台上观看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活动。</h1> <h1>  伯父是苦出身,从小就担起了家里的顶梁柱,又经历了战争年代,深感好日子来之不易,养成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好作风。虽然收入提高了,物质条件也丰富了,但他依然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一件白衬衣一件红夹克衫可以穿若干年,裤子一直是穿着老军裤,掉到餐桌上的饭菜要拣的吃了,看见家里有人浪费就会训斥。</h1> <h3><font color="#39b54a">大立柜</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五斗橱</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老木箱</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老皮箱</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椅子</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小手巾</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碗</font></h3> <h1></h1><h1> 2004年8月8日是伯父伯母的金婚纪念日,在子女的再三恳求下,他拍了一套婚纱照,这在以前这种时髦的事对他来讲是不敢想象的。</h1><h3></h3> <h3><font color="#39b54a">有范</font></h3> <h1>  伯父2005年获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h1> <h3><font color="#39b54a">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全国所有健在的抗战老战士、老同志及抗日将领或其遗属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胡锦涛总书记亲笔题写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章名。</font></h3> <h1>  伯父2007年因结肠癌入院,我3月至7月在后勤指挥学院学习期间,利用休息时间到301医院病房陪他,当时他的精神状态很好,我们在病房里还给他过了78岁的生日。这也是我唯一一次给伯父过的生日。</h1><h1> 这次在北京近四个月,基本上每周都去看他,是和他共处最多的一段时间,也是我们爷俩最后的相处。他给我的印象完全变了,也许是年纪大了,也许是生病了,也许他本来就这样,只是因为以前接触的少,我满眼看见的全是慈祥和善,和他在一起完全没有了从前的害怕和拘束。</h1><h1><br></h1> <h1>  2009年4月15日,从老家、石家庄和新疆赶到北京的亲戚,为伯父庆祝80岁生日,他那天又穿上了自已喜欢的且喜庆的红夹克衫。</h1> <h1>  2009年10月10日得知了伯父病重的消息,当时因工作和身体原因我未能去探望老人家,不想这成了我终身的遗憾。10月12日下午15时50分伯父在解放军总医院逝世,享年80岁。</h1> <h1>  2015年初,在伯父逝世五年之后,我才到他老人家的墓碑前敬献了鲜花,为他点燃了三棵烟,稍稍弥补了之前的心里缺憾。</h1><h1> 今年10月12日是伯父去世十周年,我们再次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缅怀他,希望他在那边一切安好。</h1> <h3><font color="#39b54a">  八宝山革命公墓是全国规格建制最高、声名最著、红色教育资源最为丰富的园林式公墓,长眠着众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战功显赫的将军、成就卓著的科学家、国际友人和仁人志士,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壁葬是将骨灰盒嵌在墙壁内的一种葬式。壁葬墙和普通的墙体高低相仿,略厚些,墙体正面分布着井字形的壁葬格,大小可放入骨灰盒。格位口用石材封死,石材外表面就当作墓碑,刻上碑文。</font></h3><h3><font color="#39b54a"> 一堵壁葬墙可安置几十乃至几百个骨灰盒,存放量极大,又节约土地。壁葬的建筑形式十分丰富,有回廊式的,有亭子式的,有四合院式的还有多层式的等等。</font></h3> <h1>  伯父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在战争年代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在军队建设时期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无私奉献,对家人上孝下慈、关怀备致,他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h1><h1> 胡晓恩同志永垂不朽!</h1> <h1>  后记:伯父于1955年手书的自传</h1> <h1>  附录:部分亲朋好友读后感实录</h1><h1> 1.许静(见证我们兄弟三人成长的邻居,但胜似亲姨)</h1><h1> 胡丑儿,认真品读你写的《伯父十年祭》语言朴实,感情细腻,字里行间饱含对伯父的深情厚爱。养育之恩,感恩之情集于笔端,叙事如潺潺流水,款款道来,读来如品茗,浓淡苦涩皆是情。伯父在天之灵知你三兄弟如此知恩感恩,品行端正,工作出色,家庭幸福,定会倍感欣慰!</h1><h1> 这篇祭文写的很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既客观地总结了伯父忠孝两全不平凡的一生,也表达了你们对伯父的感恩思念之情,是伯父的倾力相助,精心教育彻底改变了你们的命运,才有你们兄弟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今天,培育之恩没齿不忘是你们的美德。这是一封记载和传承优良家风和延续骨肉亲情的家书,值得后人珍藏。</h1><h1> 2.胡颖(伯父女儿)</h1><h1> 谢谢你,胡俊[玫瑰][玫瑰]真没想到你做了这件事情。我是流着泪从头看到尾的。他虽说是我的亲生父亲,但我还是很不了解他。谢谢你让我从另一个方面再一次、重新的了解了我的威严而慈祥,伟大而平凡的父亲[流泪][流泪]。真的很棒。感谢你做了一件有着非凡意义的事情。无论对生者,还是死者都是一个特殊的礼物!我无权代爸致意,但我是发自内心的感谢你[玫瑰][玫瑰]我已收藏,等洋洋回来再存入电脑里。写的很好,朴素简约,没有华丽的词藻,符合爸的性格,人格及为人做事,真的是:生前乃光明磊落,死后与日月同辉[流泪][流泪][抱拳][抱拳]。</h1><h1> 3.胡奇(我大弟弟)</h1><h1> 《父亲十年祭》因我手懒,借助哥哥所写纪念我的第二个父亲(我生父的兄长,我档案中的父亲,我从7岁开始一直叫爸爸),非常怀念他,我将谨记三位父亲(生父,伯父,岳父)的教悔,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正直的人!愿三位父亲在另一个世界开心快乐,离苦得乐!</h1><h1> 4.马为友(原步校驾驶员,好哥们)</h1><h1> 时光飞逝一恍十年,在我心里好像昨天,同父母亲一样无时的关爱我,虽然远离而去,可他老人家永远都活在我们心中。【流泪】</h1><h1> 5.李中庆(高中同学)</h1><h1> 老同学,以前只知道你伯父在部队当官。今天全文拜读,对前辈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将军对国家来说是戎马一生,战功显赫。对家庭来说上尽孝下尽责,实为我等楷模。作为他的小老乡,我们感到无限荣光,向老前辈致敬!</h1><h1> 6.王厚亮(原汽车56团战友)</h1><h1> 只记得当年主任在述职报告中提及过伯父,没想到老首长是位深藏功名,不忘初心,严慈相济、倍受尊崇的老革命、老英雄。[强][强][强]</h1><h1> 7.宋建华(伯父表弟)</h1><h1> 阅后感到语言朴实、记叙详尽、架构清哳,费了心血。由此产生对晓恩哥一生戎马生涯、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勤劳奉献的由衷敬意。记得九九年四月天水三叔同邀我和定阳去沁源给宋家爷、奶立碑时,正好巧遇晓恩哥和静萍嫂也来给其母上坟,几家人先后共同去宋家祖坟大姑坟上烧香祭拜,祝愿他们在另一世界安息过好。随后亲属们共聚一堂,互叙友情,依依不舍,沥沥在目,当时还拍了照片至今保存。遗憾的是晓恩哥病重去世未表哀思,今重温此文,也是对他一生劳苦功高,为党为国奉献最好的追思。</h1><h1> 8.冯思德(伯父表妹夫)</h1><h1> 爱妻表哥胡晓恩,曾经公差到兰州两次来过我家,那段时间正好我岳母在我家,表哥打电话约定到我寒舍看望他的二舅母,并由省军区专车送至。见面时给我讲述了他的戎马生涯,与此同时同我岳母谈的很亲切,至今记忆犹新。第一次来我处,是他在我爱人的单位打听到我住址前往来到,次日在我家与他畅饮了一瓶汾酒。给我的第一印象浓眉大眼,国字面孔,与我岳父面貌特征十分接近。感谢作者详细的图文,使我加深了对表哥的了解。愿胡晓恩在九泉之下安祥。</h1><h1> 9.李祥君(军校同学)</h1><h1> 我军校同学胡俊撰文深切缅怀原乌鲁木齐步校副校长、兰州军区西安陆军学院副院长——伯父胡晓恩将军。将军戎马倥偬一生,屡建奇功;上尽孝下尽责,堪称楷模。此文简约、细腻、质朴、实在,读来深受教育和启发。此文不失为是一篇言情励志的范文佳作,是一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是一封承载优良传统家风和延续骨肉亲情的家书,值得一读。</h1><h1> 10.刘峰亮(伯父表妹)</h1><h1> 看了你写的(伯父十年祭)能感受你的用心及你的一份孝心,能把这些写下来太有意义了,我第一次这么详细的了解到我晓恩哥一生不平凡的经历,他是国家的栋梁功臣,是我们亲人们的骄傲,我们永远怀念他。</h1><h3></h3><h1> 所幸是09年我去北京走亲戚并去看望他们,正值我哥在三O一医院住院见了面,他还告我他好了还要回老家,第二次我去北京并和嫂子相跟上去八宝山公墓祭典了我哥,了此心愿。</h1><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