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霜降时节的南京带着深秋的凉意,却并不寒冷,我们一行人满怀期待与热情来参加第29界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期待一场灵魂的唤醒与思维火花的迸射。</h3> <h3>第一位讲课的老师是小学语文第一人——王崧舟老师。王老师是诗意语文的倡导者,他的课堂总是诗意满满。</h3> <h3>王老师本次执教的是《墨梅》,整堂课大气磅礴,构思巧妙,环环相扣,让人叹为观止。墨梅的清气仿佛穿越千年扑面而来。王老师先让学生在生字纸上自行完成生字的认读,接着解决新词“洗砚、乾坤”,然后初读课文,点出诗中的“家中梅,画中梅,心中梅”,并以此为线索,层层推进,对王冕淡泊名利的高洁品格做了深刻解读,升华了主题。并且王老师在课的最后点出“王冕已经成了墨梅,墨梅就是王冕”,揭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h3><h3>当我们还沉浸在墨梅的清香中的时候,王老师又做了一场《诗歌与人格》报告,诗歌折射人格,人格成就诗格。我们沉醉在这诗意里,被王崧舟老师的人格魅力深深折服!</h3><h3><br></h3> <h3>墨梅的清气还在心头缠绕,孙双金老师已经携着“四季之美”向我们走来。孙老师是“情智教学”的创始人,他主张我们既要有浓浓的情,也要有深深的思;既要有情真意切的流淌,也要有思维火花的迸射。孙老师的教学主张在本次课堂上也得到了完美的的呈现。课堂上,孙老师提到“美,不仅需要发现,还需要表达。”孙老师带领学生根据课文总结出写景从“写变化、写动态、写感受”这几个方面着手。紧接着孙老师又给我们展示了一堂诗歌教学——《山居秋暝》。这是一首写景诗,孙老师带领孩子一起读诗、悟诗,从“清新、清幽、清纯、清雅”中来体会诗歌的空灵之境。</h3><h3><br></h3> <h3>下午第一节课是拥有“糖果老师”之称的许嫣娜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坐井观天》。还记得第一次听许老师的课是去年的《青蛙写诗》,有意思的是这次许老师的课仍然和青蛙有关。糖果老师甜美的声音、亲切的语言,带领孩子们沉浸在故事的国度里。在许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得以大胆的想,勇敢的说,仿佛每个孩子都成了故事中的主角。</h3> <h3>在《现代与经典》会场上,李文老师作为主持人,我已被她脱口成章的语言所折服,没想到她还是会场上的授课老师,让我大吃一惊的同时又让我喜出望外。她执教的《父爱之舟》是吴冠中先生通过梦的形式回忆了过去日常生活中和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并通过那些平常的小细节来表现父亲对自己无私、深沉又细致入微的爱。</h3> <h3>李文老师根据课文内容做了一个梦中场景的时光轴,让学生在场景中体会父亲深沉之爱:添叶卖茧,住店被咬,逛庙会,坐船上学,以平凡小事呈现大爱。</h3> <h3>有人说,当你真正走进作者时,你会体会到他内心复杂的情感。可能李老师想替吴冠中老先生圆一场梦吧,希望失去的亲人再出现在自己的眼前,所以李老师让学生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虽然学生的语言很稚嫩,但一句“多年不见,你还好吗?”足以让人体会到父爱的含蓄与深沉!</h3><h3>这节课,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什么是“父爱”,我想这种父爱已在学生心里扎了根,等待他们把爱蔓延。最后,李老师说,我没有大师级的学识和胸怀,但作为一位普通的一线老师,我能做到的就是本本分分,实实在在的教学。</h3> <h3>当看到张祖庆老师的简历时,就让我感受到他是一位文学基底深厚而又具有新思想,新理念的学者。果不其然,他以《亚马逊河》为例的写作课,打破了常规的教学,给学生来了一场“神奇的探险”。</h3> <h3>张老师先让学生走进了神秘与危险并存的原始森林,给了学生视觉的冲击,心灵的震撼,大大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当张老师问:“这样的地方,你敢去探险吗?”学生答:“敢!”“你们真是一群敢死队员。”他回答道。语言幽默而又风趣,课堂气氛又轻松了许多。</h3><h3>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探险之旅”的真实性和冒险性,张老师还让学生认真选择探险对象和探险工具,学生瞬间精神紧绷,意识到探险的风险与意义。</h3><h3>整个教学过程,张老师做了充足的铺垫,学生也有了充分的体验,落笔去写,就显得游刃有余。学生的作品更是让我们经历了一场场“历险记”。</h3> <h3>最后是吴永军教授做的《语文新教材实施中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文教学一定要符合课程标准,设置一些符合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教师要灵活运用,不要太机械。二是“阅读策略”的使用。三是准确把握课文后的练习题的设计,尤其是“高阶思维”问题的设计与教学。四是“群文阅读”作为规定性要求,要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h3> <h3>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从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积淀教学素养,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h3> <h3>撰稿人:秦榕 严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