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百年 • 大师纪——严良堃

夕阳秀

<p></p><h3><b>严良堃</b><font color="#9b9b9b">(1923.12.28 - 2017.06.18)</font></h3><br><p></p><p>中国指挥家、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前为中央乐团合唱团)创办人之一。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央乐团合唱指挥、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八届顾问、合唱指挥学会理事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2017年6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p> <b><i>他是中国专业合唱事业的奠基人之一。<br>曾师从冼星海学指挥,<br>自学乐理、和声。<br>他的指挥细腻严谨,<br>乐风含蓄抒情,动作潇洒洗炼,<br>是中国杰出的合唱指挥艺术家。<br>被誉为中国大合唱第一指挥。</i></b> <p></p><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 严良堃指挥风采</font></h5><br>严良堃在指挥艺术上深有造诣,他的指挥蕴藏着深刻的思想性与严谨性,刻意发掘作品的内涵来构织各种不同的音乐图景。<br><br>他指挥过《黄河大合唱》、《东方红》、《长恨歌》、《海韵》、《娄山关》、《牧歌》等中国作品,贝多芬的第3及第9交响曲、柴科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海顿的《四季》、莫扎特的《安魂曲》,以及西欧歌剧合唱等百余首古今中外合唱名曲。<p></p><p><br></p><p>他还热情地扶持许多新作的首演,并使一些被遗忘的作品获得新生。<br><br>70多年的音乐生涯,严良堃为中国合唱艺术事业的发展及合唱队伍的建树作出了重要贡献。<br><br>作为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的创建人之一,他不懈努力与严格训练,使该队具有较高的音乐素质和演唱水平。从在苏联攻读研究生到中央乐团——中国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团长、艺术顾问,严良堃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 严良堃指挥中国中央交响乐团及合唱团、中央广播合唱团联合演出《贝九》,1959年7月5日北京首都剧场</font></h5> <p></p><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 严良堃1959年指挥“贝九”演出时</font></h5><br>此外他在培养合唱指挥,普及合唱艺术,辅导专业、业余合唱团,为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制唱片磁带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br><br><b><font color="#ff8a00">正如严良堃所说:</font></b><br>“我不认为我是什么大师,周恩来总理说我们是普通的文艺工作者。做一些为人民服务的事情就可以了。”<br><br><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师从冼星海,17岁指挥《黄河大合唱》</font></b></h1><br><br>1923年,严良堃出生于武昌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1938年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严良堃开始了他的指挥生涯。<p></p><p><br>1938年4月,冼星海来武汉,严良堃与他密切相处半年。冼星海教大家识乐理、打谱子、唱歌,参加学习的严良堃深受教益。那时严良堃还不满15岁,看到冼星海指挥群众合唱时非常激动。</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 中国近代著名音乐家冼星海</font></h5><br>当时一般的指挥就是打拍子,起名叫做打“蝴蝶花”。而冼星海同志指挥的《黄河大合唱》却非常激动人心,他一只手不断地向上舞动着,口中一边轻声地暗示着“起来,起来”,同时双脚还不时地往前迈进一步。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 冼星海指挥《黄河大合唱》</font></h5><br>他的指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看了冼星海的指挥,才知道原来指挥还能够表现那么丰富的情感。<br> <br>1938年,严良堃在武昌的“歌干班”里学指挥、作曲。那时,日本的飞机经常在头顶上盘旋,还经常往下扔炸弹。为了保证大家的安全,把课堂设在了防空洞的隔壁,这样飞机一来,人们就可以立即往防空洞里钻了。<br><br>在“歌干班”学习时,冼星海就教一些作曲方面的理论。他对各地的民歌都特别熟悉。关于指挥和作曲,他讲了很多,但是有一句话,严良堃却是印象非常深刻的“学指挥基本功一定要过硬,一定要勤学苦练,把所有的技巧都要学得准确而扎实,但是在指挥群众唱歌的时候,不要仅仅流于指挥的技巧,因为指挥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歌曲的内容,而不是表现指挥家自己个人的能耐。”这句话,成了严良堃这一辈子做学问的座右铭。 <p></p><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 严良堃指挥风采</font></h5><br>1940年,在重庆,严良堃第一次指挥孩子剧团公演《黄河大合唱》,那一年,他才17岁。之后近80载,已指挥了上千场。他曾在美国纽约林肯纪念堂指挥300多名华人演唱《黄河大合唱》,他两次赴台湾演出《黄河大合唱》,他在广州指挥了我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黄河大合唱》,15000人参加演出……<br><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拳拳赤子之心,七十载深情演绎</font></b></h1><br>严良堃生前曾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黄河大合唱》产生于1939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开始是光未然过黄河的时候有所感触,写了个长诗叫《黄河吟》。<br><br>到了延安后就碰到冼星海了,两人一拍即合,仅用6天时间,鼓舞几代人心的《黄河大合唱》就此诞生。<p></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 黄河大合唱总谱</font></h5><br>其实,《黄河》首演是1939年4月13日,第一次演出大概有二三十人,之后队伍越来越大,毛主席也来听了。冼星海在日记中讲:今天是个空前的音乐会,毛主席还叫了三声好。<br> <br>严良堃从小就热爱这部作品,整个音乐演出生涯是在《黄河大合唱》的歌声中成长起来的。《黄河大合唱》是歌颂英勇的中华儿女的赞歌,是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诗篇,因此具有永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 严良堃指挥录制黄河大合唱唱片之一种</font></h5><br>《黄河大合唱》这部不朽的作品,从它诞生那天起,就一直培育、滋养、鼓励着严良堃。几十年来,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为中国民族音乐默默贡献,更是将《黄河大合唱》传播到世界各地,轰动全球。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 1955年在莫斯科。右一为严良堃,右二为李德伦,左一为吴祖强</font></h5> <br>2015年8月24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交响合唱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举行,已是92岁高龄的严良堃再次登台指挥了《黄河大合唱》。在150人的合唱团和200人的交响乐团组成的庞大队伍中,尽管心脏带着五个支架,但严良堃却毫不在意,充满激情地投入。 <p></p><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 严良堃2015年指挥国交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献演,时年92岁</font></h5><br>“我很庆幸自己能够赶上抗战胜利70周年,但我不知道我是否还有机会赶上抗战胜利80周年的伟大时刻。你们以后还有很多机会去演绎《黄河大合唱》,可是我的机会不多了。”严良堃对排练现场的学生说。<br> <br><b><font color="#ff8a00">作为《黄河大合唱》的权威指挥和主要诠释者,面对赞扬,他总是谦虚地表示:</font></b><br>“这并不是我个人的成就,而是《黄河大合唱》中所蕴含的那种民族气魄、爱国精神和音乐强烈的感染力,使人民感动了。”<p></p><p><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艺德双馨,一生素朴</font></b></h1><br>随母亲姓的张援是严先生的二女儿。说到父亲,张援表示:“他说我就是人民中的一员,是人民大众养育了我,永远忘不了老一辈艺术家的教诲。他的老师冼星海告诉他,所学的一切都要先给自己的民族,要和民族的解放大业连在一起,他一辈子在做这件事。<br><br>敬爱的周总理也曾经叮嘱他,不要迷恋名誉地位,要做一名普通的革命文艺工作者。我的老爹做到了,直到最后他也希望不过多地耗费人民的财产,他特别不愿意让这么多的老朋友在大热天的来见他。<br><br>我的老爹跟我说,不要用眼泪跟我告别,用《欢乐颂》和《黄河大合唱》的歌声送他。”<br><br>严老一生从事合唱事业,治学育人,桃李满天下。<br><br><b>那么,在学生眼里,严老是一位怎样的人?</b><br><br>我们特别邀请到了严良堃的学生——著名指挥家王军老师做访问。<p></p> <p></p><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夕阳秀”专访:著名指挥家王军谈恩师严良堃</font></h5><br><p></p><p>王军:“我从毕业以后在严老师手下工作,并跟他学习指挥,他一把手一把手的教我。一去就是两套音乐会,让我全接手,要指挥的一模一样,所有的东西,曲目怎么分析,怎么指挥,哪一拍慢,哪一拍快,是全部都要学的。经过长时间的相处接触和大量的练习,我学到了很多。<br><br><b><font color="#ff8a00">第一、心系民族,胸怀国家</font></b></p><p><font color="#ff8a00"><b><br></b></font>严老师有几个东西是我们特别需要学习的,最重要的是他的胸怀。一提到事情,他首先想的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他做的任何一件事,都是想着整个民族,不是个人,首先对我们国家民族有用。严老这样的胸怀是非常难的,不是每个人能做到的。<br><br>这次我当选为中国音协合唱联盟副主席后,也注意到这个问题,要树立中国的作品,要形成中国学派。中国各方面都强大起来了,音乐上也要强大起来。<br><br>我们最终还是要树立中国的精神,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是中国的艺术家,中国的音乐家,我们有责任把中国的合唱扶持起来。</p> <p></p><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2014年,王军拜会中国指挥泰斗严良堃老师</font></h5><br><b><font color="#ff8a00">第二、黄河情缘,民族根深</font></b><p></p><p><br>严老师是带着很深的民族情感、很深的音乐修养、还有很深的文学修养在里面的。在当代没有一个指挥能够做到像他这样的,从人格、艺术、文学各方面来说。<br><br>严老师字写的非常漂亮,他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对文字的理解,非常深刻,他能够把握黄河大合唱的精髓,不光是表面音乐上的强弱,而是内在的气质和语言里包含的民族情结,这是我们很少人能做到的。<br><br>因为他经历过那个年代,见证过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危难,那种情感和那种心声的体会,我们是没有的。<br><br>就好比我们指挥“黄水谣”到最后一段悲哀的时候,我们可能也很悲哀,但是悲哀的内在的含量有多少?<br><br>他亲身体会,亲眼目睹,看见我们从国家战火纷飞到改革开放,而我们没有经历过,在黄河上,我们只能去学习。<br><br><b><font color="#ff8a00">第三、举重若轻,高超的指挥技巧</font></b></p><p><br>严老师的指挥技术有很大的特点,就是既能做到很宏大,又很轻松。可能有人做到了,但我还不行,我要是指挥得很激烈,带动人的时候,会很累,会满头大汗,但老师能够做到很松弛。<br><br>我们开展过马革顺、严良堃的研讨会,研究这个指挥技巧是怎么实现的,将来还要研究,我们要通过科学的、学术上的分析,归结出理论和方法。<br><br><b><font color="#ff8a00">第四、对作品的处理和解释</font></b></p><p><br>除了人格是极好的,从艺术的指挥技巧上,在对作品的解释和演唱的推动上,严老师对我们国家的合唱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br><br>到现在为止,很多的业余爱好者对作品的处理,强弱啊,情感啊,很多东西还是在模仿中央乐团合唱团(现更名:中国交响乐团)。一直传承着严老师的很多好的东西。<br><br></p><h5>我现在希望我们年轻一辈,特别像我们这个年龄,不要专注于自己眼前,而要为中国合唱作品的繁荣和推广做努力。”<font color="#9b9b9b">(来源“夕阳秀”记者访谈整理)</font></h5><p></p> <p></p><p></p><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 当年在严老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合唱指挥,现在都已经是花甲古稀之年的老者(第一排为授课老师,前排左六为严良堃大师,后两排为学员)</font></h5> <br><b><font color="#ff8a00">熟悉严老的人都说:</font></b><br>“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指挥家,有着满腹的才华,生活却非常节俭,待人也和蔼可亲,他外出讲课、辅导业余团体排练,从来不计报酬,着实让人钦佩。”<br><br><b>我们深切缅怀一生与《黄河》结缘,为了中国合唱指挥事业奉献终生的大师。曾经的《黄河》之声,悲愤之声,苦难深重的民族发出的怒吼之声,渐行渐远……今日的《黄河》已经升华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信念之歌,勇往直前,奋发图强的凯歌。<br></b> <br>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举国同庆。世界看我中国。扬国威、铸军魂、振民心。人类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最高领导人提出的中国方案,“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着传承千年的中国智慧,指明了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我们为今日之中国而自豪,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澎湃。<p></p> <h5><font color="#9b9b9b">图文整理:夕阳秀<br>部分文字来源:新华网、楚天金报、上观新闻、《中国合唱第一指挥 / 梁俊英 》<br>图片来源:网络<br>欢迎转发、留言,转载请注明出处。</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