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近日,椒山完小在各学科教研组开展了“同课异构”研讨活动。 </h3><h3><br></h3> <h3>同课异构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h3> <h3>最先开展同课异构活动的是三年级英语组。李黎老师和伍纯老师同上了三年级英语第五单元《This is my familly》。这两节英语课都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景和充分利用英语教学本身的真实情景进行教学,充分展示了英语趣课堂的自然本色,但风格各异。</h3> <h3>李老师基本功扎实,课上得轻松活泼,创设的情景可谓别出心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效果好。</h3> <h3>伍老师也设计情景学习新知,每个活动开展的很扎实,课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h3> <h3>听完课后,英语组老师在一起评议研讨。上课的老师就各自的课例教学进行了回顾和反思,听课教师们就课堂教学中的“同”和“异”进行了细致的交流,在肯定她们亮点的同时也中肯地提出了改进意见。</h3> <h3>“异中求同”:两位教师的导入设计了不同歌曲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兴趣。李老师的歌曲《The family finger》带领学生进入了本课的主题,让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有了粗浅的接触进入新内容的学习。伍老师以歌曲《sister,brother,who is she》与学生一起演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是恰到好处。</h3> <h3>两位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不同的课件内容,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展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得到新知识的训练,形象而直观地突破了教学难点,突出了英语教学以听、说、读、写为主的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快速地记忆所学内容,并进行多方位的练习。</h3> <h3>两位教师的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达到了英语教学口语化的目的。从熟悉的动画照片和全家照片,以日常生活用语为主,从生活需要出发,使英语知识生活化,口语化。</h3> <h3>“同中存异”:李老师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有些前松后紧,课堂活动设计比较多;伍老师的课堂评价细节到位。</h3> <h3>二年级语文组陈一玲、高媛、文阳曼老师同时执教《黄山奇石》。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老师们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解读,采用不同构思、不同切入点和不同的教学策略,演绎了风格迥异的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h3> <h3>陈一玲老师语言生动流畅,围绕“哪一块石头你最感兴趣”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走近“奇石”,重点赏析奇石,根据学生随机的回答灵活地组织课堂。</h3> <h3>高媛老师紧扣“奇石”设计课堂:听读课文,识石之奇;初读课文,感石之奇;精读课文,探石之奇;思维拓展,说石之奇,课堂环节由浅入深,环环相扣。</h3> <h3>文阳曼老师创设“小小探险家”的情境,她带领学生探黄山石之奇,让学生在文字的海洋里畅游;采用读、画、演、说、比等丰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感知奇石之趣。</h3> <h3>虽然都是初出茅庐的老师,但她们都勤学善思,教学环节设计流畅自然,教学方法使用恰当,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娴熟。</h3> <h3>听课教师特别是青蓝工程的结对师傅,对每节课都进行了细致的点评。老师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不仅拓宽了教学思路,在教学语言、组织课堂等方面也都有很大的收获。<br></h3> <h3>陈一玲老师谈心得</h3> <h3>高媛老师谈收获</h3> <h3>文阳曼老师谈感悟</h3> <h3>六年级数学组两位“老将”刘丽萍老师、张冰老师同时执教了《圆的周长》这节课。两位老师都是经验丰富的实力派代表,他们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把同样的教学内容演绎出了不同的精彩。</h3> <h3>张老师的课严谨而不失灵动,不管是导入环节还是新授环节亦或是巩固环节,张老师充分的预设与学生的课堂生成完美对接,充分说明张老师对教材研究十分的透彻,对学情更是了如指掌,真正做到了吃透教材、吃透学生。</h3> <h3>在探究圆周长计算公式时,张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圆的直径与周长到底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算硬币、口杯、手镯等实物,算出它们的圆周长比直径的3倍多,4倍少这样一个范围,得出猜想:圆周长大概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在动手操作中,适时地回顾、渗透了绕绳法、滚圆法这两种数学方法,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整节课环环相扣、水到渠成。</h3> <h3>刘老师的课侧重于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去发现知识、感悟规律。</h3> <h3>让学生动手测量圆的周长这一环节,刘老师组织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去测量大家准备好的圆形物品,通过操作,让学生发现可以用绕线法、软尺法、滚动法等多种方法去测量圆的周长。</h3><h3><br></h3> <h3>刘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让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自发的参与学习和交流。在探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时,设计了一份实验单,由小组合作完成,通过学生们进行测量、计算、交流讨论之后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这个规律。</h3> <h3>“异中求同”——六年级组教研组的老师们总结了他们相同的优点: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大胆实践,重视了学生的测量方法的培养;合作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协调能力。</h3> <h3>二年级数学组的张荣城、邓逾荣、唐巧艳老师同上了《5的乘法口诀》,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构思,却有异曲同工之妙。</h3> <h3>张荣城老师从学生感兴趣的猜谜语游戏引入新课,将5的乘法口诀与自己的双手联系起来,课堂轻松愉快。采用直观性、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根据“福娃图”得出1个5到5个5相加是多少,由此自然地引出乘法算式进而得出口诀,在直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向抽象过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整理的能力。</h3> <h3>邓逾荣老师的课设计平实,思路清晰,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呈现的方式简约而不简单。</h3> <h3>唐巧艳老师的课设计得自然而有深度,从知识的导入到呈现再到练习都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她精心设计了能让学生小组合作、动口表达、发展思维的活动,寓教于乐。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参与积极性高,真正实现了互动、主动、灵动。</h3> <h3>“异中求同”:三位老师都精心进行了课堂设计并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课堂既把握了重点又突出了难点;在新课呈现环节她们都不约而同地设计了同一个情境——利用5个福娃为一盒来推算出5的乘法,这个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范畴,浅显易懂,学生学得轻松;在课后也都布置了与课堂内容相关而又别出心裁的练习或活动。张荣城老师的抽奖活动很新颖有趣,学生都跃跃欲试。而唐巧艳老师留了一个跟孙悟空九九八十一变有关的悬念题,让学生找出里面的乘法算式,又为之后的新课埋下了伏笔,让学生兴趣盎然。</h3> <h3>“同中存异”:张荣城老师要重视乘法意义的理解,重视运用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的有梯度的练习;邓逾荣老师的课堂师生互动要更自然,更加关注评价语言;唐巧艳老师要注意板书安排,更好地为突出重难点服务。</h3> <h3>四年级伍文志老师和陈帅文同上了古诗词诵读课《小儿垂钓》。</h3> <h3>伍文志老师课前准备充分,教学课件图文并茂,利用动画音频把学生带入情境,诱发学生追踪故事情节,调动学习兴趣。课堂容量较大,学生接受知识多,教学实实在在,体现了原生课堂的朴实。如果教学组织语言再精炼生动些,古诗词教学的韵味就更浓了。</h3> <h3>陈帅文老师精心准备,用心设计。她教学环节衔接紧凑,重难点突出;既有理解诗意的妙招“连词成句”的方法指导,也有诗歌拓展群文赏析;朗读方法指导细致,想象意境、感受童真,层次清晰,寓教于乐。或读或诵,或唱或演,古诗学习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参与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如果能将课堂节奏放慢一些就更完美了。</h3> <h3>陈帅文老师谈体会</h3> <h3>为什么用“遥招手”而不用“遥摇手”?“遥招手”到底是“摇手”拒绝路人还是“招手”要路人近来?这些问题引起了听课老师们的热烈讨论。</h3><h3>“异中求同”:两位老师的课前准备都特别充分,动画音、视频让课堂丰富多彩;她们都抓住诗中关键词语品读感悟,体会童真童趣;领略诗意,品味诗境,感受诗中的人物形象,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h3> <h3>两位老师上课的风格是如此迥异。组内评课时,大家都认为伍老师的课更“文静”,“你发现小儿垂纶学得怎么样?”“从哪里可以读出来?”“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问题串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陈老师的课更“灵动”,读、说、演、唱等多样的组织形式让课堂生动活跃。“如果她们能互相取长补短,那就都是完美的课堂了!”</h3> <h3>相同的舞台,别样的精彩。开展“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旨在通过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在今后的教学中,各教研组会将“同课异构”作为教研的常态模式,积极地向深广度推进,打造更优质的课堂。<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