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这是19年前地处新疆米泉市十三户的新疆汽车改装厂的厂址,它的前身是1959年9月在一片戈壁滩上组建的农六师农机具制造厂。</b></h1><h1><b>该厂本来专门生产农机具和拖拉机配件,在1964年改装成功第一辆公共汽车。1988年-1989年改装的公共汽车、液压翻斗车和轻型货车总产量超过1700辆。到1993年达到年生产规模2000辆以上,可生产7大类21个品种的改装汽车。工厂占地面积50.7万平方米,有职工1490人,是自治区一级企业、国家机械行业在新疆唯一的骨干企业。</b></h1><p><br></p> <br><div class="cps-upload-file param-img"><div data-v-24994c6c="" contenteditable="false" class="cps-img-container media-container editor-img-container"><img data-v-24994c6c="" src="https://ss2.meipian.me/users/14788755/daa00940-fafa-11e9-9f48-2da86a8b21fe.jpg?imageView2/2/w/750/h/1400/q/80" data-src="https://ss2.meipian.me/users/14788755/daa00940-fafa-11e9-9f48-2da86a8b21fe.jpg?imageView2/2/w/750/h/1400/q/80" alt="" class="img ls-is-cached lazyloaded" style="height: 348px;"></div><div class="edit-container media-inner-editor bottom"><h1 style="text-align: left;"><b>汽改厂生产线</b><b></b></h1></div></div><br> <br><div class="cps-upload-file param-img"><div data-v-24994c6c="" contenteditable="false" class="cps-img-container media-container editor-img-container"><img data-v-24994c6c="" src="https://ss2.meipian.me/users/14788755/e223b630-fafa-11e9-9f48-2da86a8b21fe.jpg?imageView2/2/w/750/h/1400/q/80" data-src="https://ss2.meipian.me/users/14788755/e223b630-fafa-11e9-9f48-2da86a8b21fe.jpg?imageView2/2/w/750/h/1400/q/80" alt="" class="img ls-is-cached lazyloaded" style="height: 254.195px;"></div><div class="edit-container media-inner-editor bottom"><h1><b>汽改厂的产品</b></h1></div></div> <h1><b>尽管在2000年,汽改厂因亏损1个多亿破产了,但汽改厂的历史功绩谁也不能埋没。</b><b><br></b><b><br></b></h1><h1><b>曾经在汽改厂工作过的老师傅们心中一直念念不忘他们贡献了青春和汗水的汽改厂,2019年10月22日,20名当年汽改厂的老师傅们齐聚江苏淮安市……</b></h1> <h1><b>这是48年前我在新疆十三户新疆汽车改装厂工作时的老师傅们。这次聚会是由当年三车间的北京支边青年付万祥和朱珠发起的。我们从包头、北京、上海、无锡、常州、镇江和连云港约好,在2019年10月22日一起到达淮安看望那里的几个老同事。他们中间好几个都是当年和我同一个车间的师傅。</b></h1><h3><b><br></b></h3><h1><b>我17岁进厂,在厂里三车间的钻床旁干了8年多的钳工。是这些工人师傅言传身教,教会我诚信感恩的做人道理。他们手把手教我看图画线、磨钻头钻孔、装配翻斗车上的液压油泵……</b><b>我非常感激汽改厂,非常感谢我的工人师傅们。</b></h1><h1><b><br></b></h1><h1><br></h1> <h1><b>原一车间的张积义师傅与三车间的石祖春师傅</b></h1> <h1><b>张积义师傅和石祖春师傅夫妻俩在淮安万豪大酒店宴请大家</b><br></h1><h1><b>张积义师傅和石祖春师傅都是毕业于淮阴农业机械专科学校的同学,1963年分配到新疆汽改厂工作,是厂里的的第一批技术骨干。在汽改厂时他俩都是先进生产者,技术员、工程师,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张积义师傅还荣获机械工业部“铸造熔炼科技成果” 一等奖。<br></b><b>1981年调到淮安清江电机厂后,张积义师傅凭着自己诚实忠厚的人品和精湛的技术水平,赢得了全厂职工的尊敬和信任,他先后担任了高级工程师、清江电机厂厂长兼党委书记、董事长。在张积义师傅的领导下,仅仅几年时间,清江电机厂就从一个800人的小厂,发展成了有3000名工人,产值3个亿的全国500强的大厂,产品还出口到埃及等国家,是机械部首家在境外办厂的企业。张师傅也成长为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优秀企业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专家称号并享受国务院中青年专家补贴。</b></h1> <br><h1><b>这是原汽改厂的高级工程师吴长升,在2019年1O月22日汽改厂老同志淮安相聚时</b><b style="color: inherit;">朗诵他自己写的诗句:</b></h1><h1><b> 喜相逢<br></b><b>昔日我们工作在兵团,同在一个厂,甚至一个车间。今天我们从四面八方,千里迢迢,相聚在淮安。<br></b><b> 阔别多年再相见,<br></b><b>又是囍,又是缘,又是高兴,又是忆当年。<br></b><b>想当年进疆时,二十多岁,风华正茂,<br></b><b>看现在,白发苍苍,已到老年。<br></b><b>忆往事,一桩桩,一件件,仿佛就在昨天。<br></b><b>看:</b></h1><h1><b>职工们背砖盖成大礼堂,</b></h1><h1><b>职工们三天垒成大围墙;<br></b><b>开沟沟,种树木,挖走石头运来土,</b></h1><h1><b>栽树一行行;<br></b><b>环境美,绿树成荫,鸟语花香;</b></h1><h1><b>篮球队,文艺队,电影院,</b></h1><h1><b>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心舒畅。<br></b><b>工厂不断发展壮大,多荣光!<br></b><b>这就是我们工作生活的地方,<br></b><b>这就是我们奉献青春的地方。<br></b><b>然而,好好的一个厂,竟在2000年因亏损一个亿申请破产!<br></b><b>多么可惜,多么悲伤!<br></b><b>淮安相见,忆情深,<br></b><b>知心话儿说不完。<br></b><b>相逢总有分别日,<br></b><b>朋友之情永相连。<br></b><b>祝君各自多保重,<br></b><b>快快乐乐每一天。<br></b><b>但愿人长久,</b></h1><h1><b>千里共婵娟。</b></h1><h1><b>今日畅饮团圆酒,</b></h1><h1><b>盼望我们再相见。</b></h1> <h1><b>我们都是好姐妹</b></h1> <h1><font color="#010101"><b>哥俩好! 五车间老师傅 王风清与一车间的孔庆达师傅</b></font></h1> <h1><b>我是五车间的师傅马德成</b></h1> <h1><b>原三车间的指导员金恩亮与检验员石祖春师傅</b></h1> <h1><b>分别几十年的老朋友今天相见,太高兴啦</b></h1> <h1><b>我们都是一车间的</b></h1> <h1><b>我们都是三车间的</b></h1> <h1><b>我们三车间的老工人一起合影</b></h1> <h1><b>我见到了分别39年的黄志耿老师。当年黄老师是我在厂里721工大和电大英语班读书时的班主任。</b></h1><h1><b><br></b></h1><h1><b>我在三车间技术夜校里学习机械制图,在工厂办的7 .21工大学习文化知识,在厂里的电大班学习科技英语……调到镇江后,我在市有线电厂技术科干了6年的英语资料翻译工作,我的英语基础都是在新疆汽改厂电大英语班学习时获得的。</b></h1> <h1><b>原厂幼儿园指导员、上海支边青年费志杰带领大家一起唱歌,欢乐的气氛达到高潮</b></h1> <h1><b>2019年10月23日张积义师傅与马德成师傅陪同我们参观周总理纪念馆</b></h1> <h1><b>在周总理纪念馆门前合影留念</b></h1> <h1><b>我们汽改厂的两位资深美女朱珠付万祥与张积义师傅</b></h1> <h1><b>我在周总理纪念馆门前</b></h1> <h1><b>在周总理纪念馆的周总理铜像前合影</b></h1> <h1><b>在周总理纪念馆的西花厅</b></h1> <h1><b>参观周总理故居</b></h1> <h1><b>参观淮安的吴承恩故居</b></h1> <h1><b>这是淮安著名的清江浦小吃店,</b><b>五车间的马德成师傅和王维珍师傅请我们在这里吃</b><b>晚餐。大家吃了具有</b><b>淮安特色的长鱼面和荠菜包、蜜汁糖藕等丰富多彩的小吃,非常开心。</b></h1> <h1><b>淮安运河美丽的夜景。周总理家乡的人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让人感觉特别亲切。</b></h1> <h1><b>在聚会时大家回忆起在汽改厂工作的那些年、那些事、</b><b>那些人,</b><b>点点滴滴……</b></h1> <h1></h1><h3></h3><h1><b><font color="#010101" style="">这是1959年建厂时的第一任党委书记(政委)李志新同志。李志新政委十几岁参加革命,28岁时就担任团政委(我厂的政委),带领大家一起建厂。直到今天,老师傅们还非常怀念他。他们说,李政委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事业心,他有魄力,有远见,有口才,还善于团结同志,会用人 </font>。</b></h1><h1><b><br></b><b>建厂时,李志新政委和工人们一起背砖,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工人们亲手盖起了一栋栋厂房、宿舍和大礼堂。<br></b><b> <br></b><b> 李政委注重技术尊重人才,为厂里招了好几批中专毕业生和大学生。他对人和和气气,没有一点架子。不管你什么出身,他都一视同仁。</b></h1><h1><b><br></b></h1><h1><b>1964年,就是在李志新政委的带领下,我厂生产出了新疆第一辆公共汽车,从此农机厂就上了一个档次,为汽车改装打下了基础。</b></h1><h1><b></b><b><br></b><b>为了解决职工们的生活问题,李志新成立了家属服务社,解决了好几百名职工家属的就业和生活问题。稳定了人心,使工人们都安居乐业。</b></h1><h1><b></b><b><br></b><b>李志新政委还带领工人们在厂里种树美化环境,在他的领导下,当年的农机厂到处绿树成荫,成了农六师最大最美的工厂,在整个兵团都有名气……<br></b><font color="#010101"><b> </b></font></h1><h3></h3><div><font color="#010101"><b><br></b></font></div><h3></h3> <h1><b>李志新同志年轻时的照片</b></h1> <h1><b>李志新和夫人孙秀香抱着大女儿李捷</b></h1> <h1><b>汽改厂党委书记李志新的女儿李捷是1971年和我同时进厂同在三车间的工人,她当车工。李捷干活利索,性格开朗活泼,尤其是她哈哈哈的笑声极具感染力,在我心目中她就像茜茜公主一样美好。今天,当我把我们在淮安聚会的消息告诉李捷时,这位远在天边维也纳儿子家的公主感慨地说:“真想念你们,代我向各位老师傅们问好!”</b></h1> <h1><b>这是李树林和彭利纯夫妇。</b></h1><h1><b>他们俩是农机厂建厂时来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b></h1><h3><b><br></b></h3><h1><b>李树林(男)是技术股股长,文革前被提升为参谋长,后调到南宁铁路局工作,后因病去世。</b></h1><h1><b>彭利纯(女)是新疆第一辆客车的设计者和主持制造者,她是农机厂和农六师第一位工程师,后隨夫调到南宁铁路局工作。彭利纯是全国人大代表,现已退休居住在南宁市。</b><br></h1><h1><b><br></b></h1><h1><b>这张照片是吴长升工程师提供的,他还满怀敬意地写了照片的说明词。</b></h1><h3><b><br></b></h3><h1><b>我凝视着照片上这一对才貌双全的大学生、</b><b>汽改厂的</b><b>第一代建设者,不由得肃然起敬!!</b></h1> <h1><b>这是汽改厂的中层干部金恩亮同志。他是1959年第一批进厂的老人了。</b><b style="color: inherit;">几十年来金恩亮同志在厂里曾任干事、文教、车间指导员和厂医院的党支部书记等职务。</b></h1><div><b style="color: inherit;"><br></b></div><h1><b style="color: inherit;">金恩亮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政治处干部股时,他为厂子校引进高水平的教师;在三车间时,他成立了全厂</b><b>第一个</b><b style="color: inherit;">技术夜校,聘请陈开启等中专生给工人们讲授机械制图和各种专业知识;在八车间时,他带领一批能工巧匠在汽车装配流水线上忙碌,生产的三峰牌汽车奔跑在新疆大地上……</b></h1> <h1><b style="color: inherit;">这是金恩亮在八车间刚安装完毕下线的汽车里快乐地微笑。</b></h1> <h1><b>这是金恩亮和四车间副主任杨发生在底盘班生产线同工人们一块干活</b></h1> <h1><b>这是从四车间汽车生产流水线上安装完毕刚下线的130型轻型汽车。</b></h1> <h1><b>这是上海支边青年费志杰,她与金恩亮结婚后从103团调入汽改厂,1972年后在厂幼儿园曾经</b><b style="color: inherit;">担任过指导员。退休后她与金恩亮一起回到了上海。</b></h1> <h1><b>如今举杯祝愿:好人都一生平安!</b></h1> <h1><b>这是汽改厂的技术总检师徐德祥师傅。他是1960年跟着第一任厂长崔明德和副厂长汪芬进厂的浙江支边青年,后来到机械学校学习,他曾经是三车间的钳工、车工、检验员、技术员。徐师傅工作认真负责,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成为工程师,在厂检验科担任全厂的技术总检师和售后服务站的副站长。</b><br></h1> <h1><b>徐德祥师傅与夫人上海支边青年张佩华,他们是在汽改厂结婚的。张佩华在我厂六車间锅炉房当水处理化验员。</b></h1> <h1><b>徐德祥师傅的一家人 ,两个孩子都很孝顺。</b></h1> <h1><b>徐师傅退休前在办公室里。</b></h1> <h1><b>徐师傅2001年退休后回到上海。生活平安,健康快乐!</b></h1> <h1><b>这是汽改厂高级工程师吴长升保存的一张1963年,</b><b>周恩来总理</b><b>在人民大会堂为</b><b>北京市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作报告时的入场券。</b></h1><h1><b></b><b>1963年7月21日,吴长升作为北京钢铁学院的应届毕业生,</b><b>聆听了周总理的报告。</b><b></b></h1><h3><b><br></b></h3><h1><b>56年过去了,吴长升工程师今天仍然保存着这张入场券。他说,当年的情景我至今依然历历在目:</b></h1><h1><b></b><b>那天,我们是从北大门进入人民大会堂的。</b></h1><h1><b>我的位置离周总理很近,看得清清楚楚。</b><br></h1><h1><b>周总理微笑着,</b><b>非常亲切,他</b><b>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离开学校后应该怎样工作,他讲的很细,甚至讲到要我们注意爱护眼睛。我们很受鼓舞,很感动</b><b>……</b></h1><h1><b><br></b></h1> <h1><b>这是吴长升、杨菊英夫妇年轻时的照片。吴长升是1963年北京钢铁学院毕业,国家统分来到新疆汽政厂的,他一直从事技术工作,历任车间主任、设备动力科和技术科科长。</b></h1><h1><b>杨菊英是1959年进厂的,在政治处干部股和组干科工作。</b></h1><h1><b>他</b><b>俩都是共产党员。</b></h1><h1><b></b><b style="color: inherit;"><span style="color: inherit;">他们这一对</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北京帅哥与江南美女</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当年在我厂青工们眼里是人人羡慕的最佳组合呢。</span></b></h1><h1><b style="color: inherit;"><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b></h1> <h1><b>吴长升师傅与杨菊英师傅在北京</b></h1> <h1><b>多么幸福美满的一家人!北京帅哥与江南美女在新疆汽改厂内把三个子女都培养成了大学生,个个都事业有成!</b></h1> <h1><b>这是1963年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毕业,国家分配到兵团农六师农机厂(后改为汽改厂)工作的吴长升。他在厂里从事技术工作几十年,从工程师到高级工程师,直至退休。这是2O17年4月吴长升重回母校时的照片,他已白发苍苍,感叹:我把青春都献给了新疆兵团!</b></h1> <h1><b>如今举杯祝愿:好人都一生平安!</b></h1> <h1><b>这是淮阴机械学校毕业1963年进厂的石祖春和张积义夫妇。</b></h1><h1><b>慈眉善目的石祖春师傅当年不但是三车间的检验员还是厂里热心的业余“红娘<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她</b><b style="color: inherit;"><span style="color: inherit;">经常助人为乐,帮助青工们介绍对象,成功率还挺高呢。石师傅是青工们心中的善良可亲的好大姐。呵呵呵。</span></b></h1><h1><b><br></b></h1><h1><b> 张积义师傅原来在一车间工作,调到淮安后担任清江电机厂高级工程师、厂长等职务,获江苏省优秀企业家称号和国家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 </b></h1><div><b style="color: inheri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b></div> <h1><b>这是淮阴机械学校毕业1963年到新疆汽改厂的梁宗梅师傅(四车间铣工)和刘树岗夫妇</b></h1> <h1><b>这是毕业于淮阴农业机械学校,1963年分配到汽改厂工作的王维珍师傅。</b></h1> <h1><b>一车间的张萍师傅,1967年 刚满25岁时</b></h1> <h1><b>张萍和她的丈夫黄文生都是一车间的工人,张萍干的是清沙工黄文生是干大炉工,两人在汽改厂结为夫妻。</b></h1> <h1><b>张萍与黄文生中间是张萍母亲抱着张萍的女儿,多么幸福的一家人,可惜黄文生师傅为了抢救</b><b>工厂商店的物资在大火中牺牲了,被追认为烈士。</b></h1> <h1><b>张萍与她的孩子们</b></h1> <h1><font color="#010101"><b>1973年11月份黄文生师傅在厂里因公殉职时,他最小的儿子还不满两个月。 张萍师傅一个人含着眼泪把三个儿女抚养成人。1981年她调回连云港工作。</b></font></h1> <h1><b>北京支边青年赵凌云1965年进汽改厂时的照片</b></h1> <h1><b>一车间的赵凌云与三车间电工张宝祥</b></h1> <h1><b>赵凌云抱着一车间黄文生师傅的女儿在汽改厂。</b></h1> <h1><font color="#010101"><b>赵凌云从内蒙古的包头专门来到淮安看望当年汽改厂的老同事们。</b></font></h1> <h1><b>这是北京支边青年朱珠,1965年支边来新疆。当年她是我厂三车间的车工,也是我同一个宿舍的大姐。</b></h1> <h1><b>这是朱珠当年被汽改厂派去当列车员时期的照片,朱珠站在最下面的台阶上。</b></h1> <h3><br></h3><h1><b>朱珠身材高挑,皮肤白皙,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伶牙俐齿的,像朵带刺的白玫瑰 。厂子校的天津支边青年、才子翟君鸿老师一下子就把朱珠这朵白玫瑰给摘走了。哈哈,我至今还记得我和同宿舍的黑牡丹付万祥提着新买的热水瓶和脸盆,一路上嘻嘻哈哈地把朱珠这朵白玫瑰送到她的新房……几十年过去了,白玫瑰现在还是那么端庄优雅,带着书卷气,哪里像70岁的老人?</b></h1> <h1><b>北京支边青年付万祥,也是1965年来到新疆汽改厂,她在三车间任刨工,她和我同一个宿舍。这是</b><b style="color: inherit;">付万祥1971年3月</b><b style="color: inherit;">在汽改厂的照片。</b></h1> <h1><b>付万祥身材苗条一笑两个酒窝,像一朵俏丽的黑牡丹。当年乌鲁木齐来的大学生杨大哥一眼就看中了这朵牡丹花,马上就把她带走了。他们婚后生了两个儿子,都培养成了大学生。如今付万祥这个资深美女回到北京,含饴弄孙、生活安详,</b><b style="color: inherit;">至今</b><b style="color: inherit;">风韵不减当年。</b></h1> <h1><b>毕业于淮阴农业机械专科学校,</b><b>1963年分配到新疆汽改厂的工程师王锦云和魏秀华夫妇</b></h1> <h1><b>王锦云工程师的女儿王淮英在我厂生产的汽车前留影。</b><br></h1><h1><b><br></b></h1> <h1><b>王淮英1983年在新疆汽车改装厂工作,1998年调到江苏省淮安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工作,从事职业三十一年。在淮安工作期间曾被评为市交通局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荣获淮安市清河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励。退休前是汽车运用技术专业高级工程师,退休后曾任社区党支部书记,2017荣获清浦街道优秀共产党员称号。</b></h1> <h1><b style="color: inherit;">王淮英至今还记得我父亲沈嘉年老师教过她英语。王淮英退休前是高级工程师。她经常去看望张积义和石祖春师傅,我们这次在淮安也是她跑前跑后的接待,真是个有情有义的好姑娘!</b></h1> <h1><b>这张照片是我进汽改厂时拍的。</b><b style="color: inherit;">在1972年元旦那天,我刚领到工作服,马上就美滋滋地穿着这套工作服去厂里的照相馆拍下了这张照片。</b></h1> <h1><b>这是</b><b>1972年</b><b>我家的全家福。</b></h1><h1><b>1974年8月,我的父亲沈嘉年和母亲谢纬玲一起调到汽改厂子弟学校当老师。我父亲教授英语和物理,</b><b style="color: inherit;">曾被米泉县评为优秀教师。</b></h1><h1><b style="color: inherit;"> 我父母在汽改厂工作生活了5年,1979年落实政策调到镇江船舶学院(江苏科技大学)。</b></h1> <h1><b style="color: rgb(1, 1, 1);">2005年7月17日,妈妈74岁生日照。我的父母不论是富裕还是贫穷,健康还是疾病,都不离不弃,互相搀扶着往前走。</b></h1><p class="ql-block"><br></p> <h1><h3></h3></h1><h1><b><font color="#010101"> 这</font>是我的父母亲钻石婚纪念照。</b></h1><h1><b>2013年4月,爸妈结婚60周年啦。<br></b></h1><h3></h3><h1><b>那<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是</span>人间四月天,在江苏科技大学的校园里,<span style="color: inherit;">幸福像花儿一样 。</span></b></h1><h3><b style="color: rgb(1, 1, 1);"></b></h3><h3></h3> <h1><h3></h3><h1><b>2017年春节,我和丈夫与91岁的老父亲在一起。墙上挂的是我母亲手工制作的布艺作品。</b><b><br></b><b>现在,我的父母亲都已经远去了。</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b><br></b></span></h1><h3><br></h3></h1> <h1><b>1971年和我同一批进厂的师子校同学张晓萍,在二车间担任电焊工。</b></h1><h1><b>这是张晓萍和她的师傅、工友一起检查钢圈质量。照片左一候桂梅,左二赵宗申,左三张晓萍,右二周师傅。</b></h1> <h1><b>这是1971年和我一起进厂的师子校同学王学正,当年他在一车间工作。1974年他调到农六师医院任牙科主治医师,后来自办诊所。王学正是五家渠著名的牙科医生,还出版了自传体小说《军垦医家》一书。</b></h1><div><b> </b></div><h1><b>我们这次在淮安聚会时,王学正还专门打电话来<span style="color: inherit;">,他至今都清楚地记得当年一车间的老师傅们,他向老师傅们一一问好!</span></b></h1> <h1><b>这是我的师子校同学、当年汽改厂的工人王玉(技术科)和王岩(四车间)在汽改厂大门口的合影照片。</b></h1> <h1><b> 王玉和白进元的全家福</b></h1><h1><b>我在师子校的同班同学王玉,1978年调到汽改厂,在厂里工作了14年。她亲眼看到汽改厂由兴旺到衰败的全过程,心痛万分,但也无能为力。</b></h1><h1><br></h1><h1><b>王玉在1992年离开汽改厂与她的丈夫白进元(原八车间工人)一起自主创业。十几年过去,王玉凭着诚实的劳动和真诚的人品,在商海中拼搏,她不但成了民营企业的董事长还参加自学考试,并且读了清华大学MBA。</b></h1><h1><br></h1><h1><b>王玉一直都尽力帮助汽改厂的老工人,她多次宴请并出资请当年汽改厂的老人们到内地旅游。她还让我写书,记载汽改厂的这段历史,但我实在没有能力写,只能做个美篇。</b></h1><p class="ql-block"><br></p> <h1><b>汽改厂的部分工程技术人员</b></h1> <h1><b>汽改厂八车间的部分工人们</b></h1> <h1><b>部分工人在汽改厂大门口合影</b></h1> <h1><b>这是48年前和我一起分配到汽改厂的部分同学</b></h1> <h1><b>2016年7月,我和三车间的车工彭汝为师傅专程从镇江和南京来到淮安,我们与石祖春师傅、张积义师傅、王维珍师傅和马德成师傅欢聚一堂!</b></h1><div><b><br></b></div> <h1><b>2017年8月,王玉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宴请部分汽改厂老同事</b></h1> <h1><b>这是王淮英的女儿和外甥在新疆汽改厂大门口的合影</b></h1> <h1><b>这是原三车间的裴运博师傅在刘少奇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中获得的奖杯和书法作品。</b></h1> <b>这是农六师师史上对新疆汽车改装厂的介绍(1)</b> <h1><b>这是农六师师史上对汽改厂的介绍(2)</b></h1> <h1></h1><h1><b> 19年过去了,昔日辉煌的新疆汽车改装厂已经不存在了。在该厂的厂址上,是一个名叫“幸福小镇”的大社区。2017年7月和2018年7月,我两次到新疆参加同学聚会,几次路过这个“幸福小镇”, 可那里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厂房,当年厂里的老工人也大都不知去向,得知</b><b style="color: inherit;">我当年的师傅李振南和左绪敏都已经离开了人世,我不由得瞬间泪目。</b></h1><h1><b><br></b></h1><h1><b>想到广大工人辛辛苦苦几十年建成的好端端的一个大厂、自治区的名牌企业就这样消失得无影无踪,我觉得太心疼,太悲催了,只想大哭一场。替自己、替那些为汽改厂奉献了全部精力的我的师傅们,大哭一场!</b><b><br></b><b> <br></b><b>他们那一代人,是我们共和国的第一代产业工人,每个人在奉献了青春、终身的同时,都用点滴的力量,为共和国的大厦,奉献了原始积累,甘当了后人看不见、深埋在大厦基石中的一颗颗微小沙粒!</b><b><br></b><b><br></b></h1><h1><b>感恩,我的汽改厂!感恩,我的师傅们!</b></h1><h1><b></b><b>祝愿好人都一生平安!</b></h1><h1><b><br></b></h1><h1><b> 我是当年在汽改厂三车间任钳工的沈益民(小沈),也是这集美篇的作者。</b></h1><div><b><br></b></div><h1><b> </b><b>这集美篇是受我的中学同学、原汽改厂工人王玉的委托,在我们的班长朱建华(原农六师政委朱曙光之子)的帮助下,从农六师师史中查到汽改厂的一些数据和资料,在朱建华的指导和在汽改厂部分老人的帮助下完成的。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b></h1><div><br></div><h1></h1><h1><b></b></h1><h1><b> </b><b>由于我水平有限,资料也有限,不当之处请谅解。</b></h1><h1><b><br></b></h1><h1><b>2019年10月31日星期四</b></h1><h1><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