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辛戈</div><br> 10月19日——20日,现居青岛的乳山籍著名作家冯德英回到家乡,参观了冯德英文学馆、“三花”文博馆和冯德英旧居,并与街坊邻里叙旧,寻找儿时的回忆。此行距他上次回故乡举行赠书活动,正好过了一年的时间。<p></p><p> 1935年12月,冯德英出生于现乳山市冯家镇观上冯家村一个贫苦的农家。1949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无线电台长、雷达指挥排排长、文化干事、创作员等职。1980年转业后历任济南市文联主席,《泉城文艺》主编,济南市政协副主席,山东省作协主席、党组书记,《时代文学》主编,青岛市政协副主席等职,是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六届主席团委员,第七届全委会名誉委员,中国文联委员,是山东省为新中国成立和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100位英模人物之一,被省政府授予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br></p><p> </p><p></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航拍观上冯家村(作者摄于2019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东省乳山市冯家镇观上冯家村(作者摄于2019年)</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出身贫苦的群众偶像</b></div> “这张合影里我的年龄最小,当时才14岁,还是个孩子。” “三花”文博馆里,冯德英指着墙上的一张他参军时的老照片,饶有兴致地向陪同人员和他的亲友讲述过去的故事。他的一家几乎都投身革命,并为革命做出了重大牺牲。受家庭的影响,冯德英自幼接受了革命的洗礼,他6岁入解放区抗战小学,9岁当儿童团长,十多岁就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长环境和革命经历,是他创作的动力和灵感的来源。<br> “我们是看着您的作品长大的,听说您今天回来,我们专程从银滩骑自行车过来,能见到您真是太高兴了。”冯德英此次回到家乡的消息不胫而走,两位年过6旬的“粉丝”听说后专程骑行数十公里过来看望自己的偶像。他们来自北京,目前定居在银滩,“三花”影视作品正是他们那个年代追过的“大片儿”。两位“粉丝”的到来,让冯德英十分高兴,他与他们交谈了许久,并热情地为他们签名赠书。<br> 土生土长的乳山人更是有种深深的“三花”情怀,据笔者的父亲介绍,现在五六十岁以上的人多是读着“三花”作品长大的。《苦菜花》刚出版发行时,农村多数人家经济不是太宽裕,多数人是靠借阅才读到《苦菜花》。当时买灯油的钱也得省,家长是不允许孩子点灯看书。海边渔村的一些少年学生有着偷偷用爸爸的手电筒趴在被窝里看《苦菜花》的经历。徐家镇黄疃村有位叫姜喜芹学生,放学后帮助妈妈做饭,一边烧火,一边看《苦菜花》,火烧出了灶口也全然不知,是父亲进门喊了一嗓子,才回过神来,再晚一点,裤脚就被燎着了。1965年底至翌年初,电影《苦菜花》在乳山农村巡映。那段日子里,街谈巷议全是《苦菜花》,叫好声一片。当时,只要周边的大村及有驻军的地方上映《苦菜花》,人们就追着看,一遍又一遍不知厌倦。当人们看到那些熟悉山水、村庄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真是又惊又喜感叹!读《迎春花》时,人们当看到乳山口、嶞崮山等离自己家很近的地名印在了书上,一种地域自豪感油然而生。<br> “我之所以成为作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时代和中国革命的发展,我的命运是和中国革命的命运紧密息息相连的。”这篇原载于1992年6月5日《人民日报》的访谈,道出了冯德英创作的灵感源泉——乳山这片红色大地上那些平凡人所创造的不凡故事。他的作品是他亲身经历真实的写照,其中的人物几乎都可以找出生活的原型。冯德英的著作和冯德英本人,对家乡乳山的经济和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许多人以他为榜样,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把人民的奋斗、民族的情怀记录下来,这是文化自信,是作家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br><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0月20日,冯德英在“三花”文博馆与两位骑友粉丝合影(作者摄于2019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0月20日,冯德英在观上冯家村签名赠书(作者摄于2019年)</h3> <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成就斐然的文坛巨匠</b></div> 1958年1月《苦菜花》出版,冯德英立即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作家,当年11月他出席了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与热情勉励。之后,他的《迎春花》《山菊花》相继问世,均反响热烈,好评如潮,成为举世闻名的红色经典作品。“三花”60年来不断地再版,并被译为多国文字出版而广为流传。《苦菜花》一些章节,被编入学生教材。他另有长篇小说《染血的土地》《晴朗的天空》、电影剧本《女飞行员》《冯德英中短篇作品选》、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炼狱中的天使》《雾锁寒冬》等,也均为广大读者所喜爱。<br> 1960年在全国第三次文代会上,周扬在作题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工作报告中说“《苦菜花》以敌后抗日根据地复杂的残酷斗争为背景,刻划了一个善良而又勇敢的革命母亲的形象”;文学评论家李希凡撰文称赞《苦菜花》是中国描写母亲最成功的作品;冯德英也被北京大学文学研究室评为中国第一个完整地塑造出一位革命母亲形象的作家,并在大学教材《当代文学概观》里进行介绍;《苦菜花》被普遍称之为中国版的高尔基《母亲》。冯德英是中国当代红色经典作品的代表性作家,也是一位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家,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其作品以深刻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人文浓郁的地域气息,被誉为昆嵛山的“顿河风情”。胶东是革命老区,乳山在老区的中心腹地的母爱圣地,冯德英的“三花”是典型的母爱文化和红色文化的交融之作,是伟大的地域人文智慧结晶。对特别是他在长篇小说《苦菜花》中刻画了一个饱经风霜、倍受磨难、意志坚定的母亲,对乳山母亲的母爱事迹进行了概括而深刻生动的描述,其栩栩如生的形象被誉为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而丰满的革命母亲英雄形象,《苦菜花》既是一部红色文化经典之作,也是母爱文化的典范之作。<br> 今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面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文学发展水平,深入揭示新中国70年来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学习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等10家出版单位,共同策划了“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该丛书收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描写我国人民生活图景、展现我国社会全方位变革、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主体地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讴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70部原创长篇小说精品力作,冯德英的长篇小说《苦菜花》名列其中。<br> 冯德英是中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中国当代红色经典作品代表性作家,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他认为:“在文学道路上,我最深的感触,就是作家必须对人民负责,必须对各种复杂多变的生活现象,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高度的党性原则。作家应当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只有意识到艺术崇高的社会目的,作家才能坚持作品的真实性,才能认真地观察生活,从而贴切正确地反映生活。不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人,是不配作家称号的。”<br><br> 苦菜花电影海报(冯德英文学馆资料)<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电视连续剧《苦菜花》剧照(冯德英文学馆资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出版的《冯德英文集》(冯德英文学馆资料)</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热爱家乡的乳山赤子</b></div> 冯德英不仅在文学创作中以饱蘸深情的笔墨盛赞故土和乡亲,肯定胶东人民在民族解放的历史进程中不可替代的贡献,更是在生活中回馈家乡和人民的深情厚意。他的作品感人,他对家乡的热爱也同样感人。1958年把《苦菜花》全部稿费8000元捐献给家乡家乡的烈属、军属。<br>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乳山市委、市政府决定创建冯德英文学馆,为人们学习冯德英的文学思想,领悟他的作品艺术内涵提供良好平台,弘扬红色文化和母爱文化,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凝聚力,增强吸引力,增强竞争力,增强拉动力,整合优势资源,推动经济文化建设。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方得始终。前行路上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精髓。<br> 冯德英文学馆坐落于乳山市政府广场东,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00平方米,藏品3600多件,陈展设施齐全,功能完备。一楼为主陈列厅、冯德英书房复原室、三花书屋等,陈列和收藏冯德英先生文学创作生涯中丰富的图片、作品、影像、实物等文物资料;二楼为胶东御倭抗日纪念厅、多功能厅等,文物、文字、图片等载体,展示胶东自宋、元、明、清至抗日战争时期乳山700多年御倭抗日的历史。2008年9月在冯德英文学馆开馆仪式上,冯德英捐出了他在2007年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山东省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时获得的全部20万元奖金,在家乡15处乡镇、街道办事处设立书屋,方便群众阅读。“我是乳山人民的儿子,我是胶东人民的儿子”,冯德英不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高风亮节,而是一位赤子对母亲最自然的回报。在他看来,自己的文学成就并非天分,而是胶东地区革命斗争的环境、乡亲和亲人的英雄壮举点燃了他创作的激情,他说:“我特别热爱我的故乡”,“我与故乡的土地和人民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br> 冯德英文学馆开馆至今,已接待来自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区及港、澳、台地区和国外观众100多万人次。长期配合机关、学校、企业、镇村组织的参观学习和开展红色的文化进军营活动,已成为国家干部反腐倡廉及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成为乳山展现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冯德英文学馆不但收藏、展出冯德英创作生涯中的相关资料,还具有文学阅读、交流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用。以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三花”人文精神为办馆宗旨,以学习研究冯德英的文学思想,组织相关学术研讨交流等文化活动,普及推介冯德英文学作品,提高教育作用。冯德英文学馆现已被命名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山东省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威海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是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知识教育的重要阵地。<br> 除了冯德英文学馆之外,我市还建有冯德英故居、“三花”文博馆、电影《山菊花》拍摄地等场馆。以《山菊花》拍摄地为例,对拉动当地的文化旅游活动,效果很好。1980年秋天,电影《山菊花》在冯德英的家乡观上冯家北山上开机。倪萍饰演女主角桃子,王玉梅饰演桃子妈,李朝友饰演于震海,影片中过半数以上的镜头是在诸往镇东尚山村取景拍摄。我市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红色主题教育和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对东尚山村的倪萍版的《山菊花》拍摄地进行修缮维护,女主角桃子结婚时的3间婚房经过修缮整理,成为乡村旅游和乡村记忆工程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东尚山村被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为第二批省级传统村落称号,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公布在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br> 2018年,冯德英签名赠书仪式(冯德英文学馆资料)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8年,冯德英文学馆开馆仪式(乳山市报社资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冯德英旧居(作者摄于2019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菊花》影视拍摄基地(作者摄于2017年)</h3> “三花”精神、冯德英情怀,在冯德英的家乡乳山已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时时释放着正能量。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航拍山东省乳山市潮汐湖(作者摄于2018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