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 我家老房修复改造完工了。 <br> 老房子坐落在老信誉楼南侧,沧海路以北,财神庙、大街南、前场、后场四村交汇处。因为是城中老村,绝大部分都出租了,2000年以后,有很多收废品的租住在这片区域,毁其名曰“破烂一条街”。</h3> <h3> 今年九月份,一直租住在这里的卖馒头一家搬走了。长年累月的风吹雨淋,日复一日蒸馒头时的热气,房子损坏很严重,东、西偏房有漏雨的痕迹。这片房子必然会拆迁,但是不知要到哪年哪月,再不修复担心伤了人,全家人商议,还是重新改造吧!哥哥一家在沧州,他没时间打理这些事,我也很怵头,还是大姐夫主动请缨,操持老房子改造的一切大事小情,我做帮手。</h3> <h3> 伴随着挖掘机的轰鸣声,房子像风中飘摇的落叶,一片片倒塌,满目狼藉,让你感受到什么叫摧枯拉朽。曾经的街坊邻居路过,热心地问这问那。有人建议把正房也拆了,我坚持不拆,尽管这房子陈旧清贫,但堆满房子角角落落的那些生活情节弥足珍贵,这里记载着我和哥哥、姐姐许许多多的故事,是我逝去的爸爸一手操持起来的,我要留下些许记忆。</h3> <h3> 这个房子是1980年的这个时候建好的,我在大街南小学读二年级。那个年代建房子,同门家族、左邻右舍、亲戚朋友都来帮忙助工。起房上梁的那一天,中午放学直接跑去了工地,迫切地想看看自家的房子倒底建到了什么程度。还有一点就是我知道农村建房的习俗,在上梁的时候,有一个祭祀的环节,祈盼五谷丰登、生活幸福,祭祀就有好吃的贡品。我如愿看到了感觉那么高大上的新房子,得到了在那个年代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到的点心。下午放学回到家里,妈妈正和婶婶大娘张罗着炒菜做饭,屋里屋外摆好了桌椅板凳,准备邀请所有帮忙助工的人喝酒庆祝,奶奶也蹒跚着小脚帮着干这干那。晚上,爸爸兴奋地向所有的客人一一敬酒,脸上写满了自豪,客人们也非常配合地喝的涨红了脸,海阔天空地聊着大家都喜欢的话题。房子的一砖一瓦,都有爸爸妈妈亲手劳做的印记,那是他们辛苦创建的家园,是我们兄弟姐妹的根,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凭借一抹温馨的乡土气息,让一颗疲乏的心回归故里,找到久违的感动和温暖。</h3> <h3> 1981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一家搬离了爷爷建的老屋,住进了新家。我家是后场村的,到了四村交汇处,又结识了其他几个村的小伙伴。我们结伴一起去上学读书,一起去一夜河逮鱼摸虾,一起去黄骅烈士陵园(现在的信誉楼职工培训基地)捡柏树叶做书签,一起去拖拉机站(现在的华贸购物广场)看电视……。四年级的时候,我们从大街南小学一起走进城关完小(现在的大世界家具城),直到升入初中,进了不同的中学,才慢慢分开。参加工作以后,又恢复了往日的联系,毕竟是各忙各的,难得见上一面。那个时候总是很容易满足,几片叶子,一堆泥巴,火柴盒香烟皮,知了蚂蚱就是我们的玩具,玩起来格外地开心,如果给做件新衣服绝对是欣喜若狂。</h3> <h3> 在这座老房子里,一件让我纠结难受好几年的事,至今想起来,总感觉对不起哥哥和姐姐,特别是大姐。那个时候,哥哥有好几百本小人书,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我们都很喜欢看,其中有一套《水浒传》,也是哥哥最喜欢的。财神庙的某某在我家看到了这套小人书,要借回家慢慢看,我犹豫了半天,最后还是壮着胆子偷偷地借给他了,说好三天后归还。期限到了,书没回来,上门索要,说还没看完,再加几天,我隐隐有些担心。连续要了几次,最后竟然说弄丢了,我可傻眼了,哥哥发现了可怎么交代,忐忑不安了几天,慢慢的就把这事撂下了。突然有一天,哥哥和两个姐姐吵起来了,他们在争论那套《水浒传》的事,问我是否看见过,我谎称不知,他们也没怎么怀疑我。最后,哥哥分析判断出了结论,一定是大姐把书借出去弄丢了,理由是她经常借别人的书,也把自家的书外借。大姐急的哭了起来,我知道大姐的委屈,也只有我最清楚,可是没有勇气说出来,我自责懊悔,是我的过错让大姐背了黑锅,蒙受不白之冤,我切齿痛恨那个借书不还的无赖骗子。这件事情对我影响很大,有过阴影,以至于到了学习古文中“书非借不能读也”这句话时,还有其他的想法。但更多的还是教育告诫了我,做人一定要讲诚信,一诺千金,对的起自己的良心,感恩他人的帮助,善待他人的信任。</h3> <h3> 老房子改造,打开了我尘封已久的童年记忆,那时候的天总是很蓝,日子也过的不紧不慢,虽然物质匮乏,却也快快乐乐,幸福感还是蛮高的。童年,已成过往!已成追忆!像母亲甘甜的乳汁,像醇香的烈酒,像淡淡的清茶,像浓浓的咖啡……回味无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