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随着女儿大学毕业留京工作,我们也来北京定居的缘故,老家来的人就多了,我来故宫的机会也随之而来,因为谁都想到国家最大最古老的皇城看看。今年10月祖国70华诞,大庆主要活动都在京城,家乡就有人过来,这不我又一次走进了故宫。都已经十月中旬了,可进故宫的游人还是超多,虽说不用站排买票(只在网上买票,凭身份证入场)就入场的队伍不知排出几里地长,随着人流涌动,我们一步步进午门入端门,你想拍照一张比较清静的照片很难很难。就是这样你细细观察,身边左右每个游人的脸上都面带笑容,不急不躁的前行。我们也跟随着游人队伍,穿越一座座宫殿,触摸高大的红墙,赏心悦目的观看着鎏金铜狮、鎏金铜缸……,行走在这座世界最大的木质建筑的宫殿中,凝心静气,举目四望,耳畔不时传来讲解员的清楚讲解,有时好像王座上帝王和群臣朝拜的声音,有时好像畅音阁上传来的昆曲清音,也仿佛听到小燕子欢快的笑声……。</b></h1> <h1><b>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五年,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占地面积约78万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房屋8700余间,高约10米的城墙和宽达52米的护城河围绕四周。紫禁城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b></h1> <h1><b>故宫博物院就是明清时期的皇宫紫禁城,位于北京城正中央,是一座城中之城。紫禁城外围又被一层皇城围绕,天安门就是皇城的正南门,由天安门向北,是一条纵深而宽阔的御道,经过端门,直通向皇宫的正南门午门。这条道路就是北京纵向中轴线。</b></h1> <h1><b>紫禁城分为外朝和内庭两大部分,外朝以三朝大殿既太和殿为主体,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主要是皇帝举行大典礼的场所。内建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东西六宫为两翼,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以及皇帝和后妃们生活的地方。此外,还包括东路太上皇殿及皇子居住的南三所和外西路太后宫院。</b></h1> <h1><b>紫禁城建成后,这里先后住过明、清两代共24位皇帝。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紫禁城作为封建皇宫的历史终结,但逊帝溥仪和皇室仍住内庭。1914年紫禁城外朝部分壁为“古物陈列所”,对外开放。1924年逊帝溥仪迁出紫禁城,1925年内庭部分成立“故宫博物院”,1948 “古物陈列所”与“故宫博物院”合并,统称故宫博物院。</b></h1> <h1><b>内金水桥:内金水桥位于故宫内太和门前的内金水河上,是5座并列单孔拱券式的汉白玉石<span style="font-size: 17px;">桥。</span>河堤和河床均用白 石砌筑,河身曲曲折折,或宽或窄,最终流入 护城河中。据说 这条河是故宫的风水河,同时具有 排出雨水和生活污水、提供消防水源的作用。</b><b>这五桥随着弯曲如弓的金水河河道</b><b>也成弧形排列,桥的规格制式和外金</b><b>水桥相同。内、外金水桥桥的中间一座为御路桥,是专供皇帝行走的。 两侧为宾桥,尺寸略小,供官员行走。桥面均稍有坡度,中间出现拱面,而且桥身中间窄、两端宽。这种变化多姿、起伏曲</b><b>折的线条,似“蹑玉桥之长虹”,与线条方正、高大雄伟的宫殿建筑相得益彰。</b></h1><h3><br></h3> <h1><b>太和门:紫禁城外朝正门,明永乐十八年建成。初名奉天门,明嘉靖四十一年改称皇极门。在明代为皇帝早朝“御门听证”处,清顺治元年顺治帝入关后在此继皇帝位,并颁布了第一道大奢令,清顺治二年始称太和门,清光绪十四年毁于火,次年重建。</b></h1> <h1><b>铜狮:走进故宫都会对鎏金铜狮多看几眼,虽然不是用纯金打造,但含金量也不低啊,据说每只鎏金狮都要反复涂上五遍。故宫狮是用来守护皇宫安全的瑞兽,造型健硕、气势威猛。摆放也很有情趣,一定要一雌一雄,成双成对才会吉祥,而且左右顺序也不能混淆。说故宫是中华民族的宝库,这里真是名副其实。</b></h1><h3><br></h3> <h1><b>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两代举行重大庆典活动的场所。明永乐十八年建成,初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始名太和殿。“太和”出自《周易》意既天地万物和谐运行。每年元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三大节以及皇帝登基、大婚、册立皇后、宣布进士名次、名将出征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太和殿座落在三层汉白玉台基之上,殿高26.92米,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是中国现存等级最高的古代建筑。宫殿檐角安放10个走兽,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装饰最高等级的孤例。殿内正中为雕龙髹金漆宝座,上方悬挂乾隆帝御笔“建极绥猷”扁,四周矗立六根“沥粉贴金”盘龙柱,殿顶天花正中的藻井雕有口衔宝珠(又称“轩辕镜”)府首下视的蟠龙。殿内铺墁苏州产细料澄泥方砖,俗称“金砖”。太和殿几经焚毁重建,现为清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后的形制。</b></h1> <h1><b>一张龙椅,演绎朝代更替;一座宝殿,</b><b>见证成败盛衰。</b></h1> <h1><b>站在太和殿广场上拍摄一圈,没有拍好,不能完整展现出这个大殿的恢宏气势。</b></h1> <h1><b>每个游人走进太和殿都会首先去看看皇帝做的那尊宝座,其实,那没什么可看的,离得大老远,你也只能在门外瞅瞅,人多还特别拥挤。其实太和殿这儿最值得看的就是殿门口矗立的一对铜龟、铜鹤。相信很多人都把他们忽略了,但它们却是太和殿这里最能体现皇帝们梦想的东西。先来说说铜仙鹤,古人们对于鹤有一种特殊的崇拜,仙鹤代表一种“成仙”的愿望,在咱们所知道的很多道教和佛教典籍里,谁成仙人了一般都是驾着一只鹤飞上天,驾鹤西去。太和殿前,皇帝们安一座仙鹤,寓意就是希望自己可以得道成仙,能永世统治帝国! 在仙鹤的后面,还有一只龙头龟,记好喽,这可是龙头的龟!可不是普通的乌龟。龟嘛,就是长寿的像征。铜龟和铜鹤,强强联合,象征江山永固,真的如此吗?事实自有评说。</b></h1><h3> </h3><h3> </h3><h3> </h3> <h1><b>日晷:中国古代测日影定时刻计量器。此日晷的晷盘是上下两面有刻度的圆盘,汉白玉石制成,晷针铁制,重直于晷盘,晷座呈正方形,用四根石柱支撑。晷盘倾斜地放置在晷座上,盘面平衡于赤道面,晷针指向南、北极。晷针投影随太阳运转移动,盘上刻度根据投影表示时间。从春分到秋分的半年里,看晷盘上面(即赤道以北)的刻度,从秋分到来年春分的半年里晷盘下面(即赤道以南)的刻度。宫殿前设置日晷,像征皇帝拥有向天下万民授时的最高权力。</b></h1> <h1><b>嘉量:中国古代标准量器,有斛、斗、升、合、侖五个容器单位;中国较大的一器上为斛,下部为斗,左边的一器上部为升,右边的一器上部为合,下部为侖。该嘉量为乾隆九年仿汉代王莽时期嘉量制造,铜铸,外表鎏金,上刻有乾隆帝亲撰铭文。宫殿前设置嘉量,表明度量衡定,天下一统。</b></h1> <h1><b>铜缸 铁缸:是宫中的防火设备之一,平时储满清水,以备灭火使用。每到冬季十月至翌年二月,在缸外套上棉套,缸上加盖,气温低时缸下烧炭加温,以防缸水结冻。紫金城现存最早的缸为明弘治年间铸造。明代铜缸两耳均加铁环,样式上奢下敛,右朴木方。清代铜缸两耳加兽面铜环,腹大中收。宫中现设大小铜,铁,鎏金铜缸308口,其中鎏金铜缸22口,分别陈设在太和殿,保和殿,乾清门和乾清宫两边。</b></h1> <h1><b>保和殿明永乐十八年建成,己经焚毁,重建现存主体梁架为明代建筑。明初称谨身殿,嘉靖头一年改称建极殿,清顺至二年始称保和殿。“保和”出自《周易》意即保持万物和谐。保和殿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建筑结构采用“减柱造”特殊法式,减去了殿内前檐6根柱子,开阔了空间。殿内悬挂乾隆皇帝御笔“皇建有极”匾,意即人君建立天下最高准则。</b></h1> <h1><b>大石雕:保和殿后石雕分为上中下三块,其中最下方的石雕长6.57米,厚1.70米,是紫金城中最大的一块,俗称大石雕。现有花纹图案为乾隆二十六年重新雕刻。大石雕上部刻着象征皇帝“九五至尊”的九条蟠龙图案,下部为海水江涯图案。大石雕的石料取自北京房山的大石窝,据传是以冬季沿途挖井取水泼成冰道,然后以拉动的方式运到紫禁城。</b></h1> <h1><b>故宫乾清门是宫中内廷的正门,乾清门以南是紫禁城中心的三大殿,以北是紫禁城内廷后三宫。乾清门五开间,两侧做八字墙,门前有一对鎏金狮,又称鎏金铜狮。</b></h1> <h1><b>钟表馆:钟表可以回到终点,可是人们永远不能回到昨天。记录时间的钟表,是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中的一个特殊门类,这些装饰华贵制作精美,功能复杂的钟表通过贸易、官员进献、外国使团或组织馈赠,清廷自主制造等几种途径汇聚清宫! 故宫博物院内的中外钟表藏品数量超过1500件,制作年代从18世纪到20世纪初不等,即有来自英国、法国、瑞士的名家之作,也有出自清宫做钟处和广州的精品,以及一些中西合璧的产物,堪称世界博物馆钟表收藏中的翘楚!</b></h1><h1><b> 从第一件钟表进入宫廷开始,100年来有规律的嘀嗒声奏响在紫禁城的每一个角落,今天,故宫人悉心呵护着当年的卓越技艺与精致美观,用工匠精神延续一个关于时间的动人故事!</b></h1> <h1><b>箭亭:箭亭始建于清顺治四年,初称射殿,后改称箭亭。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歇山式顶,四面回廊。康熙皇帝曾率讀皇子及侍卫善射者于此射箭。室内东西两面的石碑上,镶刻有乾隆、嘉庆帝警示,八旗子弟不忘本民族习俗,操练技勇,练习骑射的谕旨。武科殿试时,皇帝在此阅技勇。亦于此地赐宴新年前来朝贺的蒙古王公,皇子成婚的筵宴亦设于此。</b></h1> <h1><b>书苑:顾名思义,乃故宫出版图书文献,典藏之苑地;乃故宫文化,中华文化传播之苑地;乃中国书画传统手工艺展示之苑地;乃艺术空间,生活美学传达之苑地。</b></h1> <h1><b>九龙壁:九龙壁位于皇极殿前,是一个几乎每个来故宫的游人必到的地方,拍照留念。九龙壁是由复杂的玻璃工艺烧制而成,每一条龙都是由许多块玻璃构件拼装成的。而在九龙壁从东数第三条白龙的身上,却有一块构件不是玻璃烧成,而是木头雕刻而成的,你能看出来了吗?事实是这样的,在当年建造九龙壁的时候,因为烧制工艺实在太复杂,有一块构件被烧坏了。可上头定的工期将近,再去重新烧制已经来不及了,这可怎么办呢?众多工匠像热锅上的蚂蚁,急的团团转。突然一个工匠突发奇想,要是用木头雕刻好后,再涂上白漆不就可以假乱真了?于是工匠们找了一位木工老师傅,用上好的楠木,连夜雕刻了这块木头龙腹,并刷好白漆拼在了白龙身上。你还别说,安好后还真看不出来,而这块木头龙腹也使众多工匠们免去了一场杀身之祸。</b></h1> <h1><b>珍宝馆:位于宁寿宫区皇极殿东西庑性殿、乐寿堂、颐和轩区域。清宫遗留的朝廷政务、宗教活动和日常生活用品。珍宝馆所展出的,主要就是这类实用品及部分清宫珍藏的历代稀世珍品。如餐具、酒具、帝后服饰、佛塔及佛堂贡品、盆景及陈设品等等。它们材质名贵,多以金、银、珍珠、玉石、角牙、珐琅、犀角、织绣等为之,故而被称为“珍宝”。珍宝馆分为六个单元,依次为:赏玩珍品、帝后饰品、日用器具、礼制文物、陈设器物、佛教文物。共展出305件(套)。</b></h1> <h1><b>故宫珍宝馆大白菜。说珍宝我更喜欢台湾故宫里的珍宝“大白菜”和“红烧肉”。</b></h1> <h1><b>慈禧太后宝座</b></h1> <h1><b>畅音阁:乾隆四十一年建成,嘉庆七年曾维修,二十二年于阁后(南)楼,揭盖卷棚顶扮戏楼。畅音阁三重檐,通高20.17米,卷棚歇山式顶。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与南边五开间扮戏楼相接,平面曾凸字形,内有上中下三层戏台,上层称福台,中层称禄台,下层称寿台,京西颐和园内德和园内大戏楼仿畅音阁规制建造。</b></h1> <h1><b>乐寿堂:清乾隆四十一年,仿西郊长春园淳化轩规制建成,为乾隆皇帝预备归政后憩息之所。“乐寿”出自《论语》“知者乐,仁者寿”。堂前游廊墙壁嵌有“敬胜斋法贴”刻石。自乾隆时堂内即陈列有座《大禹治水图》玉山,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玊雕。慈禧太后六十寿典后,曾居此堂,以四暖阁为寝室。</b></h1> <h1><b>大禹治水图一玉山</b></h1><h1><b>由新疆和田玉琢制,重约九千斤,玉石运抵北京后,乾隆四十六年谕令以内府所藏《大禹开山图》为蓝本进行设计,制成蜡模然后运往扬州进行雕琢,由两淮盐政图明阿负责承办,历时六年,于乾隆五十二年运抵北京。玉山取材于《尚书•禹贡》记载的大禹治水事迹,描绘了大禹治水,开山引洪,兴建水利的情景。</b></h1> <h1><b>阅是楼:清乾隆四十一年建成。是皇帝、皇后等看戏的地方。每逢元旦(春节),万寿(皇帝生日)等重大节日,帝、后和王公大臣都来此看戏,大臣到两侧回廊。慈禧太后六十寿典时,曾在光绪帝后和王公大臣陪同下,在此看戏十余天。阅是指通过看戏,以求对现实事物做出资治,求是的评判。</b></h1> <h1><b>珍妃井: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打京城,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仓惶西逃。临行之前,慈禧太后将幽禁在景祺阁北小院的珍妃召至颐和轩,命太监崔玉贵等人将她推入贞顺门内井中溺死,此井因而得名“珍妃井”。</b></h1> <h1><b>紫禁城古老的建筑,经过历年保护性的修复,雕梁画柱,金碧辉煌,历史的痕迹也渐失,唯有古老松柏记载着它的岁月。</b></h1> <h1><b>御花园:明代称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全园南北纵80米,东西宽140米,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园内主题建筑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式,座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展亭台楼阁。</b></h1> <h1><b>御花园畸形怪状的古树很多,牡丹花等各个季节开的花都有。</b></h1> <h1><b>御花园中类似这样的石还很多。</b></h1> <h1><b>御花园里面有几个这样的亭子。</b></h1> <h1><b>堆秀山:位于御花园东北部曾是明代观花殿的旧址。万历十一年改筑堆山。山北依宫墙,高约10米,正面有岩洞,内为砖砌穹窿式石雕蟠龙藻井,洞门上额题满汉文“堆秀”。山前两侧设有蟠龙喷泉,山腰处暗设水缸储水,以管相连,引水至蟠龙口中喷出。此为宫中仅存的“水法”。山的东西各有石台阶,拾级而上可达山顶御景亭。</b></h1> <h1><b>堆秀山山顶上的御景亭</b></h1> <h1><b>我最喜欢看故宫的每一座宫殿高高上翘的房檐。</b></h1> <h1><b>冰窖:建于清乾年间,现存四座,为清宫藏冰之处。位于隆宗门外甬路西,呈南北走向,为半地下拱劵式窑洞式建筑。每座冰窖东西宽约6米,南北长约11米,窖底下沉地面以下约1.5米,存冰5000余块。地面用条石铺成,四壁则先砌条石,后砌灰砖形成劵顶,两端开有拱门。清时工部每年冬至后半个派差役于紫金城筒子河等处采集清净坚厚的冰块,切割成一尺五寸见方储藏于冰窖,用于坛庙祭祀以及宫廷夏季防暑降温。</b></h1> <h1><b>军机处:清雍正七年用兵西北,为及时处理军务,特设军机房,乾隆帝即位后,改称总理处,乾三年建,始名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均为兼职,无定额。军机大臣由皇帝亲信的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兼任。均机章京,军机大臣,值房分别在隆宗门内南北两侧。军机处只能原为乘命拟旨,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政令的策源地和行政中心,其地位远远高于作为国家行政中枢的内阁 。宣统三年,责任内阁成立后裁撤。</b></h1> <h1><b>神武门:紫禁城北门,建成于永乐十八年,当时称“玄武门”。清康年间重建时,为避康皇帝玄烨名讳而故称“神武门”。神武门做为皇宫的后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清代皇后漈祀先蚕坛,出入神武门正门。三年一次选秀女,待选的秀女由神武门偏门进出。</b></h1> <h1><b>六百多年的历史变迁,我们行走在紫禁城,好像在翻看一卷明清时期的历史,又好像在看一张恢宏的画卷,更像看一部百年风云的纪录片,一页风云散,变幻了时空……。</b></h1> <h1><b>故宫是很神秘的,演绎了无数传奇故事,经历了血雨腥风。</b></h1> <h1><b>故宫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高处不胜寒啊! 故宫代表着等级,秩序,它是压抑的,更是孤独的。</b></h1><h3> </h3><h3> </h3><h3><br></h3> <h1><b>故宫,每天接受来自五湖四海游人的目光,看似热闹非凡,故宫更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内心沉寂,热闹过后依然孤独不语。</b></h1> <h1><b>在城墙上看到的紫禁城角楼</b></h1> <h1><b>在紫禁城护城河外看到的紫禁城角楼</b></h1> <h1><b>在故宫转了一天,走二万多步,用手机拍了三百多张照片,好不容易才看中上面的几张照片。故宫建筑精美、豪华、奢侈,一重又一重朱红的大门,一座又一座雄壮的大殿,一阶又一阶精致的汉白玉石台基,现在依然召显着王者霸气。如果你还没有来过故宫,我说你还是尽早安排时间到故宫看看,很养眼的。现在最时髦的话说:“余额不足可以挣,电量不足可以充,时间走了就不再回来。趁能走得动就到故宫看看,走一趟不留遗憾。</b></h1> <h1><b>这次游故宫博物院和以前游故宫感受最大不同是,游人止步的牌子不见了,真的一个也没有看到,看见有两三个地方在维修,但是都是小面积的,不影响参观,工人还和游人搭话,向游人介绍情况……。少了游人止步这是让我们最开心的哈。以后有机会还要再来故宫博物院,这次主要看的是故宫中间部分,故宫东西两边没有看全,再说(清明上河图)还没有看呢,一定再来看清明上河图。</b></h1> <h3><br></h3><h3><br></h3><h3><b> 谢谢欣赏,请您多提宝贵意见哦。</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