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手札之情有独钟

丁明月

<h3>  “我必须做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与你站在一起。”</h3><h3> ——舒婷《致橡树》</h3><h3> 第一次见王崧舟老师,是三年前,我在会堂的二楼。他站在离我很远很远的舞台上,远到,我只能看见他模糊的身影,但庆幸的是,我还能听见他那浑厚质朴的声音。那声音像是穿过茫茫人海,寻住了我。</h3><h3> </h3><h3><br></h3> <h3>  德不孤,人从之。</h3><h3> 王老师是一个有君子品格的人,一个令人心生敬畏的学者,更是一个值得我追逐的老师。 早上八点半的活动,可王老师早早地到了会场。与会老师们正在陆陆续续地进场,我隔着二十多排的座位和人群,依旧是远远地看见他穿着黑色的中山装,见他一会儿调试课件,一会儿校对文字,一会儿在安放电线,一会儿在擦拭黑板,没有一丁点儿明星的范儿,没有一丁点儿大腕的模样。 在课的伊始,王老师首先让工作人员把安放电脑投影的桌子(比学生的课桌高出了一大截)换了一张学生课桌。他生怕会遮挡了学生的视线。 随后他走到了学生中间,因隔得距离太远,我听不清他与孩子们谈论的内容,但我看见他指着后面的几张空座位,大概是问孩子们“是不是有人没有来”这样的话语。 亲切,自然,朴实,平和。听过他的《去年的树》《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爱莲说》,加之今天的《墨梅》,他给我留下的印象,一直如此。<br></h3> <h3>  惊喜依旧是不断的。我和孩子们一样,从坐下来,就进入王老师的课堂了。“请你推荐一位,你认为比自己读得好的同学来读。”“请你推荐一位同学来读,可能这位同学需要你的帮助。”……生与生之间相互欣赏,相互激励,相互帮助,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看似幽默简单的提问,实则包含着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理念。</h3><h3><br></h3><h3><br></h3> <h3>  简约雅致的课件,儒雅稳重的师者,简洁温和的话语,别出心裁的板书,这是让我欢喜不已的语文课。</h3><h3> 这梅花树是谁家的?种在哪儿?为什么种在池边?崧舟老师从来不着急课堂上是否有精彩的生成,所有的有深度的问题,他都能一步步巧妙地化解,送至给孩子口边的,便是他们精彩纷呈的反馈。</h3><h3> 崧舟老师的激将法用得很妙。你理解了吗?是真的理解了吗?肯定吗?我不信,我来问你们……这样的问话,激起了孩子们的“斗志“,等抛出“王冕为什么要把把梅花种在洗砚池边?”“为什么王冕的梅花是这个颜色?”这些有深度的问题时,孩子们开始“不管不顾”地跃跃欲试。王老师可不会这么轻易放纵孩子们,他要给孩子挫败感。当孩子们被问的有点手足无措,他又恰当时机伸出橄榄枝,给予些许提示——资料拓展,帮助孩子去理解诗句。对孩子们来说,这是场及时雨。结合资料来看,既对王冕诗中“淡墨痕”有了理解——淡泊名利,又让孩子们不着痕迹地领会了诗情,我想,这节课下来后,孩子们永远都不会忘记这堂课,不会忘记这首诗。</h3><h3> 同时,王老师很“固执”。课的高潮部分已经让在场老师掌声雷动,但他还一直抓住“清气”这一牛鼻子扭住不放。看孩子的反应,再看孩子的表情,又拔高难度,通过“清气”与“香气”对比,直至让孩子感受到王冕只写清气不写香气的秘密所在——君子品格。</h3><h3> 君子有格书此文。教学需趁热打铁,王老师没有因为掌声而迷失了方向。他继续带着孩子去挖掘,又从王冕诸多的诗作中撷取出三五首有关“梅”的诗篇。让学生在自己的帮助下进一步感悟王冕偏爱梅的原因,从而使王冕这个人,由书本纸面上所呈现的单薄平面的形式变得立体高大起来,梅花也由家中梅,画中梅而变成心中梅,直至变为那位“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梅中人。 从作为一颗崧果的追逐经历来看。我一直知道,王老师的课,惊喜肯定不止于此,课也不会就这样结束的。在我的期待中,果然,他继续带着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这种梅,还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人,有你,有我,还有……学生在教者动情的讲述中对“梅”滋生了一种情愫,对“梅”心生了一种敬慕。此时,《墨梅》那首动听的歌声缓缓响起,随后清脆的童音传遍了整个会场,而这节课,对梅的向往,对王冕的敬仰永驻在你我的心中。 <br></h3> <h3>君心如磐石,从未负相思。王崧舟老师在诗意语文的研究上从没有半分含糊之意,所以他也从未让我失望过,一直是我心目中语文教学的样子。<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