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古街巷拾遗(欢迎关注“怡景芳菲”微信公众号)🌹

芳菲

<h3> 下港片区拆迁在即,大家都盼着早日拆迁改造。但搬家之际,大家都满怀惆怅与不舍。这里有他们留下的足迹和抛洒的欢声笑语,随着拆迁,多少的回忆,都将移入心房,他们只能梦中回忆,与后人聊起,再也拿不出真实的凭据。</h3> <h3>  下港片区拆迁示意图,共涉及民居863户</h3> <h3>  出生两个月即上山下乡,回城已是金钗之年,许多古街巷虽然路过有点印象,但了解不多,阅读文史资料也无法对号入座。为了写点文字以资留念,请求父亲带我游览介绍一番,以弥补自己的无知,尽量避免在文中出现太多纰漏而贻笑大方。</h3><h3> 为了带我游览,父亲花了两小时的时间,凭着记忆画出游览图,并在出发前把游览路线详细介绍一番。感动满满!</h3> <h3>  因为骑车拍照不便,第二天早上,约了三妹把前天的路线重游一番,一路走,一路拍,留下照片一百多张。因为时间有限,许多民国建筑的细节无法做细致的观赏和拍摄。全部照片都是手机随拍,只为留念,只求真实,不考虑构图画面,不追求唯美意境。</h3> <h3>  把车停在复兴嘉园,便开始了长达三小时的步行拍摄。这是溪美街旧电影院门口的街道槐荫路(八宝街),旁边是溪美街市场(顶市场),上世纪八十年代南市场(下市场)建成之前,这里是城关地区最重要的市场。</h3> <h3>  从旧电影院、旧电厂(以前交电费的地方)、溪美街市场旧址建起的复兴嘉园。</h3> <h3>  后河街,旧城南护城河的位置,后河街尽头的旧城关派出所是河闸头,河闸头往西的西河街(大街),估计是在护城河西段建起的。河闸头旁边的旧白铁社旁边有个水门,出了水门有条小巷,弯弯曲曲地通往猪拢(以前大猪交易和宰杀的集市)。</h3> <h3>  后河街以前经营杂货、文具、糖烟酒、中草药和各种小吃。</h3> <h3>  琳琅满目的精美小吃,小时候经常和三妹或女友来这里吃煎饺、小笼包、牡蛎煎和水面,舌尖上满是幸福的记忆。</h3> <h3>  顶大街,印刷厂、中医院、原来的老家,都从这里经过。</h3> <h3>  中大街,云霄糕饼厂、伯父的云窝茶叶店、父亲的同学张若夫医生的寓所等都在这条街。</h3> <h3>  顶大街、中大街、八宝街、咸鱼市之间的十字路口,这里本来是医药门市部,二楼的窗口为什么有石膏毛泽东雕像,这样门窗敞开,不怕雕像蒙尘吗?</h3> <h3>  斜对角这家民国时期的三层楼建筑,看起来还很壮实,修复一下定当很好看。</h3> <h3>  商办糕饼店,原来的国营糕饼厂。</h3> <h3>  咸鱼市街、鱼行街及南阳街,有很多制作销售铁农具的老店。</h3> <h3>  云霄非常有名的小吃锦煎(肉煎),每日供不应求,虽然高糖份高脂肪,偶尔来一小口,满口香甜,油腻肥甘,令人回味无穷。</h3> <h3>  排长队买锦煎和发粿的人把这个小摊围得水泄不通,每次经过或特意来买,总是没耐心等候只好悻悻而归。</h3> <h3>  提起粉菊,我们这一代的人大多知道,从小学到少妇,几乎都在这里剪发,蘑菇头、呷哺头、螺丝头、咪咪头…当时这里是潮流和时尚的引领者,生意非常红火。</h3> <h3>  粉菊理发店左右都是粮食店,东侧是大园街供应点,西侧是下港街供应点。当时买米、买油凭米簿定量定点购买,也是经常得排长队。</h3> <h3>  鱼行街</h3> <h3>  老德记糕饼店的胡椒饼最有名。</h3> <h3>  猜猜这是啥?肉饼!吃过了没?买一块重新回味,还有点儿像,但好像有点区别,麦芽少了,口感扎了。还是尝遍各种美食后变得比较挑剔了?</h3> <h3>  鱼行街北侧有条小巷,走进去十几米就可以看到天后宫。</h3> <h3>  天后宫碑刻</h3> <h3>  鱼行街南侧有条小巷进去二三十米就是顶关帝。顶关帝也叫火烧关帝,始建于明朝嘉靖中期,奉关羽。清乾隆十六年前街(火烧街)失火,坊表及右庑遭焚毁,故称顶关帝为“火烧关帝”。</h3> <h3>  关帝庙北侧有个小门通往七折巷,有个同年伯父家住在七折巷里,两家交往甚密,所以对这个窄门印象很深。</h3> <h3>  从这条街经过,有位六十左右的居民在打扫门口,问他这条街叫什么?他理直气壮地说,叫中山路,我问古地名,他说自古以来就叫中山路,还说不信就看门牌。我和三妹啼笑皆非!后来才听父亲说,它的古地名是“扁担街”。</h3> <h3>  扁担街右拐的第一条小巷叫钓仔街,它的名称来源于这里曾经有个做钓鱼钩的大户。</h3> <h3>  扁担街第二条小巷右拐的叫灯仔街,也是因为这里有个做灯的大户人家。</h3> <h3>   (团结路)大埕头,直通簸箕䈚街。</h3> <h3>  虎匍寮,出去直行是做鞋街,左右是新福街和南阳街。做鞋街再出去就是时钟台了。</h3> <h3>  通往大园</h3> <h3>  大园街</h3> <h3>  以前爷爷做小百货时,我们学习之余经常要帮他拿批发,这里是买手工石榴花和腊花的地方,老人家叫成叔,有六个儿子,在院子和大厅里摆开阵势做手工花,动作麻利,甚是壮观!</h3> <h3>  从家里过来,在曲折小巷里的窄门,每次经过总有点恐惧感,好像时刻会有什么恐怖的东西从里面冒出来。</h3> <h3>  从大园出来往右就是隘门,直通打铁街和老家杀猪巷。往左通往溪边路。经过杉寮,有个台阶高筑的房子,是过去的盐仓,也就是盐务局。这里是内涝频发地带,盐仓的地基自然要高筑。</h3> <h3>  杉寮的一个拆迁户,新建的四层楼房,年轻人都住厦门,老人家留守。看到我们按图索骥,他高兴地拍下我手中的手绘地图,然后盛情邀请我们到他家楼上拍摄。</h3> <h3>  四楼阳台俯视下的盐仓屋顶。看起来还很牢固!</h3> <h3>  通往柴钌街,以前二叔就住在这条街,我们去二叔家经常走这条路。</h3> <h3>  到了溪边路再折下来,这是通往下关帝庙的街。</h3> <h3>  照明路,老鼠间旁边的一条无尾巷,原来巷口东侧是一座厕所,被人买走盖成楼房。有位阔别十八年的在粤学生曾居住在这条巷子里,因为常读我的网络文章重新联系。十八年前的情景历历在目,师生俩都无限欣喜,感慨万千!</h3> <h3>  老鼠间,父亲有篇专为《万寿桥及霞港关帝庙》而写的《老鼠间的历史风云》,找个时间也把它发到我的公众平台。</h3> <h3>  老鼠间的整体外观</h3> <h3>  下关帝庙,小时候经常来看博大龟,看花灯展和盆景展。近年来,下关帝庙的区域扩大了不少,庙宇装潢一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新增了不少云霄诗人及画家的对联和墨宝。</h3> <h3>  衍庆亭,佛寺,在庙前街,与下关帝庙遥遥相望。</h3> <h3>  衍庆亭佛寺前通往隘门的街道,隘门已经不见。</h3> <h3>  衍庆亭佛寺前通打铁街的街道,街道右侧原有条水渠,渠水清兮浅兮,水藻油油招摇,水中沙石、小鱼历历可见,还可以探身摸沙砬捞田螺,后来变成生活污水,到后来就彻底消失了,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恶臭。</h3> <h3>  下关帝庙前街,以前有位高中物理老师居住在这里,有次来问他作业,他正光着膀子炒菜,他的课超级棒!全省物理界权威,儿子读双十时几次去厦门乘大巴刚好与他邻座,聊了很多,感慨万千!</h3> <h3>  连接下石桥与尼鼓桥的老街,尼鼓街。</h3> <h3>  透过桥栏依稀可见下石桥的生活污水。</h3> <h3>  下石桥桥面,铺了水泥路,已经看不见桥板了。小时候去漳江洗衣服,或者到溪边路茂丰买米,以及到三姑妈家,经常经过这座桥,三四片桥板平行铺开,桥板是光滑润泽的花岗岩。</h3> <h3>  侧面看下石桥,桥面上盖了楼房!</h3> <h3>  尼鼓桥,在清代下港街的四座古桥中保存最好,同样看不到原来的花岗岩桥板,流水很大,都是生活污水,散发着恶臭!一座本可以像丽江古城的县城,糟蹋得面目全非,经济的发展,带来环境的破坏,悲乎喜乎?所幸亡羊补牢,开始要美化了~~</h3><h3> 尼鼓桥过去就是增广街,往右拐就是打索街。</h3> <h3>  三姑妈的老宅临港而建,三姑妈疼爱孙女,三姑丈善于做美食,经常来三姑妈家好吃好喝,桌子有时就摆在厨房门口,临着港,看着清澈的水流,吹着习习凉风,啤酒加美食,小客人赞不绝口,大主人微笑弥漫。回忆起来犹自温馨幸福。</h3> <h3> 三姑妈家后门小巷,直通溪边路。小时候上学前经常要帮家里洗衣服,当时洗衣服经常走这条小巷,五点左右出发,天还未亮,巷子很窄,一边是三米左右的高墙,墙那边是砖瓦厂,每次经过总是满怀恐惧,担心里面有什么魔鬼把自己拎进去。</h3> <h3>  与三姑妈家后巷平行的又一条小巷,叫码头巷,意思是直通码头。当时洗衣服有时也走这条小巷,更恐怖,两边都是高墙,好像都是砖瓦厂,小巷中央有一盏路灯。万籁俱寂,经过时毛骨悚然。巷尾这座寺庙供奉玄天上帝。</h3> <h3>  码头巷西端拐角处就是码头巷佛祖,规模不小,三层木建筑,用材考究,做工精细,近年来重建。以前没有经过此地。</h3> <h3>  码头巷佛祖庙大门(局部)。</h3> <h3>  港边的韦陀爷庙,门槛好高😄</h3> <h3>  埕尾,以前有几位小学同学都住在这里。</h3> <h3>  当时去田仔墘的同学家玩,经常来这家店买甘蔗、酸梨或冰棍儿。</h3> <h3>  打索街,结绳子,做船绳,有几位小学同学也住这条街。</h3> <h3>  旧城门口,上书“雄镇漳南”,楼上有室,却从未登临。小时候出了旧城门,就是一望无际的水田和菜园,周末经常和三妹一人捧着一本《唐诗三百首》坐在田埂上或水渠岸背诵。</h3> <h3>  雄镇漳南,明清时期泉潮古驿道的必经关隘。</h3> <h3>  贞节碑石牌坊。</h3> <h3>  下米市街,又叫灯秋脚,以前荡秋千的地方,据说灯秋脚南端有株大榕树可系秋千。</h3> <h3>  万寿桥,几片石板仍然尚在!万寿桥再过去就是谢厝街(米市街)。</h3> <h3>  这家店原来是集体企业,小时候经常来此买酒打酱油。</h3> <h3>  万寿桥的伯公庙,香火鼎盛。</h3> <h3>  所谓的万寿桥,最初就是这几片桥板,宋帝昺南逃时曾躲在这几片石桥下,躲过敌兵追击,故称“万寿桥”。其他桥板是以后扩建的。</h3> <h3>  小学一女同学家,每天天未亮门口就支起锅灶炸油条、梅花爹和菜爹、菜管,每天早上必买的早菜。后来她家还卖自来水,中午放学回家常常要挑着铁桶来排队买自来水,每次挑五至七担,一个中午就消耗了。</h3> <h3>  从同学家的楼下穿过可到猪拢(卖小猪的地方)和爱庐,一直通到市场。当时祖父在市场的称店和刻印店旁边卖小百货,我们上学之余都要到店里帮忙看店、买卖货物。</h3> <h3>  谢厝街,到处是搬东西的背影,心里莫名地心酸和惆怅——感同身受。</h3> <h3>  从车水口伯公到万寿桥路段。</h3> <h3>  从万寿桥经车水口伯公庙通往石桥的路</h3> <h3>  从车水口伯公通往二实小(原红阳小学)南门的路,路的尽头就是城门口“雄镇漳南”。</h3> <h3>  车水口伯公庙,云霄伯公庙中的“都伯公”(总管全云霄的伯公庙,伯公老大)。</h3> <h3>  记者采访父亲下港街拆迁改造的看法和感受</h3> <h3>  我和三妹与在老家门口接受即兴采访的父亲不期而遇。</h3> <h3>  看父亲侃侃而谈,面对镜头不卑不亢,畅谈自己的经历、感受和想法。</h3> <h3>  杀猪巷一段</h3> <h3>  杀猪巷内三叔、堂伯父和族亲、老邻居等家。</h3> <h3> 我的家!</h3> <h3>  大众路61号!无数次在表格的地址栏填写过!</h3> <h3>  出了巷口</h3> <h3> 我的坐骑经常停在打铁街路口的台阶下。</h3> <h3>  石桥及石桥头伯公庙</h3> <h3>  以前经常在这几片石桥上洗衣服,趟在水里,水流湍急,常有鱼儿来啄我的小腿,酥酥麻麻的。有时洗完衣服,顺便把头栽下去,在湍流的清溪里洗头发。</h3> <h3>  新行街</h3> <h3> 旧检察院,面目全非了</h3> <h3>  旧检察院两翼二楼的红砖还在!</h3> <h3> 民国时期的建筑,仿西洋,石雕与红砖相结合,以前是检察院,后来是城关派出所,再后来是街道办事处,现在是大园街政府办事处。</h3> <h3>  希望这样的建筑早点得到保护!</h3> <h3> 二楼的红砖看起来还是比较干净的</h3> <h3>  时钟台。读中学时还可以看到大楼上面的罗马大钟。</h3> <h3>  “大楼”。大楼是解放初期集体饮食公司,“踩大楼”(到这里参加宴请)是很奢侈很体面的事情。乡下来城关逗墟的人也都尽量来此吃一碗水面。</h3> <h3>  骑楼老街一角</h3> <h3>  又回到中大街</h3> <h3>  “走”在骑楼的走廊下,障碍多多,只能拍个照。</h3> <h3>  回到电影院前面的槐荫路(“八宝街”),早上的小吃大多撤去,这家开了五十几年的老店,味道还是杠杠滴👍</h3> <h3>  过去熟悉的街巷,如今已经变得脏乱差,盼着旧城早点拆迁改造,给富裕起来的居民一个整洁、干净、赏心悦目的未来!</h3> <h3>  10月28日云霄新闻报道了县电视台的记者采访父母及姑妈姑父们关于旧城改造感受的新闻</h3> <h3><b><font color="#010101">  于繁忙之中匆草完毕,待来日日渐修改完善。若有疏漏,请不吝赐教并多多海涵!</font></b></h3> <h3>  于繁忙之中用了一天拍照、编辑图文。因考虑图片多,文字少,故采用美篇,发布46小时,阅读量已达2.6万,内心既欣喜又感动!云霄古街巷拆迁改造在即,随着拆迁,多少的回忆,都将移入心房,人们只能梦中回忆,与后人聊起,再也拿不出真实的凭据。</h3><h3>&nbsp; &nbsp; &nbsp; &nbsp; 此文以图文的形式帮人们保存了生活的回忆,因而在朋友圈成了热点。感恩大家的认可与共鸣。</h3><h3>&nbsp; &nbsp; &nbsp; &nbsp; 本想在这个美篇之后再花点时间把儿时在这些古街巷的生活记录下来,应读者请求,先把美篇的图文发到我的公众平台,日后有时间再慢慢回忆,慢慢补记。若有兴趣,请关注我的公众号“<font color="#ed2308">怡景芳菲</font>”,便能在第一时间阅读我分享的图文。</h3><h3>&nbsp; &nbsp; &nbsp; &nbsp; 感谢大家的认可与鼓励,若有疏漏,请不吝赐教并多多海涵!</h3><h3></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 本图文将于10月29日零时发布到“怡景芳菲”微信公众平台。</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请关注“怡景芳菲”微信公众号</font></b></h3><h3> 怡景芳菲,原名方丽芬,女,福建云霄人,闽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元光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诗词协会会员。常在报刊发表散文、游记、随笔、诗词,著有散文集《岁月•光阴•影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