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万物皆有裂痕,那便是智慧可以渗入的地方。</h3><h3>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高人,相传名动天下的纵横家苏秦、张仪都是他的弟子,曾跟他学习十一年,后来都成大器。</h3><h3><br></h3><h3>对于人性及社会,鬼谷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h3><h3><br></h3><h3>一、万物皆有裂痕</h3><h3>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h3><h3>这句的意思是自从天地形成以来,万物发展必然有裂痕缝隙,不可以不去探察。</h3><h3>这句话其实蕴含了唯物辩证法的深刻哲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出,事物是在自我否定中不断前进和发展的。事物的发展,便是建立在“扬弃”的基础上,即保留、发扬自身的积极因素,摒弃、毁灭自身的消极因素。</h3><h3>万物皆有裂痕,这便是事物消极的一方面,而善于发现事物的缺点并去克服它,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便是高瞻远瞩之人。</h3><h3>如商朝末期,纣王初登基时还没有展现很昏庸暴虐的一面。但有一次,纣王命人用象牙制成了一双筷子,纣王的叔父箕子看见了神色大变。</h3><h3>群臣觉得奇怪,箕子解释说:“纣王用象牙做筷子,必定不会再用土制的瓦罐盛汤装饭,肯定要改用犀牛角做的杯子和美玉做的饭碗;有了象牙筷、犀牛角杯和美玉碗,难道还会用它们来吃粗茶淡饭吗?纣王的餐桌从此必定顿顿都是美酒佳肴;吃的是美酒佳肴,穿的自然是绫罗绸缎,住处就要求富丽堂皇,还要大兴土木筑起楼台亭阁以便取乐。想到这样的后果,我不寒而栗!”</h3><h3>大臣及纣王听了,都不以为然,觉得他不过是杞人忧天罢了。但不久后,纣王果真露出本性,骄奢淫逸无恶不作,仅仅过了5年商朝便灭亡了。</h3><h3>箕子正是因为留心观察认真思考,才看见了纣王日后暴虐骄奢的征兆,通过一双象牙筷子看见了商便亡国的裂痕,这便是用了鬼谷子的智慧,居安思危,以小见大窥见裂痕。</h3><h3><br></h3><h3>二、等待裂痕扩大的时机</h3><h3>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h3><h3>如果世间没有出现漏洞缝隙,没有缝隙可以堵,那就隐于深山默默等待时机。一旦有裂痕漏洞,便可以去谋划怎么处理裂痕。</h3><h3>诸葛亮还没有受刘备重用时,只是在隆中隐居,每日以躬耕为务,就如他作的《出师表》中提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h3><h3>然而,诸葛亮真的是准备一生隐居不问世事吗?</h3><h3>非也。看《隆中对》一文,便知他对天下局势动态是十分关注,且了如指掌。诸葛亮看见了当时群雄并起的“裂痕”,却知道出山的时机还未成熟,所以暂且在隆中隐居避乱而已。后来遇见了三顾茅庐的刘备,诸葛亮深知时机成熟,自己得遇明主可以一展宏图,便顺理成章地出山助刘,不愧是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h3><h3><br></h3><h3>三、或是弥补裂痕,或是取而代之</h3><h3>圣人见萌芽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h3><h3>圣人看到事物的裂痕,就会采取相应的方法去处理。如果世道还可以挽救,就采取措施弥补世道漏洞;如果看见裂痕扩大已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就应该取而代之。</h3><h3>如古代的贤相伊尹,他辅佐了几任皇帝,到太甲为帝时暴虐无道、不遵汤法,于是伊尹放逐皇帝到桐宫,自己把持朝政。三年后,太甲脱胎换骨悔过自新,于是伊尹又把太甲迎回皇宫,让他继续做皇上。</h3><h3>伊尹便是看准了太甲是可塑之才,认为太甲还有救,便想尽办法去让皇帝悔过自新,对缝隙裂痕是采取缝补堵住的方法。</h3><h3>而秦末时的陈胜吴广、刘邦项羽等揭竿起义之人,便是深知秦朝的“裂痕”已无法弥补,早已病入膏肓无可救药,所以他们才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叛逆之途,迎合天下人之心,伐无道诛暴秦,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