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行第十二、十三天:拙笔敢写胡杨礼赞一一探访神秘罗布人家

华衮(国文)

<h3>来南疆,第一目的是看胡杨。而在看了这一株、那一片,这样的、那样的胡杨以后,却有了一种愤嘅:松柏有人礼赞,白杨有人礼赞,"昆仑山上一棵草"也有人礼赞,却偏偏很少有名人大家礼赞胡杨呢?而她,是最应该,最值得礼赞的啊!</h3> <h3>有人说,来南疆旅行,尤其是金秋十月事南疆旅行的人,百分之九十是奔着胡杨树来的。笔者及许多同行旅友也在这百分之九十一其中。</h3><h3>千里迢迢来南疆看胡杨,想看的就是她那浓烈的,接连成林的金黄。</h3><h3>可惜的是,来到新疆十来天了,处处想看胡杨,也处处看到胡杨,却因为气候的缘故,没能看到那浓烈的,接连成林的,让人如饮烈酒的金黄。</h3><h3>直到第十二天即23日,在大巴驰往库尔勒的路上,我们看到了一大片几乎一望无际的胡杨林!但是,这片胡杨林没让我们振奋,却让我们惊愕、伤感一一</h3><h3>因为,她缺少阳光的金黄,缺少勃勃的生机,却显得阴森,甚至恐怖,正应着了路边路牌的三个大字:"魔鬼林“……</h3> <h3>不过,在起初的惊愕、伤感过后,我们走进这片死胡杨林,一一仔细端祥每一株死去的胡杨树,笔者莫名地有了一种震撼,有了一种崇仰!</h3><h3>你看,那一株株统统早已断枝无叶,没有一点亮色,东倒西歪甚至己颓然倒地的死胡杨,却仍然无一例外向上天,向大地展示出一种坚韧,一种不屈,一种斗志,"刺破青天锷未残",写的不正是她吗?</h3><h3>难怪,胡杨又称"英雄树",实在是名副其实。</h3><h3>难怪,人们要用三个"一千年”赞美胡杨:活着昂首一千年,死后挺立一千年,倒下不朽一千年。</h3><h3>人们喜爱的仅仅是胡杨那一树秋叶吗?非也!喜爱的是她那千年铸就的铮铮铁骨,是她那傲然始终的不屈品质!</h3><h3>根扎大漠,杆立寒风,不屈不挠,顽强苍劲,最震撼着我们心灵的,不正是这样的胡杨精神么?</h3><h3>如果把这一株株死胡杨比做一个个"魔鬼“,那也是因坚强不屈而值得尊敬的硬骨头魔鬼!</h3><h3>走出“魔鬼林",回到车上,大家自然在纷纷议论:这么大一片胡杨林,怎么会全体阵亡一株不剩呢?笔者马上掏出手机百度,这片极度擅长耐旱的胡杨,最大可能是因某种原因遭遇了沙漠地下水位的大幅下降。资料表明:地下水位在4米之上,胡杨生长很旺盛;降到5米左右仍能存活、生长,而且根越扎越深;只有降到6米之下,胡杨才因缺水而凋亡。而即使在死亡以后的很长时期里,只要雨水陡增或地下水位上涨到5米以上,她又会重现生机。</h3><h3><br></h3><h3><br></h3> <h3>也许,只有领略了死去的胡杨的独特坚韧豪迈品质后,再于秋日邂逅胡杨林,更能加深体会她的美,更能被这“古老植物化石”所营造的斑斓梦境深深折服。</h3><h3>别以为胡杨只是秋日美,其实无论是孑然散布在大沙漠的孤树,还是株株紧挨的胡杨林,均一年四季各不同一一春天盎然、夏季丰满、秋时绚烂、冬日妖娆。当然,秋天的胡杨尤其是胡杨林,金黄缤纷,宛如诗画,美得真的,真的让人无以言表。</h3> <h3>人称胡杨是"活化石",而这是一株一亿五千万年前的胡杨真化石,陈列于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库尔勒市尉犁县一个布罗人村落。</h3> <h3>24日,我们还探访了位于库尔勒市85公里之外的一个罗布族村落。</h3><h3>罗布人是新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生活在塔里木河畔的小海子边,“不种五谷,不牧牲畜,唯以小舟捕鱼为食。”其方言也是新疆三大方言之一,其民俗、民歌、故事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h3><h3>千百年来,他们与世隔绝,如今,沙漠中只剩下了为数不多的“最后的罗布人”。他们在沙漠中的海子边打鱼狩猎,种庄稼,保持着原始的风俗习惯,其生活充满了神秘色彩。这也使他们的居住地迅速成为网红旅游目的地。</h3><h3>(至此,我们的南疆行胜利闭幕。)</h3> <h3>村口的罗布族帽状原生态造型树塑。</h3> <h3>罗布人喜食烧烤,这是村头的大烤坑。</h3> <h3>一户罗布人家的"客厅"。</h3> <h3>罗布人家的婚房。</h3> <h3>罗布人村寨附近,还有一个优美清静的神女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