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天雨转阴,体感微凉,添披一衣,算是好天😁 。</h3> <h3>古人以三为几,似乎每数逢三不仅是量的增加,还是往往伴随着质变。无独有偶,今天我确实被上了堂难得的好课。这个课它来自于潘冠海老师的《中小学课堂设计瓶颈与突破》。</h3> <h3>来,近距离欣赏潘教授。<br>今早这课还未开篇,就有两位老师给潘教授作了简短的介绍。其中班主任任坤表示“潘老师不仅她曾经的授业恩师、在语文教学路上的引路人,也是她见过的最会讲语文课的老师”。寥寥几句,表达清楚、面容带喜、语速带有节奏和感情,任老师的话一下吸引住了我们学员的注意力:潘冠海老师似乎是个行业大牛?!</h3> <h3>有数据为证,潘教授开头单讲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就从8:30讲到了8:51。<br>期间妙语连珠、自然率性,如“《春》天的小鸟为什么叫得如此欢快热闹,因为它们在结婚。其实在生物学上就是繁殖。小鸟叫就是在对配偶说‘快来啊我在等你”;<br></h3> <h3>还有直指弊端、发人深省的话语:“模板教学的有害性在哪?在于他把学生的思维搞乱了,很多教师教给学生的东西都零碎的。”<br></h3> <h3>他还讲了我们在课堂讲得错误(注意,不是不到位,是错误)的地方,比如《春》的春风图,那一段里真的是全写春风吗?不见得,再一分析,真不是全写春风的。<br>《秋天的怀念》里“脾气暴躁——母亲带我看花——母亲因肝癌去世——我和妹妹去看花”,重点应该是第一段,残疾的“我”只顾着宣泄自己的情绪,竟没有发现“母亲”的日益憔悴,等到母亲“突然去世”,才发现亲不待。啊,儿子的痛哭在母亲那里是要加倍的呀,更何况她还忍受病痛的折磨。这里可以通过史铁生的内疚、惭愧、懊悔来给学生传达:不能因任性而伤害自己的母亲!<br>立德树人,可见一斑!</h3> <h3>许多老师上不好一堂课,首因在于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现在流行的三维目标并不能适用于所有教案。<br>有时候课堂气氛很活跃,看似学生效果达到了,但是去听课做评委的潘教授却不以为然,他完全不被虚假的现象所迷惑,“教学目标达到了,学生在课后的反馈如何,学生真的掌握了这个能力吗”……无一不体现他的严格要求和求真务实。</h3> <h3>即使电脑黑屏也挡不住他的光。他依然觉得最好的语文老师,可能就是“一根粉笔一本书”、“操着纯正的口音、写着艺术的中国汉字”这样的潇洒自如,确实,我以为,教师就应该以在课堂教书为幸福、就应该在课堂得到幸福感,而这种幸福感一定是来自于自己学生的认知与能力的成长。</h3> <h3>尾评。<br>我不知道其他学员有几多收获。反正我真是获益匪浅。简略几点以飨大家:<br>①先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定下科学的教学目标;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认识事物。<br>②没有系统的思维,只会误人误己。换句话说,不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怎么搞定自己,怎么搞定学生。<br>③教育一定是有阶级属性的,中国为什么发展快,是因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下,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所以我们教书教学生,也是为自己服务。那些“喊自由”主张“立场平等”的人,真没搞懂“约束与自由”“自己是怎么有今天的美好物质生活的”,无知者无畏,数典忘祖!<br>④科学的教学设计一定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h3> <h3>潘教授的PPT很普通,我都能做。但形式虽简单,内容极为丰富,表达侃侃而谈、雅俗共赏、畅快人心。或许这就是“大道至简”、化腐朽为神奇吧!竟使我拾人牙慧也可成文,发以聊念,谢谢潘教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