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为了使新上岗教师尽快进入角色,尽快走上正规化教学之路,进一步提升其业务素质。10月24日,刘楼明德小学开展新教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为新教师的成长助力!<br></h3><h3> 中心校教研室冯主任、刘主任分别深入课堂,听取了由孙丹丹老师执教的语文《圆明园的毁灭》、王静老师执教的数学《圆的认识》、刘家玉老师执教的语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和张文婷老师执教的语文《少年中国说》。</h3> <h3> 从教师的教学设计到课件呈现,从教师的教学语言到课堂教学行为,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到学习成效,中心校教研主任都做了详细的记录。</h3> <h3> 《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孙老师的授课思路是通过圆明园昔日繁华与毁灭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激起学生对英法侵略军的愤恨以及对我国痛失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的惋惜之情。</h3><h3> 孙老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结合图片、解释重点词语、想象、朗读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本文的情感。课堂中她还适度拓展延伸,加深学生的理解,激发他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h3> <h3> 教委刘主任对她的课进行了点评:教态自然,语速适中,课堂气氛不错,而且课堂中有许多的亮点。字词句都结合得很好;能够把握学生的特点进行逐步引导;拓展延伸方面也做的很到位。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本文的说明方法可以再结合句子深入讲一下,并在课堂中渗入一些写作方法。</h3> <h3>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中的教学内容。王静老师首先从身边的圆入手,感知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引出学习圆的兴趣,然后对比其他平面图形,引出圆的定义。通过实物引出圆的三要素,最后引导学生规范画圆,总结出画圆的步骤。教学内容由易到难,教学步骤环环相扣。</h3> <h3> 冯主任指出王静老师备课充分,从生活中的圆入手引出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练习及时、目的明确,最后用墨子的画结尾,使本节课得到升华。同时,冯主任也强调了定义对学生理解的重要性。什么是半径、直径?定义需要再着重夯实,利于后面的练习,课本上是先画圆再引出圆的三要素,探究的特征,先画圆更能突出圆规画圆的优越性,从而剪下圆,探究三要素更符合逻辑。</h3> <h3> 张文婷老师执教《少年中国说》。课堂中,张老师以读为主,通过让学生朗读,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感。课文运用哪些事物来赞美了少年中国?作者对中国少年寄予了怎样的深切厚望?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中国少年担负责任重大,而少年中国前途无量!</h3> <h3> 刘主任对张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在上课时,面对小学生,粉笔字要更加规范,以便学生学习。在课堂中重视学生读。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多感受文体类型,感受这种句式带给人的情感与气势。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运用学习方法。</h3> <h3> 刘家玉老师执教的课文是《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是一篇精读课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2、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3、尝试续编故事。教学中刘老师根据学生特点,方法灵活,让学生通过想象等方式深入体会抽象的老屋内心世界。</h3> <h3> 刘老师教姿教态自然大方,不急不躁。能够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其中还增设了让学生当小老师,小组进行比赛加分等。教学内容方便也紧扣主题,能够抓住"预测"一次进行讲解,对本单元、本节课有深入的认识。不足之处在于导入不够丰富,要增加趣味性。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情感朗诵,多引导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思考,把思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学环节再紧凑一点,最后要留时间让学生书写生字。</h3> <h3> 在评课的过程中,冯主任、刘主任与听课教师从教学思路的清晰度、教学环节的完整性、教学重难点的把握程度、教学风格、课堂气氛、教态和语速以及板书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和交流,对新教师的教学活动给予中肯的评价,并为不足之处提供了更准确的改进方向和更高的教学要求。</h3> <h3> 本次课堂研讨既是新教师的摸底课,也是新教师的展示课,旨在通过对新教师进行听课、评课,帮助新教师做好自我认知和定位,找准方向,争取又快又好地进入课堂。同时,老教师也在活动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提升教育教学素养,打造高效课堂,推动我校教研活动的良好开展。我们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继续抓紧、抓牢、抓实、抓好教学工作,使我校的教学工作再创佳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