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印象

雨林

<h3>  从日隆到丹巴,车一直在大山峡谷里颠簸,窗外的山嵯峨险峻,水复山重。路多是沿了河的,蜿蜒曲折,起伏不定,河道便一会儿深在谷底,一会儿浅在路旁。川西的河,水量颇丰,呈灰绿色,湍急处白浪翻滚,平缓处水稠如滞,满床的河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行车三个多小时,转过一道弯,一座小城豁然出现在眼前,桥头的巨型雕塑上写着:大渡河第一城——丹巴。</h3> <h3>&nbsp;&nbsp;&nbsp;&nbsp; 寻了酒店,放下行囊,几个人便上街感受这座小城。丹巴城夹在丫型的山谷里,窄长而仄狭。金川河与小金河在这里汇成大渡河,一路向南奔去。“丹巴”藏语的意思是岩石上的小城,寸土寸金的丹巴城,地方实在太狭窄了,楼便纷纷往高里盖,挤挤挨挨,密密匝匝,一边的紧贴着山,另一边的则近临了河。路窄人行道更窄,有的地方只容两人侧身而过,真正是城在山的狭谷里挤峠,人在楼的狭谷里穿行。尽管局促,却特色鲜明。所有的楼外饰只用三种颜色,黑、白、红。白色的墙,赭红色的楼檐,黑色则饰了窗框,上窄下宽呈梯形,颇具藏族民居特色。这里曾是川东通往川西的交通要道,当年商贾云集,物流集散的景象虽已不在,但街上的商铺鳞次栉比&nbsp;,餐饮南北荟萃,川菜、藏菜、云南菜应有尽有。小城里熙熙攘攘,繁华依然。</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早就听说丹巴出美女,几个男人的眼珠咕碌咕碌地在街上扫瞄。这里属于嘉绒藏族,女子多着民族服饰,当地人称作“三片”。头顶方型青色绣花吊穗头帕,外着深褐长衫,腰系前后两片里色围裙,后片宽大,前片窄长。最吸引眼球的是头顶的方帕了,黑底子上绣着各式各样的花卉,牡丹、蘭花、梅花……,色泽鲜艳,栩栩如生。背后看去,女人如同头顶的花儿一样娇艳,于是加快步伐超在前面,详装无意地回头撇上一眼,往往多是并不美丽的女子和中年妇女。总算碰见一个长得俊俏的,刚举起手机要拍,俏女子便低头掩面而过,拍到的只是头顶花帕的背影。</h3> <h3>  而男人的服饰似乎已被汉化,多是西装便服,民族特征主要体现在头顶的礼帽,手中的念珠,还有黑红的脸膛。回到酒店便问老板,你们这里的美女都到哪里去了?怎么街上很少看见。女老板告诉我们,年轻的女孩子大多都出去打工了,漂亮的或成了文艺团体的演员,或干了公关门迎,或当了售楼小姐,只有春节正月里或家乡有选美活动才会回来,你们来的不是时候呀。</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 第二天一大早去看藏寨。车子在崎岖的山路上蜿蜒盘旋,两边的山坡上,绿树丛中,一处处藏式小楼依山就势,星罗棋布,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当车翻过一个陡坡后,眼前的景象让人兴奋不已,我们迫不及待地登上一处观景平台,旁边一块巨石上用汉文和藏文刻着:“甲居藏寨”四个字。山坡上那层层叠叠的藏式寨房足有几百幢,它们随山赋形,错落有致,山、房、树和谐地融为一体。长期的共存和演变,如今寨房与碉楼已相互融合在一起,外形上,既有寨房的特征,又有碉楼的形态。碉楼寨房一般为三层,也有四层的,红、白、黄三种颜色勾勒出藏房的主色调。</h3> <h3>  楼顶的平台上,晾晒着玉米在阳光下黄灿灿的,给藏寨凭添了几分亮色。每一处屋顶上都筑有一方高高翘起的四角,当地人说这是四方神仙在护佑着寨子和主家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据说屋顶平台是建房时族人们排成队,唱着节拍,跳着锅庄,用木桩一下一下夯出来的,这种用粘土夯出来的平台,即结实又不渗水,用几十年都不会坏。可以想象,夯平台时那种载歌载舞,寓劳作于欢乐之中的情景……</h3> <h3>&nbsp;&nbsp;&nbsp;&nbsp; 丹巴还有一处诱人的所在:“美人谷”,距甲居藏寨二十多公里,行程紧张,要不要去产生了分歧。女的说:都是噱头,根本没有美女,不用去了;男的说:都到跟前了,不去遗憾,还是去吧;女的说:你们男人就惦记着看美女。于是少数服从多数,男人占了上风。到了目的地才知道,所谓“美人谷”,实际就是一个村寨,并没有见到美人,到是寨子里一处高耸的碉楼吸引了我们的脚步。路上碰到一位头戴毡帽,颈上挂串长长念珠的老者,清瘦而棱角分明,手里提把镰刀,像是要去地里干活。他告诉我们,那是过去的土司官寨,不要门票,自己开门进去,走时关好门就行。</h3> <h3>  于是我们开门进去,整个院里已是杂草没径,几株格桑花在萧瑟中寂寞的开着,满目残垣断壁,只有那石头砌成的碉楼高高耸立着,在蓝天白云下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沧桑……。土司制度是奴隶社会嘉绒地区实行的一种夷人制夷的管理体制,土司相当于一方的土皇帝,为一方的最高统治者,掌握着当地的政治、军事、经济和老百姓的生杀大权,同时对当时的朝廷承担朝贡与纳赋义务,为世袭制。而土司官寨既是土司和家人的住所,也是土司的衙门。眼前这个官寨由一座主碉楼和三面木石结构的围楼组成,不用铁钉,全部由实木榫头穿斗衔接而成。拾阶而上,四层的围楼虽已破败不堪,但依稀还能感到当年的奢华与荣耀。</h3> <h3>  在官寨里绯徊流连许久,一行人才出得门来。门外,几个身着藏服的妇人在卖山核桃、 茵类、药材等土特产,她们可是土司子民的后裔?其中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妪,尽管已鹤发皱面,但眉目之间仍能看出年轻时应是一个美人。</h3> <h3>&nbsp;&nbsp; 中路藏寨是丹巴城东另一处知名的藏寨。进入寨子路口上也竖着“美人谷”的牌子,看来“美人谷”已是丹巴地域文化的概念,成为吸引游客特别是男性游客的招牌。登至高处,在时隐时现的光线中,在海拔5100多米的墨尔多神山怀抱里,整个寨子忽明忽暗的交错着,藏房和碉楼穿插其中,仿佛一幅山、寨和谐,天人合一的自然画卷。这里是丹巴最古老的村落,比甲居更隐秘,更淳朴,更原生态,少了一些商业气氛,多了一些人文情怀。</h3> <h3>  下山途中,遇见了三位身着“三片”的卖梨女子,年约三十左右,这是我们来丹巴第一次碰见能称作美女的女子了。几个男人顿时来了精神,纷纷要求与女子拍照合影,女子说:拍照可以,那得买我们的梨。于是每人都拥着“美人”拍了一张又一张,脸上的笑容灿烂的跟花儿一样。照毕咧,买了一袋梨提着下山,直到下至山底,才想起刚才怎么没有把“美人”摄入到我们的风光镜头中,那怕背影也好,一定会为片子增色不少的。懊恼呀,真是被“美女”冲昏了头脑。</h3> <h3>&nbsp;&nbsp;&nbsp;&nbsp; 美事成双,返回县城的路上,竟然又遇见了一场藏族婚礼。婚礼就在路旁一处庭院里进行,门口耸立着红色的充气拱门,新郎新娘身着嘉绒盛装,手捧糖果香烟的托盘,在拱门旁迎接八方宾客。如今藏族的婚礼形式也与内地趋同了,院子里搭了台子和花门,台上挂了新人巨幅的照片,伴娘伴郎也盛妆加身,立在新人左右。</h3> <h3>  婚礼中最吸引眼球的是一群年青貌美的姑娘,如花的芳龄,甜美的笑靥,窈窕的身姿,头顶镶了金饰的方帕,黑色流苏长衫,藏青色的百褶裙,完全没有传统藏族妇女脸蛋上的那两团红晕,粉颊白净,朱唇皓齿,耸鼻明眸,楚楚动人。众里寻他千百度,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才是正宗的丹巴美女呀。她们是专门从外地叫回来参加婚礼,为主人的婚事争光添彩的。于是一堆摄影人对着这群美女,远近高低拍个不停,快门声此起彼伏,全然忘记了旁边的一对新人。</h3> <h3>  这时,剃了一个很潮头型的伴郎对我说:不要光拍女孩子,给我们也拍几张,你不觉得我很帅吗?我连忙说:帅!帅!不仅帅还很阳刚。伴郎说:就是,我也觉得自己很帅。</h3> <h3>  晚上回到酒店,我们把碰见美女的事讲给老板听。藏族女老板说:你们算贵人啦,真是好运气,我们当地人平时也难得见到这么多美女。我们问:这个地方为什么出美女?老板说:丹巴出美女的说法有几个版本, 一种说法是西夏皇族的分支逃亡南流时留居丹巴,丹巴美女是西夏皇族嫔妃的后裔;另一种说法是丹巴山水奇秀,这里的奇山秀水孕育出漂亮的姑娘;还有一种说法是丹巴在唐朝时是东女国故地,美丽的东女国女王便是丹巴美女。老板说:我的这个酒店就叫东女文化主题酒店,目标是把酒店打造成展示丹巴美女文化的平台。她告诉我们:我的女儿正在美国学习酒店核算与管理,等她毕业后我就把酒店交给她经营管理,你们下次来我们酒店,一定会亲身感受到嘉绒藏族传统的文化和习俗,领略到丹巴美女的热情与风采。我就想,这么个偏僻之地,竟然有了远赴美国的留学生,真是今非昔比呀。老李激动的说:我们一定会再来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