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比我低的那个小个子,我沒有给他拍正脸,怕他抢风头,因为他的风头够大,根本不影响他的个子,再一他的才识过人,脑洞超大级,根本不影响他的正面,寻觅已久,终于真人,怕我的工作室拦不住他,急膀老乡,虽一河之隔,也算汾水相连,他念乡情,又提及几个名流熟乡,更加相拥恨晚,这是二次来访送我“家国往事”,并嘱我好好看看,我是最听话的学生,于是就迫不及待,于是就认真拜读大家韩石山的序评,于是就忍耐不住了,这就同大家分享,一起去挖一挖这个大名鼎鼎的著名的作家,出版家的脑洞吧,挖深了他自己就告你了,说我叫李琳之。</h3> <h3>“国事家事”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这好像是他的第十部出版物。</h3> <h3>李琳之,度娘一下吧。</h3> <h3>“李琳之先生是个会写文章的人,以物种而论,这样的物种,已日渐稀少。”这是韩石山先生为李琳之这部书作序的旁白,正文还请各方家拜读。</h3> <h3>韩石山,著名作家、评论家,出版20余部作品。</h3> <h3>“ 文化自信不是装出唬人样子的那种外强中干,而应该是一种“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泰然气概,文化自信,不是表白上的那种夸夸其谈,而应该是一种来自民族文化底蕴的自尊自强,文化自信,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那种目空一切,而应该是一种可以包容不同甚至容纳敌对的宽广博大,文化自信不是拒绝一切新事物的那种盲目排外,而应该是一种敢于汲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自觉自为。”</h3><h3>李琳之题记</h3> <h3>第一编,迷离商贾</h3> <h3>“再去去瓜州古渡吧,那里应该是亢氏及晋商先人们吹响号角,走向商战,抑或战罢归来的拐点,那里应该寄托着他们对亲人思念和对金钱渴望的纠结,那里应该残留着他们人生成败的喜悦和悲伤.…”</h3> <h3>“我在冥冥之中,却有一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悲怆…我的眼前不时涌现出那个长袍马褂,儒雅惆傥的刘笃敬形象,他义无反顾的去刑场收敛杨深秀尸体的样子,他站在轮渡船头蹙眉思考的样子,他在谈判桌上智斗英人的样子,他在这个老宅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的样子,而最后,他留给我的是一个中国最后的贵族步履蹒跚,踽踽独行的背影⋯”</h3> <h3>湮没了吗……</h3> <h3>第二编 史林悲风</h3> <h3>“徘徊在烟雾缭绕的圣殿里,在四周都弥漫着一种浓烈的忠义气氛中,我仿佛有一种窒息的感觉,我明白。对于我而言,这实在是一种文化包袱过重压抑而导致的呼吸不畅现象。”</h3> <h3>“在文明和野蛮的无数次搏斗绞杀中,文明可能会暂时败得一塌糊涂,但每一次的野蛮胜利都是以更人性化的文明进步为代价的,随之成为殉葬品的是曾经被视为文明的野蛮,那种披着文明外衣的丑恶野蛮。”</h3> <h3>“他就像一个布满残红血迹的,带着侮辱性的巨大惊叹号,充斥在史乘笔记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又像一个冥顽不化的黑色幽灵,鬼鬼祟祟的游荡在历史的时空隧道中,不时的戳穿着你的心扉,不时的刺激着你的神经⋯”</h3> <h3>第三篇 家事国史</h3> <h3>“父亲一生都被笼罩在一张无形的大网中,他从少时即挣扎着要摆脱他的束缚,但结果是刚挣脱开一张踉跄着跑出来,却有另一张更大的网当头罩了下来,他挣扎、反抗、突围了一辈子,当到他年老体衰、身心疲惫,几乎绝望时,那张无形的网才蓦然揭开了⋯”</h3> <h3>“掌声和鲜花都送给了她们的丈夫,送给了他们丈夫年轻漂亮,知书达理的“如夫人”,她们却只能躲到阴暗的旮旯里无声的啜泣。没人去关注她们,没人去帮助她们,她们就像那疾风暴雨吹打的漂萍一样,任由时代的洪流无情的吞噬⋯”</h3> <h3>第四编 华夏根祖</h3> <h3>“中华龙的形象,是否就是黄河永和段形状的现实模拟拟?”</h3> <h3>“中华远古文明的汁液就渗透在我脚下这片平实的泥土里,中华民族的祖脉就绵延在我眼前这逶迤的山岭上,这舒缓的水流里,这蔚蓝的天空中⋯哦,我的故乡,那黄汾交融的地方,映现着一个民族伊始迷离的背影。”</h3> <h3>蒋泥,著名作家、评论家。十余部名著,多部获奖。</h3><h3>蒋泥在跋里这样说:“琳之兄豪爽,风火,性子急,红光满面,爱争辩,每争辩脸就红,从不说谎,却爱小姑娘般脸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