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0月24日,南浔区2019年学校校本研训负责人培训班在嘉兴开班。近年来我区校本研训工作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在省内校本研训专项考评中名列前茅,这离不开区教育教学研究和培训中心的整体设计与各校主题式校本研训的百花齐放。</h3> <h3> 培训班在中国教师教育网刘盛昱主任的主持下拉开帷幕,刘主任详细介绍了三天的培训内容安排,参会老师们满怀感恩开启了本次嘉兴研训之行。</h3> <h3> 随后,南浔区研训中心倪潮红主任带领大家简单回顾了近四年来区研训负责人学习成长历程,我们的学习足迹遍及杭州、南京、宁波、嘉兴等地。一次培训就是一次提升,倪主任向大家一一引荐了本次培训班的班委,明确各自的职责,并再次重申了培训的纪律和学习要求,让现有的培训能力版本再升一个级。</h3> <h3> 学习会在菱湖实验小学俞莉霞副校长主持下请出了浙师大继续教育学院丁革建教授,他给大家带来了题为《互联网+背景下对校本研修的思考》的能力提升讲座。</h3><h3> 丁教授首先与老师们进行了积极互动,了解各校现有校本研训处在怎样的一个水平阶段,并对自己所管理的研训工作打一个分,反思现状才有了不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h3> <h3> 讲座中,丁教授从三个版块加以阐述和展开:对“老版本”的反思、对“新版本”的思考、对“理想”变为“现实”的努力探索,将问题不断聚焦在校本研修的有效性上。 </h3> 反观“旧版本” <h3> 反观现有工作,丁教授带领大家聚焦在了三个关键词:可视化——研修工作从“0”到“1”真的很难,现有工作1·1、1·2、1·3……各版本的不断升级也很难。常态化——要不断坚持与改进,实实在在去做,并不断评估现有工作的不足之处。核心算法——要让研训的坡度加得足够长,好的工作需要不断重复和不断升级,让一件事像滚雪球一样反复做到极致,好的工作多做几遍,我们的成果就会不断丰厚,这个“物化”的过程贵在坚持和伸向远方。</h3> 思考“新版本” <h3> 随后,丁教授从李克强总理对教育的重要指示谈到了“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的教育现实问题,服务学生发展、推动学校进步和加快教师发展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作为管理者要努力构建起一所学校的“Ctrl+C”和“Ctrl+V”,让最优的教育资源惠及到每一个学生,发挥教育最大化。</h3> <h3> “教为中心”的“教”可以让信息技术武装起来,借助信息技术来提高质量,最大程度实现优秀资源分享的机会均等。在媒体习得过程中,学生不断提高自学能力,通过“学为中心”实现学习力的真正落地。</h3><h3> 作为管理者,可借助校本研训这一平台聚焦和打造学校学科底线水平,这个底线并不是最高教师的水准,而是代表整体老师的水平,是知识的最优、最为保底的集,当然更高水准的名师参与进来,无疑就可以不断加高这一底线。讲座中,老师们越来越觉得:让优秀的资源不断反复利用,并利用大数据进行量化,让资源可备份和可共享,协同发展的“新版本”呼之欲出。</h3> 尝试“新方法” <h3> 课程的建构同样需要手段,丁教授在课堂上利用教育技术,现场采集了在座所有参训教师各自学校对眼下新技术的使用情况。</h3> <h3> </h3> <h3> 那么,究竟学校怎样的信息技术才是靠谱的,丁教授肯定了现有技术水平的同时,身临其境地带领老师们亲身体验了UMU互动学习平台的使用。</h3> <h3> 在互动过程中老师们纷纷表示利用UMU制作微课和课堂大屏互动实在是太方便了,让教师的课堂讲解有了数字化的备份以后,学生不消化的内容就可以反复点击进行自主学习内化,学生的参与情况更可以一目了然,追踪记录学习进程,以便教师对本班和平行班学情分析提供数据支撑,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为老师提供高效和便捷。</h3><h3> 请看,这是丁教授正在向全班学员展示班长鲍明国副校长的UMU微课作品,现学现会,十分方便。</h3> <h3> 近三个小时的培训,丁教授为大家提供了很多案例,“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思想”……一句句金句在耳边回绕,让教师成为知识的管理者——本次培训的终极目标也正在于此。让我们多多了解自身优势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打破传统补短板,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为我们的校本研训开辟出一条新路径,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为教师提升赋能。</h3><h3> 站得高就能看得远,做得扎实就能行稳致远,愿南浔校本研训之路不断结出累累硕果!</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