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style="text-align: right;">九层楼——莫高窟最大的洞窟</h5> <h3><font color="#010101"> 行车穿过茫茫戈壁滩,一条由洞窟组成的画廊像一条巨龙横卧在大漠穹顶之下。700多个洞窟散布分列其中,每一个洞窟都是顶级艺术的精粹,每一个洞窟都是人类灵魂的凝结。俯仰之间、呼吸之间,一刹那,转身千年。</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 缘起 </h3>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丝绸之路线路图</h5> <h3></h3><h3> 敦煌。</h3><h3> 敦者,大也, </h3><h3> 煌者,盛也。</h3><h3> 两千年前,敦煌是汉唐王朝向西域迈进的边城,是“河西四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之一。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北、中、南三条丝绸之路的起点都是敦煌。祁连山的雪水融化形成党河流经这里,孕育了这块沙漠绿洲。于是,敦煌成为了中西交通的枢纽要道,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华(中华)戎(少数民族或西域)所交一都会,西域的战略军事重镇。</h3><h3> 而此时,在丝绸之路上传播着的除了各国琳琅满目的货品外,还有思想。人们强调通过祈祷获得精神觉醒以及摆脱自我以求得内心平静。于是,佛教也延着商人、僧侣、旅者的足迹从印度北部向巴基斯坦、喀布尔传入中国。</h3>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敦煌莫高窟</h5> <h3><font color="#010101"><h3></h3><h3> 公元366年,一个叫乐僔的和尚云游到敦煌鸣沙山东麓脚下,此时夕阳西下,阳光照射在对面的三危山上,顿时,他看到山顶上金光万道,似有千佛显现其中,于是乐僔认定这里就是佛教圣地,他发愿开凿出了第一个洞窟。</h3> 人们将开窟造像作为祈福消灾的最大功德。往来商人求保佑,平民百姓求平安,各级官吏、世家大族求功德。</font><font color="#010101">人们都来这里捐资建窟,</font>叮叮当当的凿石声与诸画家屏息作画时的轻叹声在敦煌上空交织绵延了数个世纪。</h3><h3> 这里也由不毛之地成为了万佛之国。</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 塑像</h3>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莫高窟第130窟</h5> <h3><font color="#010101"><h3> 敦煌石窟艺术以雕塑、壁画为主要构成。</h3><h3> 我们进入莫高窟参观的第一个窟就是第130窟的大像窟。窟内塑有高26米的弥勒佛坐像,站在佛像下,人显得极其渺小而又羸弱。看资料介绍说,此尊佛像的身体不合正常人体比例,仅头部就有7米,但却巧妙的解决了游人自下而上仰望大佛时的视觉差异,从而使人更能清晰的看到既庄严又慈悲的弥勒佛表情,更增添了一份对于佛的敬仰与敬畏。</h3><h3> 莫高窟彩塑多以木骨泥塑的工艺制成。先是要选择与佛像姿势相近的枝干,经过加工制作成佛像的主体框架,再在框架上绑缚苇草,草外敷粗泥,再敷细泥,压紧抹光塑像成形,最后再上一层白粉。</h3><h3> 敦煌彩塑上起十六国,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直到清代,历时千余年,一代代的艺术家将自己的信仰刻在了佛像上,璀璨了时光。</h3><h3> 我们不懂佛法,也无高深的艺术鉴赏能力,但却依然能感受到莫高窟塑像端庄优雅的神韵。匆匆一瞥,仿佛已将那副恬淡安详的神态投射于灵魂之上,慈悲而圣洁,柔和而圆满。</h3></font></h3>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盛唐 莫高窟 45窟 菩萨</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莫高窟第158窟</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殿堂窟 西魏 敦煌莫高窟第249窟</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佛坛窟 五代 莫高窟第55窟</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禅定佛 北魏 莫高窟第259窟</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盛唐 第194窟</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 壁 画</h3>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经变画</h5> <h3><font color="#010101"><h3> 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h3><h3> 那些色彩艳丽的颜色都是用各种矿石研磨成不同颗粒度的色浆,再混以植物胶做成的。工匠的笔下,朱砂的红、雌黄的黄、青金石的蓝和云母的白肆意流淌着。</h3><h3> 敦煌壁画的着色和内容都与时代紧密相关。青褐浑厚的色流,那应该是北魏的遗存,而那气势非凡色彩饱满的必是盛唐。画工卓越的艺术家们没有留下姓名,却将极致的艺术留给了世人。</h3></font></h3><h3><font color="#010101"></font></h3><h3><font color="#010101"></font></h3> <h5 style="text-align: right;">都督夫人礼佛图 盛唐 第130窟</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飞天 西魏 第285窟</h5> <h3><font color="#010101"><h3> 敦煌飞天在哪里?窟内灯光昏暗,游人簇拥着前行,忍不住要问,飞天呢?哪里可以看到飞天?工作人员指说,菩萨的两侧就是飞天。逆人流退回两步,在满目色彩的画布当中寻找飞天的影子,是那里吗?是那个吗?</h3><h3> 飞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释天的神,能歌善舞。墙壁之上,飞天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宇宙中飘舞,有的手捧莲蕾,直冲云霄;有的从空中俯冲下来,势若流星;有的穿过重楼高阁,宛如游龙;有的则随风漫卷,悠然自得。</h3><h3> 飞天呢,或许是想呈献给我们一个优美而空灵的想象世界吧。</h3></font></h3> <h5 style="text-align: right;">青绿山水 盛唐 莫高窟第172窟</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莫高窟第156窟·窟顶藻井</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壁画</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 守望</h3> <h3> 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道士王圆箓无意间打开了封闭近一干年的藏经洞ー一莫高窟第17窟。窟内堆满了从公元4世纪到11世纪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古代文物5万多件。</h3><h3> 1907年初夏,距挖出藏经洞已过去七年。黄沙漫天中,在破败凄凉的莫高窟前,穿着粗棉布道袍、身材矮小的王圆箓蹙着眉、眯起眼,看着那个身材高大的英国人和拉着二十四箱经书文卷、五箱艺术品的驼队渐渐走远,他那张又黑又糙的脸上,开始浮动出杂乱异样的情绪。</h3><h3> 王道士不知道,斯坦因用四块马蹄银(200两)和一个严守秘密的保证,从他手里带走的这些文物,在一年零六个月后,被运到了伦敦,入藏大英博物馆,至今。</h3><h3> 每一个知道王圆箓这个名字的人,都可能为岌岌淹没于朔风、流沙与荒草之中的莫高窟哀怨痛心,一如余秋雨先生在《道士塔》中所写,这是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h3> <h3> 70多年前,在敦煌艺术的感召下,常书鸿先生毅然从巴黎起程,回到中国,冒着抗战的烽烟来到敦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h3><h3> 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一批年轻的艺术工作者接踵而来,成为守护莫高窟的第一代“敦煌人”。</h3><h3> 1950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h3><h3> 1984年扩建为敦煌研究院,70多年间,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来到敦煌,留在敦煌,用自己的青春与理想守望着这片宝贵的文化遗产。</h3><h3> 这里包括扎根敦煌五十栽的敦煌女儿樊锦诗先生,也有九零后的守窟人。他们日夜守着这片宝藏,保护修复,考古发掘,研究文献。他们将生命寄予敦煌,一生与敦煌为伴。</h3> 匆匆又匆匆。被人流裹挟着,几乎没有记下关于敦煌的丝毫。只记得初次遇见时的震撼,正片整洞满满的视觉冲击穿越千年呼啸而来,如今对照书本和资料,才知道每一个洞窟、每尊佛象和雕塑的韵味,仿佛展现在面前的不是那冰冷的山石,而是活生生的历史。<br> 再来重新介绍敦煌莫高窟:<h3> 敦煌,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六大宗教和十余个民族文化的融汇之地。公元366年,乐僔和尚在这里开凿了第一座洞窟,此后,经过长达一千多年的营造,莫高窟成为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较完整、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存,至今仍保存着735个洞窟,其中包括45000平方米壁画和2000多身彩塑,涵盖文化、艺术、科技、政治、经济、宗教以及日常生活的诸多层面,向世人展现出一幅波襕壮闲的历史图景。</h3> <h3><font color="#010101"> 以下几幅是画家曾浩的油画作品,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