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文 张亮</p><p> 2019年10月19日,星期六,黄南州中学的张亮、宋雪峰、肖鹏、王锐、赵航和董艳华6名天津援青教师在赵勇校长的带领下,几经辗转,走访了尖扎县的几个村庄,开启了一次令人难忘的家访之旅。 <br> 我们首先去了康杨镇东门村周晓东的家,他的父亲听说老师们要起大早坐班车到县城,再倒公交才能来家里,非常感动。车还没到村子,他就老远的出来迎接我们,见了面就是紧</p><p>紧的握手。他激动的说:“大周末的,这么远的路,你们老师还能来我家,真让你们受累了,怎样感谢你们呢?”我们连忙说:“不用谢,不用谢,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和家长谈着孩子的情况,当听到我们表扬他孩子做人踏实,学习认真,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时,晓东爸爸的脸上泛出满意的笑容。当听到父亲说到晓东有些青春期叛逆、不听大人话时,坐在我身边的晓东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大家像一家人一样聊着天,有说有笑。此时,我们已不是在用眼睛看,而是在用心灵听,在心灵的交融里,我们体会到了教育的温情和深度!</p><p> 在家长的热情陪同下,我们一连走访了好几家。王小刚的妈妈听说我们来了,忙前忙后,要给大家做午饭,赵校长忙把她拉住。由于她不会说普通话,也听不懂老师们说什么,小刚就当起了“临时翻译”,当她听说孩子进步很大时,她高兴得眼里闪着泪花。小刚翻译着老师们所说的话,看着大家亲切的交流,眸子里满是真诚与力量。当知道大家要走时,他的妈妈不知所措地拦着,让小刚帮忙留下老师们吃饭,老师们说以后还会来的,这次就不打扰了,这位朴实而热情的回族妈妈一直目送着大家远去,不停地摆手。大家发现,今天大家叩开的,看似是一扇扇家门,连接起来的却是家校之间情感心桥。<br> 韩秀花的父母均在外省打工,老师们到她家里时,爷爷奶奶没在家,只有她和上小学的妹妹在家。只有15岁的她就已经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喇瑛和73岁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拉着大家的手说:“孩子懂事,放假回家就为我洗衣做饭。她在学校也和家里一样好吗?听老师的话吗?”班主任肖鹏和大家都表扬了喇瑛,说她性格阳光,为人正直,是个听话的好孩子子。同时也对她的学习提出了要求和建议,希望她在学习上百尺杆头更进一步,孩子认真地点着头,信心更足了。坐在办公室里,有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孩子学习成绩的高低或某一个方面的表现,至于是否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是否全面了解了他们的成长经历,我想,不下去走走,还真做不到。下去走走,看看另一个也是最重的一个教育场所——孩子们的家庭,我们也许就能发现一个孩子丰富多彩的世界。<br> 藏族学生吴兆倩,听说老师来了,赶忙出来接大家,而妈妈却在厨房忙着。看老师们进屋,她赶紧把炖好的肉端上来,非常热情地招呼大家来听,听说大家已经吃过了,才停下来。我们向她介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时,他总是感激地点头。我们嘱咐孩子,知识改变命运,实现美好的梦想,我们必须自己发奋努力,无论是学习上的困难,还是生活上的困难都要和老师说,大家同心,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看到孩子眼中泛着真诚的光芒,那一刻,我们感到了师者使命的崇高!<br> “好的教育就是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大家常说的一句话,道理也很浅近,但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让其内容充实而饱满起来,却是不容易的,它需要教师真诚付出,更离不开持久的智慧铺垫。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教育不仅要着眼于学生当下的得失和苦乐,更应关注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而这不正是黄南州中学援青教师适时家访的理由与初衷吗?<br>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 家访的本质是情感沟通,目的是促进孩子更好成长。师生关系融洽,家校关系融通,教与学的过程就会逐渐演变为师生彼此砥砺,生命共进的过程。“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马秀花的家长,看到大家很辛苦,执意要开车送老师们回州里,被老师们婉言谢绝了。当大家坐最后一班公交车赶回县城时,太阳都快落山了。<br> 回到州里,尽管已是夕阳西下,暮色四合,一身疲惫,但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那些颠簸的道路,那些低矮的平房,那些热情的迎候,那些朴实的身影,那些真诚的目光,那些有力的握手……如一幅多情的画卷,在大家的眼前渐次划过,又聚拢凝结,最后定格在孩子们青春的身影上。我们教师的使命是什么?我们教师的责任是什么?不就是要以乡亲乡情这幅大画卷为背景,精心描画孩子们无限可能的未来吗?在黄南这片充满生机的热土上,在援青教师的又一故乡,倾情耕种教育的梦想,让爱延伸到能延伸的地方,这就我们的时代担当吧!<br><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