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这是一个夏日的傍晚,一场如期而至的大雨过后,天边的霞透过淡淡的云层,在肆意的挥洒着多彩的光茫。就像是一位温柔而又含情脉脉的少女,一会儿跑动着,一会儿跳跃着,飘渺中展现着她婀娜的美姿。</b></h1> <h1><b> 太阳渐渐的隐入了天际,夜开始降临。“哇、哇哇、哇哇……”,一声、二声、三四声。不经意间,夜,成了蛙的世界。开始,是单个的蛙吼;接着,几只蛙跟着共鸣;最后,是群蛙的合唱。时而高歌,时而低鸣。月光下,田野上,只有微风吹动着秧苗在窃窃的私语,伴着蛙声,奏唱着一首舒缓而又动听的“月光小夜曲”。<br></b><b> 和衣而卧,躺在床上,月光透过窗棂,对于住久了高楼矗立的城市,一下领略了这阡陌间的夏夜,能在这宁静的田园,聆听这大自然奏响的和弦,想来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享受啊。</b></h1> <h1><b>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虽然,在外奔波多年,功名未立。但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已离我远去。得闲了,这个夏日,又回到了久违的家乡。<br></b><b> 蓝天、白云、海风,蔬园、稻田、篱笆。农家的生活,与我近在咫尺,盈耳便是远远近近的蛙声。<br></b><b> 翻来覆去,儿时的许多记忆,又在我脑海里闹腾。那时的夏夜,满天的繁星。月色下,人们扎成一堆,谈天说地,一边嚼着芦稷(注:类似于高梁的桔杆,有着甘蔗的香甜),一边聊着趣事。家长里短是大人们的事,细伢儿是啍着童谣,玩着游戏。还有的就是约上一两个小伙伴,拿上一截竹杆,在竹杆的一头栓上一根线绳,线绳上再绑上一颗棉球,棉球上可沾上一些菜油,听到那有蛙叫,随手甩上一杆,蛙便跃起吞下棉球,这种吊青蛙的小把戏,给儿时的我们带来了无尽的乐趣。<br></b><b> 那时的青蛙多,小河边,田埂旁,可以说是成群结对。这是因了那时的生态环境好,种庄稼不施农药,不用化肥,水清田美。后来,随着农药、化肥的滥用,生态环境恶劣了,河里的小鱼小虾不见了,蛙声不知不觉消失了。近几年来,倡导“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家乡的生态环境也变得好了起来,久违了的蛙声又回来了。<br></b><b> 蛙声,与我,不仅是一种记忆,更是一种缠绵的乡愁。<br></b><b>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劳累了一天的父老们,虽然,他们不懂得什么是浪漫,但在这个烦噪的夏夜,听取窗外两三点蛙声,那也是一种快乐,那才叫真正的静谧,一种安逸,一种心情的放松。</b></h1> <h1><b> 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那里有着自己喜欢的亲人。那么,一个能让我流连忘返的地方,大摡就是自己的家乡,因为那儿有一片沸腾着的蛙声。<br></b><b> 望着窗外的月光,想着小陌上的蛙们,我不由自主的哼起了“印尼”的那首民歌,《哎呀、妈妈》,“河里青蛙,从那里来……”,慢慢的,我闭上眼睛,进入了梦乡。</b></h1> <h3><i><b>写于2019年7月15日</b></i></h3><h3><i><b>修改于2019年10月23日</b></i></h3><h3><i><b>音乐:南通渔歌</b></i></h3><h3><br></h3><h1> <b>王文元</b></h1><h3></h3><h3><b> 2019.10.24</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