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提琴老人的故事

张世英

<h3>  最近,在国家广电总局的一个展览会上,我认识一位与提琴相伴一生的老人,他是广播艺术团的90岁的退休演奏员刘庆彩。</h3> <h3>  展览会上,我的目光盯上展柜里两把提琴时,老人热情的把它们从展柜里拿出来,</h3> <h3> </h3><h3> 他拿起一把提琴拉了拉,</h3> <h3>  </h3><h3> 又拿起另一把提琴拉了拉,</h3> <h3>  然后问我:你看这两把提琴有什么区别?</h3> <h3><br></h3><h3> 老人见我答不上来,就跟我说:你听这两把提琴拉出来的声音差不多,但结构不一样:其中一把是我研制的中国葫芦形提琴,已经获得发明专利了。</h3> <h3>  我仔细看了看才知道,老人研制的提琴用的材料是葫芦、形状是葫芦形,琴把形状是呈如意的形状。</h3> <h3><br></h3><h3><br></h3><h3> 仔细看看老人的外观设计专利证书上写着:</h3><h3> 外观设计名称:琴(如意葫芦形)</h3><h3> 设计人:刘庆彩</h3><h3> 专利申请时间:2006年6月20日</h3><h3>  原来这项专利是老人77岁申请下来的!太了不起了!</h3><h3> </h3> <h3><br></h3><h3> 我为老人拍照留念。</h3><h3> 老人也热情的邀请我们到他家去看看。</h3> <h3>  一进家,我惊呆了!</h3><h3> 看!琴。</h3> <h3>  到处都是琴!</h3> <h3>  不大的房间成了琴的世界。</h3> <h3>  大部分是小提琴,也有中提琴、大提琴。</h3> <h3><br></h3><h3> 老人指着一张照片告诉我们:这把1702年的琴收藏在意大利博物馆,是一位著名俄罗斯艺人的琴。</h3> <h3>  指着另一张照片说:“这一把琴,是1742年的著名的意大利演奏家的琴,也收藏在意大利博物馆。”</h3> <h3>  “我有幸花了九十元买到了这两张琴的照片。从照片上我找到了这些名琴的秘密:”</h3> <h3>  “数一数琴的年轮纹理就知道这把琴是用百年树龄的老树制成的。”</h3><h3> “从这里可以看到琴的这块板是独板制成的。我们一般的琴是拼接的,它的音质好也许秘密就在这里。”</h3><h3><br></h3> <h3>  从此,老人开始制作提琴了。</h3><h3> 他还发现有的制造者为追求速度,琴的曲面不是挖出来的,而是粘出来的,这样音色肯定不佳。</h3> <h3>  老人应邀拉起了他当年拉的大贝斯。</h3><h3> 还是那么熟练。</h3> <h3>  老人动了情感,他想起年轻的时候在军乐团的十年历史,想起了中央首长一个命令,组建了广播艺术团的管弦乐团。他也从军人变成了老百姓,……。</h3> <h3>  </h3><h3>“60岁退休了,没琴拉了,就自己制作琴。一发不可收拾,哪知一干就干了30年。”</h3><h3> “我的一生始终都没离开过琴呐!”</h3> <h3>  </h3><h3> “”这个大贝斯,是我用了半年的时间在我九十岁生日的时候完成的!”</h3><h3> 他款款拉动琴弦 ,那低徊的琴声诉说老人神奇的一生……。</h3> <h3>  老人有三个儿子,如今和老伴跟小儿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h3><h3> “中午谁做饭啊?”</h3><h3> “我。”</h3><h3> “您还会做饭?”</h3><h3> “提琴我都会拉,做饭有什么难的?”</h3> <h1>  </h1><h1>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br></h1><h1> </h1><h1><br></h1><h1> 时 间:2019年10月24日<br> 摄 影:张 世 英</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