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和而不同,美美与共”</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第十四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之“和美课堂”</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丁园苹</font></div>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生活处处皆学问,语文乃是明灯,她让我们体悟语言之精髓和魅力,发现人们心中的真、善、美。我们时常徜徉在炫目的先秦繁星、皎洁的汉宫秋月;沉静于珠落玉盘的琵琶和高山流水的琴瑟;洞悉于庄子的逍遥之游和孔丘的颠沛流离;酣醉于美妙的《诗经》和璀璨的《楚辞》;甘之如饴地吟诵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璀璨生辉的《四库全书》......无不时刻倾诉语文之无穷魅力,为此,我守候千年,只为与汝邂逅。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第十四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之“和美课堂”于2019年10月在星城长沙如期举行。各路名师欢聚品鉴,荟萃和美课堂,探寻语文课堂的教学真谛。 “学则求至,诲人不止”的孙双金老师,作为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导师,他自成一派的“情智教学与四小课堂”在全国广有影响。他与育英小学1301班的学生走进了《穷人》一课,引导学生理解了小说的情节、环境、人物,带领学生走进了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强调情节和环境都是为人物服务。课堂中,有孙老师情真意切的流淌,也有思维火花的碰撞,更是其主张的“情智语文”。 “言简意赅,扎实灵动”的孙庆博老师,作为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省优质教学资源主讲教师,市优秀拔尖人才,先后被应邀到多地讲学,在国家级核心刊物及相关教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他一直致力于“学本课堂”的教学研究,逐步形成了自我独特的教学风格。他与1705班的学生为我们带来了一课《会搭船的鸟》,课堂中孙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拟声词”,读出人物快乐的心情;抓住“颜色词”读出翠鸟的美丽;抓住“疑问句”读出了好奇的内心;抓住“动作”和“时间”词,再现翠鸟捕鱼的情景。“以读促悟”,让学生深入其语境,更好地品悟翠鸟的外形和捕鱼的情景,进一步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能力。这样的课堂孩子们想学,乐学,真学,会学,能学。 随后,孙庆博老师为大家做了《统编版语文教材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的讲座。一是语文教材到底教什么?1、小学语文教材一定要教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教识字写字、教读书、教说话、教背诵、教表达、教习惯。例如:汉字里有文化,汉字是民族的思维和智慧,课堂中的“嘴”是个形声字,右边也念嘴,上边代表着鸟毛,下面代表着兽类,本来这个“嘴”字代表着鸟和兽类的嘴,后面加了一个“口”字旁,所有的嘴都用这个字,这就是汉字的文化,汉字的演变。2、教最核心的素养:阅读、思维和表达。3、教单元语文训练要素。4、教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例如:课堂中,老师应该教给孩子写字的方法与读书的方法。学习策略:应注意课型的划分: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精读课文主要是老师教其功能,举例子,给方法。略读课文主要是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文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引导学生自己读。二是语文怎么教?对此,孙庆博老师进行了详尽的阐述:1、按语文教学的规律来教:读进去——记得住——用得出。2、注意文体和课型。3、教学范式:2+x。“2”即写好字、读好书。“x”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年段、不同的文章变换着教。孙老师的讲座发人深省,课堂中以学生为本,以字、词、句、段为重,以听、说、读、写、背、表达为基点,扶着学生走到实处,使学生得语文之法。 “桃李名满天下,不畏南北西东”的吉春亚老师,作为一线老师的领路人、同路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十分注重语文实践,具有浓浓的语文味,既精致婉约,又不乏恢弘大气。她的人底蕴深厚,又谦和优雅;她的文轻淡雅、娓娓道来,又独具一格,震撼心灵的力量,其人、其文、其课都独具魅力,她与1601班孩子们《陀螺》一文授课,令人茅塞顿开,受益匪浅。课堂中,吉老师引导学生能在体会较深的地方做批注,围绕着这些批注说清自己的理解,学生能结合尾批对“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的理解。正所谓:“无思维不学习,无思维不语文”,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仅要交给孩子知识,还要交给孩子学习方法,发展思维的能力。吉老师以她扎实的功底,深厚的底蕴,有了诗和远方。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世俗寄凡尘”的“梅痴”王崧舟老师,令人心生敬畏膜拜仰视。教育界能把语文课上的这么有情趣、有诗意、有深度,非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老师莫属。他的家中梅、画中梅、心中梅,执教的《墨梅》一课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转承起合,浑然一体,令听者拍案击节,叹为观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诗中走了几个来回后,豁然开朗,立即顿悟:原来作者王冕不仅仅写梅花,还写了他自己,为写法“托物言志”做了很好的铺垫。 “俗世浮华若遇梅,人间百味何其值”。看看这朵,看看那朵,看看这枝,看看那一树。借助资料拓展对“淡墨痕”的理解,那就是一种淡泊名利,不着痕迹之心态。 在王崧舟老师的心中,梅花的香气是须臾不忍错过的。站立院中,闭了眼陶醉于“数点梅花满院香”中;静夜里,披衣徜徉“梅花夜开香满溪”边;花要落了,仰头轻叹“梅花至老香犹在”。 花谢了,俯身低吟了“落尽梅花尚有香”。 雪夜榻上随手展卷困乏后,沉浸在“半夜梅花入梦香”里。 “高山流水吟不尽,空谷抚琴觅知音”。从《墨梅》一课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与王冕“伯牙钟期之情”,二人相得甚欢。你看,在王老师那里,他除了知道我们大多了解到的一些关于王冕的资料外,还知道那么多内幕。 王老师还知道:通过“清气”与“香气”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王冕只写清气不写香气的密码所在,那就是“清气”写的是人,唯心灵方可品出,唯志趣高洁的人方可品出。 <h3> 王老师还知道:王冕的“疏花个个团冰雹,羌笛吹他不下来”中的“羌笛”,“平生固守冰霜操,不与繁花一样情”中的“繁花”······王老师继续带领孩子们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这种梅,还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人,有······,孩子们教者充满诗意的语言中对“梅”滋生了一种情愫,对“梅”心生了一种敬慕。此时《墨梅》的歌声缓缓响起,清脆的童音传遍了整个会场,动情的文字永驻你我的心间。</h3><h3>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王老师独辟蹊径地解读,如庖丁解牛一般,以“素养”为目标,以“人”为核心,以“诗样的语言”为载体,对学生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了解,时刻洋溢着的文化气息,很好地诠释出他对“文化的坚守”,这场“精神盛宴”让大家拨云见日,静静地享受着,品味着,思索着······<br></h3>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王崧舟老师的讲座引经据典、剥丝抽茧、娓娓道来,其核心观点便是“古诗要把文化上出来”。这也这正是他“古诗教学的文化守望”的教育思想内核。统编教材有教材的调整,语文教学的文化含量在不断地提升,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含量,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我们需要探究它最终的目的,最高的价值应该放在哪里?如果老师只关注策略本身,没有做价值的思考,所有的策略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中国古典诗词,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王老师给老师们抛出了“三问”:一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应该以理性为重还是诗性为重?所谓的理性为重,教师把诗作为一个纯客观的对象,学习它,分析它,肢解它。但是这始终和诗保持距离,只是隔岸观火。诗性:简单地说,就是把自己的生命交给诗,融入诗歌的意象、意境、意蕴,你仿佛成了诗人,仿佛就活在了诗人为你营造的那个审美环境当中,你感受着诗人的感受,体验着诗人的体验,焦虑着诗人的焦虑,忧愁着诗人的忧愁,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就是诗性为重。二是中国古典诗词教学是以意思为重还是意象为重?所谓意思为重:逐词逐句地串讲。意象为重:中国古典诗词是意象的语言,中国古典诗词要想象画面,要还原场景,要营造意境,诗歌最终召唤出来的是读者心中的画面,场景,情节,细节,种种在生活和阅读当中积累起来的意象。三是知识为重还是文化为重?知识为重?诗歌写了什么,它没有转化为你的精神和气质。文化为重:你读诗,被它感染,被它浸润,被它滋养,被它陶冶。“腹有诗书气自华”,修养心性,改变气质,内心也会变得更柔软、更敏锐、更良善、更纯粹。这正是学中国古典诗词的三个价值取向。 <br> “师住稽亭高,经年旧岁故”。王老师讲座精彩绝伦、妙语连珠、引入入胜、让我深思。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时候人格气象养成素养正是凭借对诗词歌赋的学习领悟,慢慢地积淀、酝酿、发酵,最终在孩子们的生命之中绽放出那朵绚丽之花,而这花不仅属于孩子与你我,它曾经也属于孔丘、老庄、李白、苏轼、王冕等大家文豪,这就是中国文化自信。然而,这样的古典情怀、高洁人格,在当代社会亦属稀缺资源,真正的幸福应该归属于精神、灵魂和格局,这需要我们一代人回到源远流长的文化之中寻找人生的大智慧。对语文,对中国古典诗词,当我们怀有一颗虔诚而敬畏的心境走进神圣,走进中国古典诗词之时,救赎并自我成就的往往是从事语文教学的自己。 <p>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观摩课为老师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专家的讲座不仅从理论上指导老师深入了解统编教材的编排思路,而且从实践上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我们教学梦想指引了方向,汲取了前行的动力。精彩的课堂纷至沓来,目不暇接,触及的是“匠人之魂”!愿我们“半亩方塘”,都能不断地引入“活水”来。因为梦想,所以勇往直前,不畏浮华,凭风飞翔!</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