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秦塞上行之四(波浪谷 、统万城、神树涧 、梁家河 、 延安、南泥湾、)

国粹

<h3>陕西波浪谷位於靖边县城东南,由於一沙漠河谷中,其岩石凸显波浪条纹,而名。</h3> <h3>陕西波浪谷的岩石又称红砂岩,学术上称其为“砒砂岩”。生存於地球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三叠纪的侏罗和白垩纪之间。</h3> <h3>约在距今1.5亿年前,这里原一片红色沙丘随地壳运动而开始沉淀,沙丘被不间断的地下水层层浸漬,天长日久,水中矿物质将红砂凝结成砂岩,形成了今日见到的砂岩层叠状结构。</h3> <h3>陕西波浪谷呈显丹霞地貌结构,由於西北地区的风刀和湍急的地下流水,历经千万年的刀琢水蚀,形成了今日人们得见的奇妙景观。</h3> <h3>陕西波浪谷中的红色砂岩,犹如历经巨大泥石流的推动与磨砺,大多凸显出流水状,岩石一坨坨,岩石上一圏圈波浪条纹,又是一弯弯地涌向沟壑,甚为壮观。</h3> <h3>初步观察,这些砂岩形成历史还不长,其坚硬度还较软,风化严重,岩石上大都有一层细沙粉,不易行走。</h3> <h3>有人常把陕西波浪谷与美国的亚利桑那州波浪谷相比,其实还是有差异的。陕西波浪谷的砂岩,主要以红与褚色。</h3> <h3>这是网上窃下的美国亚利桑那州波浪谷照片。其谷中岩石,则是在红色或褚色之间,多有白色线条。</h3> <h3>这是前几年攝的吾国张掖丹霞地貌照片,虽非谷,然其岩石则色彩斑斓,呈多纵向诸色。有专家认为,岩石的色泽,多因含矿物质元素相关。</h3> <h3>据经验,凡观丹霞地貌之美,以夕阳西下时为最佳。此时,余晖洒落,晚霞相映,与大地,与岩石相染,将会变得异常的美。可惜时不待也。</h3> <h3>人常说,自古游览风景地,三分形似七分想,看来还是有点道理。对岸这座山峦,恰似一巨龟跃跃入水之状。</h3> <h3>总之,这里岩石较为圆浑,形态虽异,有说是神兽,也有说象卧虎或卧龟,更有说似磨盘等等,不一类举了。以下多为夫人的美照。</h3> <h3>这是同团的两位女驴友,一红一绿,在这大漠沙原中,凸显得更为出彩。</h3> <h3>波浪谷共有六处景点,现对外开放仅三处,据说美的一处有一线天之景,因正维护修建之中,暂不对外开放。故从网上索其两桢,以弥憾,聊之慰!</h3> <h3>在靖边县城北百余里外,有座早在东晋时代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之都城”的遗址,称万统城,俗名“白城子”。</h3> <h3>统万城,是我国匈奴族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唯一的一座都城遗址,后又为党项羌等北方少数民族的聚居地。</h3> <h3>据考古学者与地质衍化学家们验証,这里地处毛烏素沙漠边缘,由於土地沙化严重,至宋代,城四周为沙漠覆盖,沟壑干涸,居民四迁他地,遂成为废墟。</h3> <h3>据介绍,当年考古挖掘时,在都城废墟中出土遗物不少,有铜印、肖形印、铜佛像、雕刻艺术品及日常生活用品,年代可追溯到汉、唐、宋时期。</h3> <h3>从这一侧面看去,城墙还留存的相对完整,城墙沿下,还有护城河,虽水不多,然植被仍郁葱。</h3> <h3>这是万统城墙上一角楼,从此来推测,当年的万统城内城规模及气势还是蛮恢宏的。</h3> <h3>这是统万城西南向的角楼。</h3> <h3>经考古学家们当时匈奴族人的军事防御、生活习俗,对比史书记载,恢复这座角楼当年的造型。</h3> <h3>这是统万城内的永安台,估计是用於王(汗)或部落首领的居住。</h3> <h3>这是根据永安台现状,臆测的原状恢复图。</h3> <h3>距统万城约20公里处近无定河,有一当地人称“神树涧”的浏览地,在近20平方公里区域内,有300余株古柳树,值得一看。</h3> <h3>柳树,系楊柳科,乔木树种。柳,又分两大类,一为南方多见的垂柳,也称杨柳;另一为旱柳,我国黄土高原上常见的为白皮旱柳。</h3> <h3>神树涧的古柳,树龄少的也有数百年,长者则近千年。由於白皮旱柳抗逆性(抗寒热、抗干早、抗病虫害等)较强,故地处毛乌素沙漠中仍顽强生长。</h3> <h3>这里的早柳在早期,大多主杆劈开,中间空,造成侧枝展开,形成拱状。更有的侧枝会延伸多米长,往往是根在此头向彼的情状。</h3> <h3>白皮旱柳,树叶可喂食牲畜,树皮则入药,树椽可修屋围院,是当地百姓经济重要来源之,被誉“家有百株柳,吃喝不用愁”。远看古柳如同雕塑,又似是化石,更像精灵。近看枝叶顽强露绿,就像大漠中生灵才有的气质和神韵,苍颓但仍傲视。</h3> <h3>此照乃从午餐饭馆中翻拍之,看到旱柳之生於黄土沙原上顽强生存,咱黄土汉子不也是这样吗?!</h3> <h3>见到这桢照片,上年纪的人必会知晓,这是革命圣地延安了!</h3> <h3>古人范仲淹曾到此,见延河水畔一山峦涌起,山上林木葱郁,山下河水潺潺,不由对此黄土沙原中有如此之景,叹道,此风水甚佳,即书下“嘉嶺山”三字。</h3> <h3>后人再到此,又有题为“高山仰止”,还有题“先憂后樂”,或题“出将入相”等。凡此多人题字作词,皆不吝溢美之词。</h3> <h3>嘉嶺山下即延河水蜿蜒流淌而过,宝塔配水,不仅景美,也真乃风水之吉象之征。</h3> <h3>延河水畔为延安广场,随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乐曲,数百当地居围圈跳起秧歌来,声势颇大。夫人不胜技痒,手足也随曲舞动起来,一老者观此,即递上彩扇,在延安街市跳舞,真乃幸事!</h3> <h3>当地人介绍,要看延安宝塔,夜七点过后最佳,彩灯亮起,更为美观,果不其然。</h3> <h3>当日夜宿延安,晚餐自理。得知离宿地不远处有一美食街,正好逛逛,领略一下黄土高坡的小吃美食。</h3> <h3>进入美食街,方知这里乃是全国各地、各民族的小吃荟䕜处。此街长不到一里地,街铺二行,正反两侧,若全铺开,足达2公里,还不算街两傍的砖房建筑饭馆了。一打听,此处不供应酒水也不能喝酒,为安全之。</h3> <h3>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当年插队务农的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就此写下了当年插队务农生活点滴,並出版了题为《梁家河》一书。</h3> <h3>习近平总书记到此视察,感叹此地的变化之大,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乡。说的真好,习总书记本系陕西人氐,延安精神更不要说了,而生活多年的务农地延川,不忘初心,称其故乡。</h3> <h3>梁家河,隶属延安市延川县,有7个村民小组,近1200人,原是个晨工夜宿的籍籍无名的贫困村落。1969年,1300余名北京知识青年到此插队务农,习近平是其中一员。</h3> <h3>自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梁家河村就被列为陕西省试点村之一,如今,这里满山树木林立,郁郁葱葱,农田统一规划,村民住宅焕然一新。</h3> <h3>在梁家河村委会一傍,新建了当年习近平在此生活与务农的博物馆。这是与同来的北京知识青年合影。</h3> <h3>1975年,习近平总书记经推荐参加了考试,被录准上了大学,结束了6年的务农生活。这是他与入学同学的合影。</h3> <h3>习近平同学勤恳好学,针对当地缺电情况,在此设计並建成了陕两省第一个沼气池,收集粪便及农家秸杆、瓜果叶和烂菜皮进行发酵,气化为能源。陕西省人民政府还将此知青居住点(含沼气)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h3> <h3>梁家河村现巳成为红色旅游点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革命教育基地之一,是党校授课和新党员入党宣誓地的不二选择。这是身穿当八路军军服在此受教育的学员们。</h3> <h3>一首节奏轻快、曲调优美的《南泥湾》歌曲,脍炙人口,唱红了的南泥湾,位於延安市东南45公里处,总面积365平方公里,汾川河的发源地。</h3> <h3>当年这里边区总人口不到140万,中央政府及全体官兵也有近6万人。在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和曰寇的包围及扫荡,吃喝成了最大问题。1941年,一二O师三五九旅在王震旅长率领下挺进了这荒野贫地,开展了生产自救运动。</h3> <h3>三五九旅全体官兵披荆斩棘,风餐露宿,垦荒开坡,种植面积达26万多亩。翌年生产自给率达61.6%,43年达屯垦自给,44年收粮3.7万石,养猪近6万头,实现了耕一余一。</h3> <h3>如今,这里已成为平川稻谷香,肥鴨满池塘,遍地是牛羊,陕北好江南。</h3> <h3>说起南泥湾的屯垦自给,生产自救运动,是一个悲壮而又抒发革命浪漫主义的真实故事,是今人赞誉的“延安精神”不可缺的一部份。</h3> <h3>南泥湾,地处延安至壶口瀑布、再到西安的旅游线上。两山夹一湾,峦山林涛与湾中河水潺潺之声呼鳴,尤引人。南泥湾精神不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