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培养人的艺术

卓载友

<h3>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与农业相仿,种子的生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很长的一个周期,学生的培养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像工业产品那样迅速出炉。种子播撒到地里,给它充分合适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让它自己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学生的成长也是一样,在适当的条件下,富有个性的发育、成长。这就决定了教育是培养人的艺术,是慢的艺术,是因材施教的艺术,是适当放手的艺术。</h3> <h3>  教育是慢的艺术。学生的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中要循序渐进,尊重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然而,现在的教育中却存在着不少急功近利的现象。例如有些家长为了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过早地教育孩子,让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背诵唐诗、学钢琴、学小学的知识……而教师为了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利用题海战术,给学生布置更多的作业,强硬要求学生完成,希望学生能够出类拔萃。这些急功近利的学习和教育方式,实际上是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而不是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这些行为方式是不可取的,我们的家长和教师需要做的是让学生这颗独特的种子慢慢发芽,渐渐生长,静静开花,悄悄结果……</h3> <h3>  教育是因材施教的艺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自身的规律性和独特性,也就是说,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种性格和特点,每个学生都各不相同,就好像我们的农作物一样,不同的种子,耕种方法也不同。学生的成长就像植物的生长一样,有他自身的规律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特点,因人制宜、因材施教进行教育引导,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h3> <h3>  教育是适当放手的艺术。农人种地时对每一粒种子都小心呵护,充满期望,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种子发芽生长的过程中农人事必躬亲,种子才能发育好。教师应像农人一样,学会适当放手,让它富有个性地生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责任心去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用爱心去引领学生的成长,用知识去开阔学生的视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教师需要引领学生成长,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为学生选好他要走的每一步,也不意味着教师干涉学生的每一个选择。正如丰子恺先生的一幅标题是《教育》的漫画,画中是一个做泥人的师傅,一本正经地把一个个泥团往模子里按,模子里脱出来的泥人都一模一样。学生不应是预设好的泥人,如果教师像那个师傅一样只顾把学生往模子里按,那他的教育就一定是失败的。</h3> <h3>  教育是培养人的艺术,是慢的艺术,是因材施教的艺术,也是适当放手的艺术。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像对待农作物一样,有足够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尊重学生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方法,适当放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像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写的那样:“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