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金秋十月,海风凉爽而柔软。我们海口实验中学杨通友主任,李振凯,林盼,韩絮莹老师一行四人,在海南气温最友好的十月秋天,来到琼海加积,参加2019年度海南统编语文新教材跟进培训会。</h3> <h3>23日清晨,我们四人吃了简单又富有特色的早餐后,准时回到宝莱鸿运大酒店,参加8:30分举行的开班仪式。开班仪式短短十分钟,谢炜主任做了精炼的开班发言。“在对新教材的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老师们要有这样的基本思路:1.素养指向(思考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各种题型的核心素养如何提现?上课的时候教师们要如何调整?做到这些才能有更好的附着性。)2.情景设置(语文活动,阅读与鉴赏,梳理与表达,活动与探究。)3.任务驱动(在具体的语文活动中进行学习)4.自主学习(学生在自我学习中获得认知)5.教学评同步。”在教材的处理方面,老师们应注意1.单元导语2.单元学习任务群3.教学中要对学生有所指向4.学生是否有所收获。谢主任认为,把课上的太累的老师一定不是好老师。</h3> <h3>紧接着,海桂学校的倪文鹤老师和海南侨中的汤成慧老师,将针对新教材课文进行以“群文阅读”为主题的交流示范课。</h3> <h3>倪文鹤老师这堂课的学习任务是:深层诵读,深层学习。选取新教材第三单元的三首诗歌《短歌行》《赤壁怀古》《声声慢》,通过学生自发的朗读,学生进行朗读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实现对课文的再次学习。整堂课下来,这个班的学生表现得非常自觉和配合,小组合作积极且一丝不苟。上台朗读的学生嗓音富有磁性而且饱含深情,基本上都做到了基于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基础上的感情释放。台下的其他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言简意赅,一针见血,不仅理解了老师在之前上课时所教的东西,也融入了自己的独到见解,非常难得!</h3> <h3>通过对三首诗歌的朗诵和学习,曹操想要“立国”的求贤若渴,苏轼“经邦”却怀才不遇,李清照“亡夫,失国”的晚景凄凉的形象,仿佛重新站在我们眼前。</h3> <h3>汤成慧老师这堂课,教学目标是通过比对阅读,捕捉情感并体会作者小境界与大境界的区别。选择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苏东坡的《赤壁赋》进行比对阅读。郁达夫先生笔下的故都的秋天,充满凄凉的感伤,文章里满是清寒的意象。中国的文人大多都与秋天有着不解之缘,那么郁达夫能与怎样的人有秋的共鸣呢?汤成慧老师以身份证资料填写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秋士”的身份特点:一个人到暮年,满腹诗书满怀抱负但却郁郁不得志的中国人。这样的人和秋天有何相似之处?秋天要经历春和夏,人也要经历青年和壮年,秋到了萧索之境时,人如果暮年一世无成,就会产生共鸣。郁达夫笔下“秋士”的代表是谁?由此引出苏东坡。</h3> <h3>“苏轼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学生朗读课文后思考,郁达夫能做苏轼之客,登上他的船吗?这一环节是整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汤成慧老师分别节取了《赤壁赋》和《故都的秋》的相应片段进行对比,学生朗读《赤壁赋》片段,老师范读《故都的秋》片段,通过文段中的意象和抒发情感的句子的对比,学生思考和探讨到底苏东坡和郁达夫,能否跨越千年的时间鸿沟,做一对意趣相投的知心朋友呢?抓住“秋声”,“秋景”,“秋感”的对比,学生们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行,但都言之有理有据。</h3> <h3>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了该班学生扎实的语文功底和课下丰富的阅读面,这是我们教师对整个海南学生群体的共同愿景。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和升华,郁达夫和苏东坡,有交集,也有区别。郁达夫的“伤秋”,是对个人问题的伤感,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苏东坡,虽然怀才不遇却没有对人生失意,他从大自然中获得宝藏,获得启示,人应该放过自己,善待自己。苏东坡的人生观无形当中帮助中国人解决了人生的困惑,是一种永恒的旷达。</h3> <h3>汤成慧老师的这堂课,给在座的所有老师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上课视角,也为我们做了勇敢的探路者。新教材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之前要求更高。这其实是对老师个人能力的考察,我们老师需要有更丰富的个人经历,更宏观的上课视角,更好的课堂把控能力,才能适应新教材的要求和方向。这两堂课给我们很多启发,也值得我们更深的思考,以后的语文之路,该怎么去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