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初三语文组教研活动记录

蔻小文

<h3>时光不知从夏的哪一片绿叶中滑落,贸然闯进了秋雨的诗行中,10月22日,菏泽市实验中学初三语文组的老师们进行了教研活动,本次教研的任务是江丽频主任跟大家分享临沂之行的语文学科新精神、新思想。</h3> <h3>飘雨的天空虽然灰蒙蒙的,但是菏泽市实验中学初三语文组老师们的心却是亮堂堂的。因为我校语文学科的方向、思路紧跟新精神、新思想的步伐,这让我们信心倍增。</h3> <h3>江丽频主任临沂之行的学习内容:</h3> <h3>首先借部编教材温儒敏教授的讲话,我们一起学习了如何使用部编新教材:</h3> <h3>使用新教材,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立足于各自的学情,根据自己班级的条件,在原有基础上去逐步调整、改进与更新。新教材的使用能否让我们的教学更上层楼,关键是教师。老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必须跟上,吃透教材才能用好教材。</h3> <h3>使用新教材,不赞成一哄而起搞“运动”,不赞成形式主义,不赞成“一刀切”。根据自己的条件,改革步子可以大一点,也可以分步实施,创造条件去改,能改一寸是一寸。</h3> <h3>江主任说一定要立足自身的学情,确立每一篇篇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明确授之以渔的东西,与学生的思维共进退,教学观念要更新,教学方法要更新。</h3> <h3>我们重新认识了“学习任务群”。</h3> <h3>按照新课标要求,新教材是以“学习任务群”来整合单元教学的。好处是突破单篇阅读精讲细析的固定模式,更加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建构“语文核心素养”。</h3> <h3>“学习任务群”对于单元教学的“任务”比较集中而且清晰,我们的教学就不必面面俱到,同时也努力避免“同质化”。</h3> <h3>老师备课应当根据“学习任务群”所提示的“任务”去组织教学,把握某个单元或者某一课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每个单元教学有哪些“干货”,做到心中有数,这将有助于克服语文教学的随意性。</h3> <h3>备课就不能满足于准备好讲稿,而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在某种学习情境下带着某些“问题”(课题)去读书、思考和探究。教材“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的编写方式是新的,备课要运用“任务”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读书和思考的“活动”。</h3> <h3>阅读教学新课堂到底新在哪呢?我们一起进行了交流:</h3> <h3>我们先明确了语文阅读教学新课堂的内涵。</h3> <h3>新课堂是相对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旧课堂而提出的,有以下内涵:<br></h3><h3>一是课堂教学的重心从以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打破传统语文课堂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的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模式,激发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br>二是教学内容的确定由教师预设转为师生共同生成,教学内容的重点由传统的主题概括、内容分析转变为言语实践能力的提升;<br>三是教学的起点基于学生的感受、疑问、发现,终点则是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既贴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体现语文学习的规律。</h3> <h3>新课堂确立了以学为主的教学原则,包括:<br>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以学论教<br>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br>教学重心的改变<br>教学内容的重构<br>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的转变</h3> <h3>那么,基于学情构建的语文新课堂影响要素有哪些?<br></h3> <h3>结合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在长期的教学教研实践中,我们发现,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学情因素,主要集中在学生的感受、质疑、发现。抓住这三个关键点,就能在实践中有效解决传统语文教学的痼疾,构建基于学情的语文新课堂。</h3> <h3>构建基于学情的语文新课堂</h3><h3>教学、学问、学习<br>感受:共鸣点—切入点(感受交集-经验)<br>质疑:疑难点—关键点(思维交汇-需要)<br>发现:自得点—生成点(实践-素养)<br>遵循了自得之美 、动态相融 、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h3> <h3>学生在学的时候要注意两点:<br>带着老师的问题去阅读<br>在阅读提出自己的问题(提问-学会质疑)</h3> <h3>美国的布鲁巴克曾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提问题”。</h3> <h3>我们倡导学生提问题,那么该如何对待学生的疑问呢?<br></h3> <h3>学生提出问题后,结合把握的学情,可再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再思考,最后教师把整理的资料展示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更有深入的把握。<br></h3> <h3>江主任用一个例子解决了老师们的疑惑。</h3> <h3>在《新闻二则》中学生提出了问题:<br>为什么要有消息头,有什么用处?<br>我们可以这样处理这个问题:<br>1、再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问,请你再读一下这个电头,看里面包含了哪些信息?(推动学生的阅读再深一层,小处走几个来回)<br>2、请你告诉我你这次的发现(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维,把阅读的小成果概括、表述)<br>3、你猜想一下,这些信息有什么用处?(让学生合理推测)</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梁凤敏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何与学习目标相契合呢?江主任认为,老师要吃透教材、把握本质,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找到两点最契合的点。</h3> <h3>我们还讨论了语文核心素养下的阅读教学。</h3> <h3>首都师范大学张彬福提出阅读能力提升要注意的问题及策略和方法。<br><br></h3> <h3>提出教学时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熟读和动笔。<br></h3> <h3>分析了存在的教学现象:<br>备课时<br>课文研读投入少,策略方法想得多。<br>教学上<br>熟悉课文时间少,分析讨论用时多</h3> <h3>江主任特别分享了段岩霞老师的《行路难》。</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段老师抓住课前学生完成的阅读质疑单,先从作者,风格,文体入手帮学生扫清初读感知理解上的障碍。然后以读—品—提升读的手段贯穿整节课。细致入微的指导学生“动词密集处读得重一些,急一些;优美处,读得轻一点,缓一点”。加之段老师慷慨激昂,入情入境的范读,感染了在场的每一名学生和听课者,学生的再展示提高显著。后面的“读诗现情味”让学生标画关键字词,完成一句话交流“我感受到了李白的 ——”学生深入文本,展示的也很精彩,这里仍没有忘却“以学定教”的理念,抽取了学生提出的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李白为什么要拔剑?引出了一个小专题——李白诗中的“剑文化”。出示诗句的链接,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行路难》背后作者复杂的心境。正契合了“新课堂研究的三个关键词——感受,质疑,发现”。</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nbsp;</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课的最后,将探究诗人情感推向了一个最高潮,可以向与诗歌有关的不同对象表白自己的心声:李白啊!——?!皇帝啊!——?!苍天啊!—— ?!这样一个互动让学生不吐不快,踊跃发言,触碰了共鸣点,明晰了疑难点,生成了自得点。</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h3> <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段老师的这节课让我们对于张伟忠老师的“基于学情的阅读教学新课堂”研究有了更明晰,更深入的收获。</span><br></h3> <h3>随后,初三语文组的老师们进行了共同思考:<br>1.如果寄希望于“学生是我讲会的”,错!要用心引导学生在文本中确有发现。<br>2.语文课如果不突出语言运用,就离开了语文学科特征。<br>3.学生读得不熟,不能变成自己的话,基本没用。<br>4.只注重“说”,不落实“写”,学生能力提高受限制。<br>5.优化教学过程,实际是一个持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学有所获的过程。<br></h3> <h3>具有雄厚研究基础的王卫革校长做总结:<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我们老师在备课时要抓住关键,去思考学生这节课能学到什么?</span></h3> <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比如在《故乡》中要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在《我的叔叔于勒》中着重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节、两处环境描写要赏析一下;在《孤独之旅》中重点是环境描写,如何去赏析环境描写,老师们要思考如何将环境描写与我们给学生的资料相契合,还要注意把《故乡》、《我的叔叔于勒》一起整合。</span></h3> <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关于学习任务群:把环境描写、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一起整合(小范围整合)。</span></h3> <h3>不知不觉,两节课的时间过去了,江丽频主任说,我们老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不仅仅是要有一桶水,要有源头活水。老师们意犹未尽,脑袋里盘旋的念头是怎样把这么多的方式方法应用于自己的语文教学中去,仿佛已经有了自己在讲台上跟同学们一起学习的影子。</h3>

学生

语文

教学

老师

学情

学习

课堂

新教材

阅读教学

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