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神秘的部队,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工程。 第一集:绝密使命 1966年3月18日,中巴两国在北京签署“关于修建中巴公路的协议”,协议规定,中巴公路以红其拉甫界碑为标志,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从中国的喀什至红其拉甫,全长420公里,西段从巴基斯坦的塔科特至红其拉甫,全长616公里;两国境内的公路,由各自修筑,中国无偿提供全部的筑路机械和设备;巴基斯坦有一支1500人的工兵部队,中国为这支1500人的队伍无偿提供3年的燃料、物资和生活用品,并配备了一个境外医院,专门为这支部队提供医疗服务。<br> <p> 1966年3月23日,为了保密的需要,中央将中巴公路改称为“喀喇昆仑公路”,工程代号1601;并对中巴公路的修建,提出了具体的要求:</p><p>1、新疆军区为筹建单位;</p><p>2、新疆交通厅负责测绘、勘查、设计任务;</p><p>3、由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组建施工队伍;</p><p>4、由新疆军区道路工程团汽车营承担运输任务。</p> 1966年3月25日,正在哈密、和田、阿克苏地区修建飞机场的3500名兵团战士(原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工三师二十一团、二十二团、二十三团、师直汽车营等建制单位),被紧急抽调过来,接受了420公里中国路段的筑路任务; 1966年的南疆公路,显得格外忙碌,不断有满载的车队通过,他们都是当时国内最新最好的车辆;这些大型车队,除了运送筑路员工之外,还装着876顶帐篷,车上还有458台钻岩机和10000个合金钢钻头,这是中巴公路的特殊需要,因为大部分筑路段都是以坚硬的石方工程为主。<br> 当这支特殊的车队经过的时候,沿途的人们只看清了穿蓝色工装的人和军绿色的车厢以及K字打头的车牌号,没有人知道他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一切都是那么的神秘莫测; <h3 style="text-align: left;"> 筑路队员们克服高山缺氧、雪崩泥石流、山洪塌方、施工机械落后、生活物资短缺等困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手提肩扛,挑灯夜战。</h3> 经过两年的艰苦施工,到1968年,从喀什到红其拉甫的中国国内段420公里公路已经全部完工,47名筑路员工光荣牺牲,平均9公里牺牲一个人。 <p> 巴基斯坦也在616公里的国内线路上,修筑了500公里的毛路,但是,真正能够通畅行驶的路,只有25公里的便道,筑路的难度,远远超出了巴基斯坦工兵的施工能力。</p> 面对无法战胜的困难,巴基斯坦向中国政府提出,希望中国筑路队进入其境内帮助修路;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答应了他们的全部请求。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喀喇昆仑公路筑路指挥部副总指挥</p><p class="ql-block"><br></p> 1968年3月,喀喇昆仑公路筑路指挥部成立,筑路指挥部为师级建制,原农三师参谋长李道伟任总指挥(1968年3月-1969年12月),1969年12月-1972年2月,原工一师政治委员孟冬明接任总指挥,原农一师李华仙任副总指挥;筑路指挥部的两个工程支队中的第一支队,由新疆军区基建工程兵部队组建;第二支队由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组建,桥梁支队和修理大队以兵团为主组建,汽车支队由新疆军区后勤部与兵团共同组建;新疆交通厅负责测绘勘查任务,派3个测绘队加快设计、勘查工作。<br> 1968年6月27日,中国赴巴基斯坦筑路队,秘密通过红其拉甫,进入巴基斯坦境内。 中国赴巴基斯坦筑路队,以原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工三师、农一师、农二师和农三师的81个民兵连为骨干力量组成。 此外,兵团所属各师也抽调了大量的补充劳力,到10月份的时候,筑路员工总数已达10000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海拔4700米,空气稀薄、高山缺氧、气候恶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简易的施工便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翻山越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推平海巴尔鬼门关三道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推土石方70多万立方</h3> 设计中的中巴公路,穿越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南喜马拉雅山脉;在中巴公路所要经过的路段上,耸立着11座海拔超过7000米以上的高大山峰,因此,中巴公路也就成为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条公路。 对于这条公路,外电的评价是,理论上根本不具备施工条件。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背着风钻爬上去打炮眼</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杀手是雪崩,第二杀手是流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37°冬季施工(1968年11月-1969年4月)</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赶时间,抢工期,与狂风暴雪搏斗了6个月。</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季随时发生的雪崩</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洪暴发,中国筑路队被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抬着拆散的汽车、筑路设备通过狭窄的钢丝吊桥。</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期工程完工 <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竣工交接仪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巴筑路员工肩并肩的坐在一起</h3> 从1968年6月-1971年2月,中国筑路队在3年半的时间里,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与险阻,在付出了巨大牺牲,在开凿了210道涵洞,在砌筑了42860多万立方米的防护墙之后,在架设了24座桥梁,铺设了156.7公里的三级公路和150公里的便道之后,中国筑路队的员工们,终于踏上了回国的路。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巴公路一期工程牺牲的47名烈士,全部安葬在这里。</h3> 当最后一辆卡车经过中国界碑的时候,南疆正大雪纷飞,筑路队的身影如同雪花一样,悄悄的融化在天山南北;沉浸在喜悦中的人们不会想到,三年后,他们还要回来,等待他们的不只是熟悉的山水,还有艰险和死亡。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