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七十周年我的第21次北京之行

任基峰

<p class="ql-block">乘坐中国联合航空公司的KN5788航班B737一800飞机,由上海虹桥国际机场飞抵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飞行时间二个小时。(2019.10.16)</p><p class="ql-block">这是女儿利用休假带我们参加了携程自营的北京6日5晚跟团游(10.16~10.21),团费共1万2千元,也算是到北京感受一下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庆的喜气。</p><p class="ql-block">这一次已经是我从1966年9月红卫兵大串联开始,第21次到北京了。</p> <h3>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如火凤凰展翅,是中国建筑的巅峰之作。(图片来源:央视新闻)</h3><h3>五大指廊由长度411米的东南、中南、西南三座指廊和长度298米的东北、西北两座指廊组成。我们从航站楼大厅过了安检走到最远的登机口,步行距离大摡也就400米。</h3> <h3>北京国际大兴机场与天安门直线距离46公里,2014年12月动工,2019年9月25日正式投运,占地140万平方米,是全球最大的单体航站楼。</h3> <h3>整个航站楼室内约18万平方米,仅用8根C形柱来支撑,流畅的线条被C型柱一路引导到地面,连通了高达49米的屋顶和地面。C型柱开口的一侧形成了一条巨大的光的爆布,为室内提供了充足的照明光线,白天航站楼内几乎不需要照明灯光。</h3> <h3>航站楼5个指廊的尽端,分别设有5个中式风格的室外露天庭院——中国园、瓷园、田园、丝园、茶园,其中中国园是5个园区中唯一拥有建筑物的园区,有八角亭、榭、廊等,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古建筑所具有的全部特点。</h3> <h3>我们下午1点多到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由携程安排司机将我们接到了首都机场附近的"北京丰荣君华酒店"(携程4钻)。由于到京这天旅行社没有安排活动,所以我们早就计划好了要与北京的椅子圈人相聚一次,这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周其晚上请客。</h3><h3>参加这次聚会的有周其、鲍风雨、陈岚英、韩怀明、成玉琴、宫春林、郭淑梅。</h3> <h3>10月17日8:30,我们来到天安门广场排队参观毛主席纪念堂,大约排了二个多小时的队,从走进纪念堂到走出纪念堂只有几分钟时间,不过大家都认为这排队时间化得值。</h3><h3>毛主席纪念堂始建于1976年11月,1977年9月9日举行落成典礼並对外开放。其主体建筑为柱廊型正方体,南北正面镶嵌着镌刻"毛主席纪念堂"六个金色大字的汉白玉匾额(是华国锋亲笔题字),44根方形花岗岩石柱环抱外廊,雄伟挺拔,庄严肃穆,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h3><h3>堂内一层有北大厅、瞻仰厅、南大厅,二层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革命业绩纪念室和电影厅。</h3><h3>北大厅正中安放着三米多高用汉白玉雕塑的毛泽东坐像,背景是一幅气势磅礴的巨幅绒绣壮美的河山。我们排队参观的人群中,很多人在纪念堂入口处摆的鲜花摊上买了一束鲜花,放到毛泽东坐像前,我们一起鞠躬表示敬意。</h3><h3>瞻仰厅居中,是瞻仰毛泽东遗容的地方。毛泽东身着灰色中山装,覆盖中国共产党党旗,安卧在晶莹剔透的水晶棺里。水晶棺的泰山黑色花岗岩基座四周,分别镶嵌着党徽、国徽、军徽和毛泽东生卒年份。大厅正面的白色大理石墙壁上镶嵌着17个鎏金大字"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h3> <h3>毛主席纪念堂北大厅。(百度上的照片)</h3> <h3>毛主席纪念堂瞻仰厅。(百度上的照片)</h3> <h3>参观完毛主席纪念堂,我们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而成)一侧的"东来顺饭店"午餐。我们这个团共43人,地接社是"携程翠明国旅"。北京导游王健,一路上为我们讲了很多故事,大家都爱听。</h3> <h3>午餐后在天安门广场游览。</h3> <h3>正阳门,俗称前门、前门楼子、大前门,原名丽正门,位于天安门广场最南端,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年)。它集正阳门城楼、箭楼与瓮城为一体,是古代防御性建筑体系。</h3><h3>一般把大珊栏这个地方统称前门,范围是正阳门城楼、箭楼、正阳桥和它前面的珠宝市、大栅栏等区域。</h3> <h3>正阳门城楼。</h3> <h3>箭楼。</h3> <h3>"中国公路零公里点"标志镶嵌在正阳门南门口的路面上,呈天圆地方形状,用青铜合金铸造。中间为数字“0"和中英文"中国公路零公里点”字样。中间是原点,四周雕刻着"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图案,与篆书的"东、西、南、北"四字相结合,显现出中国公路四个方向的走势。四周呈发射状的点线图案,显现出中国公路四通八达的网络。</h3><h3>设置时间,2006年9月24日上午10时。设计方案的主创设计师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讲师周岳。标志牌原件有三个,另外二个分别收藏在交通部和首都博物馆。</h3> <h3>17日下午,我们从天安门广场过金水桥,穿过天安门城楼长长的甬道就来到了午门前,这是进入故宫的唯一入口。</h3><h3>进入午门就是太和门广场,有5座金水桥,也称紫禁城"内金水桥"。正中是御路桥,皇帝专用,两侧为王公桥,供皇室成员、亲王大臣通行,再两侧为品级桥,供三品以上官员行走。功能和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桥相同。</h3><h3>我们参观的路线: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钟表馆→珍宝馆→御花园。</h3><h3>从下午1点半进入故宫,到快5点离开故宫御花园,有3个多小时跟着导游不停的走,这一天真把大家累够呛。</h3> <h3>故宫博物院。</h3><h3>故宫为中国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又称紫禁城。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1924年末代皇帝清逊帝爱新觉罗.溥仪被逐出皇宫。1925年10月10日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立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h3><h3>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城内古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周围环以10米高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筒子河),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南午门,北神武门,左右为东华门、西华门。</h3><h3>紫禁城前半部(南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东西辅以文华殿和武英殿,统称为"外朝",是明、清两代皇帝办理政务、举行朝会及其他重要庆典的场所。三大殿建于高8.13米的3层汉白玉石台基上。</h3><h3>后寝区,又称内廷,是紫禁城北部皇室生活区域的统称。这里以皇帝、皇后的正寝宫殿乾清、坤宁二宫为中央,东、西分布皇帝的便殿,和后妃们居住的东六宫、西六宫,以及皇子们生活的乾东五所、乾西五所等院落。再向东是为乾隆皇帝建的太上皇宫殿宁寿宫等,外西路是供太后、太妃们养老的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等区域。</h3><h3><br></h3> <h3>故宫九龙壁。</h3><h3>位于紫禁城宁寿宫区皇极门外南三宫后。壁长29.47米,高3.59米,厚0.459米,重达300多吨。是一座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为乾隆三十七年(1770年)改建宁寿宫时烧造。</h3> <h3>故宫御花园内的堆秀山御景亭。</h3><h3>故宫御花园占地12000平方米,东西宽135米,南北深89米。明永乐十五年(1417)始建,名为"宫后苑",清雍正起,称"御花园"。</h3><h3>著名的堆秀山是宫中重阳节登高的地方。</h3> <h3>10月18日早晨6:30发车,8:30到八达岭长城的正门登城口,乘缆车直达北七楼,然后登长城到最高的北八楼。登这一小段(200多米)长城也很累,一个是陡,再一个是人实在太多,挤在一起,想走也走不快。返程还是从北八楼走到北七楼乘缆车。</h3> <h3>八达岭位于北京延庆区,是军都山中的一个山口,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h3><h3>我们登上了八达岭长城的北八楼,海拔888米,又名观日台。这里有著名的"好汉坡",以前立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书法石碑,这是毛主席诗词中的一句,其实並不是指八达岭长城,而是指宁夏西吉县境内的一段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长城,当时毛主席率红一方面军行军途中,多次登临、穿越这段长城。万里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连结于秦始皇时期,完善于明王朝。东起辽宁省的鸭绿江边,西止于甘肃省嘉峪关以西的布隆吉,明长城全长14600多华里。墙体由巨大整齐的条石筑成外壁,平均高7.8米,宽5.8~6.5米。</h3> <h3>10月18日下午到十三陵定陵参观。</h3><h3>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建于1409~1645年,占地面积140平方公里。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这里,此外还修建了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埋葬了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二位太监。</h3><h3>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孝端、孝靖)。建于1584~1590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碑亭和地下宫殿。占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被发掘的陵墓。文化大革命期间,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棺椁被毁。</h3> <h3>十三陵定陵地下宫殿。</h3><h3>今年是定陵发掘60周年,它也是我国唯一一座有计划进行考古的帝王陵寝。据说考古队先找到了"隧道门"字样的刻石,以后又发現了"右道"、"大中"和"左道"等字样的刻石,于是就有了发掘定陵的线索。发掘定陵的最后一个亲历人孙宪宝现在还在,79岁,据他回忆,当他把第一块砖拔出来后,有浓雾喷出,还带有一股腐烂潮湿的霉味,人一时不敢进去,有人就提议,先抓一只鸡进去,考虑到鸡不会瞎刨,弄坏地宫文物。结果扔进去了一只公鸡,等了几天,还能听到公鸡打鸣,这样大家也就放心进去了,孙宪宝也就成为进入关闭了400多年地宫的第一人。</h3> <h3>当年发掘定陵地宫的照片。</h3> <h3>10月19日4:50发车,前往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一下车,只见浩浩荡荡的人流从四面八方急匆匆的赶来,广场上已是黑压压的一片,我们来晚了。</h3> <h3>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真不容易,去晚了,只能看别人的后脑勺了。</h3><h3>据说为了站一个好位置,很多人半夜1、2点钟就去了,有二个位置最佳,第一个位置是在天安门城楼下,东西华表警戒线外,第二个位置是到国博馆门口排队,升旗前1小时会放人进入广场指定地点观看,当然放人时也要动作快,抢占靠前的位置。</h3> <h3>今天的升旗时间是6:28。</h3><h3>我们只能高举自拍杆,等待从手机屏幕上来看升旗仪式。</h3><h3>从护旗队行进至国旗杆基座位置,到国旗升至旗杆顶端的时间始终保持在2分7秒。</h3> <h3>看完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后前往颐和园,途经清华大学,校门前旅游参观的人也很多。</h3> <h3>10月19日7:45进入颐和园。</h3><h3>颐和园是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前身是清漪园,占地约290公顷,与圆明园毗邻,是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筹备其母祟德皇太后(孝圣宪皇后)的60大寿,动用448万两白银改建成的。在原来的西湖边上开挖出了高山湖和养水湖,将西湖更名为昆明湖,在三个湖内建造了三个小岛:南湖岛、团城岛和藻鉴堂岛。另将挖湖土方堆筑於湖北的瓮山,並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代表性建筑有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h3><h3>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h3><h3><br></h3> <h3>1961年3月4日,国家公布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掘政园和留园为中国四大名园。</h3> <h3>颐和园十七孔桥。</h3><h3>清乾隆1736~1795年建,是一座长150米、宽8米的17孔联拱大石桥,飞架于南湖岛和廊如亭之间。桥的南端横联上刻有"修蝀凌波"四字,北端横联刻有"灵鼍偃月"四字,均为清乾隆皇帝所撰写。</h3><h3>桥两边的白石栏杆共有128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姿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只,桥的两头各有两只石刻异兽,很像麒麟,形象威猛异常,极为生动。</h3><h3>我们看到桥的东边还有一尊镇水铜牛,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用铜铸成,称为"金牛"。牛背上还铸有由乾隆帝撰写的80个字的篆刻铭文《金牛铭》。</h3><h3>进颐和园后,导游为我们安排乘大游船"昆明湖环湖游",从铜牛、廊如亭处的渡船码头到万寿山西岸石舫处的渡船码头。其实如乘游船走慈禧水道更不错。</h3><h3>慈禧水道是慈禧太后每年夏天去颐和园避暑的必经之水路,慈禧一生曾32次去过颐和园,都是走的这条水路。慈禧水道"四趣":船趣~乘龙舟画舫或慈禧御舟,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桥趣~可欣赏西堤六桥、绣漪桥;水趣~可欣赏四海三仙山(凤凰墩仿太湖风光,景明楼仿洞庭湖风光,西堤仿杭州西湖风光,涵虚堂仿昆明池风光;凤凰墩仿瀛洲,团城仿方丈,南湖岛仿蓬莱);景趣~游船穿行于亭台楼阁之间,船在云中走,人在画中游。</h3> <h3>颐和园石舫。</h3><h3>又名清晏舫,取自海清河晏之意,位于昆明湖的西北部,万寿山的西麓岸边,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船体用巨石雕成,全长36米。船上二层白色木结构楼房,用油漆装饰成大理石纹样,顶部有砖雕装饰,精巧华丽。</h3><h3>舫上舱楼原为中式古建筑形式,但在英法联军入侵时被焚毁,光绪十九年(1893年),按慈禧意图,改成了西式舱楼,窗上镶嵌五色玻璃,是园中唯一具有西洋风格的建筑。</h3> <h3>颐和园长廊。</h3><h3>导游王健带着我们游览颐和园长廊,边走边看边听他讲故事。</h3><h3>颐和园长廊在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间。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于1888年又重新建造。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全长728米,共273间,有548根柱子。廊间的每根梁枋上都绘有彩画,共14000余幅。彩画的内容多为山水、花鸟图以及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典故和四大名著的情节,是一幅幅构图生动、形态逼真的人物故事画。</h3> <h3>圆明园大水法遗址。</h3><h3>从颐和园出来就来到了与颐和园毗邻的圆明园。</h3><h3>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称圆明三园。占地3.5平方公里,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h3><h3>乾隆十二年(1747年)起,由西方传教士郎世宁等设计指导,在长春园建成了一些欧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洋楼",有谐奇趣、海晏堂、大水法等。西洋楼的主体其实就是人工喷泉,当时称"水法"。</h3><h3>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时,抢走了圆明圆内珍藏的无数宝物並纵火焚烧,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h3> <h3>圆明园海晏堂遗址。</h3><h3>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是西洋楼最大的宫殿。主建筑正门向西有一个扇形大水池,十二生肖左右呈八字排开,兽首人身的十二生肖铜像,头部为铜,身躯为石,身内埋有水管,每昼夜依次各一时辰(2小时)从口中喷水一次,正午时刻,十二生肖一齐喷水,俗称"水力钟"。兽首由驻华耶稣会教士郎世宁设计。</h3><h3>1860年,十二生肖兽首被英法联军掠夺后流落四方,其中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铜像已回归中国,收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马首于2007年被澳门商人何鸿燊购得后捐献国家;鼠首和兔首由法国皮诺家族无偿捐赠中国,入藏国博;龙首据说收藏在台湾;蛇首、鸡首、狗首、羊首则下落不明。</h3> <h3>圆明园展览馆门前复制的十二生肖。</h3> <h3>奥林匹克多功能演播塔(玲珑塔)。</h3><h3>10月19日下午游览北京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h3><h3>132米高的玲珑塔,位于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中部,主体钢结构,外饰玻璃幕墙,结构平面形式为等边三角形,共分7层。一层为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的休息大厅,2至6层为演播室,顶层为观光厅。夜晚玲珑塔在彩色灯光交替映照下不停变换身姿,秀丽绚烂。</h3> <h3>国家游泳中心。</h3><h3>又称"水立方“,是一个177米乘177米的方形建筑,高31米,是为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修建的。它的膜结构是世界之最,是根据细胞排列形式和肥皂泡天然结构设计而成。</h3> <h3>国家体育场。</h3><h3>又称"鸟巢",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占地面积21公顷,场内观众坐席约为91000个,主体钢结构,总造价22亿元。体育场的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和摇篮。</h3> <h3>10月20日上午游览恭王府,恭王府73号导游带我们参观了福字碑。</h3><h3>恭王府萃锦园内有一座太湖石假山,是全园的主山"滴翠岩",山上有平台名"邀月台",额曰"绿天小隐",山脚下有个秘云洞,洞内正中央石壁上有一座康熙御笔的福字碑。参观的人很多,我们排队进入洞内,按导游前面所介绍的,用手在福字碑上自上而下摸一下,然后将手伸进口袋,将福气带回家,据说这是公认的"天下第一灵验"的福字。</h3><h3>康熙十二年(1673年),孝庄太后六十大寿将至,不料沉疴,康熙为祖母请福,沐浴斋戒三日后,一气呵成了这幅倾注了对祖母挚爱的"福"字,孝庄太后自得到了这"福"字,百病全消。于是她让工匠将这个"福"字刻成石碑,成了皇家的宝贝,她也以75岁高龄得以善终。康熙一生是很少题字的,有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说法,所以这个"福"字被称为"天下第一福",事后康熙几番重提御笔,却再也写不出其中的神韵了。</h3><h3>和珅偷福字碑的故事:原来福字碑是被乾隆安放在颐和园宁寿宫前的池沼边的,福字碑太大了很难从颐和园大门偷出,和坤就借口池沼中的水尽是死水,向乾隆提议挖暗河可以通外面的活水,乾隆同意了。暗河挖好后直通颐和园外,和坤就找机会派人将福字碑捆扎牢固,推入水道内,利用水下一根长长的麻绳,颐和园外的人一齐用力,借助水的浮力很快拖了出去。和珅将其藏入自已的府邸,想靠福字碑给自已带来福气。而乾隆当年已老糊涂了,已不记得颐和园还有这块福字碑了。</h3><h3>据说嘉庆当年查抄和珅府邸时(就是以后的恭王府),想把这个福字碑移到皇宫,但是和珅设计巧妙,动福字就是动龙脉,这是皇帝最忌讳的,大怒之下,下令将假山秘云洞封死。直到1962年,在周恩来总理批示下重修恭王府时,打开被封堵了200多年的秘云洞时,才意外发现了这块福字碑。</h3> <h3>恭王府秘云洞内的"福"字碑。</h3><h3>康熙写的这个"福"字,在写法上暗含"子、田、才、寿、福"五种字形,寓意"多子、多田、多才、多寿、多福",从书法角度看,将数个字合为一体却流畅自然,已属罕见,更为珍稀的是,这也是世上唯一的"五福合一"、"福寿合一"之"福",它又被称为"长寿福"和"天下第一福"。</h3> <h3>最后恭王府73号导游领着我们到恭王府内的商店里去买据她说是开过光的福字吊牌。因为73号导游将和珅的故事讲得很生动,她讲福字碑的故事大家都听得入了迷,所以买福字吊牌的人很多,我们也买了几块,请福回家后放在了枕头底下,还送福给几个朋友。</h3> <h3>恭王府花园湖心亭。</h3><h3>恭王府原来是清乾隆时大学士兼一等公和珅(本名钮祜禄.和珅)的府邸,建于1777年,2.8万平方米,古建31处。</h3><h3>和珅深得乾隆器重,曾担任和兼任了清王朝中央政府十多个重要职务,但是他贪脏枉法,待乾隆一死,1799年正月,嘉庆以二十条罪赐以自尽。抄家时光白银就达九亿两,还有大量的黄金、古玩和珍宝,相当于当时满清十五年的财政收入,和珅二十多年为官资产尽归嘉庆帝。于是当时有一说法:"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和珅死时年仅四十九岁。</h3><h3>和珅被赐死后,府邸被嘉庆赐给他的弟弟庆郡王,成为庆王府,和珅之子丰绅殷德与其同住直至1810年去世。咸丰帝即位后,1851年被转赐咸丰弟弟恭亲王奕䜣,成为恭王府。同治时仍归奕䜣子载滢。</h3><h3><br></h3> <h3>恭王府花园的独乐峰(送子观音石)。</h3><h3>是一块高5米多的造型奇特的太湖石,正面看像一条鲤鱼,背面看像一个怀抱着婴儿的妇女。</h3><h3>据说当年和珅随乾隆下江南时,偶尔在一处园林里看到了这块太湖石,未经任何人工雕凿,他觉得与寺庙里的送子观音十分相似。而和珅尽管妻妾成群,但一直没有儿子,所以他认为这是老天有意安排他遇见,便重金买了下来。不知是真的神奇还是巧合,太湖石买回去一个多月后,和珅的正室夫人在足月之后生下一个男婴,就是他的独子丰绅殷德。</h3> <h3>前门的正阳桥。</h3><h3>从恭王府出来游览了前门大街、大栅栏,其实也就是购物,买点北京土特产。</h3> <h3>10月20日下午游览天坛公园。</h3><h3>天坛占地273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h3> <h3>天坛圜丘。</h3><h3>圜丘是皇帝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又称祭天坛。圜丘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附属建筑有具服台、望灯等。</h3><h3>圜丘共分三层,每层四面各有台阶九级。各层铺的扇面形石板,也是九或九的倍数。上层中心一块圆形大理石,称天心石或太极石,从天心石向外,第一环为9块,第二环18块,到第九环81块;中层从第十环的90块至十八环的162块;下层从第十九环的171块至二十七环的243块,三层共378个"九",一共3402块。</h3><h3>祭天时,在天心石(太极石)上供奉皇天上帝的牌位,外面支搭蓝色缎幄帐,象征着皇天上帝居住在九天之上。</h3><h3><br></h3> <h3>天坛圜丘天心石。</h3><h3>天坛圜丘位于中心一块圆形石板称为天心石,据说站在上面叫一声,你会听到从地层深处传来的明亮而深沉的回声,这回声仿佛来自地心,又似乎来自天空,所以将其取名:天心石。</h3><h3><br></h3> <h3>圜丘坛每层周围都设有精雕细刻的汉白玉石栏杆。</h3><h3>栏杆的数字均为九或九的倍数,即上层72根,中层108根、下层180根。</h3> <h3>天坛皇穹宇、回音壁和三音石。</h3><h3>回音壁就是皇穹宇四周的圆形围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如两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人靠墙向北说话,说话声音虽小,但也会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另一人把耳朵贴在围墙上听得清清楚楚。这是因为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有利于声波有规则的折射,加之围墙上端复盖着琉璃瓦,使声波不至于很快消失,这就造成了回音壁的回音效果。</h3><h3>在皇穹宇殿门外的轴线甬道上还有三音石,是三块铺路的条型石板。站在第一块上向着殿内说话或拍手,可以听到一次回声,站在第二块上说话拍手,可以听到两次回声,站在第三块上则能听到三次回声,但是走进殿内说话或拍手,不管多大声,都听不到回音。</h3><h3>当然这么多游客拥挤在这里,回音壁、三音石都只能是传说了。</h3> <h3>天坛皇穹宇。</h3><h3>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称皇穹宇。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为今式,高19.5米,直径15.6米,木拱结构,殿内没有横梁,全靠8根檐柱、8根金柱和众多的斗拱支托屋顶,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原理。上覆蓝瓦鎏金宝顶,远看就像一把金顶的蓝宝石巨伞。</h3><h3>我们在边上的配殿内,看到了很大的皇穹宇木结构剖面模型,很多老外在拍照,他们应该很感兴趣。</h3> <h3>天坛祈年殿。</h3><h3>又称祈谷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大祈殿",为矩形大殿,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建为三重顶圆殿,名为"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缮后,改名为"祈年殿",直径32米,总高38米。建筑独特,无大梁长檩及铁钉,内有28根金丝楠木大柱,支撑着殿顶的全部重量,里圈4根寓意春夏秋冬四季,中间一圈12根寓意一年12个月,最外一圈12根寓意12时辰,再加上柱顶端的8根铜柱,象征三十六天罡。</h3><h3>祈年殿建于高6米的白石雕栏环绕的三层汉白玉圆台上,即为祀谷坛。坛北有皇乾殿,原先放置祖先神牌,后移至太庙。坛边还有祈年门、神库、神厨、宰牲亭、长廊、七星石等。</h3> <h3>"让我们荡起双桨的地方",北海公园的北海和白塔。</h3><h3>10月20日下午从天坛公园出来,立即赶到北海公园,一个多小时就出园了。跟团游就是走马观花,到的景点多,看的时间少。</h3><h3>北海在故宫的西北面,与中海、南海合称三海。北海公园原是辽、金、元朝的离宫,明、清辟为帝王御苑,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面积约68公顷,主要由北海湖和琼华岛(简称琼岛)所组成。</h3><h3>主要景点分三部分,南部是团城内的承光殿,有龛一座,供奉着用整块玉雕琢的白色玉佛像一尊,高1.5米。中部景点是琼华岛上的永安寺、白塔、悦心殿等,白塔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这座藏式喇嘛塔高5.9米,塔身呈宝瓶形,上部为两层铜质伞盖,顶上设鎏金宝珠塔刹,下筑折角式须弥塔座,塔内藏有喇嘛经文、衣钵和两颗舍利。北部景点是五龙亭、小西天、静心斋、九龙壁等。我们从北海公园的后门进,后门出,只游览了北海公园北面的几个景点,时间太仓促了。</h3> <h3>北海公园的九龙壁。</h3><h3>九龙壁是原大圆镜智宝殿前的影壁,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壁高5.96米,厚1.6米,长25.52米。壁的两面用七色琉璃砖瓦镶砌而成,两面各有九条彩色大蟠龙,飞腾戏珠于波涛云际之中。壁上共有大小蟠龙635条。中国现存三座古代九龙壁,只有这座是双面壁。</h3> <h3>雍和宫昭泰门。</h3><h3>10月21日。今天是北京六日游的最后一天,原说好早晨七点半从酒店出发,但因换了一辆车,换了一个司机,再加上是星期一,路上堵车,所以车来酒店的路上就耽误了,在酒店我们一直等到八点多才发车,到雍和宫已经九点多了,导游就给了我们40分钟的游览时间。</h3><h3>雍和宫原址为明太监官房,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为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之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藏传佛教),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占地面积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间。</h3><h3>我们从中路昭泰门一路前行,经过天王殿、雍和宫殿、永佑殿、法轮殿,在万福阁看到了一尊非常高大的弥勒大佛,是用一根完整的长26米的白檀木雕刻而成,地面上高18米,地下埋8米,整个佛像巍然矗立于汉白玉雕成的须弥宝座之上。当你立于这尊大佛前,要看清其面部,必须仰视,佛像的胸部相当楼阁的二层,面部在楼阁的三层之上。据说当年给佛像做一件披袍就用去黄缎1100米,所以万福阁又称为"大佛楼"。1711年,乾隆皇帝就诞生在这里。</h3><h3>1990年8月,雍和宫弥勒大佛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独木雕刻佛像世界之最。</h3> <h3>雍和宫雍和门(天王殿)。</h3><h3>原是王府的宫门,后改建为天王殿,上悬乾隆皇帝手书"雍和门"大匾。殿内正中金漆雕龙宝座上,坐着笑容可掬、袒胸露腹的弥勒菩萨塑像,大殿两侧东西相对而立的是泥金彩塑四大天王,弥勒塑像后面,是脚踩浮云,戴盔披甲的护法神将韦驮。</h3><h3>可以看到来雍和宫礼佛的人特别多,信众们虔诚的礼佛、燃香、转经,都在默默的祈求各自的心愿。</h3> <h3>成贤街(国子监街)。</h3><h3>这里是我们这次参加携程跟团游的最后一个景点,导游只给我们安排了一个小时时间。从雍和宫出来,穿过雍和宫大街来到成贤街,再沿着成贤街一路走走看看,走到安定门内大街差不多要半个多小时,所以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再进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去参观了。</h3><h3>国子监,位于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明、清时称成贤街)15号,与孔庙(国子监街13号)相邻,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太学)和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是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h3><h3>北京孔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为元、明、清三代祭孔场所,又名"先师庙",与南京夫子庙、吉林孔庙和曲阜文庙並称为中国四大文庙,占地2.2万平方米。北京孔庙与其他地方的不同,内有碑林,元、明、清三代读书人,凡中了举人的就在此立一块石碑,"一举成名天下闻"。現有进士题名碑198块。</h3> <h3>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大门前的平面示意图。</h3> <h3>我们从国子监街出来后就去餐厅吃饭,饭后12点多到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乘坐中国联合航空的KN5955航班B737一800飞机,15:40起飞,17:40到达虹桥国际机场。</h3><h3>这次我们在北京跟着导游紧赶慢赶,一共游览了31个景点,其中有20个是经典景点。</h3><h3>这也是我的第21次北京之行。</h3> <p>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中国联合航空纪念版登机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