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0月17日至10月20日在教育局师训股赵主任和付主任的带领下,我与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部分成员一起,在郑州大学有幸参加了“第十届核心能力视角下的深度学习研讨与名师课堂引领培训会”。此次培训改变了以往的专家理论讲座模式,变为观摩课,说课,微报告与互动交流相结合的形式,这种培训形式接地气,非常受一线教师的欢迎,切实让老师们走进了专家的课堂,让专家不再高高在上,让教师们的培训也不再停留在枯燥的理论上。</h3> <h3> 本次培训设计的课型也较为全面,从写作教学、古诗文教学、散文教学、小说教学、综合性学习等均有涉猎,但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指导。</h3><h3> 此次培训让我收获颇非,使我意识到,好课,如此简单,却简单得不可复制。一个点,一条线,便能欣欣然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处发展。40分钟,干干净净,舒舒服服,大道至简,便是如此吧;好课,如此真实,真实到不容置疑。随着学生思维行走,依据学情推进。</h3> <h3> 但,我更明白,简单的背后是他们丰富的学识和厚重的人生积淀。在研讨会上,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虽然,每一节课都不可能复制,但对好课的敬仰、对美好的憧憬、对专家的钦佩却能成为我深深的影响。吾心向之,必往之。</h3> <h3> 印象最深刻的有四位老师,分别是:贺国卿、赵志祥、叶映峰和肖培东老师。贺老师和赵老师都是上的对联课,他们风格虽不同,但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用心之处,一节课可以看出他们在楹联方面的积累,尤其是赵老师,可以说是用一生来积累。赵老师的吟诵让在场的老师掌声雷鸣,近六十岁的人却有一颗不老的童心,他的教学艺术,他幽默的语言,以及他对待学生那份真诚是我一生望尘莫及的。</h3> <h3> 从叶老师的《走近杜甫》一课中让我学到了原来古诗还可以这样上。叶老师以学习《春望》走近杜甫,了解杜甫由诗人到诗圣的蜕变为教学目标。她用《春望》与《望岳》让学生分析杜甫创作诗风的变化,用《春望》与《自京赴奉先咏怀》体会杜甫的愁,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体会杜甫的喜,由此学生可以体会到杜甫是如何由诗人到诗圣的变化,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h3><h3> 最让我佩服的是肖培东老师,他上的是八年级上册《周亚夫军细柳》一课,由于校方提供给学生的文章不是完整的教材内容,学生对本课的学习障碍重重。这节课虽然没有完成预设流程的二分之一,但确实根据学生实情进行的一节真实的课堂,是依据学生学习的真实状态而进行的,而不是为了自己课堂的完整而置学情于不顾,这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的课堂。</h3> <h3> 按学情授课,让教学真实的发生。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依据自己的备课内容,教学流程实施教学,而很少依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很少依据学生的学情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到底教学是基于“教”,还是基于“学”呢?一堂课是老师的,也是学生的,但最终是学生的,学生,才是课堂唯一存在的理由。语文课不要照着讲,而是接着讲,接着学生的思路讲,只管自己的课堂,不管学生的课堂,不是真正的好课堂。语文课要有预设,但,一定要慢下来,要走进学生的心田,也许,你所呈现的不是完整的课堂,但是,我们走得很快,常常忘记了为何出发。</h3> <h3> 在这次交流课上,肖培东老师和黄厚江老师用传统的一方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口、一本书进行教学,远超了PPT的现代教学模式。肖老师备课从课本中着手,紧贴教材,抓住课前预习提示与课后练习,为缺少教材解读能力的老师们提供备好课上好课的一个抓手,他用《周亚夫军细柳》一课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h3> <h3> 这次学习让我更觉自己知识的浅薄,对教材解读能力的缺失,希望从此次学习中能认真反刍,汲取名师课堂的精华,抽茧拔丝为我所用,对自己的教学有所影响和改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