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火之山

南在南方

<h1><b>  新疆小游的第二天,西域三十六国我们一行人走</b><b>过了楼兰、鄯善、车师三国。此刻正在去往火焰山的路上。</b></h1><h1><b> 鄯善国就是如今的鄯善县。</b><b>车师国就是现在的吐鲁番市。我们所说的西周也是吐鲁番这一区域。</b></h1><h1><b> 吐鲁番一年当中刮二次风,一次刮半年。等于全年都在风中。所以吐鲁番也叫风城。</b></h1><h1><b> 火焰山在吐鲁番市东北10公里处,位于吐鲁番盆地北缘,古丝绸之路北道。</b></h1> <h1><b>  火焰山在《大荒西经》中叫炎火之山。</b></h1><h1><b> 【译文】“在西海的南边、流沙的旁边、赤水的后面、黑水的前面,有一座大山,名叫昆仑丘。山角下有溺水洲环绕(传说这种水轻的无法浮起鸿雁的羽毛),深渊之外有一座炎火山(吐鲁番的火焰山),只要将物品投到这座山上,就会燃起来。”</b><br></h1> <h1><b>  神话故事里,火焰山的形成,则是</b><b>美猴王大闹天宫时,蹬倒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有几块炭火落入此地,燃烧不灭形成了火焰山。</b></h1><h1><b> 书中有诗曰:“火焰山遥八百里,火光大地有声名。火煎五漏丹难熟,火燎三关道不清。”</b></h1> <h1><b>  其实“火焰山形成于喜马拉雅山运动期间。</b></h1><h1><b> 基本地貌格局形成于1.41亿年前,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岁月,跨越了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几个地质时代</b><b>。每当盛夏,七月流火,红日当头,地气蒸腾,焰云缭绕,赭红色的山体形如飞腾的火龙,十分壮观”(百度)</b></h1> <h1><b>  火焰山的热是名副其实的,地导介绍说:“去年火焰山顶最高温度摄氏86°,真正做到鸡蛋埋到沙窝里就会熟。”</b></h1><h1><b> 唐.边塞诗人岑参,把火焰山的热写到了极致。连高空飞翔的鸟儿隔着千里都不敢来。</b></h1><h1><b></b><b>“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b></h1><h1><b> 明代旅行家陈诚也留下“一片春湮一片红,炎炎气焰欲烧空的句子。”</b></h1><h1><b> 《西游记》五十九回则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b></h1><h1><b> 当然这只是个故事,比喻而已。</b></h1> <h1><b>  “三调芭蕉扇”是在这里拍摄的。故事中能将火焰山之</b><b>火彻底熄灭,只需扇它四十九下芭蕉扇即可。</b><b>六十一回</b><b>罗刹女有芸:“要是断绝火根,只消连扇四十九扇,永远再不发了。”</b></h1><h1><b> 行者闻言,执扇子,使尽筋力。</b></h1><h3></h3><h1><b> 佛说:“一切唯心造” 。其实,过火焰山讲的就是物欲横流,人心浮躁不安,心静自然凉的境界</b><span style="font-size: 17px;"><b>。</b></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b></b></span><b> 火焰山的热又岂止是扇四十九下芭蕉扇可以灭的!</b></h1> <h1><b>  牛魔王和铁扇公主的故事,最终以善缘结束。</b></h1><h1><b></b><b> 先是红孩儿被观世音菩萨收服做了善财童子。</b><b>后牛魔王摒弃酒色财气,被牵往西天。</b><b>罗刹女皈依我佛,修成正果,经藏中万古留名。</b><b>这些都是摆脱尘俗超凡入圣的喼喻。</b></h1><h1><b> 一切事事物物,真善心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b></h1><h1><b> 六十二回有诗云“涤垢洗心惟扫塔,缚魔归正乃修身”</b></h1><h1><b> “一句水火既济,本性清凉,借得纯阴宝扇,扇息燥火过山。”</b><b>讲的就是各种心魔的产生到消灭的过程</b><b>。</b></h1><h3></h3> <h1><b>火焰山千佛洞</b></h1> <h1><b>  栢孜克里千佛洞。83个洞窟凿在</b><b>火焰山主峰半山腰木头沟西岸一公里范围内的陡涯上,</b><b>现存57个,拥有壁画的洞窟40多个,对外开放的9个。</b></h1><h1><b> 火焰山千佛洞是吐鲁番现存石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b></h1> <h1><b>  石窟出土的《杨公修寺院碑》(伊西庭节度使)记载,回鹘高昌国时期(公元6~9世纪)宁戎寺为皇家寺院。香火繁盛。历代高昌王在此修建洞窟,同时重绘了大量原窟壁画。</b></h1><h1><b> 公元13世纪末,高昌王室东迁甘肃永昌。从此,宁戎寺衰落为民间寺院。</b></h1><h1><b>14纪晚期伊斯兰教传入吐鲁番盆地。千佛洞在异教的冲突中遭到废弃,损毁。</b><b>19世纪末,被西方所谓的探险家洗劫,引起世界学术界的关注。(百度)</b></h1> <h1><b>  栢孜克里千佛洞是西域地区佛教中心之一。它始凿于麴氏高昌国(公元499~640年)。</b></h1><h1><b></b><b> 公元599年出土《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残卷实物。</b></h1><h1><b> 西周时期改称“宁戎寺”。千佛洞</b><b>壁画主要是以大型佛陀画像为主的“佛本生经”的故事。</b><b>在佛经中是最具文学性的作品之一。</b></h1> <h1><b>  栢孜克里千佛洞佛本生壁画</b><b>色彩鲜艳,人物表情丰富如生。所</b><b>绘的佛经故事,含义微妙之处非过来人难以讲清楚。</b><b>如:人身难得如同须弥穿针,佛法难闻如同千古一瞬。</b></h1><h1><b></b></h1> <h1><b>  书中的佛界“……八节奇花,四时鲜果。乔松古桧,翠柏俢篁。五色梅时开时结,万年桃时熟时新。千果千花争秀,一天瑞霭纷纭。”</b></h1><h1><b> ……《西游记》五圣成真</b></h1> <h1><b>  我将去过的地方,分别以山川地理、风土人情、神话传说、地域习俗做个简单的记录。虽是一点表面上的了解和浅浅的知识积累,游记也不全面、不完整。但力求准确。</b><b></b></h1><h3></h3><h1><b> 关于地理历史的知识,都是经过反复史料查阅而得。例如崂山篇,准确率100%。例如海南图拍实例,正在消失的深林人家等等。</b></h1><h1><b> 把图片文字,变成一篇篇小小的百科杂谈很有趣味。</b></h1><h1><b> 我的目的只有一个,游览锻炼筋骨,美篇活跃细胞,为预防和减少老年性疾病的发生,不给或少给后辈添麻烦。</b><b>在闲暇时翻看,还会有一种从走一遍的心情在里面,乐哉美哉。</b></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