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应该成为学生灵魂的家园――参加国培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体会

夜郎耕夫

<h3>金秋十月,美丽的西子湖畔垂柳依依,清风习习。幽深的浙大校园里,弥漫着淡淡清香,一树树桂花使劲的张红着脸。华家池里的水白菜,一片片的在湖面铺展,一株株争先恐后的闪耀着嫩绿的光。三三两两的老年人,在清幽的长廊里话着家常。一幢幢红楼掩映在绿萌里,一间间教里,思想的火花正在怒放!</h3> <h3><br></h3><h3>怀着教育者的初心、带着虔诚、抱着希翼,我们来了,从偏远的乡村出来,从神奇的贵州高原下来,相约这个收获的季节,相聚桂城杭州。</h3> <h3>浙大为我们准备了丰富的精神盛宴!</h3> <h3>站在吴思红、祝怀新两位专家的肩上,我们视野开阔起来,他们非常专业、极奇生动精准的解读,让我们对国内外基础教育现状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更清晰的认识,更加坚定不忘教育初心、砥砺奋进的信念;在缪水娟、周俊两位教授的引领下,我更加清楚作为一个校长应该具备怎样的专业素养,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人耳目一新,没想到以前觉得枯燥乏味的师德工作也可以开展得有声有色;丁革建教授用互动的教学方式让我们体验到大数据的便捷和神奇,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智能化的重大意义;王红、俞国娣两位校长分享了特色课程建设、青年教师培养、和谐家校构建等经验,让我们领略到终身学习的魅力,认识到学校特色并非高大尚,坚持做好一件小事也能出大特色;南湖纪念馆、浙大校史馆、新世纪外国语学校等地的现场教学让我们体会到一个民族由弱到强、一个国家由贫穷到富裕的不易……。</h3> <h3>可以说,本次学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层面高、内涵深,专业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强,虽然不能一一消化,但弱水三千,只需取一瓢饮,我已受益匪浅,必然对今后的工作起到很大帮助。</h3> <h3>本次学习,最震撼我心灵的,还是上城区教育学院王莺老师的讲座――深度对话,丰富选择,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性教育。她说:“学校,应该成为学生灵魂的家园”。这句话来源于一个故事: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来到王老师的办公室,说要给她这个现任校长鞠躬,是学校给了他成才的机会,老先生小时候不喜欢写日记,问老师可不可以用画画的方式呈现日记内容,老师说可以,但你必须为你的画写一个说明,实在不行取标题也行!后来,这位老先生成了著名画家。老先生说:"母校是我一生的精神家园!所以我要给校长鞠躬!"</h3> <h3>故事生动感人,听后我豁然开朗。长期以来,一串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一样的课标、一样的教材、一样的教学模式、一样的评价方式,如何凸显学校特色?如何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全面发展是否就不是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h3> <h3>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方针、目标、教材、教学,都是基于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层面考虑,各地特色学校建设也是基于打造学校品牌形象来开展!很少有学校、教师从每一个学生自发展需求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设计教育教学活动,考虑到这一点的,也很难找到公共需要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交集点!</h3> <h3>王莺老师提出的适性教育模式正好找到了这个交集点。点只有一个,路有千万条,每一个学生都是唯一的生命个体,每一个人的发展起点不同,只要方向对,他们一定会走到那个交集点。</h3> <h3>因此,我们的教育,既要重视各阶段培养目标的达成,又要兼顾学生个性化发展,既要凸显办学特色,又要助力学生正确爱好。我们今天培养的学生,将来大多都是普通劳动者,德、智、体、美、劳也许能全面发展,但不可能同步发展,适性教育模式可以为国家培养某方面、某一领域优先发展的特殊人才。</h3> <h3>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富丰教学内容、改进评价方式,把学校打造成学生灵魂的家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