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道光版《荣成县志》中关于境内山川部分有这样一段记载:“西山 城西南二十五里 国初董樵隐处有柳港绿堆梅花岭鸣琴涧诸胜”。这里的“城”指的是成山卫荣成县城;“西山”就是位于现俚岛镇境内的“王家山”,属于伟德山余脉,这一带山高谷深,岩峭林密,山脚下就是以山为名的村庄。<br></h3> <h3>1991年,荣成市文物管理部门在调查董樵“西山八景”时,曾在王家山村南山坡下,挖掘出湮入地下多年的一处摩崖石刻,“石隐”二字清晰可见,旁款为“北海郑玄书”,字为篆体略带隶意,保存基本完好。由此可见,王家山附近应是历史记载中郑玄不夜南山教授处或隐居读书之处。这也是明初杏林孙氏在此开设义学的根由以及清初董樵选择西山隐居的始衷。<br></h3> <h3>据考证,王家山村,建村于明朝嘉靖年间,王道祖由埠柳车古村来此定居,因三面环山而得名。明初杏林孙氏曾在山谷中建“竹子庵”开设境内最早义学,道光年间改为庙宇,至今遗址尚存;被誉为“东海高士”的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诗人董樵曾隐居于此。王家山植被茂密,风景秀丽,登上山顶,向东眺望,一望无际的大海和四周的山岚美景尽收眼底。董樵曾在他所居住的茅舍周围自题“西山八景”:绿堆、石濑、盘龙槐、石桌、逍遥台、石隐、菊花岭、鸣琴涧。<br></h3> <h3>董樵画像</h3> <h3>竹子庵旧址</h3> <h3>“竹子庵”旧址前茂盛的竹林</h3> <h3>菊花顶旧址</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给王家山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为了能近距离的聆听历史的声音,感受“古西山”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独特的文化魅力,2019年10月20日,“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荣成联络处”的成员一行走进王家山进行采风活动。<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百年豆梨树<br></h3><h3><br></h3><h3></h3> <h3>鸣琴涧</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我们这次活动的向导,王家山村原住民向平姐告诉大家,雨后或冰雪消融的初春,会看到有山泉顺着西山山谷中流出,到鸣琴涧处,于石头夹缝中碰撞出淙淙的流水声,宛如珠落玉盘又似玄音绕耳。
三百年前的诗人董樵,也是在这鸣琴涧边与他的挚友上演着伯牙与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并留下来多篇诗词佳作。<br></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此次“王家山”采风活动,荣成联络处会旗首次亮相。会旗以大红颜色做底色,中心图案以嫩绿、中黄搭配,温暖明亮,简洁大气。设计和制作者“道不远人”这样解释会旗图案的含义:“文史”二字通过文字变形,做成”鼎”的形状。鼎自古为重要的礼器,稳重大方,又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充分体现文化和历史的内涵;“鼎”上托起嫩绿色的树叶,既是本草的象征,也预示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荣成联络处在负责人梁善勇老师的带领和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散发出勃勃的生机,为深入挖掘荣成本土的传统文化作出积极的努力。
<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王家山植被资源丰富,灌木乔木种类繁多,野果尤其多。荆棘密布的山路两旁,扁担果、酸枣、胡颓子、拐枣、野葡萄、豆梨、山楂等野果不时被我们送人嘴中。这些野外原生状态下成熟的果实,酸得让人口舌生津;甜得清爽不腻味;苦得绵长,让我们忘了攀登的艰难。若还是嫌味道不够多,那摘一颗高挂树枝的软枣吧,那纯粹的涩涩的味道,禁不住让人不住的大咂嘴巴。</h3> <h3>行进中,我们惊讶地发现,林中不断的有直径约十公分左右的红松树被砍倒,更有甚者被成片砍伐。老仓大哥和德妮老师及时为我们做了解释,原来,被砍伐的树木得了一种病叫松材线虫病。<br></h3><h3>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树萎蔫病。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流行病。在我国松褐天牛是它的主要传媒昆虫。致病力强,寄主死亡速度快;传播快,且常常猝不及防;一旦发生,治理难度大。对患有线虫病的松树进行砍伐,是抑制其病变快速蔓延的唯一途径。<br></h3><h3>看着裸露在外整齐的树桩上清晰的年轮,四周已没有了丛生的杂草,那一片荒凉的景象,引来大家一片叹息声。叹息之余我们也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国家林业和病虫害防治部门一定会研制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彻底消灭这种病虫害,还山林一片绿树成荫。</h3><h3></h3> <h3>每次,梁善勇老师都是我们行走山林中的“百科全书”。“梁老师,这是什么?”“梁老师,那是什么?好吃吗?”“梁老师,...”,梁老师总是不厌其烦的为我们解答,有的问题甚至重复了多次,可我们总是忘记或混淆。梁老师鼓励我们说,每次能记住三两种也是不错的,日积月累,就会有很大的本草知识的储备量。队伍中的“青苔要开花”是最用心的一位群友,她紧跟在梁老师的身旁,用专业摄影器材将梁老师一路讲解的本草一一记录下来。</h3> <h3>临时加入到队伍当中的“小树🌲”母子三人成了这次活动最给力的成员。十岁的小男孩充分让我们领略了小小男子汉的风彩,一路跟随我们不掉队,陡峭处不依不靠,时不时还回头照看着妈妈和妹妹。五岁的小妹妹也不甘落后,虽然很累,最难攀爬的那一部分,也不需要妈妈帮忙,看着已经爬上山头在为自己加油鼓劲的哥哥,小家伙一声不吭,手脚并用,很快就与哥哥汇合,兄妹俩赢得了大家一片赞扬声。</h3><h3> 最难能可贵的是兄妹俩还对本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妹妹,时不时的问问梁老师本草的名字,最后,梁老师问妹妹,今天记住了几种本草的名字啊?小妹妹可爱的回答:“很多种。”乐得大家哈哈大笑。</h3> <h3>站在山顶,梁老师为我们介绍着王家山周围山峰的名字及相关历史文化。这些在我们看来都长成一个样子的山峰,对于它们的名字、传说故事,地方史志的有关记载,梁老师都熟记于心。</h3> <h3> 历史文化和中医药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众多传统文化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妇孺皆知,而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华夏文明起源的时期---三皇,迄今五千多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度没有一种文化一种文明在如此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唯有我们伟大的华夏文明。我们在骄傲与自豪的同时,更要有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将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并永久传承下去。</h3><h3> </h3> <h3>很庆幸遇到这样一些朋友,行走在山林中,追溯历史文化,辨识百味本草,用自己喜爱的方式传承伟大的中华传统文化。<br></h3><h3>以下本草图片由“青苔要开花”拍摄整理制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