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清秋十月,霜林渐染。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届换届会议暨2019年语文新时代学术研讨会于十月十八号在北京举行。我校语文组张丽霞、石彦娴、符海燕和唐晓婷四位老师前往北京参加此次会议。</h3><h3> 会议虽只为期两天,议程内容却极其充实,以“语文新时代”为研讨核心,涵盖了主题报告、教学观摩、学术研讨、专题报告四个方面。此番学习,不仅让我们四个南国之人饱尝了北京清、静、悲凉的秋味,更见证了语文人不断坚守静笃、求索创新而取得的累累硕果。<br></h3> <h3><h3> <b>第一天:主题报告·教学观摩</b></h3> “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观看“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事迹短片拉开了本次会议的议程序幕。于漪老师将语文教学看作是其一生的事业,始终用她的言传与身教去践行教育的人文性和广阔性,一辈子精神饱满,努力向前,将为民族、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责任与使命铭记于心、付诸于行。而这也是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应该学习与追随的,要将努力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作为自己生命的坐标。<br></h3> <h3> 紧接着,中学语文教学专业组委会宣布了第十届换届理事会成员名单,并播放了中语会的记录短片。顾彼往苦兮,行道已长,瞻夫前路兮,朝旭正光。中语会自1979年成立以来,本着“服务教师、研究学术”的宗旨,走过了四十年的风雨兼程,从第一任理事长吕叔湘先生到新任理事长王本华女士,四十年的春华秋实,中语会借星星之火,来燎原语文人的激情与梦想,使语文教育根植于中国大地,树立语文自信!<br></h3> <h3> 开幕式结束后,语文新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作了题为《“三新”背景下的教师业务水平提升》的主题报告。温先生虽戏称自己此番讲话为漫谈,但却言辞恳切,漫而不散。首先,他就语文统编教材的实践使用中大家议论较多的问题讲几点意见:
<b>一、减轻使用统编教材带来的压力</b>
温儒敏先生指出这套教材的“新”,并非以革命的姿态把以前的教材教法全部颠覆,它是“守正创新”,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变化革新,是那种大家经过努力就跟得上的“创新”。所以我们无需过分紧张,也不应剑走偏锋,要以积极而又正常的心态来使用教材。
<b>二、立足学情,实事求是</b>
新教材,特别是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改革的幅度大,实践创新的步子应当稳一点。不能指望新教材一用,教学就来个天翻地覆的变化。因为它并非要摈弃传统语文教学的所有方法,而是要借新教材的使用来推动和改进现有的教学,因此改革不是大大阔斧地一刀切,而是一定要立足于各自的学情,根据自己所在地区、学校或者班级的条件,在原有基础上去逐步调整、改进与更新。办学条件好的,改革步子可以大一点,条件差的,也可以分步实施,创造条件去改,能改一寸是一寸。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尊重历史,有所继承,有所扬弃,有所发展。
<b>三、“新”主要是教学理念的变化</b>
使用新教材,不只是教学方法要变化和适应,最主要的还是教学观念要更新。只有教学理念更新,才会有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新的高中语文教材是按照高中语文新课标编写的,如果说有创新,那是新课标要求之下的“新”,故而我们在具体的备课教学中,务必要认真研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新教材对照着读,以加深对教材编写理念和设计意图的理解。这样我们对于如何用好新教材,站位就会高一些,而不至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其次,温儒敏先生还谈及了在“三新”背景下当代语文教师如何提升业务水平的问题,一言蔽之,即是“读书”二字:
<b>一、要想用好新教材,老师必须跟上去读书。</b>
“新高考”“新课程”和“新教材”,必然会给老师提出更高的业务要求,在未来几年,老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会成为硬指标,读书少的问题会显得很突出。语文老师要当“读书种子”,这是一种理想,亦是一种责任。读书是教师的源头活水,一方死水是无法予学生以思想上的波澜壮阔的,哪怕是“满堂灌”,这灌的内容与质量也是有云泥之别的。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读书为要”,大量增加读书的份量,故而语文教师要读书便不能是一句空话,必须得付诸实践,扩充思想库存!
<b>二、新高考正在“倒逼”我们老师读书。</b>
这几年高考语文命题的确在变化,开始考阅读面和阅读速度,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也大大拓展。现在不只考文学,还涉及到哲学、历史、考古、经济、科学等方方面面。如果我们当老师的还是老一套,我行我素,不读书或者少读书,是很难应对改革中的高考的!
温儒敏先生指出教语文是要有心境的,语文课人文性很强,教师的学养以及人格素养就格外重要。所以我们不应以“忙”为理由而不去阅读,人是无法脱离现实,但却不应将所有精力都仅应对现实的需求,诗与远方,应是所有语文老师应有的情怀与追求,要守护属于自我的那片精神自由领地,才足以在现实生活中抵抗所有的倦怠与迷惘。<br></h3> <h3> 十八号下午是由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张军伟老师和北京四中的杜蘋老师带来的两节现场教学观摩课以及南京金陵中学的朱德勇老师、深圳市新安中学的吴泓老师带来的两节说课。不论是现场课还是说课,虽形式有别,但四位老师的内容设计都紧紧围绕“语文新时代”的特点,聚焦于新教材的实践与探索。尤其是来自统编教材先试先行省份的张军伟、杜蘋两位老师的现场教学课,文本切入视角新颖,设计匠心独到,给我们如何践行高中统编教材中的群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学习与借鉴的宝贵经验。<br></h3> <h3> 张军伟老师以“诗词中多种愁情的独特表达”为切入点,以“推荐心中最美宋词”为学生学习任务来完成对统编教材必修上册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三首宋词的解读教学。课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各组学生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两个角度去品读三首宋词,从而概括所推荐最美宋词的理由并进行呈现交流。将文本交给学生,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自主探讨、细致品味这三首词的美,美在思想亦美在手法,披文入情情更浓,让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从溯源性到审美性的自主转变,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群文教学如何把握文本深刻性是教学过程不可避免要权衡与思索的问题,但正如温儒敏先生所说:“一个单元的教学,不是要面面俱到。只要做到一课一得就可。”从学生的成果呈现、交流分享中可看出,张军伟老师确已达到了他此堂课的教学目的。<br></h3> <h3> 杜蘋老师以“景语中的情味”为切入点来讲授郁达夫《故都的秋》。故都的秋是北平的秋,所以能在北京听这样一堂课是这般地道与痛快!这堂课最大的亮点是“巧”,即学习活动设计巧妙,主要体现为两处:</h3><h3> 一是杜蘋老师所展示、点评的学生的课前作业,即在老舍《北平的秋》中找一小段文字,并为这段文字里所提及的景物或物件用自己在生活中拍到的原创图来与之匹配。所展示的学生作品都很好地兼顾了生活气息与审美情趣。这个作业布置得特别好!因为文本的解读不应只停留于文字层面,而是回归于生活,让文字与生活产生联系,引起共鸣。让学生在北京的秋景里品味老舍笔下的秋,又从生活里的秋回到郁达夫文字里的秋。</h3><h3><br></h3> <h3> 二是发一条有内涵的朋友圈来致敬《故都的秋》的活动任务。具体要求为让学生想一个物象并赋予此物象以情感,编辑成文字分享到班群。杜蘋老师将品读景语中的情味贯穿文本学习的始终,从“茶”到“浓茶”、“天色”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从“物象”到“意象”,从纯粹的客观之物到融入人主观情感的客观之物,将抽象概念具体形象化,让学生品味到了景语中的悲凉美感、悲秋情怀。这个学习活动的设计让学生从品读意象到生成意象的转变,又从文本回归了生活。<br></h3> <h3><b> 第二天:学术研讨·专题报告</b>
上午的学术研讨以分论坛的形式呈现,每个都契合“语文新时代”的主题精神,但奈何分身无术,只能取舍,我们最终选择了分论坛三:语文课程评价新趋势。该论坛分三场讲座进行。</h3><h3> 首先是由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教授讲解语文学科的“学习情境”。王荣生教授以“学习情境”为核心从“论题的提出”和“'学习情境'在语文学科的具体化”两个方面来阐述。该论题的提出是基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关于“'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生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的内容而提出的研究课题。而“学习情境”在语文学科的具体化主要是“真实的问题情境”、“真实的沟通情境”和“'与文本对话'的文本语境”三个方面。</h3><h3>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生活实际,构建现实情境,为学生提供情感交流的的环境,从而通过实践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情境学习理论涵盖内容极为复杂广泛,学术性极强,但王荣生教授能抓住核心,删繁就简,用具体的实例来阐述相关抽象的概念。<br></h3> <h3> 接着,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张开先生从“本轮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背景”、“高考评价体系的研制过程”、“高考评价体系的内部关系”、“学科命题指南的制定”四个方面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阐述了新时代高考语文考试标准设计理念。试题是高考选拔和育人的直接载体,在反映时代社会发展,实现思想引领中发挥重要作用。语文教学成果最终还是要经由高考的检验,因此我们教师领会考试标准设计理念背后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便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把握高考动向,在实际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br></h3> <h3> 最后,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的谭秩斌副主任同我们分享了她的团队关于中学语文项目学习的课题研究及其成果。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将项目学习与表现性评价落于实处,也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价值。<br></h3> <h3> 下午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过常宝教授和当代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先生带来的“语文新时代”专题报告。
过常宝教授谈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首先我们要界定“何谓传统文化”,即界定概念,并明确国学与传统文化的区别。其次,我们要明确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最后,语文课上讲传统文化要从三个角度出发:一、文化立场:着眼于课文的文化价值、文化地位;二、文化内涵;解读出课文的文化内涵、文化意蕴;三、文化体系:1、传统文化核心知识体系、传统文化代表性文选;2、以点带面,文本与相关知识结合、课堂讲解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过教授谈吐儒雅,风趣渊博,以学者的角度为我们深挖文本背后的传统文化扩宽了视野。<br></h3> <h3> 曹文轩先生以其作家的独特视角和细腻多情的心来深情叹咏文学。文学之为文学就在于其美感和审美性。而美就是一种力量,对灵魂的塑造依然需要美的力量,这力量不亚于思想的力量。因此我们在讲文学作品时首先要重视作品的审美价值。没有审美价值的语文课不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其次,要回到艺术层面对文本进行解读。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品,故而我们的文学课不能仅止步于文本思想情感的解读,更要从艺术角度去分析。此外,我们要寻找新颖的、更为有效的视角进行文本解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经得起多角度的分析与解读,而不同的视角可以让我们看到文本中不同的风景。也许正因为有了文学,有了美,充满劳绩的人也能诗意地栖居于大地。<br></h3> <h3> 会议落下帷幕时,北京城的天光已经淡去,秋风乍起,天气寒凉,但每个人的心中却因收获满满而暖意十足。“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所谓老师,不仅是传道受业解惑者,更应该是一名坚定执着的学习者、探索者。前路虽漫漫,道阻亦悠长,但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