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继续深入推进小学数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造就一支德才兼备、业务精良的青年教师队伍,邹平市于10月21日~25日举行小学数学青年教师高效课堂展评活动。</h3><h3> 10月22日,邹平市小学数学青年教师高效课堂展评活动继续进行。这是活动的第二天,在黄山实验小学举行。</h3> <h3>精心、细致的安排</h3> <h3>为了比赛的公平公正,选手们提前一天抽取课题,并到讲课会场熟悉多媒体设备。</h3> <h3>邹平市教研室李鹏老师和评委们学习“高效课堂展评”评价标准,并强调注意事项。</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课例一:等量代换</font></h3><h3> 魏桥实验学校的田宝玲老师执教的《等量代换》一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师的语言精炼、准确,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课始,田老师出示1个西瓜的重=2个苹果的重,1个苹果的重=2个桔子的重,让学生找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如果没有直接关系的2个量,要去比较的时候,必须找到一个中间量。”这个找中间量的过程,就是这节课“等量代换”的核心,田老师从课的一开始就去渗透这种代换的思想,大大提升了课堂的有效性。</h3><h3> 动手操作,体验过程最有效的学习应是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进行的。教师出示▲+●=12和▲=●+●+●后,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和●代表的数字各是几,然后让全体同学填数验证这两名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在填数验证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列举的麻烦,这时教师提出:“你能把▲换成●来试一试吗?”并且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具,让学生在摆一摆、换一换或画一画的过程中,边操作边思考“可以换谁?怎样换?一个▲能换几个●?”由于学生手中有了▲和●的学具卡片,学生很容易就想到了利用▲和●之间的等量关系进行替换。在接下来的展示交流中,让学生到黑板上边摆边说“可以换谁?怎样换?一个▲能换几个●?”利用教具操作化静为动,让学生充分展示思考过程。在展示的过程中规范学生语言,让他们言之有理。然后让同桌再次在学习单上摆一摆说一说,这其实就是一个修正错误、梳理思路的过程。梳理好自己的思路后,教师再次提出:“你为什么要把▲换成3个●?”引导学生体会代换的好处,两个未知数变成一个未知数,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而巧妙。教师把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体验了等量代换的过程,等量代换这个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变为学生自己可感受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内化为学生的认识,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h3><h3> 课尾,田老师出示了古人的以物换物,曹冲称象等历史故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丰富了学生的认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课例二:百分数的认识</font></h3><h3> 第二实验小学的赵云肖老师关注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基于学情展开教学。赵老师上课伊始便问道:“关于百分数,你已经知道哪些知识?”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百分数的认知现状,询问同学们想学习百分数的哪些知识,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学生认知现状和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展开精准教学,有的放矢,激起学生学习百分数的强烈兴趣。</h3><h3> 教学设计、情境设置、知识运用都联系生活实际。根据统计表提出“哪个学校视力情况好些?”引发学生思考,在问题冲突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交流中认识到应该通过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作出判断,并将分数分别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与优越性。认识百分数以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百分数的意义,并出示生活中衣服成分组成的实例展开讨论。并学以致用,根据需求选择不同成分的衣物。深化了学生对百分数的理解,感受到百分数的现实意义和“数学有用”。</h3><h3> 整节课中,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导入是从学生身边素材得来的,学生交流资料唤起已有生活经验;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讨论探究出来的;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是学生观察习题分析比较出来的;百分数的作用是从分析信息中归纳出来的。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老师都是以一个合作者、倾听者的身份出现。</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课例三:图形的周长</font></h3><h3> 经济开发区第三小学的张学超老师导入精彩,贴近生活。张老师没有照搬课本上花园的情景图片,而是利用了小胖减肥,围绕操场跑圈的故事展开。操场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熟悉,跑圈也是常见的体育活动,因此课一开始就吸引住了学生。张老师分别给出三种情况,一是小胖沿操场内部跑,是不是跑一圈?二是小胖从起点出发但却没有回到起点,是不是跑一圈?三是小胖沿操场边缘跑,并从起点出发回到起点,是不是跑一圈?经过这三问,学生们就很清晰的理解只有围绕边缘,而且从起点出发再回到起点才是操场的一圈,也就是操场的一周。这样一来,“一周”的含义就变得直观了,为后面周长的概念打下很好的基础。</h3><h3> 利用多种感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理解“一周”的基础上,张老师让学生描一描出所给图形的一周,接着又让学生在黑板上指一指,最后画一画。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图形的一周可以从任意点出发,再回到起点就可以。描、指、画、说一系列的操作活动,都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意义。</h3><h3> 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学习完周长的概念后,张老师大胆让学生们尝试量量物体的周长。在动手量一量的过程中,学生们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这样的活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 </h3><h3> </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课例四:分类列举</font></h3><h3> 魏桥实验学校的张越老师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吃早餐作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怎样吃早餐这个简单的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让学生在交流中初步了解和体会分类列举解决问题的策略。</h3><h3> 一、布设生活情境,妙趣横生。《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教科书上的知识激活,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的沟通,给课堂以“生活”的活水, 把无声的“数学文本”演绎成鲜活的“生活文本”,学生才能在数学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数学,才能生成智慧,促进发展,提升数学的价值。相比较于课本上的水果拼盘来说,张老师设计的“各国的早餐”这一情景无疑对喜欢吃的孩子们更具诱惑、更能激发学习兴趣,也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练习的设计也把“早餐”这一话题继续延续下去,出示了韩国的早餐和意大利的早餐,让孩子们在生活的课堂里解决了身边的问题、发现了其中规律,链接生活的巧妙自然尽现其中!</h3><h3> 二、细化合作规则,精准发力。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合作学习的学习经验,但在合作中还不能很好的进行分工,不能自主确定研究策略、研究方法,从而有条理的进行合作探究。针对学生的现状,张越老师在每次小组合作中都明确合作要求。如合作探索“一共有多少种方法”时,教师逐条明确合作要求“先一人摆,一人记录”“再把所有的搭配方法在探究单一的方框内记录下来”,这样学生的探究就有序多了,合作也有了效果。</h3><h3> 三、渗透数学思想,高屋建瓴。数学思想可以说是数学的精髓,能够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能力,促使学生将数学知识转化成数学能力。同时,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还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念,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张越老师在教学中适时的、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课例五:认识方向</font></h3><h3> 梁邹小学齐莎莎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体要求。</h3><h3> 一、立足学生生活经验来认识方向 。情景引入:老师的家在学校的南面,你能告诉我你的家在学校的那个方向吗?引发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认识。在得到东南西北方向时,接着问,你平时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分清这个四个方向的。学生很容易想到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东方;落下的方向是西方。教师继续引导“中午太阳在哪里?”,生:“在南面”,师“怎么判断北呢?”生:“中午面向南,后面是北”“南和北是相对的”。继而,教师又出示北极星图片,指出可以借助北极星来辨别哪是北方。在此环节,教师从学生的认知出发,逐步引导,增强学生对生活经验的感性认识,为认识方向奠定基础。</h3><h3> 二、立足学生活动产生对方向的感性认识。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脑海中已经形成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感知。接着通过学生熟悉的“方向歌”,在学生脑海中建立起四个方向的辨别方法。抽象的空间思维必须借助实践活动才能变抽象为直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感性认识。齐老师设计了让学生用手指一指、说一说来认识方向的相对性。设计了学生面向东开始四面转发,先向南转,再向西转,向北转,向东转。并让学生思考是按什么方向转的,总结沿同一个方向旋转知道了南、西、北三个方向。继续面向南开始转,知道了其它三个方向,解决了教材难点。通过活动让学生感知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位置是不变的。在教学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会得到不同方向时,设计了师生互动游戏,让学生来发现不同,效果较好。</h3><h3> 三、立足课堂关注学生活动细节,注重孩子习惯培养整节课堂,老师组织有序,集体活动整齐划一,小组合作气氛活跃。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做一做、想一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课堂学生都能认真听讲,回答问题积极,和老师互动共同解决教学难点。</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课例六:平行与相交</font></h3><h3> 好生小学王兴业老师的教学设计新颖,环节过渡自然,教学结构严谨,教材处理细腻,使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的思想、方法、观点、语言融入为一体,三维目标的整体要求达成度高。 </h3><h3> 教师语言风趣幽默,富有启发性、鼓动性,与学生交流亲切自然,善于利用生成资源进行有效教学。</h3><h3> “平行”与“相交”的意义是这节课的重点,画平行线是这节课的难点,课件的巧妙设计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难点。👍</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课例七:简单的排列问题</font></h3><h3> 开元小学的杨立普老师从“小华 小冬和小平三人排成一行照相,有几种排法”情境入手,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究的过程。</h3><h3> 敢于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究,学生经历从无序且不全对(遗漏或重复)的排列,到虽全对但杂乱的排列,再到有序的、全而不乱的排列过程,呈现了学生的原生态思维。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漏了?怎样做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在明确了方法后,还要让正确的方法在每个同学脑中落地生根:“小组内交流有序的排列方法,根据交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排法,选出简洁明了的方法”,在交流展示中让学生学会符号化表示,体会数学的简洁性。</h3><h3> 结合直观排列对3×2×1这个算式中“3,2,1”表示的意思讲解的很清楚,数形结合运用好。阶乘的知识也进行了渗透。</h3> <h3>专注力极高的评委们</h3> <h3>善于学习、积极听课的老师们</h3> <h3><font color="#010101"> 教师成长在课堂!每一节课虽然都有或多或少的不完美,但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遗憾,才有空间;课堂是师生思维碰撞的场所,因为碰撞,才有成长。真心希望青年教师们不忘初心,怀揣梦想,朝着目标,脚踏实地,奋勇前进。</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