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本无华,相荡乃兴潋滟

煮水度日

<h3>——上海师培第九日课后反思</h3> <h3>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人无完人,故惟以学促己臻于完善,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是我们提升自己,让自己不断完善的重要途径——这就是我们百色一行百余人此行的目的。</h3><h3> 今日,是来沪的第九日,我们又在授课老师的帮助下,为自己的教育长渠注入了一股灵魂活水。</h3> <h3>  上午的课,我们迎来了上师大教育学院的高耀明教授,儒雅和蔼的高教授,进入课题的方式简单直接、干脆利落,他不加任何渲染就直奔主题: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开展研究?那就是“积累资料,不断反思”——字眼简单明了,却囊括了上午三个小时的课的精髓。 </h3><h3> 而“研究”二字,对身处一线岗位的我们来说,觉得特别的高大上,特别的深奥、高不可攀,但在高教授深入浅出的授课中,我多多少少也有了几点肤浅的认识。</h3><h3> 首先,我认识到了课题研究来源于我们的教学实践,来源于我们的专业成长需求。实践,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天天在做,不需赘言。而“需求”,我的理解就是意愿,即为师者的方向目标和原动力。通俗点,就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不能如僧人般清欢寡欲,起码得有点“欲望”,这欲望当然不是通俗所说的功利心物质欲,那是对自身专业素养进步的追求,那是对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追求。有了这种“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的强烈欲望和需求,我们才有可能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h3> <h3>  其次,高教授还告诉我们:教育研究始于反思,亦终于反思。关于这个观点,高教授举了自己工作中的实例作为佐证。他曾对沪教版第六册《田忌赛马》一文进行分析,证实了自历史故事改编的这篇文章,它的内容叙述角度所体现的价值取向有悖常识与社会价值观(即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表明了反思的重要意义——反思引发质疑,质疑促使教学工作改进和个人教育价值观改变。</h3><h3> 对于反省思考的意义,高教授不仅是停留在教师专业成长的层次上,他还把反思上升到了民族发展的高度,他说:“没有反省思考的教师,是没有前途的教师;没有反省思考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h3> <h3> 而高教授最触动我的,莫过于他提到的资料积累对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高教授用贴近一线教师的实际案例,把教学中的故事与叙事性研究论文的写作结合起来阐述,这让我觉得课堂研究不再那么高深晦涩,变得好实施,易操作了。高教授还建议我们,要及时记录教育教学中的点滴故事(哪怕是像小学生写的叙事作文一般),因为这将会是今后我们进行教研论文写作的资源,从而为我们的实践留下思想的痕迹。</h3><h3> 回头细想,自己工作了19年,班主任经历19年,原本的青春小伙现在也变成鬓角染霜的油腻大叔了,这期间,该有多少令人难忘引人深思触发感悟的教学故事可以记录啊!那不都是一笔笔宝贵的资源,不都是课题研究的丰富资料吗?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我们本身库拥万石粮,却不会巧以“炊”之……愧矣,悲矣,实不堪回首。不过再想想,羊未全失,牢未全破,我们还可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以专业成长为要,以学生成长为要,努力去弥补这教学生涯中的破绽与欠缺。</h3> <h3> 听了今天的主题报告,原本混沌蒙昧的我,似乎变得有些清晰明朗了——正如那水,本来没有光华,当被外物激荡后,就生发出了美丽的涟漪。<br></h3>

反思

我们

教学

教授

教师

研究

教育

课题

反省

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