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这半个多月以来,我每每走在校园里,看到任何的一楼一廊,一草一木,一凳一石,我都依稀仿佛听到一个声音在跟我打招呼:王老师好!<br></h3><h3> 这个声音对我来说是何等的熟悉,响亮又稍带些沙哑,很有磁性。我曾经想过,这声音如果用来唱美国的乡村民谣,那应该是倍棒的。所以当我每次听到他用这种听上去挺舒服的声音呼唤我的时候,我欣喜地一抬头或一转身,总会看到他那亲切的笑脸。</h3><h3> 他每次打了招呼,都会主动的加快脚步走上前来,拍了一下我的肩膀,然后夸起了我的文章。我生性腼腆,于是便很不好意思起来,我向他表示感谢,然后自谦几句。他说不必谢,校园美也得靠你的文章宣传才行。</h3><h3> 每次话匣子一打开,他便跟我边走边聊,于是说起校园的规划及管理,花草树木的种植和养护等等。我不是什么大人物,他怎么说我怎么听,有时候不至于冷场,我也问起他几个有关以后校园布局的问题,他便把他的设想跟我说了一下。</h3><h3> 有一次他说到海中目前缺的就是一个游泳池,但如果要建游泳池,他说最好是建在临街的地方,然后承包给某一商家管理,属于半开放性质,平时用来教学,放学后或休息日向外开发。他补充说游泳池的日常管理费用很高,如果不这样操作,只局限在校园内教学用,一般都是养不起的,很多学校就是因此,游泳池最后都废弃了,根本就和初建时候的设想相悖了。他还说,以后他还打算多走走一些有游泳池的学校,借鉴一下别人的经验。</h3><h3> 看着他步履匆匆的样子,我当时就想到《红楼梦》里的一段描写:小丫头佳蕙为大丫头小红抱不平,小红便说了一番千里搭凉棚的话。于是佳慧就说:昨儿宝玉还说明儿怎么收拾房子,怎么做衣服,倒像有几百年煎熬似的。</h3><h3> 我现在回头想想,觉得自己当时怎么就突然闪现出这段描写出来了呢?都怪我看《红楼梦》看得太多,什么事都爱往书里套,果然很不吉利。</h3><h3> 说起来我其实是一个很宅的人,虽然是住在学校里,但如果没有课或没有别的事情,我一般都很少在校园里闲逛,但是我一旦走在校园里,十有八九会遇见他。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是真心的把学校当做自己的家去管理它爱护它。一花一草一树都汇集了他的关爱,一桌一椅一木都饱含着他的人文关怀。太阳晒了有树荫乘凉,走累了有石凳歇息。菁菁校园,芳草萋萋;绿树成排,花木婆娑;水声淙淙,池水含波。人们经常把老师比喻作辛勤的园丁,其实我们都不配,他才算是名副其实的。</h3><h3> 记得两年前我写过一篇《请到海中来坐坐》的文章,列数了咱们海中那些充满着关怀与情意的石凳。他看后很激动,然后打电话叫我发原稿给他。恰好当时我和其他高三老师出差三亚,于是我建议他致电兰主任,因为兰主任那里有我的原稿。</h3><h3> 我不知道他后来拿到原稿没有?我也忘了问他,现在想问,也没法问了。</h3><h3> 今年六月份,我的《海中石头记》发表在校园网和海中微信公众号上,他一见到我就不断的夸我写得好,于是在这学期的一次等待举行升旗仪式之余,他和我说起海中校友们捐献的石头。我对他说咱们的石头是不是太多了,如果以后还有校友捐献石头,应该是没有地方摆放了吧?他说的确如此。他接着说其实石头在整个校园文化中只能起到一个点缀作用,太多了就不太好看了,它会破坏整个校园的总体布局。于是我半开玩笑对他说,如果往届校友还不断捐献石头那怎么办,总不能拂他们的美意吧?他说他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他决定设计几个捐献方案给那些有意向的校友,让他们从这几个方案中做选择,绝对不能由咱们校方指定他们捐献什么,不能捐献什么。我说如果他们还是选择捐献石头那怎么办?他哈哈笑起来,说那就另做安排了。</h3><h3> 万万没有想到,这竟是我和他的最后一次对话。</h3><h3> 现在,我又一次在校园里徜徉。秋风拂面,落叶纷纷,我依稀仿佛又听到那个熟悉的充满着磁性的声音在叫我:王老师!</h3><h3> 我猛回头,没有看到他的笑脸,而周边的一切都显得寂静无声,唯有树上的叶子在风中摆动,我默默的想:树上的叶子也是在想他么?</h3><h3> 李科长,一路走好!</h3><h3> 愿天堂没有车来车往!</h3>